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求對克裡特島進行國際封鎖,以迫使希臘人撤軍。
但是,在英國的推動下,六大國要求克裡特島獲得自治權,同時全部的希臘軍隊和一大部分奧斯曼軍隊必須撤離該島。
蘇丹最終同意了這些條件。
與此同時,希臘國内的民衆要求與土耳其開戰。
希臘國王和奧斯曼帝國蘇丹都不想打仗,但希臘民族主義者迫使希臘政府不得不有所動作。
民族主義分子越過邊界,進入了馬其頓和色薩利。
1897年春天,土耳其向希臘宣戰。
這場戰争隻持續了30天,但對于希臘人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希臘海軍占據優勢,但可能是因為迫于列強的壓力,并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在陸地上的伊庇魯斯和色薩利,希臘軍隊都被打得潰不成軍。
土耳其人迅速進軍,雅典城内一片恐慌。
但是,列強此時出面幹預,要求雙方停火。
六個月後,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署了和約。
希臘人付出了大量的賠款;土耳其人從色薩利和伊庇魯斯撤軍,而且很滿足于在兩國邊境取得的一小片領土。
希臘王國獲得了拯救;而蘇丹在多年的失意之後,終于在戰場上取得了一次軍事勝利,因而其地位也得到了提高&mdash&mdash盡管戰争的勝利其實要歸功于德國人。
克裡特島上的鬥争又延續了一年。
德國和奧地利依然支持蘇丹,它們不滿于列強的親希臘政策,于是從克裡特島上撤走了自己派出的占領軍。
其他列強希望可以為自治的克裡特島(但依然奉蘇丹為宗主)找到一個合适的執政者。
島上騷亂頻發,一位英國副領事在騷亂中喪生。
随後,列強要求蘇丹從克裡特島上撤出所有奧斯曼軍隊,蘇丹最後隻好照辦。
希臘的喬治王子成了克裡特島的執政者,阿蔔杜勒·哈米德實際上失去了克裡特島。
自從羅馬人征服克裡特島之後,這是1900年來克裡特島第一次重新回歸希臘,雅典為此歡欣不已。
在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剩下的一個重要的省份是堪稱巴爾幹焦點之一的馬其頓。
與馬其頓相鄰的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在擺脫了土耳其的統治之後,都已經恢複了秩序,取得了進步。
而馬其頓非但談不上效仿了它們的成功,還在不停地退化,奧斯曼帝國政府的惡政已經讓它失去了諸多省份,而現在它甚至超過了以往,變得更加貪婪、腐敗和無能。
奧斯曼軍隊拿不到軍饷,結果變成了駐地居民的沉重負擔;對基督徒來說,法庭上幾乎沒有公正可言,非法的壓榨已經成為常态。
基督徒農民的土地被奪走,而得不到任何補償,阿蔔杜勒·哈米德也幾乎沒做任何努力去改變這一切。
結果,基督徒們不斷地向外遷徙,移民到鄰近的國家,尤其是保加利亞。
很快,來自國界以外的難民就構成了索非亞城中接近一半的人口。
馬其頓就像一個縮微版的奧斯曼帝國,不同種族、使用不同語言、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們雜居在一起,這些人群彼此之間争鬥不休,與土耳其的地方政府也沖突不斷。
除了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外,馬其頓還與希臘相鄰,而希臘文化在曆史上一直深深影響着馬其頓。
但是,在最近的這次希土戰争之後,希臘人的影響力變弱了,受到了當地最大的基督徒族群&mdash&mdash斯拉夫人的挑戰。
為了與希臘大牧首的權威相抗衡,在馬其頓出現了一個保加利亞主教區,這讓保加利亞民族主義情緒開始在馬其頓擡頭。
奧斯曼帝國對此加以利用,鼓勵提升保加利亞的影響力,以削弱希臘的影響力。
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裡,奧斯曼帝國批準設立了七個保加利亞主教。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也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主教轄區。
這就給希臘人和斯拉夫人在馬其頓的沖突埋下了禍根。
随着19世紀步入尾聲,希臘人和斯拉夫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幾乎看不到和解的可能。
與此同時,阿蔔杜勒·哈米德還火上澆油,鼓勵阿爾巴尼亞穆斯林侵蝕希臘人和斯拉夫人的土地。
在薩洛尼卡出現了一個馬其頓革命組織,該組織要求馬其頓獲得自治權;在索非亞則出現了一個與之針鋒相對的委員會,主張保加利亞兼并馬其頓,這個委員會還在1895年組織對馬其頓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突襲。
保加利亞土匪團夥在山區裡遊蕩,襲擊奧斯曼帝國境内的村莊,他們自己也時常被希臘匪徒襲擊。
奧斯曼帝國的非正規軍則會選擇合适的時機幫助其中的一方作戰。
結果,戰争給馬其頓的鄉間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整個馬其頓逐漸陷入了混亂和無政府的狀态之中。
1903年,發生在薩洛尼卡的一系列暴行引發了一場有組織的起義,最後土耳其人從伊斯坦布爾派來了援軍,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正如斯拉夫起義者所期望的那樣,這一切終于引起了列強的關切,斯拉夫人希望可以借此終結土耳其人的統治。
其實,無論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他們都認為&ldquo土耳其在歐洲的省份不能再繼續處于這種悲慘的境遇之下了&rdquo。
蘇丹任命了一位總督察,負責恢複法律和秩序。
列強之間遠遠稱不上團結。
無論是德國還是奧地利,都不希望看到馬其頓擺脫它們的盟友蘇丹的統治而獲得自治權。
奧地利和俄國一起提出了一個在馬其頓實施溫和而保守的行政改革的提案,這個提案幾乎不會改變現狀。
而另一方面,英國采取了更加積極和自由主義的态度,建議進行改革,任命一名基督徒總督,并賦予基督徒更多權力,同時還要求奧斯曼帝國撤出其非正規軍。
在維也納附近的米爾茨施泰格(Mürzsteg)舉行的會議上,沙皇和奧地利皇帝最終接受了英國提案的修正版:由俄羅斯和奧地利各自派出一位純粹顧問性質的&ldquo行政代理人&rdquo,輔佐土耳其人任命的總督。
馬其頓當地的憲兵隊将由一位歐洲人指揮,同時列強各自負責管理馬其頓一部分地區的治安。
大體上根據民族分界線,馬其頓重新劃分了行政區域,同時鼓勵各個行政區域内進行地方自治。
在城鎮裡,穆斯林和基督徒共同組成委員會,決定地方的改革事宜。
除了英國之外,其他列強都不同意讓奧斯曼帝國從馬其頓撤軍。
除此之外,它們對英國的提案表示贊同,并指示各自的領事準備将其付諸實施。
鑒于列強已經達成了一緻,蘇丹隻好不甚情願地在原則上接受了米爾茨施泰格方案。
但是,奧斯曼帝國不停地以維護蘇丹的主權為名,拖延、阻撓方案的實施。
即便有些改革已經獲得了奧斯曼帝國的同意,他們也會經常對改革方案加以修改,使其要麼令人無法接受,要麼不具備實施的可能性。
兩年的時間就這樣在談判和妥協中度過,幾乎沒有任何真正的改革得到推行。
實際上,奧地利和德國也沒有為此做出什麼像樣的努力。
它們各有各的政治利益,對此不甚關心,不願意對奧斯曼帝國施加壓力,或過度侵犯蘇丹珍視的主權權利。
很明顯,德國和奧地利實際上不希望看到馬其頓的局勢有任何改觀。
對它們來說,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局面就是馬其頓作為一個土耳其人治下的落後省份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是讓它被别的政權更穩定的國家占有。
最終,奧地利的計劃演變成了自身勢力向愛琴海沿岸和東方的擴張。
1908年,一個不好的苗頭出現了。
奧地利人要求奧斯曼帝國在馬其頓給予奧地利經濟上的優惠。
作為報答,奧地利承諾,如果歐洲各國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奧斯曼帝國在&ldquo影響巴爾幹半島的一切問題上&rdquo有所作為、進行改革,那麼奧地利将幫助奧斯曼帝國抵擋這些壓力。
在改進馬其頓現狀的問題上,英國政府變得越發積極。
1905年,就在米爾茨施泰格方案愈加缺乏效力的時候,英國向蘇丹提出組建一個國際委員會,負責籌備馬其頓的财政改革。
這個委員會的人選将由列強提名,由土耳其委任一名總督察負責管理,還會有一些外國代表參與其中。
對這樣的外國幹涉,蘇丹一開始表示拒絕,還提出要提高海關關稅。
接着,除了德國
但是,在英國的推動下,六大國要求克裡特島獲得自治權,同時全部的希臘軍隊和一大部分奧斯曼軍隊必須撤離該島。
蘇丹最終同意了這些條件。
與此同時,希臘國内的民衆要求與土耳其開戰。
希臘國王和奧斯曼帝國蘇丹都不想打仗,但希臘民族主義者迫使希臘政府不得不有所動作。
民族主義分子越過邊界,進入了馬其頓和色薩利。
1897年春天,土耳其向希臘宣戰。
這場戰争隻持續了30天,但對于希臘人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希臘海軍占據優勢,但可能是因為迫于列強的壓力,并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在陸地上的伊庇魯斯和色薩利,希臘軍隊都被打得潰不成軍。
土耳其人迅速進軍,雅典城内一片恐慌。
但是,列強此時出面幹預,要求雙方停火。
六個月後,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署了和約。
希臘人付出了大量的賠款;土耳其人從色薩利和伊庇魯斯撤軍,而且很滿足于在兩國邊境取得的一小片領土。
希臘王國獲得了拯救;而蘇丹在多年的失意之後,終于在戰場上取得了一次軍事勝利,因而其地位也得到了提高&mdash&mdash盡管戰争的勝利其實要歸功于德國人。
克裡特島上的鬥争又延續了一年。
德國和奧地利依然支持蘇丹,它們不滿于列強的親希臘政策,于是從克裡特島上撤走了自己派出的占領軍。
其他列強希望可以為自治的克裡特島(但依然奉蘇丹為宗主)找到一個合适的執政者。
島上騷亂頻發,一位英國副領事在騷亂中喪生。
随後,列強要求蘇丹從克裡特島上撤出所有奧斯曼軍隊,蘇丹最後隻好照辦。
希臘的喬治王子成了克裡特島的執政者,阿蔔杜勒·哈米德實際上失去了克裡特島。
自從羅馬人征服克裡特島之後,這是1900年來克裡特島第一次重新回歸希臘,雅典為此歡欣不已。
在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剩下的一個重要的省份是堪稱巴爾幹焦點之一的馬其頓。
與馬其頓相鄰的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在擺脫了土耳其的統治之後,都已經恢複了秩序,取得了進步。
而馬其頓非但談不上效仿了它們的成功,還在不停地退化,奧斯曼帝國政府的惡政已經讓它失去了諸多省份,而現在它甚至超過了以往,變得更加貪婪、腐敗和無能。
奧斯曼軍隊拿不到軍饷,結果變成了駐地居民的沉重負擔;對基督徒來說,法庭上幾乎沒有公正可言,非法的壓榨已經成為常态。
基督徒農民的土地被奪走,而得不到任何補償,阿蔔杜勒·哈米德也幾乎沒做任何努力去改變這一切。
結果,基督徒們不斷地向外遷徙,移民到鄰近的國家,尤其是保加利亞。
很快,來自國界以外的難民就構成了索非亞城中接近一半的人口。
馬其頓就像一個縮微版的奧斯曼帝國,不同種族、使用不同語言、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們雜居在一起,這些人群彼此之間争鬥不休,與土耳其的地方政府也沖突不斷。
除了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外,馬其頓還與希臘相鄰,而希臘文化在曆史上一直深深影響着馬其頓。
但是,在最近的這次希土戰争之後,希臘人的影響力變弱了,受到了當地最大的基督徒族群&mdash&mdash斯拉夫人的挑戰。
為了與希臘大牧首的權威相抗衡,在馬其頓出現了一個保加利亞主教區,這讓保加利亞民族主義情緒開始在馬其頓擡頭。
奧斯曼帝國對此加以利用,鼓勵提升保加利亞的影響力,以削弱希臘的影響力。
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裡,奧斯曼帝國批準設立了七個保加利亞主教。
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也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主教轄區。
這就給希臘人和斯拉夫人在馬其頓的沖突埋下了禍根。
随着19世紀步入尾聲,希臘人和斯拉夫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幾乎看不到和解的可能。
與此同時,阿蔔杜勒·哈米德還火上澆油,鼓勵阿爾巴尼亞穆斯林侵蝕希臘人和斯拉夫人的土地。
在薩洛尼卡出現了一個馬其頓革命組織,該組織要求馬其頓獲得自治權;在索非亞則出現了一個與之針鋒相對的委員會,主張保加利亞兼并馬其頓,這個委員會還在1895年組織對馬其頓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突襲。
保加利亞土匪團夥在山區裡遊蕩,襲擊奧斯曼帝國境内的村莊,他們自己也時常被希臘匪徒襲擊。
奧斯曼帝國的非正規軍則會選擇合适的時機幫助其中的一方作戰。
結果,戰争給馬其頓的鄉間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整個馬其頓逐漸陷入了混亂和無政府的狀态之中。
1903年,發生在薩洛尼卡的一系列暴行引發了一場有組織的起義,最後土耳其人從伊斯坦布爾派來了援軍,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正如斯拉夫起義者所期望的那樣,這一切終于引起了列強的關切,斯拉夫人希望可以借此終結土耳其人的統治。
其實,無論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他們都認為&ldquo土耳其在歐洲的省份不能再繼續處于這種悲慘的境遇之下了&rdquo。
蘇丹任命了一位總督察,負責恢複法律和秩序。
列強之間遠遠稱不上團結。
無論是德國還是奧地利,都不希望看到馬其頓擺脫它們的盟友蘇丹的統治而獲得自治權。
奧地利和俄國一起提出了一個在馬其頓實施溫和而保守的行政改革的提案,這個提案幾乎不會改變現狀。
而另一方面,英國采取了更加積極和自由主義的态度,建議進行改革,任命一名基督徒總督,并賦予基督徒更多權力,同時還要求奧斯曼帝國撤出其非正規軍。
在維也納附近的米爾茨施泰格(Mürzsteg)舉行的會議上,沙皇和奧地利皇帝最終接受了英國提案的修正版:由俄羅斯和奧地利各自派出一位純粹顧問性質的&ldquo行政代理人&rdquo,輔佐土耳其人任命的總督。
馬其頓當地的憲兵隊将由一位歐洲人指揮,同時列強各自負責管理馬其頓一部分地區的治安。
大體上根據民族分界線,馬其頓重新劃分了行政區域,同時鼓勵各個行政區域内進行地方自治。
在城鎮裡,穆斯林和基督徒共同組成委員會,決定地方的改革事宜。
除了英國之外,其他列強都不同意讓奧斯曼帝國從馬其頓撤軍。
除此之外,它們對英國的提案表示贊同,并指示各自的領事準備将其付諸實施。
鑒于列強已經達成了一緻,蘇丹隻好不甚情願地在原則上接受了米爾茨施泰格方案。
但是,奧斯曼帝國不停地以維護蘇丹的主權為名,拖延、阻撓方案的實施。
即便有些改革已經獲得了奧斯曼帝國的同意,他們也會經常對改革方案加以修改,使其要麼令人無法接受,要麼不具備實施的可能性。
兩年的時間就這樣在談判和妥協中度過,幾乎沒有任何真正的改革得到推行。
實際上,奧地利和德國也沒有為此做出什麼像樣的努力。
它們各有各的政治利益,對此不甚關心,不願意對奧斯曼帝國施加壓力,或過度侵犯蘇丹珍視的主權權利。
很明顯,德國和奧地利實際上不希望看到馬其頓的局勢有任何改觀。
對它們來說,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局面就是馬其頓作為一個土耳其人治下的落後省份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是讓它被别的政權更穩定的國家占有。
最終,奧地利的計劃演變成了自身勢力向愛琴海沿岸和東方的擴張。
1908年,一個不好的苗頭出現了。
奧地利人要求奧斯曼帝國在馬其頓給予奧地利經濟上的優惠。
作為報答,奧地利承諾,如果歐洲各國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奧斯曼帝國在&ldquo影響巴爾幹半島的一切問題上&rdquo有所作為、進行改革,那麼奧地利将幫助奧斯曼帝國抵擋這些壓力。
在改進馬其頓現狀的問題上,英國政府變得越發積極。
1905年,就在米爾茨施泰格方案愈加缺乏效力的時候,英國向蘇丹提出組建一個國際委員會,負責籌備馬其頓的财政改革。
這個委員會的人選将由列強提名,由土耳其委任一名總督察負責管理,還會有一些外國代表參與其中。
對這樣的外國幹涉,蘇丹一開始表示拒絕,還提出要提高海關關稅。
接着,除了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