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關燈
如今,在歐洲列強中,隻有一個始終如一的盟友還能得到蘇丹的青睐&mdash&mdash德國。

    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間,俾斯麥一直關注着奧斯曼帝國。

    德國無意侵占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隻是希望趁着英國政治影響力下降,在土耳其取得更多的影響力。

    在東方問題方面,俾斯麥的态度也十分謹慎。

    他曾經在柏林會議上充當&ldquo誠實的中間人&rdquo的角色。

    俾斯麥認為,德意志帝國應當發揮歐洲仲裁者的作用,同時也在與奧匈帝國和巴爾幹國家的聯盟中充當領導者。

    在這一地區,德國最關注的是保持與俄羅斯之間的力量均衡,而奧斯曼帝國對這一目标而言無足輕重。

    在俾斯麥看來,東方問題&ldquo不值得哪怕一個波美拉尼亞(Pomerania)[1]擲彈兵為之送命&rdquo。

     不過,于1888年即位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II)卻有更大的野心。

    威廉二世主要受到了馮·德·戈爾茨元帥(MarshalvonderGoltz)的影響。

    馮·德·戈爾茨元帥曾經和一些德國軍官花了五年時間幫助奧斯曼帝國訓練軍隊,并利用德國生産的武器裝備對奧斯曼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

    在他的影響下,皇帝計劃在更廣闊的範圍内影響土耳其。

    在他看來,土耳其的亞洲部分應當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不僅在戰略層面上如此,在經濟、貿易和技術領域也應當如此。

    不久,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麥的職務&mdash&mdash俾斯麥強烈反對任何在歐洲之外推行泛日耳曼主義的活動&mdash&mdash随後便投身到雄心勃勃的&ldquo東進&rdquo(DrangnachOsten)事業之中。

    他的主要計劃是修建一條巴格達鐵路。

    按照規劃,這條鐵路最終将把柏林和波斯灣連接起來。

    這個計劃很合阿蔔杜勒·哈米德的心意,他也想要修建鐵路、公路和電報網,将帝國遼闊的亞洲領土連接起來,以便實施行政管理和促進經濟發展。

     為了建設鐵路,蘇丹在不同階段給了德意志銀行集團各種讓步。

    于是,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裡,德國的金融家、商人、工程師和各個領域的專家開始湧入奧斯曼帝國。

    與此同時,威廉二世皇帝不顧俾斯麥的反對,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來到伊斯坦布爾,正式拜訪了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蘇丹。

    蘇丹對德國人十分欣賞,之前還不斷地把他私人持有的債券換成德國銀行的證券。

    這一次,他用十足的皇家禮遇接待了德國皇帝和皇後。

    為了安排他們的住宿,他在耶爾德茲宮内興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别墅,這座别墅實際上已經堪稱一座小型的皇宮了。

    他為他們設下奢華的國宴,國宴上提供的是歐式菜肴,盛放菜肴的則是從巴黎買來的鑲嵌了珠寶的黃金盤子。

    蘇丹還向德國皇後獻上了從禦花園裡采摘的一束花。

    皇後發現,花瓣中竟簇擁着一顆巨大的鑽石。

     九年之後,威廉二世第二次正式訪問了蘇丹的國家。

    此時,巴格達鐵路已經延伸到了遠在安納托利亞中部的科尼亞,德國的輪船公司開通了漢堡和伊斯坦布爾之間的航線,德土兩國之間的貿易欣欣向榮,安納托利亞各個階層的民衆都從中獲益匪淺。

    因為德國是列強中唯一沒有就近來的亞美尼亞屠殺向阿蔔杜勒·哈米德提出抗議的國家,他對德國皇帝倍加歡迎。

     這一次,德國皇帝還訪問了奧斯曼帝國的其他地區。

    他打扮成基督教朝聖者和十字軍騎士的樣子,隆重地進入了耶路撒冷。

    他跪在塵土中,面向聖城祈禱,随後又為一座路德宗教堂主持了落成儀式。

    不久,他又來到了穆斯林的城市大馬士革,戴着頭巾拜訪了薩拉丁之墓。

    他向3億穆斯林承諾說,德國皇帝将永遠保護他們,以此來表示他對蘇丹&mdash哈裡發的宗教政策的公開支持。

    這樣一來,他就确保了巴格達鐵路下一階段的修築權,這條鐵路将繼續從科尼亞出發,朝着陶魯斯山脈和波斯灣的方向延伸。

     英國政府由于已經牢牢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對安納托利亞鐵路一直不甚關心。

    但現在,鑒于這條鐵路可能會一直延伸到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灣,身為印度總督的寇松勳爵(LordCurzon)代表印度政府與位于波斯灣末端的科威特的謝赫達成了一項協議。

    根據協議,科威特謝赫在沒有得到英國同意的情況下不得割讓土地給外國,也不得接待任何外國代表。

    同時,阿曼的蘇丹也接受了類似的限制條件。

    這樣一來,即便巴格達鐵路能夠最終修築完成,其終點也已經被英國的勢力範圍提前封鎖了。

    與此同時,俄國人也表示了擔心,害怕土耳其人會利用這條鐵路威脅俄國在高加索地區的利益。

    因此,俄國迫使土耳其人接受了一份《黑海協議》。

    根據這一協議,隻有代表俄國利益、得到沙皇許可的财團才能在安納托利亞北部修築鐵路。

     還有另外一項隐秘的工程,與阿蔔杜勒·哈米德心心念念的伊斯蘭世界霸主地位有着直接的聯系。

    這項工程就是漢志鐵路(HejazRaiway)。

    漢志鐵路從大馬士革出發,可以将朝聖者運送到麥地那和麥加的聖地去。

    借此,蘇丹作為哈裡發的地位就可以在國内外都被認可。

    與此同時,這條鐵路還能幫助他加強對也門和其他地區的阿拉伯人的政治掌控力。

    由于這是一條神聖的鐵路,其資金全部來自伊斯蘭世界的捐贈,參與修築的工人也全都是穆斯林,奧斯曼軍隊也參與了工程。

    不過,還是有外國工程人員為工程提供監督和建議。

    漢志鐵路于1901年動工,用了八年時間修到了麥地那,不僅提高了奧斯曼帝國的威信,也讓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對哈裡發産生了崇敬之情。

     德國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即便在蘇丹公然違背了條約中對基督徒臣民的承諾的時候,也刻意不去像其他大國那樣譴責蘇丹。

    此前,德國曾經拒絕支持亞美尼亞人。

    現在,盡管歐洲其他國家都在要求奧斯曼帝國履行承諾,在克裡特島和馬其頓實施改革,德國依然拒絕表态支持它們的訴求。

    從希臘獨立戰争時期開始,一直處于土耳其人統治之下的克裡特島就經常爆發叛亂。

    本來,《柏林條約》大可以把克裡特島并入希臘王國,因為該島上講希臘語的基督徒占大多數,而當地的政權維護的卻是人口比例不到10%的穆斯林群體的利益。

     蘇丹決心要讓克裡特島上占大多數的基督徒像亞美尼亞基督徒一樣屈服。

    但是,骁勇善戰的克裡特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因此,他在每次叛亂的間歇期,就指派基督徒總督管理克裡特島,以期安撫當地居民。

    然而,基督徒總督的任期往往很短暫,很快就被穆斯林取代了。

    克裡特島上的大多數居民決心建立一個基督徒控制的政府,于是要求希臘兼并克裡特島。

    不過,希臘政府害怕與土耳其開戰,因而對此提議不甚熱心。

    但是,1889年,在島上的一次起義之後,大量的基督徒難民逃難到了雅典。

    在公衆的壓力之下,希臘政府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公正地對待克裡特人,并且改進當地的政府管理。

    蘇丹頒布了一道法令,重申了之前空許的諾言,還宣布了一些改革。

    這些措施并不能讓克裡特人滿意,但是暫時平息了暴亂。

    在克裡特島接二連三地繼續爆發騷亂之後,蘇丹決定派遣一支非正規軍掃蕩克裡特島,就像20年前對待保加利亞那樣。

     1896年,基督徒再一次發動了起義&mdash&mdash這也是他們發動的最後一次起義。

    随後,這次起義就演變成了克裡特島上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内戰。

    穆斯林得到了奧斯曼帝國軍方的支持,基督徒則尋求列強的支持,并宣布與希臘合并。

    于是,希臘人派出了軍隊前往克裡特島。

    他們先派出一隊魚雷艇截擊奧斯曼帝國增援部隊,接着又派出了陸軍,決心占領該島。

    六大國的艦隊來到克裡特島附近海域,占領了幹尼亞港口。

    德國人和俄國人一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