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處于低谷之中,因此,恩維爾希望能夠在國内複制德軍的訓練方法。
恩維爾特别注重軍隊的年輕化。
軍中年長的軍官們大多是前政府留下來的保守分子,與軍中的年輕軍官充滿了矛盾。
在兩次巴爾幹戰争中,他們總是猶豫不決,甚至帶有自甘失敗的情緒。
而收複阿德裡安堡依靠的正是恩維爾手下的年輕軍官,他們無視年長軍官過于謹慎小心的意見,才實現了這一勝利。
身為戰争大臣的伊澤特帕夏意識到,現在必須清理掉老軍官。
但是,他拒絕親自完成這一任務,因為&ldquo要清理掉的那些人都是我的朋友&rdquo。
于是,在1914年1月初,恩維爾接替了他的戰争大臣職務(當時看起來是一項臨時安排)。
蘇丹本人在報紙上看到了這一任命,評論說:&ldquo簡直是不可思議。
他太年輕了。
&rdquo 幾個小時之後,32歲的恩維爾得到了蘇丹的接見。
蘇丹立刻就頒布了清理老軍官的敕令。
數百名軍官被要求退伍,其中包括&ldquo對馬其頓令人沮喪的失利負有責任的指揮官,以及年齡超過55歲的大部分将領&rdquo。
恩維爾解釋說,以往的奧斯曼帝國軍隊中有兩種軍官,一種适合和平時期的活動,一種适合戰争。
從今以後,軍隊中隻會保留後一種軍官。
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舉措。
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請求下,德國派來了一個全新的軍事代表團。
這個代表團的規模更大,由四十幾名軍官組成,領頭的是德軍少将利曼·馮·桑德斯(LimanvonSanders)。
這個代表團的到來立刻引發了一場外交危機。
根據約定,馮·桑德斯将獲得奧斯曼第一軍的指揮權,而這支部隊負責守備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地區。
雖然德國政府可能有别的什麼動機,但身為軍人的馮·桑德斯并沒有什麼政治目的,而隻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
在他看來,訓練奧斯曼軍隊需要涉及一些改革,而在首都比較容易克服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然而,在俄國看來,這意味着土耳其海峽将落入一名德國将領的掌控之中,從而讓德國獲得在伊斯坦布爾的政治支配權。
俄國外交大臣薩宗諾夫(Sazonov)表示了強烈抗議。
德國政府回複他說,如果土耳其人能守衛好海峽,顯然也是符合俄國的利益的。
薩宗諾夫要求馮·桑德斯和他的代表團必須換到一個戰略地位沒有這麼重要的地方去履職。
如若不然,他暗示到,俄國可能會對土耳其展開報複,甚至還有可能與德國開戰。
英法兩國政府對俄國的抗議不甚以為然,但還是發表了聯合照會,以示支持。
德國人想到了一個可以保住面子的折中方案。
馮·桑德斯被晉升為德國陸軍中将,從而自動在奧斯曼陸軍中獲得了元帥軍銜。
這樣一來,如果隻指揮一個軍的話,他的軍銜就顯得太高了。
因此,他被提升成了奧斯曼軍隊的總督軍。
不過,考慮到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間越發深重的敵意,俄國人的擔憂不無道理。
由于俄德兩國之間矛盾不斷,俄國人在處理這一事件時十分警覺。
就像英國人在開羅的地位一樣,德國人在伊斯坦布爾的支配地位讓俄國人十分不安。
從此之後,薩宗諾夫一直試圖與土耳其就海峽問題達成一個符合雙方利益的協議。
不過,英國仍然堅持着謹慎的政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英國一直是列強裡最希望讓歐洲病夫存活下去的那個,不停地鼓勵奧斯曼帝國進行内部改革,幫助歐洲省份裡居住的少數族群。
秉承着這一原則,英國在1907年馬其頓危機期間完成了一次&ldquo外交革命&rdquo,與俄國簽署了協約。
這一協約後來又得到了在列巴爾會晤的沙皇和英王愛德華七世的确認。
英俄之間的協約主要是為了厘定兩國在波斯的利益。
不過,由于英法兩國在1904年已經簽署了一項協約,英俄協約的簽署就讓英、法、俄形成了一個三國協約。
由于歐洲中部的強國[2]已經結成了三國同盟,歐洲的力量均衡正在受到威脅,而三國協約正可以應對這種威脅。
在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看來,英國與俄國之間的新關系十分微妙,英國必須改變一直以來維護奧斯曼帝國完整的政策,因為這一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防範俄國人入侵伊斯坦布爾和土耳其海峽。
1908年,格雷在駐伊斯坦布爾大使發回的備忘錄上評論道:&ldquo我們不能回到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時期的老路上去。
英國可以對土耳其保持親近,但前提是不能讓别人懷疑我們反對俄國。
&rdquo 不過,格雷一開始對青年土耳其人的憲政革命還是表示了熱烈歡迎,雖然他有些擔心英帝國在埃及的穆斯林臣屬會像印度人一樣效法土耳其人的革命。
但另一方面,格雷也盡量不去觸碰盟國在土耳其的利益&mdash&mdash俄國人對土耳其海峽很關心,而法國人則關注叙利亞和黎凡特地區。
因此,英國奉行&ldquo最惠國原則&rdquo,小心翼翼地不過分參與土耳其事務。
正因如此,土耳其新政權變得格外親英,将英國推崇為&ldquo議會之母&rdquo,也很願意聽取英國的建議。
但是,英國依然維持着善意而冷漠的中立政策。
1908年11月,青年土耳其人派了兩位高級特使到倫敦去。
他們提出組成英土聯盟,同時讓法國也參與其中。
格雷表達了對土耳其新政府的良好祝願,還表示願意向土耳其派出顧問。
後來,英國也的确派出了一些顧問,入駐土耳其政府的多個部門。
但是,他也堅持說,英國不打算被聯盟關系捆住自己的手腳。
在土耳其發生反革命事件之後,土耳其議會又在1909年7月派出了一支代表團。
為了抑制德國的影響力,該議會向英國提出了類似的要求,但也遭到了相似的回絕。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争中戰敗之後,土耳其這個歐洲病夫看起來已經奄奄一息、無藥可救了。
在倫敦會議上,格雷告訴土耳其代表團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如果青年土耳其人沒有能力為土耳其保住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地位,那麼其他國家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去幫他們做到這一點。
此時,西方列強的關注點落在了歐洲,即在原來的土耳其歐洲領土上崛起的巴爾幹集團身上。
不論是否符合土耳其的利益,西歐都必須支持這些巴爾幹國家,以避免它們受到中歐強國的威脅。
因此,青年土耳其人意識到,如果他們自己不能挽救自己,也就不能指望西歐國家會出手相助。
此時的土耳其在國力上遭到了削弱,在财政上入不敷出,孤立無援而又受到咄咄逼人的鄰國的威脅。
因此,青年土耳其人發現,土耳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得到一個大國的保護和幫助。
1913年6月,時任大維齊爾的陶菲克帕夏再一次向格雷提出了組成英土聯盟的建議。
但是,土耳其人又一次遭到了拒絕。
用新任英國大使路易斯·馬萊爵士(SirLouisMallet)的話說:&ldquo在當前的情形下與土耳其結盟,隻會讓整個歐洲團結起來針對我們。
這種盟友關系會變成英土兩國的軟肋和危險。
&rdquo根據陶菲克的提議,土耳其希望可以與三個協約國都達成某種共識。
倘若果真如此,由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就會将此舉視為協約國的挑釁。
格雷評論道:&ldquo我們是不可能獨力把土耳其扶起來的。
土耳其要想站起來,就必須克服自己對改革的恐懼,同時也不能再繼續玩在大國之間左右搖擺的遊戲。
&rdquo 在格雷看來,土耳其此時已是&ldquo亞洲病夫&rdquo。
就像以前圖謀土耳其的歐洲領土一樣,歐洲列強現在也應當為了共同
恩維爾特别注重軍隊的年輕化。
軍中年長的軍官們大多是前政府留下來的保守分子,與軍中的年輕軍官充滿了矛盾。
在兩次巴爾幹戰争中,他們總是猶豫不決,甚至帶有自甘失敗的情緒。
而收複阿德裡安堡依靠的正是恩維爾手下的年輕軍官,他們無視年長軍官過于謹慎小心的意見,才實現了這一勝利。
身為戰争大臣的伊澤特帕夏意識到,現在必須清理掉老軍官。
但是,他拒絕親自完成這一任務,因為&ldquo要清理掉的那些人都是我的朋友&rdquo。
于是,在1914年1月初,恩維爾接替了他的戰争大臣職務(當時看起來是一項臨時安排)。
蘇丹本人在報紙上看到了這一任命,評論說:&ldquo簡直是不可思議。
他太年輕了。
&rdquo 幾個小時之後,32歲的恩維爾得到了蘇丹的接見。
蘇丹立刻就頒布了清理老軍官的敕令。
數百名軍官被要求退伍,其中包括&ldquo對馬其頓令人沮喪的失利負有責任的指揮官,以及年齡超過55歲的大部分将領&rdquo。
恩維爾解釋說,以往的奧斯曼帝國軍隊中有兩種軍官,一種适合和平時期的活動,一種适合戰争。
從今以後,軍隊中隻會保留後一種軍官。
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舉措。
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請求下,德國派來了一個全新的軍事代表團。
這個代表團的規模更大,由四十幾名軍官組成,領頭的是德軍少将利曼·馮·桑德斯(LimanvonSanders)。
這個代表團的到來立刻引發了一場外交危機。
根據約定,馮·桑德斯将獲得奧斯曼第一軍的指揮權,而這支部隊負責守備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地區。
雖然德國政府可能有别的什麼動機,但身為軍人的馮·桑德斯并沒有什麼政治目的,而隻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
在他看來,訓練奧斯曼軍隊需要涉及一些改革,而在首都比較容易克服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然而,在俄國看來,這意味着土耳其海峽将落入一名德國将領的掌控之中,從而讓德國獲得在伊斯坦布爾的政治支配權。
俄國外交大臣薩宗諾夫(Sazonov)表示了強烈抗議。
德國政府回複他說,如果土耳其人能守衛好海峽,顯然也是符合俄國的利益的。
薩宗諾夫要求馮·桑德斯和他的代表團必須換到一個戰略地位沒有這麼重要的地方去履職。
如若不然,他暗示到,俄國可能會對土耳其展開報複,甚至還有可能與德國開戰。
英法兩國政府對俄國的抗議不甚以為然,但還是發表了聯合照會,以示支持。
德國人想到了一個可以保住面子的折中方案。
馮·桑德斯被晉升為德國陸軍中将,從而自動在奧斯曼陸軍中獲得了元帥軍銜。
這樣一來,如果隻指揮一個軍的話,他的軍銜就顯得太高了。
因此,他被提升成了奧斯曼軍隊的總督軍。
不過,考慮到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間越發深重的敵意,俄國人的擔憂不無道理。
由于俄德兩國之間矛盾不斷,俄國人在處理這一事件時十分警覺。
就像英國人在開羅的地位一樣,德國人在伊斯坦布爾的支配地位讓俄國人十分不安。
從此之後,薩宗諾夫一直試圖與土耳其就海峽問題達成一個符合雙方利益的協議。
不過,英國仍然堅持着謹慎的政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英國一直是列強裡最希望讓歐洲病夫存活下去的那個,不停地鼓勵奧斯曼帝國進行内部改革,幫助歐洲省份裡居住的少數族群。
秉承着這一原則,英國在1907年馬其頓危機期間完成了一次&ldquo外交革命&rdquo,與俄國簽署了協約。
這一協約後來又得到了在列巴爾會晤的沙皇和英王愛德華七世的确認。
英俄之間的協約主要是為了厘定兩國在波斯的利益。
不過,由于英法兩國在1904年已經簽署了一項協約,英俄協約的簽署就讓英、法、俄形成了一個三國協約。
由于歐洲中部的強國[2]已經結成了三國同盟,歐洲的力量均衡正在受到威脅,而三國協約正可以應對這種威脅。
在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看來,英國與俄國之間的新關系十分微妙,英國必須改變一直以來維護奧斯曼帝國完整的政策,因為這一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防範俄國人入侵伊斯坦布爾和土耳其海峽。
1908年,格雷在駐伊斯坦布爾大使發回的備忘錄上評論道:&ldquo我們不能回到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時期的老路上去。
英國可以對土耳其保持親近,但前提是不能讓别人懷疑我們反對俄國。
&rdquo 不過,格雷一開始對青年土耳其人的憲政革命還是表示了熱烈歡迎,雖然他有些擔心英帝國在埃及的穆斯林臣屬會像印度人一樣效法土耳其人的革命。
但另一方面,格雷也盡量不去觸碰盟國在土耳其的利益&mdash&mdash俄國人對土耳其海峽很關心,而法國人則關注叙利亞和黎凡特地區。
因此,英國奉行&ldquo最惠國原則&rdquo,小心翼翼地不過分參與土耳其事務。
正因如此,土耳其新政權變得格外親英,将英國推崇為&ldquo議會之母&rdquo,也很願意聽取英國的建議。
但是,英國依然維持着善意而冷漠的中立政策。
1908年11月,青年土耳其人派了兩位高級特使到倫敦去。
他們提出組成英土聯盟,同時讓法國也參與其中。
格雷表達了對土耳其新政府的良好祝願,還表示願意向土耳其派出顧問。
後來,英國也的确派出了一些顧問,入駐土耳其政府的多個部門。
但是,他也堅持說,英國不打算被聯盟關系捆住自己的手腳。
在土耳其發生反革命事件之後,土耳其議會又在1909年7月派出了一支代表團。
為了抑制德國的影響力,該議會向英國提出了類似的要求,但也遭到了相似的回絕。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争中戰敗之後,土耳其這個歐洲病夫看起來已經奄奄一息、無藥可救了。
在倫敦會議上,格雷告訴土耳其代表團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如果青年土耳其人沒有能力為土耳其保住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地位,那麼其他國家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去幫他們做到這一點。
此時,西方列強的關注點落在了歐洲,即在原來的土耳其歐洲領土上崛起的巴爾幹集團身上。
不論是否符合土耳其的利益,西歐都必須支持這些巴爾幹國家,以避免它們受到中歐強國的威脅。
因此,青年土耳其人意識到,如果他們自己不能挽救自己,也就不能指望西歐國家會出手相助。
此時的土耳其在國力上遭到了削弱,在财政上入不敷出,孤立無援而又受到咄咄逼人的鄰國的威脅。
因此,青年土耳其人發現,土耳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得到一個大國的保護和幫助。
1913年6月,時任大維齊爾的陶菲克帕夏再一次向格雷提出了組成英土聯盟的建議。
但是,土耳其人又一次遭到了拒絕。
用新任英國大使路易斯·馬萊爵士(SirLouisMallet)的話說:&ldquo在當前的情形下與土耳其結盟,隻會讓整個歐洲團結起來針對我們。
這種盟友關系會變成英土兩國的軟肋和危險。
&rdquo根據陶菲克的提議,土耳其希望可以與三個協約國都達成某種共識。
倘若果真如此,由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就會将此舉視為協約國的挑釁。
格雷評論道:&ldquo我們是不可能獨力把土耳其扶起來的。
土耳其要想站起來,就必須克服自己對改革的恐懼,同時也不能再繼續玩在大國之間左右搖擺的遊戲。
&rdquo 在格雷看來,土耳其此時已是&ldquo亞洲病夫&rdquo。
就像以前圖謀土耳其的歐洲領土一樣,歐洲列強現在也應當為了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