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關燈
的利益謀劃土耳其的亞洲領土。

    在整個1913年間,英國、德國、奧地利、法國和意大利把俄國撇在一邊,與土耳其進行了磋商,同時列強内部也進行了談判,最終确認了各自在土耳其亞洲部分的經濟勢力範圍。

    如果事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這次勢力範圍的劃分實際上也會成為最終在政治上瓜分土耳其亞洲部分的藍圖&mdash&mdash就像在歐洲已經發生過的那樣。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項協議,是由英德兩國在1913年8月簽署的。

    根據這項令雙方皆大歡喜的協議,德國将保留開發巴格達鐵路的權利,并獲得在安納托利亞和西裡西亞地區的商業利益。

    不過,根據協議,這條鐵路不得延伸超出原定的終點站巴士拉,以保障英國在美索不達米亞河谷和波斯灣的利益。

     但是,一旦涉及地位更重要的亞歐兩洲之間的聯結點,雙方就無法達成協議了。

    在俄國看來,由于英俄兩國已經從昔日的對頭變成了今日的盟友,那麼一旦戰争爆發,對土耳其海峽的安全威脅将更加嚴重地影響到英俄兩國的利益。

    俄國人認為,這裡是最容易受到德國人威脅的地方。

    然而,英國人在這裡毫無作為,隻是寄希望于土耳其能夠保持中立。

     正如馮·桑德斯掌控了土耳其的軍事事務一樣,德國駐伊斯坦布爾大使馮·旺根海姆男爵(BaronvonWangenheim)也主宰了土耳其的外交事務,無時無刻不在誇耀着德國的權威。

    升任了奧斯曼軍隊元帥和總督軍的馮·桑德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也使得他像馮·旺根海姆大使一樣取得了德皇&ldquo私人代表&rdquo的特殊地位。

    土耳其海峽依然是東方問題的關鍵所在,而德國想要掌控土耳其海峽的圖謀已經昭然若揭。

    因此,英國要想保住在土耳其的利益,此時應當更加大膽地在外交上對德國施加壓力。

    但是,英國并沒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英國在外交政策上過于謹慎小心,也過于相信土耳其會信守中立。

     如果說英國的反應比較消極的話,那麼俄國人的反應則非常積極。

    1914年春天,在聖彼得堡和薩宗諾夫的堅定支持下,俄國駐伊斯坦布爾大使開始與土耳其的各部大臣們展開協商,提議俄土兩國達成一項協議,以解決土耳其海峽問題,維護雙方的利益。

    根據他的提議,俄國将為土耳其提供保護;而作為俄國的盟友,土耳其将在戰争期間對敵國封閉海峽。

    在戰争勝利之後(具體情況留待日後進一步商議),土耳其将會取得德國在亞洲的權益,同時土耳其自身的領土完整将得到保證。

     俄國人的提議得到了塔拉特的熱烈歡迎。

    1914年5月,塔拉特來到聖彼得堡,提出正式組建俄土聯盟。

    6月,傑馬爾到巴黎提出了一個更實際的建議&mdash&mdash與全部三個協約國組成同盟。

    但他得到了一個很謹慎的答複,這個答複後來又變成了一個遮遮掩掩的拒絕。

    法國人回複說,這一提議必須由英、法、俄三國之間達成協議才能生效,而法國不願意發起這一提議。

    實際上,英、法、俄三國最後也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對于土耳其損害巴爾幹國家利益的領土要求,法國幹脆予以拒絕。

    英國贊同法國的意見,堅持奉行要求土耳其保持中立的政策。

    在英國看來,保持中立符合土耳其自身的利益,因此很有信心土耳其将采取這種政策。

     這是土耳其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請求與西歐列強結盟,但又一次遭到了拒絕。

    塔拉特和傑馬爾兩手空空地回到了伊斯坦布爾,十分沮喪。

    不久之後,他們遲疑不決地接受了三巨頭之一、好戰的戰争大臣恩維爾帕夏提出的最終方案&mdash&mdash與德國結盟。

    這無異于一場危險的賭博。

    土耳其與德國結盟,結果給俄羅斯和奧斯曼這兩大帝國都帶來了厄運。

    現在,歐洲的戰争已經一觸即發。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和他的妻子在乘車駛過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街頭時遭到刺殺。

    刺客是一名學生,他參加了塞爾維亞的一個秘密恐怖組織,這個組織的目标是反對奧地利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并以奧地利為敵人,構建一個泛塞族的南斯拉夫民族國家。

    一開始,德奧兩國希望能把沖突控制在局部層面。

    在得到了德國的空頭承諾之後,奧地利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取締主張建立南斯拉夫國家的社團,甚至還十分過分地要求由奧地利出面,到塞爾維亞境内實現這一目标。

    愛德華·格雷爵士對此要求深感震驚。

    他抗議說:&ldquo這是我所見過的一個國家對另一個獨立國家最可怕的要求。

    &rdquo在他看來,這一要求是對歐洲和平的威脅。

    他還預見到,&ldquo現代條件下的一場歐洲大戰将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rdquo。

    但是,奧地利還是拒絕了貝爾格萊德尋求和解的答複,并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德國知道,俄羅斯此時并沒有做好參戰準備,因此預計俄國可能不會插手。

    但實際上,如果塞爾維亞受到德奧的威脅,必然會引來俄羅斯的反對,否則俄國就無法繼續維持它在巴爾幹半島上對各斯拉夫民族的影響力了。

    等到德皇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已經來不及控制奧地利的行為了。

    在格雷提出斡旋調停時,德國堅持認為:&ldquo奧地利與塞爾維亞的争端隻和奧地利有關,與俄國毫無關系。

    &rdquo但德國的這種表态根本無濟于事。

    7月30日,在對德國發出了警告之後,俄國宣布總動員。

    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

    德國要求法國保持中立,但遭到了拒絕。

    法國在8月3日加入了戰争。

    由于德軍入侵了比利時,承諾保衛比利時中立地位的英國于8月4日對德國宣戰。

    就這樣,&ldquo人類曆史上最可怕的浩劫之一&rdquo(格雷語)開始了。

     就在8月4日的兩天之前,土耳其在恩維爾的主導之下,秘密地與德國結成了同盟。

    奧斯曼帝國政府承諾說,如果俄羅斯插手奧塞沖突,土耳其将加入戰争。

    在8月4日,格雷尚不知曉這份秘密協議的存在,但已經得知土耳其在進行動員。

    格雷指示英國駐伊斯坦布爾代辦,讓他要求土耳其保持中立。

    &ldquo不過,&rdquo他補充道,&ldquo你一定得讓土耳其人覺得,這是他們最古老的朋友給出的真誠建議,而不要讓他們感到受到了我們的威脅&rdquo。

     不過,格雷近來已經越發感受到了德國人在伊斯坦布爾的巨大影響力。

    他意識到,&ldquo恩維爾帕夏想讓土耳其站到德國一邊;要想阻止土耳其與德國結盟,唯有刺殺恩維爾一途&rdquo。

    現在,三巨頭中的另外兩人也開始支持恩維爾。

    在德國提出與土耳其結盟之後,塔拉特詢問傑馬爾說:&ldquo你可以看到,我們從法國人那兒什麼也得不到了。

    既然法國已經拒絕了我們,我們還能拒絕德國人嗎?&rdquo傑馬爾回答道:&ldquo隻要能幫助土耳其擺脫現今孤立無助的境地,我願意立刻答應任何聯盟提議。

    &rdquo但與此同時,他想盡可能地推遲土耳其加入戰争的時間,以争取時間進行漫長的動員工作。

    德國同意了土耳其的想法。

    于是,奧斯曼帝國政府仍然保守着與德國結盟的秘密,宣布保持中立,同時進行了總動員。

     與此同時,土耳其公衆卻對英國産生了強烈的義憤。

    随着歐洲戰事的爆發,英國政府征用了在英國造船廠裡維修和興建的兩艘土耳其戰艦&mdash&mdash&ldquo奧斯曼蘇丹号&rdquo(SultanOsman)和&ldquo雷沙迪耶号&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