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關燈
etPasha)指揮,其麾下軍官包括恩維爾和尼亞齊,他的參謀長則是一位前途無量的年輕軍官,名叫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Kemal)。

    在他的部隊前去包圍首都的同時,參衆兩院的議員們從首都來到了聖斯特凡諾,在這裡組成了國民大會。

    他們給将軍本人起草的命令賦予法律效力,将其上升為國家意志。

    将軍宣布實行軍事管制,懲辦兵變分子,還命令伊斯坦布爾的守軍投降。

     4月25日,他的軍隊進入了伊斯坦布爾。

    城中兩處主要的兵營原本由蘇丹的阿爾巴尼亞衛兵占據,後來被來自薩洛尼卡的士兵取代。

    然而,這些士兵已經被反動分子收買了。

    他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在大炮的轟擊下,他們還是在五個小時内投降了。

    耶爾德茲宮很快落入了解放軍手中,當夜宮内一片漆黑。

    第二天早上,解放者們從皇宮中走出來,在街道上遊行,蘇丹的宦官、密探和奴隸組成了長長的隊列走在他們前面。

     國民大會召開了秘密會議,商讨蘇丹本人的命運。

    阿蔔杜勒·哈米德十分狡猾,一直不對反革命分子表示公開支持。

    但毫無疑問,他花費重金資助了各個階層的反動分子。

    公衆一開始以為蘇丹隻不過是個旁觀者,但後來逐漸意識到,即便蘇丹不是始作俑者,至少也是個幫兇同謀。

    因此,議會決心将他廢黜。

    為了嚴格遵守神聖法的規定,議會向謝赫伊斯蘭提出,如果虔信者的指揮官做出如下行為,應當如何處置:他違背了《古蘭經》和神聖律法的規定;他為不正當的目的花費公帑;非法殺害、囚禁、折磨其子民,專橫殘暴;&ldquo他發誓修複社會裂痕,卻違背諾言,播撒不和的種子,破壞安甯和平,釀成流血事件&rdquo。

    在這些情況下,他是否可以被廢黜?大穆夫提為上述問題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可以。

     議會的一個委員會投票做出了一緻決定,随後便開始處置蘇丹了。

    他們來到宮中的一個大房間,蘇丹的秘書和30名黑宦官正在房間裡等候。

    不久,阿蔔杜勒·哈米德從一扇屏風後走出來,一手牽着他年僅12歲的幼子。

    代表團的首領向蘇丹敬禮,言辭也十分得體。

    他向蘇丹宣讀了一份費特瓦:經過一緻決議,蘇丹已經被依法廢黜,蘇丹之位将由其弟雷沙德(Reshad)繼承。

    蘇丹莊嚴地回答道:&ldquo此乃天命。

    &rdquo接着,他情緒略微激動地詢問自己是否能夠保全性命。

    議員們回答說,議會将以公正和土耳其人民之名做出決斷,而土耳其人民十分寬宏。

    在帶着哭腔自我辯白了一番之後,阿蔔杜勒·哈米德發出了一聲絕望的喊叫:&ldquo願真主懲罰作惡之人!&rdquo一位委員暗暗地回應他說:&ldquo但願如此!&rdquo接着,年幼的皇子突然大哭了起來。

     蘇丹的性命獲得了保全。

    深夜時分,他被送到了火車站&mdash&mdash在此之前他從未造訪過火車站&mdash&mdash接着被送到了薩洛尼卡。

    他被羁押在一個猶太人的宅邸&mdash&mdash阿拉蒂尼别墅(VillaAllatini),跟他在一起的還有兩位年幼的皇子和幾位從内廷與後宮裡挑選出來的寵臣。

     這位近代時期的奧斯曼暴君就這樣被擊敗了。

    阿蔔杜勒·哈米德曾經背棄了偉大的改革家米德哈特帕夏的事業,把專制統治強加于奧斯曼帝國,然後又親手葬送了他的專制統治&mdash&mdash他先是在一場不流血的革命面前屈服,接着又在一場陰險的反革命運動中遭到了徹底失敗。

    盡管開明、進步的浪潮會遭遇種種挫折,有着種種缺點,但自從19世紀的前25年以來,它已經深入人心,并且在相鄰的巴爾幹民族國家得到實踐。

    阿蔔杜勒·哈米德的反動統治與這種趨勢格格不入。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阿蔔杜勒·哈米德自己卻順應了這種潮流,在帝國内推動了教育和行政體制改革,全然沒有意識到這些改革最終會葬送自己的統治。

     盡管阿蔔杜勒·哈米德的統治十分殘暴,但從曆史的角度看,他也可以算作奧斯曼帝國先祖的合格繼承者。

    他與他的先祖們有着截然相反的成就。

    他并非穆罕默德二世和蘇萊曼一世那樣的征服者,但像他們一樣意志堅定,絕不對外征服。

    如果說穆罕默德二世和蘇萊曼一世善于積極進取,那麼阿蔔杜勒·哈米德就善于消極守成。

    他一心想着保守自己的基業,努力保存帝國剩餘的領土,為此想方設法地避免戰争,也不參與任何有可能導緻戰争的外交糾葛。

    他堅決地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不願意通過積極的軍事行動去對付外國人,而是用消極的外交伎倆與他們周旋。

    他的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維持和平,而他也确實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裡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他堅持的政策之一,就是拒絕外國勢力對其國内基督徒少數群體事務的幹涉。

    而對于他的穆斯林臣民來說,生性反動的阿蔔杜勒·哈米德卻并非現代化的敵人。

    相反,他在許多方面堪稱坦志麥特改革和19世紀矢志改革的蘇丹們的合格繼承人。

    偉大的改革者馬哈茂德二世相信,隻有通過集權的手段才能達到他民主的目的。

    19世紀,改革運動在意識形态的碰撞和強弱蘇丹的更疊之中起起落落,一波三折,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而在獨裁的阿蔔杜勒·哈米德上台之後,這些沖突消失了。

    阿蔔杜勒·哈米德相信,改革&mdash&mdash或者說有限度的改革&mdash&mdash應當自上而下地推行,而不能自下而上地蔓延。

     阿蔔杜勒·哈米德擁有鐵闆一塊的政權,無論是自由派人士還是伊斯蘭主義者,都無法限制他至高無上的權力。

    因此,阿蔔杜勒·哈米德也就能夠把那些更加自由開明的先代蘇丹未能完成的改革付諸實施。

    的确,他完全無視社會底層人民的福祉,讓土耳其的大衆生活在無知、貧窮和落後的狀态之中。

    但是,在社會上層,他通過教育改革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中間階層。

    一心想要成為現代國家的土耳其終于擁有了渴求已久的完整的公務員體系。

    阿蔔杜勒·哈米德以這樣的公務員體系為工具,支撐起所謂蘇丹&mdash哈裡發無所不能的自誇,同時他又任性地無視人民的真正需求。

    但是,與此同時,教育的發展塑造了日漸成熟的新土耳其人,他們之中不僅包括軍人和公務員,還包括醫生、教師、記者、商人、生産者等專業人才。

    不論蘇丹是否情願,他的教育改革将這些人喚醒,并擴大了他們的數量。

    在反對反動統治的過程中,這些人的思想越發進步,終于促成了青年土耳其人的革命。

     這正是阿蔔杜勒·哈米德的獨裁統治時期的吊詭之處。

    他反對自由,行事粗暴,卻為土耳其開辟了通向更加自由的明天的道路。

    在這段國内外都比較和平的時期,他系統性地填補了急需填補的空白。

    他在技術層面上為土耳其帶來了電報、鐵路和印刷等通信方式,同時也在人文和文化層面上為土耳其帶來了現代化的框架,使得這個國家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道路自由前進。

    基礎已經打好,舞台已然就緒,演員們也經過了訓練。

    現在,擺在接下來的幾代人面前的任務,就是演好這出變革的大戲。

     [1]波美拉尼亞是德意志帝國境内的一個地區。

     [2]該城位于愛琴海東岸的萊斯博斯島上,今屬希臘。

     [3]即今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當時屬于沙皇俄國。

     [4]統一與進步委員會是一個政黨。

    除了一些早期人員譜系上的差别,我們可以簡單把青年土耳其黨等同于統一與進步委員會,青年土耳其人即統一與進步委員會的成員。

     [5]即今天的比托拉(Bitola),位于今馬其頓共和國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