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關燈
(Reshadiye)。

    由于英國已經處于戰争狀态,它有權征用這些船隻。

    如果這些軍艦落入土耳其人的手中,黑海的海軍力量平衡就可能會被打破。

    在征用這兩艘軍艦之後,英國提出賠償土耳其750萬英鎊的巨款。

    但是,當初為了購買這兩艘軍艦、支援海軍的發展,土耳其全國上下迸發出了巨大的愛國熱情,踴躍捐款,官員們還為此削減了自己的工資。

    而且,土耳其剛剛才支付了購艦的尾款。

    奧斯曼帝國政府指責英國違背了國際法,土耳其公衆則直接斥責英國人為強盜。

    一份親德的土耳其報紙還給英國送上了&ldquo一千個詛咒&rdquo。

     發生這起事件之後,三巨頭再想把公衆的情緒從親英引向親德,就變得容易多了。

    他們也可以很容易地讓土耳其公衆接受動員令。

    8月10日,兩艘在戰争爆發時遊弋在地中海上的德國軍艦&ldquo戈本号&rdquo(Goeben)和&ldquo布雷斯勞号&rdquo(Breslau)為了躲避追擊的英國艦隊,出現在了達達尼爾海峽的入口處,并要求獲準進入海峽。

    在德國軍事代表團的壓力下,恩維爾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兩艘德國軍艦駛入了達達尼爾海峽尋求庇護。

    恩維爾還在德國人的要求下命令道,倘若追擊的英國軍艦試圖跟随它們進入海峽,海岸要塞就可以向英國人開火。

    恩維爾向他的同僚們宣布了這一消息,說道:&ldquo我們的孩子降生了!&rdquo 協約國的大使們認為此舉違反了國際條約,表示了抗議。

    第二天,土耳其人竟然宣布這兩艘軍艦已經被&ldquo賣&rdquo給了土耳其。

    傑馬爾告訴媒體,英國背信棄義地奪走了土耳其兩艘軍艦,這兩艘德國軍艦将頂替它們的位置。

    德國人&ldquo出售&rdquo軍艦的條件之一就是由德國艦隊的指揮官蘇雄(AdmiralSouchon)取代英國海軍将領利波斯(Limpus),出任土耳其艦隊的指揮官。

    兩艘德國軍艦分别被改名為&ldquo亞武茲号&rdquo(Yavuz)[3]和&ldquo米蒂裡号&rdquo(Medilli),船員也都戴上了土耳其式的菲斯帽。

    兩艘軍艦駛入馬爾馬拉海,在伊斯坦布爾的外海下錨,桅杆頂部飄揚着土耳其的旗幟。

    幾天後,它們在這裡與其他土耳其軍艦一道接受了蘇丹的檢閱。

    随後,在王子群島附近海域又舉行了一場賽艇比賽,激起了伊斯坦布爾民衆的巨大熱情。

     英國海軍将領利波斯頂不住土耳其海軍部的政治壓力,隻好離開了他的旗艦。

    不久,土耳其軍艦上就連一名英國軍官都沒有了,蘇雄則被正式任命為海軍總司令。

    德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土耳其人民公開的朋友。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外國大使要求奧斯曼帝國将德國艦隊的船員拘捕、遣送,但未能如願,因為這些船員實際上已經加入了土耳其海軍。

    幾星期之後,英國海軍代表團被打發回國。

    在得知布魯塞爾被德軍占領的噩耗之後,紮維德帕夏把這一消息告訴了一位地位顯赫的比利時友人。

    待他說完,這位比利時友人便指着那兩艘軍艦,滿懷同情地反駁道:&ldquo德國人也占領了土耳其啊。

    &rdquo 時任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預料到土耳其不會長久保持中立,因此曾經提議英國艦隊沖進達達尼爾海峽,把那兩艘德國軍艦擊沉在馬爾馬拉海。

    但是,他的提議沒有得到同僚的同意。

    現在,在征詢了新任戰争大臣基欽納伯爵(LordKitchener)的意見之後,丘吉爾又提出了一個奪取加裡波利半島的方案。

    希臘人承諾将出兵支援這一行動,丘吉爾還要求格雷去争取俄國人的支援。

    但是,俄國人根本騰不出部隊參與這一行動。

    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他的妻子是德國皇帝的妹妹)也表示,除非土耳其率先發動進攻,否則希臘人不會參戰。

    在幕僚的說服下,丘吉爾終于意識到,在得不到陸軍支援的情況下發動海上進攻必然會遭到失敗。

    于是,這個計劃就暫時擱置了。

     接下來,土耳其進入了一段非戰非和的灰色時期。

    土耳其人在外交上處于十分有利的位置,與戰争雙方秋波頻傳,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縱橫捭阖。

    俄羅斯特别擔心土耳其有朝一日會翻臉封閉土耳其海峽。

    于是,8月16日,俄國和英法兩國一起提出共同保證土耳其的中立地位和領土完整。

    但土耳其人并沒有理睬。

    得意忘形的土耳其人提出,如果要讓他們嚴守中立,協約國就必須徹底廢除讓步條約,英國必須交還竊取的土耳其軍艦,土耳其還要收回愛琴海上的島嶼和西色雷斯的領土。

    協約國根本不可能同意做出這些保證和讓步。

    兩個星期之後,協約國提出了修改後的提議。

    就在這時,傳來了德軍在法國取得重大勝利的消息。

    土耳其人因而沒有再理會協約國的提議。

     實際上,土耳其内閣乃至土耳其議會裡的大多數人都不喜歡、不相信甚至有些輕視那些好戰的少數派提出的親德政策。

    但是,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土耳其卻清楚無誤地在滑向戰争。

    這一切都被愛德華·格雷爵士看在眼裡。

    他的外交目标隻剩下了兩個:第一,不論最後能否阻止土耳其參戰,都要不惜一切代價盡可能延緩土耳其參戰的時機。

    基欽納伯爵認為,在印度的軍隊安全通過蘇伊士運河之前,必須讓土耳其保持中立,至少也要讓土耳其與英國保持和平狀态。

    第二,一旦最壞的情況發生,格雷要确保首先動手的是土耳其人,保證英國人在其中沒有過錯。

    他的這兩個目标都實現了。

    奔赴法國前線的印度軍隊安全地抵達了埃及和地中海。

     9月27日,守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英國海軍艦隊要求一艘土耳其魚雷艇返航。

    這一過分舉動給了德國人期待已久的借口。

    德國人趕忙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對外國船隻封閉海峽。

    恩維爾下令照辦,并且在海峽入口處布上了水雷。

    此時,在伊斯坦布爾的德國人已經有數千人。

    德國和奧地利的大使開始強烈要求土耳其對協約國采取行動。

    10月11日,恩維爾和塔拉特提出了參戰的條件&mdash&mdash他們要求德國提供一大筆貸款。

    曾經的&ldquo戈本号&rdquo和&ldquo布雷斯勞号&rdquo在蘇雄的指揮下在黑海巡航&ldquo機動&rdquo,似乎在引誘俄國人出手,以獲得一個參戰的理由。

     10月28日,蘇雄奉恩維爾的密令,率領一支強大的土耳其艦隊駛入了黑海。

    恩維爾的命令不為他的同僚們所知:&ldquo土耳其艦隊要憑借武力控制黑海。

    找到俄羅斯艦隊,立即發動攻擊,無須宣戰。

    &rdquo在沒有發出警告的情況下,蘇雄就炮擊了俄國港口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和諾沃羅西斯克(Novorossisk),擊沉了一些俄國船隻。

    格雷這麼譴責道:&ldquo從未有哪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進行過這樣無緣無故、充滿惡意的攻擊。

    &rdquo到11月5日,英國、俄羅斯和法國都已經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至此,災難性的結果已經不可避免。

    從理性出發,保持中立其實更符合土耳其的自身利益。

    在巴爾幹戰争中的數次災難性失敗之後,土耳其最需要的莫過于和平。

    它可以利用這段和平時期恢複、增強軍力,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保持中立,觀察局勢的發展,然後再決定是否參戰,加入哪一方參戰。

    在7月中旬,被貶黜到保加利亞做使館武官的穆斯塔法·凱末爾就曾經向恩維爾提出了上述建議,但并沒有獲得采納。

    凱末爾強烈反對與德國結盟。

    在他看來,如果德國戰勝,它就會把土耳其變成它的一個衛星國;如果德國戰敗&mdash&mdash凱末爾也更相信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