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土耳其報章流露出的情緒來看,土耳其公衆更希望選擇戰争,而不是忍氣吞聲接受這樣的羞辱。
列強希望可以避免戰争,又一次提出按照《柏林條約》的規定推行改革。
但是,巴爾幹國家已經不再相信奧斯曼帝國的改革承諾,拒絕了列強的提議。
巴爾幹國家内部要求開戰的呼聲甚嚣塵上,如果政府拒不開戰就有引發革命的危險。
于是,戰争爆發了。
事實證明,這場戰争對奧斯曼帝國來說是一場災難。
在歐洲戰場,奧斯曼軍隊的人數遠遠少于巴爾幹國家的軍隊人數。
據說,巴爾幹國家的軍隊總數達到了70萬人。
而且,奧斯曼軍隊在歐洲毫無戰争準備,需要花時間進行動員。
軍隊幹政并沒有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一些軍官由于政治原因被解職,反而降低了軍隊的指揮水平。
更何況,恩維爾和其他一些高級軍官此時還身在北非。
奧斯曼軍隊從德國人那兒獲得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但缺乏能夠好好使用這些武器的人手。
他們十分輕視軍需工作,部隊穿着輕薄的夏季制服,根本不适合在巴爾幹地區的冬季作戰。
而且,奧斯曼軍隊内部也不團結,新近征召入伍的基督徒士兵對敵人的訴求抱有同情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巴爾幹國家的軍隊卻在過去的數年間取得了顯而易見的進步,讓列強大吃一驚。
巴爾幹國家的軍隊按照西方的方式訓練,同時充滿了為新生的祖國而戰的熱情。
土耳其人不可戰勝的古老神話即将就此打破。
事實證明,不僅歐洲強國可以擊敗土耳其人,就連曾經被土耳其人輕視的臣屬也能打敗他們。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是一次閃電戰。
奧斯曼軍隊在三個不同的方向遭到進攻,連戰連敗,隻堅持了六個星期就宣告戰敗。
希臘人從南方發動進攻,統率他們的是在德國接受過教育的康斯坦丁王子。
希臘人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奧斯曼軍隊,随後又在一個峽谷裡俘獲了他們全部的火炮和交通工具。
在得到增援之後,土耳其人打算重整旗鼓,結果卻在希臘人的炮火之下遭受嚴重損失,四散奔逃。
随後,希臘軍隊繼續追擊奧斯曼軍隊殘部,并且攻占了薩洛尼卡。
就在薩洛尼卡的主保聖人季米特裡奧斯(Demetrios)瞻禮日的那天,希臘軍隊進入了城市,激動異常的希臘人沿街在他們頭上抛灑着玫瑰花瓣。
在這座城市被土耳其人統治了将近500年之後,藍白相間的希臘國旗終于飄揚在薩洛尼卡的窗前和屋頂,而星月旗則永遠從這裡消失了。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在北方的瓦爾達爾河谷發起了進攻。
他們先在庫馬諾沃(Kumanovo)打敗了一支強大的奧斯曼軍隊,然後又在莫納斯提爾擊敗了另一支奧斯曼軍隊,俘虜了1萬人。
殘餘的奧斯曼軍隊跨過邊境,逃進了阿爾巴尼亞。
在東方,來勢洶洶的保加利亞軍隊侵入色雷斯,在克爾克基利薩(Kirk-Kilissa)[4]鏖戰兩日,打敗了土耳其人。
接着,他們又在呂萊布爾加斯(LuleBurgas)遭遇了奧斯曼軍隊主力,随後将他們趕回了恰塔爾加防線(ChataljaLines)的後方。
位于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由一些要塞組成的恰塔爾加防線,已經是伊斯坦布爾面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由于補給線過長,保加利亞人的戰鬥力受到了削弱,而向來在防禦戰中表現頑強的奧斯曼軍隊恢複了信心,在克虜伯大炮和亞洲趕來的援軍的幫助下遏制住了保加利亞人的攻勢。
1912年12月3日,土耳其與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分别達成了停火協議,但與希臘人的戰争還在繼續。
随後,列強在倫敦召開會議,試圖阻止巴爾幹國家分别議和。
1913年1月1日,奧斯曼帝國政府提出了議和條件。
奧斯曼帝國的議和條件主要與阿德裡安堡有關。
此時,在奧斯曼帝國的歐洲城市之中,除了阿爾巴尼亞的斯庫塔裡和伊庇魯斯的亞尼納之外,就隻有阿德裡安堡這座昔日帝都仍然還留在土耳其人手中了。
土耳其代表團做好了割讓阿德裡安堡以西的色雷斯土地的準備,也同意認可現有的疆界狀況,但堅持要求阿德裡安堡州必須作為一個納貢的自治地區留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内。
這一要求遭到了列強的拒絕,列強還向奧斯曼帝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割讓阿德裡安堡給保加利亞。
早在戰争開始之初,統一與進步委員會的青年土耳其人就希望卡米勒帕夏能夠抛下政黨分歧,實現舉國合作,但未能成功。
為了防止自由派的卡米勒帕夏不光彩地屈膝投降,青年土耳其人在1913年1月23日發動了針對他的革命。
從北非歸來的恩維爾率領一小群軍官奇襲了高門。
他們沖進富麗堂皇的内閣大廳,射殺了被他們認為應當為戰敗負責的戰争大臣納濟姆帕夏(NazimPasha),随後又用槍口逼迫卡米勒帕夏辭職。
他們獲得了蘇丹的許可,恢複了馬哈茂德·塞夫凱特帕夏的大維齊爾職務。
重掌政權的統一與進步委員會拒絕了列強的要求。
于是,巴爾幹國家宣布結束停火,戰鬥再一次打響。
在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抵抗之後,阿德裡安堡最終還是在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人的聯合攻勢下陷落了。
與此同時,希臘人攻占了亞尼納,黑山人則随後奪取了斯庫塔裡。
倫敦會議再次召開。
根據在這次會議上簽署的和約,除了伊斯坦布爾和它的恰塔爾加防線之外,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幾乎喪失殆盡,隻剩下了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一小塊屬于色雷斯地區的土地。
此外,阿爾巴尼亞的未來和奧斯曼帝國在愛琴海上的島嶼的命運也留待日後商讨解決。
在歐洲民族主義者的聯合打擊之下,奧斯曼帝國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曆史似乎至此告終。
但是,巴爾幹民族主義者們的聯盟卻未能持續多久。
在取得了始料未及的迅速勝利之後,巴爾幹國家在分贓的時候又開始相互嫉妒,陷入了指責和沖突之中。
保加利亞在擊敗土耳其之後,又想起了昔日的大保加利亞迷夢。
俄羅斯想要抑制保加利亞人的野心,于是警告他們說,如果巴爾幹地區烽火再起,
列強希望可以避免戰争,又一次提出按照《柏林條約》的規定推行改革。
但是,巴爾幹國家已經不再相信奧斯曼帝國的改革承諾,拒絕了列強的提議。
巴爾幹國家内部要求開戰的呼聲甚嚣塵上,如果政府拒不開戰就有引發革命的危險。
于是,戰争爆發了。
事實證明,這場戰争對奧斯曼帝國來說是一場災難。
在歐洲戰場,奧斯曼軍隊的人數遠遠少于巴爾幹國家的軍隊人數。
據說,巴爾幹國家的軍隊總數達到了70萬人。
而且,奧斯曼軍隊在歐洲毫無戰争準備,需要花時間進行動員。
軍隊幹政并沒有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一些軍官由于政治原因被解職,反而降低了軍隊的指揮水平。
更何況,恩維爾和其他一些高級軍官此時還身在北非。
奧斯曼軍隊從德國人那兒獲得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但缺乏能夠好好使用這些武器的人手。
他們十分輕視軍需工作,部隊穿着輕薄的夏季制服,根本不适合在巴爾幹地區的冬季作戰。
而且,奧斯曼軍隊内部也不團結,新近征召入伍的基督徒士兵對敵人的訴求抱有同情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巴爾幹國家的軍隊卻在過去的數年間取得了顯而易見的進步,讓列強大吃一驚。
巴爾幹國家的軍隊按照西方的方式訓練,同時充滿了為新生的祖國而戰的熱情。
土耳其人不可戰勝的古老神話即将就此打破。
事實證明,不僅歐洲強國可以擊敗土耳其人,就連曾經被土耳其人輕視的臣屬也能打敗他們。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是一次閃電戰。
奧斯曼軍隊在三個不同的方向遭到進攻,連戰連敗,隻堅持了六個星期就宣告戰敗。
希臘人從南方發動進攻,統率他們的是在德國接受過教育的康斯坦丁王子。
希臘人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奧斯曼軍隊,随後又在一個峽谷裡俘獲了他們全部的火炮和交通工具。
在得到增援之後,土耳其人打算重整旗鼓,結果卻在希臘人的炮火之下遭受嚴重損失,四散奔逃。
随後,希臘軍隊繼續追擊奧斯曼軍隊殘部,并且攻占了薩洛尼卡。
就在薩洛尼卡的主保聖人季米特裡奧斯(Demetrios)瞻禮日的那天,希臘軍隊進入了城市,激動異常的希臘人沿街在他們頭上抛灑着玫瑰花瓣。
在這座城市被土耳其人統治了将近500年之後,藍白相間的希臘國旗終于飄揚在薩洛尼卡的窗前和屋頂,而星月旗則永遠從這裡消失了。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在北方的瓦爾達爾河谷發起了進攻。
他們先在庫馬諾沃(Kumanovo)打敗了一支強大的奧斯曼軍隊,然後又在莫納斯提爾擊敗了另一支奧斯曼軍隊,俘虜了1萬人。
殘餘的奧斯曼軍隊跨過邊境,逃進了阿爾巴尼亞。
在東方,來勢洶洶的保加利亞軍隊侵入色雷斯,在克爾克基利薩(Kirk-Kilissa)[4]鏖戰兩日,打敗了土耳其人。
接着,他們又在呂萊布爾加斯(LuleBurgas)遭遇了奧斯曼軍隊主力,随後将他們趕回了恰塔爾加防線(ChataljaLines)的後方。
位于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由一些要塞組成的恰塔爾加防線,已經是伊斯坦布爾面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由于補給線過長,保加利亞人的戰鬥力受到了削弱,而向來在防禦戰中表現頑強的奧斯曼軍隊恢複了信心,在克虜伯大炮和亞洲趕來的援軍的幫助下遏制住了保加利亞人的攻勢。
1912年12月3日,土耳其與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分别達成了停火協議,但與希臘人的戰争還在繼續。
随後,列強在倫敦召開會議,試圖阻止巴爾幹國家分别議和。
1913年1月1日,奧斯曼帝國政府提出了議和條件。
奧斯曼帝國的議和條件主要與阿德裡安堡有關。
此時,在奧斯曼帝國的歐洲城市之中,除了阿爾巴尼亞的斯庫塔裡和伊庇魯斯的亞尼納之外,就隻有阿德裡安堡這座昔日帝都仍然還留在土耳其人手中了。
土耳其代表團做好了割讓阿德裡安堡以西的色雷斯土地的準備,也同意認可現有的疆界狀況,但堅持要求阿德裡安堡州必須作為一個納貢的自治地區留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内。
這一要求遭到了列強的拒絕,列強還向奧斯曼帝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割讓阿德裡安堡給保加利亞。
早在戰争開始之初,統一與進步委員會的青年土耳其人就希望卡米勒帕夏能夠抛下政黨分歧,實現舉國合作,但未能成功。
為了防止自由派的卡米勒帕夏不光彩地屈膝投降,青年土耳其人在1913年1月23日發動了針對他的革命。
從北非歸來的恩維爾率領一小群軍官奇襲了高門。
他們沖進富麗堂皇的内閣大廳,射殺了被他們認為應當為戰敗負責的戰争大臣納濟姆帕夏(NazimPasha),随後又用槍口逼迫卡米勒帕夏辭職。
他們獲得了蘇丹的許可,恢複了馬哈茂德·塞夫凱特帕夏的大維齊爾職務。
重掌政權的統一與進步委員會拒絕了列強的要求。
于是,巴爾幹國家宣布結束停火,戰鬥再一次打響。
在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抵抗之後,阿德裡安堡最終還是在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人的聯合攻勢下陷落了。
與此同時,希臘人攻占了亞尼納,黑山人則随後奪取了斯庫塔裡。
倫敦會議再次召開。
根據在這次會議上簽署的和約,除了伊斯坦布爾和它的恰塔爾加防線之外,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幾乎喪失殆盡,隻剩下了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一小塊屬于色雷斯地區的土地。
此外,阿爾巴尼亞的未來和奧斯曼帝國在愛琴海上的島嶼的命運也留待日後商讨解決。
在歐洲民族主義者的聯合打擊之下,奧斯曼帝國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曆史似乎至此告終。
但是,巴爾幹民族主義者們的聯盟卻未能持續多久。
在取得了始料未及的迅速勝利之後,巴爾幹國家在分贓的時候又開始相互嫉妒,陷入了指責和沖突之中。
保加利亞在擊敗土耳其之後,又想起了昔日的大保加利亞迷夢。
俄羅斯想要抑制保加利亞人的野心,于是警告他們說,如果巴爾幹地區烽火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