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種開明而實用的機制,充分發揮了蘇丹手下年輕的基督徒臣民的能力,不僅造福于帝國,也有利于這些奴隸本人。
很快,他們就不再厭惡自己的奴隸身份,反而十分珍惜這種身份,因為這種身份可以給他們帶來種種特權,而那些生為穆斯林的人是無法獲得這些特權的。
奴隸失去了自己的家人,變成了蘇丹的&ldquo奴隸之家&rdquo的成員,逐漸演變成了一個不搞世襲、唯才是用的統治階層。
在帝國曆史的最初幾個世紀,這個精英階層保證了奧斯曼帝國的權勢,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使國家免受穆斯林世襲貴族破壞性的内鬥和裙帶關系泛濫的荼毒。
除此之外,蘇丹也不再進行任何聯姻,而是通過奴隸之家裡的女性繁衍後代,并在後宮裡将他們養育成人。
不管是好是壞,這種做法為奧斯曼帝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血統。
最初,奧斯曼帝國的奴隸隻存在于軍隊之中。
年輕的基督徒俘虜經過精挑細選,被征召入伍,編入近衛軍。
這些年輕人身體素質優異,在接受嚴格的訓練後為蘇丹本人效命。
一開始,他們隻是蘇丹的衛隊。
随着人數的增長,這些步兵逐漸成了奧斯曼軍隊的中堅力量。
與他們相搭配的,是從封地上征召的穆斯林騎兵&mdash&mdash西帕希騎兵。
這些騎兵通常作為奧斯曼軍隊的前鋒,率先向敵人發動攻擊。
此外,奧斯曼軍隊中還包括使用火炮的炮兵(東方世界在此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兵種)和非正規軍。
由這些單位共同組成的奧斯曼軍隊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現代化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組織有序,紀律嚴明。
無論是在指揮的統一性、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還是頑強的戰鬥精神方面,奧斯曼軍隊都超過了同時代任何一支歐洲軍隊。
在頗具軍事才能的蘇丹的親自指揮和鼓舞下,奧斯曼軍隊在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裡不停地進行着征服戰争。
他們兩線作戰,構建了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向東,奧斯曼帝國的版圖進入亞洲,直抵波斯灣;向南,他們穿過埃及進入非洲,到達紅海以遠;向西,他們越過巴爾幹、跨越多瑙河,占據了東歐大部分地區,一直到中歐的邊緣地帶才被擋住。
在海上,奧斯曼人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和狹長的北非海岸線,他們掌控的海路從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
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統一而擁有獨特體制的東方國家深入了西方世界,對歐洲的重要一部分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此前都沒能做到的事情,奧斯曼人做到了。
憑借出色的軍事能力和與生俱來的紀律性和組織性,奧斯曼帝國崛起成了那個時代威震天下的大帝國。
與此同時,奧斯曼人又有着令人肅然起敬的外交手腕。
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十分善于利用西方世界的分裂局面,使自己成了文藝複興時代的歐洲舉足輕重的制衡力量。
在有着&ldquo大帝&rdquo和&ldquo立法者&rdquo美譽的蘇萊曼蘇丹&mdash&mdash奧斯曼帝國連續十位偉大蘇丹中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mdash&mdash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達到了它的頂峰。
然而,奧斯曼帝國的頂峰立刻就變成了分水嶺。
在蘇萊曼身後,是接連25位無法與前輩媲美的蘇丹。
他們的統治能力時好時壞,奧斯曼帝國也就在命運的沉浮中又存續了三個半世紀之久。
盡管時而可以得到喘息之機,甚至還會出現短暫複蘇的曙光,但奧斯曼帝國整體上一直處于持續而不可逆轉的衰落之中。
以往,奧斯曼帝國依靠的是有意願和能力統治國家、執掌着絕對君權的蘇丹。
而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不再擁有治理國家的意願和能力,反而很容易被後宮吸引住了自己的注意力,後宮裡的女性(蘇丹娜們)也時常變成蘇丹背後的統治者。
以往,儲君會被任命為行省總督,以積累一些處理公務的經驗,此時這種做法被廢止了。
蘇丹也幾乎不再親自統兵出現在戰場上。
實際上,蘇丹都很少走到薩拉基裡奧宮的院牆之外,而一代又一代的儲君則被監禁在&ldquo牢籠&rdquo裡,與世隔絕。
結果,這些儲君往往都不具備統治國家的能力。
與此同時,曆史的鐘擺走向了另一邊,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現了巨變。
奧斯曼軍隊一直兩線作戰,他們依然可以擊敗敵人,但不再能夠徹底降服對手。
最終,他們達到了擴張的極限,再也沒有什麼新的土地可以征服了。
在享受了三個世紀的優勢之後,東方的軍事力量逐漸在與西方的對抗中落了下風。
西方的工業和經濟實力迅速提升,在軍事領域也實現了技術進步。
而東方世界此時不再擁有英明的領袖,因而無法與西方相匹敵,隻能從攻勢轉為守勢。
不僅如此
很快,他們就不再厭惡自己的奴隸身份,反而十分珍惜這種身份,因為這種身份可以給他們帶來種種特權,而那些生為穆斯林的人是無法獲得這些特權的。
奴隸失去了自己的家人,變成了蘇丹的&ldquo奴隸之家&rdquo的成員,逐漸演變成了一個不搞世襲、唯才是用的統治階層。
在帝國曆史的最初幾個世紀,這個精英階層保證了奧斯曼帝國的權勢,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使國家免受穆斯林世襲貴族破壞性的内鬥和裙帶關系泛濫的荼毒。
除此之外,蘇丹也不再進行任何聯姻,而是通過奴隸之家裡的女性繁衍後代,并在後宮裡将他們養育成人。
不管是好是壞,這種做法為奧斯曼帝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血統。
最初,奧斯曼帝國的奴隸隻存在于軍隊之中。
年輕的基督徒俘虜經過精挑細選,被征召入伍,編入近衛軍。
這些年輕人身體素質優異,在接受嚴格的訓練後為蘇丹本人效命。
一開始,他們隻是蘇丹的衛隊。
随着人數的增長,這些步兵逐漸成了奧斯曼軍隊的中堅力量。
與他們相搭配的,是從封地上征召的穆斯林騎兵&mdash&mdash西帕希騎兵。
這些騎兵通常作為奧斯曼軍隊的前鋒,率先向敵人發動攻擊。
此外,奧斯曼軍隊中還包括使用火炮的炮兵(東方世界在此之前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兵種)和非正規軍。
由這些單位共同組成的奧斯曼軍隊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現代化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組織有序,紀律嚴明。
無論是在指揮的統一性、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還是頑強的戰鬥精神方面,奧斯曼軍隊都超過了同時代任何一支歐洲軍隊。
在頗具軍事才能的蘇丹的親自指揮和鼓舞下,奧斯曼軍隊在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裡不停地進行着征服戰争。
他們兩線作戰,構建了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向東,奧斯曼帝國的版圖進入亞洲,直抵波斯灣;向南,他們穿過埃及進入非洲,到達紅海以遠;向西,他們越過巴爾幹、跨越多瑙河,占據了東歐大部分地區,一直到中歐的邊緣地帶才被擋住。
在海上,奧斯曼人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和狹長的北非海岸線,他們掌控的海路從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
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統一而擁有獨特體制的東方國家深入了西方世界,對歐洲的重要一部分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此前都沒能做到的事情,奧斯曼人做到了。
憑借出色的軍事能力和與生俱來的紀律性和組織性,奧斯曼帝國崛起成了那個時代威震天下的大帝國。
與此同時,奧斯曼人又有着令人肅然起敬的外交手腕。
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十分善于利用西方世界的分裂局面,使自己成了文藝複興時代的歐洲舉足輕重的制衡力量。
在有着&ldquo大帝&rdquo和&ldquo立法者&rdquo美譽的蘇萊曼蘇丹&mdash&mdash奧斯曼帝國連續十位偉大蘇丹中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mdash&mdash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達到了它的頂峰。
然而,奧斯曼帝國的頂峰立刻就變成了分水嶺。
在蘇萊曼身後,是接連25位無法與前輩媲美的蘇丹。
他們的統治能力時好時壞,奧斯曼帝國也就在命運的沉浮中又存續了三個半世紀之久。
盡管時而可以得到喘息之機,甚至還會出現短暫複蘇的曙光,但奧斯曼帝國整體上一直處于持續而不可逆轉的衰落之中。
以往,奧斯曼帝國依靠的是有意願和能力統治國家、執掌着絕對君權的蘇丹。
而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不再擁有治理國家的意願和能力,反而很容易被後宮吸引住了自己的注意力,後宮裡的女性(蘇丹娜們)也時常變成蘇丹背後的統治者。
以往,儲君會被任命為行省總督,以積累一些處理公務的經驗,此時這種做法被廢止了。
蘇丹也幾乎不再親自統兵出現在戰場上。
實際上,蘇丹都很少走到薩拉基裡奧宮的院牆之外,而一代又一代的儲君則被監禁在&ldquo牢籠&rdquo裡,與世隔絕。
結果,這些儲君往往都不具備統治國家的能力。
與此同時,曆史的鐘擺走向了另一邊,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現了巨變。
奧斯曼軍隊一直兩線作戰,他們依然可以擊敗敵人,但不再能夠徹底降服對手。
最終,他們達到了擴張的極限,再也沒有什麼新的土地可以征服了。
在享受了三個世紀的優勢之後,東方的軍事力量逐漸在與西方的對抗中落了下風。
西方的工業和經濟實力迅速提升,在軍事領域也實現了技術進步。
而東方世界此時不再擁有英明的領袖,因而無法與西方相匹敵,隻能從攻勢轉為守勢。
不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