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羅馬尼亞人可能會插手其中,土耳其人也可能卷土重來。
但是,好戰的保加利亞政府對自己的武力盲目自信,同時又十分輕視希臘人和塞爾維亞人的軍事能力。
他們堅信自己可以同時擊敗這兩個昔日盟友,因此對所有折中方案都不予理會。
從希臘人占領薩洛尼卡之初,保加利亞人就毫不掩飾他們對此事的不滿。
其實,保加利亞人曾試圖阻止希臘人占領薩洛尼卡。
他們派了一支部隊前去奪取這座城市,但到達得太晚了。
不過,他們還是留在了那裡,與希臘軍隊共同守備這座城市。
從那時起,哪怕在尚未簽訂《倫敦和約》之前,兩國就已經開始為薩洛尼卡和馬其頓海岸線的歸屬權發生了争執,甚至在斯特魯馬河河谷一帶還出現了摩擦。
在憑借武力取得了薩洛尼卡和馬其頓南部地區之後,希臘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片土地。
根據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在戰前簽訂的協議,塞爾維亞隻獲得了馬其頓很小的一片區域。
但是,塞爾維亞人從瓦爾達爾河河谷出兵,在沒有得到保加利亞人援助的情況下就打敗了土耳其人,因而對自己那點可憐的收獲十分不滿。
而且,巴爾幹地區力量均衡被打破,給塞爾維亞帶來了更大的威脅。
保加利亞人不僅得到了馬其頓較大的一部分,還在塞爾維亞人的幫助下奪取了包括阿德裡安堡在内的東色雷斯。
而且,由于阿爾巴尼亞可能會獲得獨立,塞爾維亞還将失去亞得裡亞海的出海口。
于是,希臘和塞爾維亞結成了聯盟,承諾互相支持,在一方遭受保加利亞進攻時,另一方必須提供軍事支援;雙方還劃定了戰勝後的疆界;同時,它們還向土耳其示好,尋求支持。
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心求戰的保加利亞還是拒絕了俄羅斯的調停,意欲占領整個馬其頓。
1913年6月30日午夜,在沒有受到挑釁、也沒有宣戰的情況下,保加利亞就從馬其頓出發,分兩個方向發動了進攻,意在将希臘和塞爾維亞軍隊分隔開來。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爆發了。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後來被描述為&ldquo有記錄以來最短暫、最血腥的戰争&rdquo。
這場戰争僅僅持續了一個月,令人驚訝地以保加利亞的戰敗收場,徹底改變了巴爾幹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
盡管遭到了突然襲擊,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還是很快扭轉了戰局,在薩洛尼卡以北的河谷和以東的山區裡連戰連捷。
統率希臘軍隊的是康斯坦丁國王[5]。
希臘人借用拜占庭時期的典故,将他稱作新的&ldquo保加利亞屠夫巴西爾&rdquo[6]。
在他的統領下,希臘軍隊經過塞雷斯城向東進發,一路燒殺搶掠。
保加利亞人在他們面前倉皇撤退,一路實行焦土政策,大肆破壞。
希臘陸軍席卷了色雷斯沿岸地區,一直抵達傳統上希臘和保加利亞的疆界馬裡查河。
在海上,希臘艦隊占領了馬其頓的卡瓦拉港(Kavalla)[7]和東色雷斯的代德阿奇港(Dedeagach)[8]。
就像俄國人所預料的那樣,羅馬尼亞也加入了戰争。
在《倫敦和約》中,羅馬尼亞人隻得到了微不足道的一點利益,同時他們對保加利亞在巴爾幹地區的霸權也十分不滿。
于是,羅馬尼亞軍隊渡過多瑙河,攻占了錫利斯特拉要塞,随後又一路向西,未遭抵抗就抵達了曾經給羅馬尼亞人留下輝煌記憶的普列文鎮。
羅馬尼亞軍隊的攻勢一直到距離索非亞12英裡(約19千米)的地方才停了下來。
在西方,塞爾維亞人也侵入了保加利亞領土,兵鋒威脅多瑙河上的維丁要塞。
土耳其人也撕毀了和約。
在恩維爾的指揮下,一支效忠于青年土耳其黨的軍隊從恰塔爾加防線背後殺出,奪回了阿德裡安堡,恢複了土耳其人在東色雷斯的統治。
在強敵環伺之下,保加利亞隻好借着俄國出面調停的機會求和。
根據《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威風不再,不得不向所有的參戰國割讓土地。
保加利亞在上一場戰争中獲得的土地,現在隻剩下了斯特魯米察谷地(StrumitsaValley)[9]和色雷斯的一小條海岸線。
塞爾維亞人奪走了馬其頓的大片土地;希臘人得到了更大面積的馬其頓土地,還在西色雷斯取得了包括卡瓦拉港在内的一段海岸線。
羅馬尼亞人獲得了整個多布羅加[10],取得了多瑙河與黑海之間的一塊戰略要地。
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單獨簽署了和約,收複了阿德裡安堡、克爾克基利薩(上一場戰争中的戰敗之地)以及包括德莫迪卡在内的部分東色雷斯土地,從而截斷了通往索非亞的鐵路線。
在簽署《柏林條約》之後,保加利亞花了35年的時間确立了其在巴爾幹地區的主宰地位,但在一時沖動之下,隻用了35天就把這一切都丢掉了。
[1]位于愛琴海東岸,據說古希臘醫者希波克拉底就出生于該島。
[2]洛桑附近的湖畔度假勝地。
[3]是以羅得島為主島的群島,位于愛琴海東南部。
&ldquo多德卡尼斯&rdquo意為&ldquo12個島嶼&rdquo,但多德卡尼斯群島遠不止12個島嶼。
1919&mdash1922年希臘&mdash土耳其戰争後成為希臘領土。
[4]今名克爾克拉雷利(Kirklareli)。
[5]即上文提到過的康斯坦丁王子。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結束前,其父喬治一世國王在薩洛尼卡遇刺身亡,由康斯坦丁繼位。
[6]指976&mdash1025年在位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巴西爾二世。
他在位期間征服了保加利亞。
據說,他曾在一場大勝後抓到了1.5萬名保加利亞戰俘。
他以100人為一隊,隻留一個人保留一隻眼睛,其餘99人全部弄瞎,由隻有一隻眼睛的那個人帶路,遣散回營。
[7]位于愛琴海北岸的港口。
[8]位于愛琴海北岸,卡瓦拉港以東,今名亞曆山德魯波利斯。
[9]位于今馬其頓共和國東部。
[10]在此之前,多布羅加北部在羅馬尼亞人手中,南部屬于保加利亞。
但是,好戰的保加利亞政府對自己的武力盲目自信,同時又十分輕視希臘人和塞爾維亞人的軍事能力。
他們堅信自己可以同時擊敗這兩個昔日盟友,因此對所有折中方案都不予理會。
從希臘人占領薩洛尼卡之初,保加利亞人就毫不掩飾他們對此事的不滿。
其實,保加利亞人曾試圖阻止希臘人占領薩洛尼卡。
他們派了一支部隊前去奪取這座城市,但到達得太晚了。
不過,他們還是留在了那裡,與希臘軍隊共同守備這座城市。
從那時起,哪怕在尚未簽訂《倫敦和約》之前,兩國就已經開始為薩洛尼卡和馬其頓海岸線的歸屬權發生了争執,甚至在斯特魯馬河河谷一帶還出現了摩擦。
在憑借武力取得了薩洛尼卡和馬其頓南部地區之後,希臘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片土地。
根據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在戰前簽訂的協議,塞爾維亞隻獲得了馬其頓很小的一片區域。
但是,塞爾維亞人從瓦爾達爾河河谷出兵,在沒有得到保加利亞人援助的情況下就打敗了土耳其人,因而對自己那點可憐的收獲十分不滿。
而且,巴爾幹地區力量均衡被打破,給塞爾維亞帶來了更大的威脅。
保加利亞人不僅得到了馬其頓較大的一部分,還在塞爾維亞人的幫助下奪取了包括阿德裡安堡在内的東色雷斯。
而且,由于阿爾巴尼亞可能會獲得獨立,塞爾維亞還将失去亞得裡亞海的出海口。
于是,希臘和塞爾維亞結成了聯盟,承諾互相支持,在一方遭受保加利亞進攻時,另一方必須提供軍事支援;雙方還劃定了戰勝後的疆界;同時,它們還向土耳其示好,尋求支持。
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心求戰的保加利亞還是拒絕了俄羅斯的調停,意欲占領整個馬其頓。
1913年6月30日午夜,在沒有受到挑釁、也沒有宣戰的情況下,保加利亞就從馬其頓出發,分兩個方向發動了進攻,意在将希臘和塞爾維亞軍隊分隔開來。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爆發了。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後來被描述為&ldquo有記錄以來最短暫、最血腥的戰争&rdquo。
這場戰争僅僅持續了一個月,令人驚訝地以保加利亞的戰敗收場,徹底改變了巴爾幹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
盡管遭到了突然襲擊,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還是很快扭轉了戰局,在薩洛尼卡以北的河谷和以東的山區裡連戰連捷。
統率希臘軍隊的是康斯坦丁國王[5]。
希臘人借用拜占庭時期的典故,将他稱作新的&ldquo保加利亞屠夫巴西爾&rdquo[6]。
在他的統領下,希臘軍隊經過塞雷斯城向東進發,一路燒殺搶掠。
保加利亞人在他們面前倉皇撤退,一路實行焦土政策,大肆破壞。
希臘陸軍席卷了色雷斯沿岸地區,一直抵達傳統上希臘和保加利亞的疆界馬裡查河。
在海上,希臘艦隊占領了馬其頓的卡瓦拉港(Kavalla)[7]和東色雷斯的代德阿奇港(Dedeagach)[8]。
就像俄國人所預料的那樣,羅馬尼亞也加入了戰争。
在《倫敦和約》中,羅馬尼亞人隻得到了微不足道的一點利益,同時他們對保加利亞在巴爾幹地區的霸權也十分不滿。
于是,羅馬尼亞軍隊渡過多瑙河,攻占了錫利斯特拉要塞,随後又一路向西,未遭抵抗就抵達了曾經給羅馬尼亞人留下輝煌記憶的普列文鎮。
羅馬尼亞軍隊的攻勢一直到距離索非亞12英裡(約19千米)的地方才停了下來。
在西方,塞爾維亞人也侵入了保加利亞領土,兵鋒威脅多瑙河上的維丁要塞。
土耳其人也撕毀了和約。
在恩維爾的指揮下,一支效忠于青年土耳其黨的軍隊從恰塔爾加防線背後殺出,奪回了阿德裡安堡,恢複了土耳其人在東色雷斯的統治。
在強敵環伺之下,保加利亞隻好借着俄國出面調停的機會求和。
根據《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威風不再,不得不向所有的參戰國割讓土地。
保加利亞在上一場戰争中獲得的土地,現在隻剩下了斯特魯米察谷地(StrumitsaValley)[9]和色雷斯的一小條海岸線。
塞爾維亞人奪走了馬其頓的大片土地;希臘人得到了更大面積的馬其頓土地,還在西色雷斯取得了包括卡瓦拉港在内的一段海岸線。
羅馬尼亞人獲得了整個多布羅加[10],取得了多瑙河與黑海之間的一塊戰略要地。
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單獨簽署了和約,收複了阿德裡安堡、克爾克基利薩(上一場戰争中的戰敗之地)以及包括德莫迪卡在内的部分東色雷斯土地,從而截斷了通往索非亞的鐵路線。
在簽署《柏林條約》之後,保加利亞花了35年的時間确立了其在巴爾幹地區的主宰地位,但在一時沖動之下,隻用了35天就把這一切都丢掉了。
[1]位于愛琴海東岸,據說古希臘醫者希波克拉底就出生于該島。
[2]洛桑附近的湖畔度假勝地。
[3]是以羅得島為主島的群島,位于愛琴海東南部。
&ldquo多德卡尼斯&rdquo意為&ldquo12個島嶼&rdquo,但多德卡尼斯群島遠不止12個島嶼。
1919&mdash1922年希臘&mdash土耳其戰争後成為希臘領土。
[4]今名克爾克拉雷利(Kirklareli)。
[5]即上文提到過的康斯坦丁王子。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結束前,其父喬治一世國王在薩洛尼卡遇刺身亡,由康斯坦丁繼位。
[6]指976&mdash1025年在位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巴西爾二世。
他在位期間征服了保加利亞。
據說,他曾在一場大勝後抓到了1.5萬名保加利亞戰俘。
他以100人為一隊,隻留一個人保留一隻眼睛,其餘99人全部弄瞎,由隻有一隻眼睛的那個人帶路,遣散回營。
[7]位于愛琴海北岸的港口。
[8]位于愛琴海北岸,卡瓦拉港以東,今名亞曆山德魯波利斯。
[9]位于今馬其頓共和國東部。
[10]在此之前,多布羅加北部在羅馬尼亞人手中,南部屬于保加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