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會戰敗&mdash&mdash土耳其就會失去一切。
在統一與進步委員會内部,也有一些人持同樣理性的觀點。
但是,大多數土耳其人已經聽不進去理性的意見了。
恩維爾利用了這一點;而英國大使則仍然相信溫和派的力量,低估了土耳其大衆的情緒。
近年來的失敗深深傷害了土耳其的尊嚴,自身的孱弱又讓土耳其十分害怕它的新舊敵人。
因此,土耳其對孤立狀态有着一種深刻的、心理層面的恐懼感。
不僅如此,在土耳其人看來,奉行中立政策最終隻會導緻帝國被大國瓜分。
土耳其人認為,既然以往的西方盟友已經抛棄了自己,他們隻好投向新的盟友&mdash&mdash德國。
一些土耳其人充滿熱情地做出這樣的選擇,另一些則有些無可奈何。
在這樣的情緒驅使下,恩維爾帕夏開始了他莽撞的賭博。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一直屬于溫和派的紮維德帕夏辭去了自己在青年土耳其人政府中的職務,還留下了一段預言式的告别辭:&ldquo即便我們赢了,我們也将萬劫不複。
&rdquo 就這樣,在經曆了六個世紀的歲月之後,奧斯曼帝國進入了其衰敗覆滅的最後一個階段。
1914年,行事沖動的恩維爾帕夏在高加索地區貿然向俄國人發動了一場冬季戰役,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接着,矢志奪取埃及的叙利亞總督傑馬爾帕夏派遣了一支遠征軍,打算穿過缺水的西奈沙漠進逼蘇伊士運河。
預先得到警告的英國軍隊在運河兩岸擋住了土耳其艦隊,迫使他們又一次穿越沙漠,撤退到傑馬爾帕夏設在貝爾謝巴(Beersheba)[4]的大本營。
由于土耳其人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國人的地中海補給線被切斷,導緻俄國出現了軍火短缺。
1915年年初,尼古拉大公[5]代表俄國向英國求援,希望英國能幫助俄國緩解來自土耳其的壓力。
于是,為了保證俄國能夠堅持作戰,溫斯頓·丘吉爾先前提出的遠征達達尼爾海峽的方案又被搬了出來。
根據這一方案,英軍将強行闖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和伊斯坦布爾。
按照丘吉爾的打算,這将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海軍行動,陸軍隻作為預備力量。
土耳其人對此方案感到十分驚愕,因為他們一直很敬畏英國的海上實力。
土耳其人擔心,在高加索和蘇伊士運河連吃兩次敗仗之後,第三次敗仗可能會把他們徹底擊垮。
但是,迫于同僚的反對和來自基欽納伯爵的壓力,戰役的重心從海上轉到了陸上。
英軍的目标不再是強沖狹窄的海峽,而改成了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作戰。
到1915年年底,英軍發動的兩次進攻都遭到了失敗,損失慘重。
英國人被迫撤退,讓土耳其人獲得了一場始料未及的決定性勝利。
這場戰役的勝利主要歸功于穆斯塔法·凱末爾的領導。
事實證明,穆斯塔法·凱末爾是一位可以媲美奧斯曼帝國曆史上曆代名将的指揮官。
英國人在加裡波利的失利給了青年土耳其人三巨頭以喘息之機。
在暫時消除了外來幹預之後,他們采取了一項預謀已久的内部行動&mdash&mdash徹底消滅亞美尼亞民族。
他們借口亞美尼亞人與高加索一帶的俄國人關系親密,對亞美尼亞人大肆迫害,其殘暴程度遠超阿蔔杜勒·哈米德的所作所為。
有100萬亞美尼亞人遭到放逐或屠殺,死亡人數超過了50萬。
1916年,俄國人在高加索前線恢複了攻勢,奪取了埃爾祖魯姆要塞,并準備以之為基地進犯安納托利亞。
與此同時,俄國人還占領了特拉布宗港,控制了黑海的補給線。
結果,1917年3月爆發的俄國革命中止了俄國人繼續進攻的計劃,也讓土耳其人免于遭受在亞洲慘敗的厄運,延緩了奧斯曼帝國的崩潰。
但是,土耳其艦隊已經孱弱不堪,數十萬人當了逃兵,補給資源也幾近耗竭。
協約國占領了巴格達。
英國人沿着底格裡斯河上溯,深入伊拉克腹地。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内部又出現了新的敵人&mdash&mdash阿拉伯人。
他們在漢志打出阿拉伯獨立的旗号,發動叛亂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起義波及所有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區,對戰争的結局和後續事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918年的秋天,奧斯曼帝國終于到了最危急的關頭。
協約國已經占領了耶路撒冷,同時打算在艾倫比将軍(GeneralAllenby)的指揮下,在巴勒斯坦一線發動最後一次閃電式的進攻。
用一位阿拉伯史學家的話說,這次行動的目标是将土耳其人徹底逐出叙利亞,&ldquo就像狂風卷走薊花的冠毛一樣&rdquo。
穆斯塔法·凱末爾又一次成了土耳其人的英雄。
他英明地選擇了戰略撤退,撤到了俯瞰阿勒頗的高地上。
站在這座屬于土耳其自然疆界一部分的高地上,他意識到,他手下的這些殘兵敗将現在要保衛的是屬于土耳其自己的國土。
他們一直堅守到了1918年10月30日這天,仍然沒有被敵人擊敗。
在這一天,英國和土耳其簽署了停火協議。
就這樣,到了戰争結束的時候,穆斯塔法·凱末爾成了土耳其指揮官中唯一未嘗敗績的人。
在他的身後,他守住了土耳其民族的安納托利亞家園,他将在那裡開創屬于自己和他的人民的未來。
青年土耳其人三巨頭紛紛流亡海外,最終全部死于非命,客死他鄉。
[6]協約國占領了伊斯坦布爾,随後在巴黎和會上不僅圖謀肢解奧斯曼帝國,還打算由法國、意大利、希臘瓜分土耳其人在安納托利亞的家園,隻把幾個内陸省份留給土耳其人。
穆斯塔法·凱末爾再一次為了祖國挺身而出。
他設法在安納托利亞謀到了一個官方職務,然後在兩支土耳其軍隊指揮官的支持下,發起了民族抵抗運動,反對協約國和它們打算強加給土耳其人的和約。
他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先是在内戰中擊敗了效忠蘇丹的部隊,随後又在獨立戰争中趕跑了希臘軍隊,從外國占領軍手中解救了土耳其人的家園。
他在安卡拉建立起了自己的國民議會。
最終,在洛桑舉辦的新的和平會議上,協約國承認了他主張的土耳其新疆界,為土耳其人保住了完整的安納托利亞家園,還保留了包括阿德裡安堡(現在的埃迪爾内)在内的一小塊歐洲土地。
穆斯塔法·凱末爾先廢除了蘇丹制度,驅逐了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7]。
随後,他又在1923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就這樣,土耳其作為世界性大帝國的使命宣告終結,它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幸存了下來,并将重新興旺起來。
土耳其民族的曆史就這樣翻過了舊的篇章,進入了新的時代。
[1]即喬治·雅克·丹東,法國大革命初期的領導人物之一。
[2]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王國。
[3]這是蘇丹塞利姆一世的綽号。
[4]位于今天的以色列。
[5]此人為尼古拉一世沙皇之孫,是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叔,此時擔任俄軍總指揮。
尼古拉大公在俄國内戰期間曾被白軍奉為俄國沙皇,但他本人一直流亡海外,于1929年病逝于法國。
[6]恩維爾戰後投身泛突厥主義運動,1922年在中亞地區(今塔吉克斯坦)死于蘇俄紅軍之手;1921年塔拉特在德國柏林被亞美尼亞人刺殺;傑馬爾于1922年在格魯吉亞第比利斯被亞美尼亞人刺殺。
[7]廢除蘇丹制度、驅逐蘇丹發生在1922年11月。
在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下台後,繼任的蘇丹是穆罕默德五世,他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四個月駕崩,由其弟穆罕默德六世繼位。
在統一與進步委員會内部,也有一些人持同樣理性的觀點。
但是,大多數土耳其人已經聽不進去理性的意見了。
恩維爾利用了這一點;而英國大使則仍然相信溫和派的力量,低估了土耳其大衆的情緒。
近年來的失敗深深傷害了土耳其的尊嚴,自身的孱弱又讓土耳其十分害怕它的新舊敵人。
因此,土耳其對孤立狀态有着一種深刻的、心理層面的恐懼感。
不僅如此,在土耳其人看來,奉行中立政策最終隻會導緻帝國被大國瓜分。
土耳其人認為,既然以往的西方盟友已經抛棄了自己,他們隻好投向新的盟友&mdash&mdash德國。
一些土耳其人充滿熱情地做出這樣的選擇,另一些則有些無可奈何。
在這樣的情緒驅使下,恩維爾帕夏開始了他莽撞的賭博。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一直屬于溫和派的紮維德帕夏辭去了自己在青年土耳其人政府中的職務,還留下了一段預言式的告别辭:&ldquo即便我們赢了,我們也将萬劫不複。
&rdquo 就這樣,在經曆了六個世紀的歲月之後,奧斯曼帝國進入了其衰敗覆滅的最後一個階段。
1914年,行事沖動的恩維爾帕夏在高加索地區貿然向俄國人發動了一場冬季戰役,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接着,矢志奪取埃及的叙利亞總督傑馬爾帕夏派遣了一支遠征軍,打算穿過缺水的西奈沙漠進逼蘇伊士運河。
預先得到警告的英國軍隊在運河兩岸擋住了土耳其艦隊,迫使他們又一次穿越沙漠,撤退到傑馬爾帕夏設在貝爾謝巴(Beersheba)[4]的大本營。
由于土耳其人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國人的地中海補給線被切斷,導緻俄國出現了軍火短缺。
1915年年初,尼古拉大公[5]代表俄國向英國求援,希望英國能幫助俄國緩解來自土耳其的壓力。
于是,為了保證俄國能夠堅持作戰,溫斯頓·丘吉爾先前提出的遠征達達尼爾海峽的方案又被搬了出來。
根據這一方案,英軍将強行闖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和伊斯坦布爾。
按照丘吉爾的打算,這将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海軍行動,陸軍隻作為預備力量。
土耳其人對此方案感到十分驚愕,因為他們一直很敬畏英國的海上實力。
土耳其人擔心,在高加索和蘇伊士運河連吃兩次敗仗之後,第三次敗仗可能會把他們徹底擊垮。
但是,迫于同僚的反對和來自基欽納伯爵的壓力,戰役的重心從海上轉到了陸上。
英軍的目标不再是強沖狹窄的海峽,而改成了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作戰。
到1915年年底,英軍發動的兩次進攻都遭到了失敗,損失慘重。
英國人被迫撤退,讓土耳其人獲得了一場始料未及的決定性勝利。
這場戰役的勝利主要歸功于穆斯塔法·凱末爾的領導。
事實證明,穆斯塔法·凱末爾是一位可以媲美奧斯曼帝國曆史上曆代名将的指揮官。
英國人在加裡波利的失利給了青年土耳其人三巨頭以喘息之機。
在暫時消除了外來幹預之後,他們采取了一項預謀已久的内部行動&mdash&mdash徹底消滅亞美尼亞民族。
他們借口亞美尼亞人與高加索一帶的俄國人關系親密,對亞美尼亞人大肆迫害,其殘暴程度遠超阿蔔杜勒·哈米德的所作所為。
有100萬亞美尼亞人遭到放逐或屠殺,死亡人數超過了50萬。
1916年,俄國人在高加索前線恢複了攻勢,奪取了埃爾祖魯姆要塞,并準備以之為基地進犯安納托利亞。
與此同時,俄國人還占領了特拉布宗港,控制了黑海的補給線。
結果,1917年3月爆發的俄國革命中止了俄國人繼續進攻的計劃,也讓土耳其人免于遭受在亞洲慘敗的厄運,延緩了奧斯曼帝國的崩潰。
但是,土耳其艦隊已經孱弱不堪,數十萬人當了逃兵,補給資源也幾近耗竭。
協約國占領了巴格達。
英國人沿着底格裡斯河上溯,深入伊拉克腹地。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内部又出現了新的敵人&mdash&mdash阿拉伯人。
他們在漢志打出阿拉伯獨立的旗号,發動叛亂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起義波及所有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區,對戰争的結局和後續事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918年的秋天,奧斯曼帝國終于到了最危急的關頭。
協約國已經占領了耶路撒冷,同時打算在艾倫比将軍(GeneralAllenby)的指揮下,在巴勒斯坦一線發動最後一次閃電式的進攻。
用一位阿拉伯史學家的話說,這次行動的目标是将土耳其人徹底逐出叙利亞,&ldquo就像狂風卷走薊花的冠毛一樣&rdquo。
穆斯塔法·凱末爾又一次成了土耳其人的英雄。
他英明地選擇了戰略撤退,撤到了俯瞰阿勒頗的高地上。
站在這座屬于土耳其自然疆界一部分的高地上,他意識到,他手下的這些殘兵敗将現在要保衛的是屬于土耳其自己的國土。
他們一直堅守到了1918年10月30日這天,仍然沒有被敵人擊敗。
在這一天,英國和土耳其簽署了停火協議。
就這樣,到了戰争結束的時候,穆斯塔法·凱末爾成了土耳其指揮官中唯一未嘗敗績的人。
在他的身後,他守住了土耳其民族的安納托利亞家園,他将在那裡開創屬于自己和他的人民的未來。
青年土耳其人三巨頭紛紛流亡海外,最終全部死于非命,客死他鄉。
[6]協約國占領了伊斯坦布爾,随後在巴黎和會上不僅圖謀肢解奧斯曼帝國,還打算由法國、意大利、希臘瓜分土耳其人在安納托利亞的家園,隻把幾個内陸省份留給土耳其人。
穆斯塔法·凱末爾再一次為了祖國挺身而出。
他設法在安納托利亞謀到了一個官方職務,然後在兩支土耳其軍隊指揮官的支持下,發起了民族抵抗運動,反對協約國和它們打算強加給土耳其人的和約。
他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先是在内戰中擊敗了效忠蘇丹的部隊,随後又在獨立戰争中趕跑了希臘軍隊,從外國占領軍手中解救了土耳其人的家園。
他在安卡拉建立起了自己的國民議會。
最終,在洛桑舉辦的新的和平會議上,協約國承認了他主張的土耳其新疆界,為土耳其人保住了完整的安納托利亞家園,還保留了包括阿德裡安堡(現在的埃迪爾内)在内的一小塊歐洲土地。
穆斯塔法·凱末爾先廢除了蘇丹制度,驅逐了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7]。
随後,他又在1923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就這樣,土耳其作為世界性大帝國的使命宣告終結,它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幸存了下來,并将重新興旺起來。
土耳其民族的曆史就這樣翻過了舊的篇章,進入了新的時代。
[1]即喬治·雅克·丹東,法國大革命初期的領導人物之一。
[2]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王國。
[3]這是蘇丹塞利姆一世的綽号。
[4]位于今天的以色列。
[5]此人為尼古拉一世沙皇之孫,是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叔,此時擔任俄軍總指揮。
尼古拉大公在俄國内戰期間曾被白軍奉為俄國沙皇,但他本人一直流亡海外,于1929年病逝于法國。
[6]恩維爾戰後投身泛突厥主義運動,1922年在中亞地區(今塔吉克斯坦)死于蘇俄紅軍之手;1921年塔拉特在德國柏林被亞美尼亞人刺殺;傑馬爾于1922年在格魯吉亞第比利斯被亞美尼亞人刺殺。
[7]廢除蘇丹制度、驅逐蘇丹發生在1922年11月。
在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下台後,繼任的蘇丹是穆罕默德五世,他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四個月駕崩,由其弟穆罕默德六世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