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關燈
反抗統一與進步委員會。

    這頗有一些諷刺意味。

    這些軍官出自伊斯坦布爾的一個名為&ldquo救世軍官團&rdquo的自由派組織。

    由于統一與進步委員會已經變成了類似曾經的蘇丹政府那樣的壓迫者,救世軍官團矢志奪走統一與進步委員會的權力,通過自由、合法的選舉重建憲政政府。

    此外,救世軍官團還認為,在達到自己的目标之後,軍人就應當遠離政治,救世軍官團裡的軍官也不得出任政府官職。

     阿爾巴尼亞事變發生之後,馬哈茂德·塞夫凱特帕夏引咎辭去了戰争大臣職務。

    接着,衆議院近乎全票通過了對政府的信任案,這意味着對政府不滿者完全沒有得到安撫。

    于是,救世軍官團決定采取行動,公開進行軍事準備和活動,同時在媒體發表宣言,還向新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發表了一份聲明。

    随後,内閣全體辭職了。

    救世軍官團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由蘇丹任命一位大維齊爾,同時由救世軍官團提名兩名大臣在大維齊爾手下服務。

    穆罕默德五世蘇丹選擇了艾哈邁德·穆赫塔爾帕夏(AhmedMukhtarPasha)。

    此人向來遠離政治紛争,以軍功聞名遐迩。

    後來,他的大維齊爾職位又交給了前任大維齊爾&mdash&mdash自由派的卡米勒帕夏。

    戒嚴狀态解除了,但不久之後又被恢複。

    所有現役軍官都要發誓,既不參加任何政治團體,也不幹預國政。

    議會被解散,蘇丹下令舉行新一輪大選。

     不過,就在内部黨争不斷的同時,奧斯曼帝國再一次與外國人陷入了戰争。

    意大利成了新的意欲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國家,北非則成了主戰場。

    在北非,奧斯曼帝國在突尼斯的領地已經淪為法國的被保護國。

    現在,意大利人也想來分一杯羹,要求得到利比亞的土地作為&ldquo補償&rdquo。

    此時的非洲,仍然作為帝國的一部分留在奧斯曼人手裡的領土隻剩下了的黎波裡塔尼亞(Tripolitania)和昔蘭尼加(Cyrenaica)這兩個曾經的古羅馬行省。

    意大利人表面上打着貿易與和平的旗号滲透進的黎波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但是,在伊斯坦布爾的報章看來,意大利現在已經将的黎波裡視作自己的&ldquo應許之地&rdquo。

    由于土耳其人無力保衛它,的黎波裡随時可能會&ldquo像一個熟透了的果子一樣自己掉下去&rdquo。

     1911年9月28日,這個時刻到來了。

    意大利政府突然發出最後通牒,聲稱的黎波裡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管理下處于&ldquo混亂而疏于治理的狀态&rdquo,可能會危及意大利人的安全,因此意大利要求占領這個省份。

    意大利政府命令奧斯曼帝國政府在24小時内答應這一要求。

    奧斯曼帝國政府擺出和解的姿态,表示願意商讨意大利提出的條件,還說意大利政府向來尊重奧斯曼帝國的主權,因此可以在此框架之内賦予意大利一定的經濟特權。

     但是,在經濟利益的支撐下,意大利的民族主義熱情已經十分高漲。

    于是,土耳其人意大利在第二天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土耳其人由于缺乏海軍力量,幾乎無法向的黎波裡運送部隊和軍火,因此無法保衛這個省份。

    如果放在早年間,土耳其人或許還能阻止意大利人登陸。

    可是,奧斯曼海軍在阿蔔杜勒·哈米德統治時期大為削弱,使得亞得裡亞海的制海權落到了意大利人手中。

    因此,意大利人得以運送5萬多人的軍隊到的黎波裡去。

    英國宣布埃及中立,禁止奧斯曼軍隊從陸路進入的黎波裡。

    因此,奧斯曼帝國唯一能做的就是派遣一些軍官去支援當地駐軍。

    被派去的軍官中包括恩維爾,以及不久前在伊斯坦布爾的解放軍中擔任參謀長的穆斯塔法·凱末爾。

     意大利人很快占領了沿海地區和港口,土耳其人很難輕易将他們從這些地方趕出去。

    不過,沙漠裡的阿拉伯部落支持土耳其人。

    土耳其軍官将這些阿拉伯人編組成軍,教給他們遊擊戰戰術,讓他們襲擊意大利人的據點和交通線,騷擾敵軍。

    因此,意大利人也無法穿過缺水的内陸地區繼續深入。

    就這樣,在戰争爆發兩個月之後,雙方陷入了僵局。

     于是,在1912年春天,意大利人和他們的艦隊轉移到了其他地方,開始炮擊土耳其在黎凡特地區的港口,例如貝魯特和士麥那。

    他們占領了羅得島、科斯島(Kos)[1]和其他一些島嶼,但避開了奧匈帝國保護下的一些希臘島嶼。

    他們還轟擊了守衛達達尼爾海峽的兩座要塞。

    土耳其人擔心俄國人會趁機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于是封閉了海峽。

    到秋天,意大利人實際上已經赢得了戰争。

    1912年10月18日,土耳其人在瑞士洛桑(Lausanne)附近的烏契(Ouchy)[2]簽署和約,将的黎波裡塔尼亞割讓給意大利。

    此外,在土耳其人撤出利比亞的其他地區之前,由意大利&ldquo暫時&rdquo占領多德卡尼斯群島(DodecaneseIslands)[3]。

     此時,土耳其人急需在非洲恢複和平。

    因為就在第二天,奧斯曼帝國就在巴爾幹地區與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爆發了戰争。

    這些國家在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團結起來,與黑山一道組成了巴爾幹同盟,武裝幹涉馬其頓事務。

    在青年土耳其黨的統治下,馬其頓的境遇并沒有什麼改進。

    巴爾幹同盟希望可以将當地的基督徒人口從土耳其人的統治下解救出來,同時滿足它們自己的領土野心。

    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希臘和保加利亞之間簽署的兩個條約,促成了這個同盟。

    此時,奧斯曼帝國外有兵災,内有變亂,正是絕佳的時機。

    巴爾幹同盟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任命一位中立的基督徒總督管理馬其頓,同時還要在巴爾幹同盟和列強的監督下組建地方立法會、地方憲兵組織,并制定具體的改革方案。

    奧斯曼帝國原則上同意了它們的要求,但表示必須等待剛剛解散的議會重新開會批準這些要求。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