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關燈
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蘇丹同樣也遠離了非洲大陸。

    他做出這樣的選擇并沒有經過什麼深思熟慮,而隻是出于同樣消極而敷衍的外交态度。

    他丢掉了突尼斯,法國成了突尼斯的保護國;更重要的是,他還丢掉了&ldquo蘇丹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rdquo&mdash&mdash埃及。

    此時的埃及在名義上還屬于蘇丹,統治埃及的赫迪夫是伊斯梅爾帕夏。

    這個由穆罕默德·阿裡開創的王朝已經統治埃及達半個世紀之久。

    像近幾任的蘇丹一樣,伊斯梅爾也因為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而陷入了債台高築的境地,欠下的貸款接近1億英鎊。

    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1876年,伊斯梅爾也陷入了破産的窘境,隻好按照一個負責清償埃及公共債務的國際委員會準備的方案,将财政大權交了出去,由英國和法國各委任一名财務主管打理财政。

    在他們的堅持下,埃及的新内閣裡出現了一位英國籍的财政大臣和法國籍的公共工程大臣。

    1879年,伊斯梅爾試圖組建一個完全由埃及人組成的内閣,于是解除了這兩位大臣的職務。

    結果,英法兩國政府正式奉勸他&ldquo退位,離開埃及&rdquo。

    英法兩國的做法也得到了歐洲其他強國的支持。

     一旦伊斯梅爾拒絕退位,英法兩國就将向蘇丹施壓。

    為了給自己争取時間,伊斯梅爾派人帶了重禮去遊說蘇丹,稱兩個外國試圖踐踏蘇丹的君權。

    阿蔔杜勒·哈米德一直沒有學會正确解讀歐洲人的心思。

    他沒有意識到,即便沒有他的同意,歐洲人也能迫使伊斯梅爾退位。

    他将此事視作對其在國内外的權力與尊嚴的重大挑戰,于是為此召開了内閣會議。

    内閣會議認為,如有可能,應當盡量讓伊斯梅爾避免被廢黜的命運。

    阿蔔杜勒·哈米德像以前一樣不着急做出決定,于是提出進行談判,以拖延時間。

     隻有一位大臣鬥膽進谏道,在這樣的緊要關頭,任何進行拖延的嘗試都将導緻緻命的後果,因為這隻會讓列強不顧蘇丹的态度而單方面采取行動。

    這位大臣是一名希臘基督徒,名叫卡拉特奧多裡(Caratheodori),曾經作為蘇丹的外交大臣參加過柏林會議。

    他指出,此時必須做出決斷。

    于是,蘇丹終于頒布了一道法令,宣布罷黜伊斯梅爾,由其子陶菲克(Tewfik)接替其職位。

    就這樣,蘇丹在最後關頭避免了列強的幹涉,保住了自己作為君主的顔面。

     兩年後,一場新的危機又出現了,再一次挑戰了阿蔔杜勒·哈米德的主權。

    埃及出身的軍官對軍隊中的現狀感到不滿,反對軟弱的陶菲克赫迪夫任由英法兩國操控埃及财政,發動了一場反對陶菲克的民族主義政變。

    領導政變的是艾哈邁德·阿拉比(AhmedArabi),一名出身于法拉欣階層(fellah)[1]的上校。

    在政變的沖擊下,陶菲克赫迪夫的首相被迫下台,陶菲克本人的權威也受到了損害。

    在叛亂爆發之後,格萊斯頓和其他主張不幹涉政策的大臣認為英國應當隻采取外交手段解決這一問題,因為隻有埃及的君主&mdash&mdash奧斯曼蘇丹有進行武裝幹涉的責任。

    不過,盡管格萊斯頓并不情願,但英國還是在1882年年初回應了法國方面的壓力,與法國一道表示了對陶菲克赫迪夫的支持,并且繼續維持現行的财政控制體系。

     這在埃及激起了更激烈的反彈。

    阿拉比高呼&ldquo埃及屬于埃及人&rdquo,迫使赫迪夫組建了一個态度強硬的民族主義政府,由阿拉比本人出任戰争大臣。

    英法兩國派遣戰艦到亞曆山大港維持秩序,還試圖重新确立赫迪夫的威望。

    [2]但它們未能如願。

    在埃及,軍方的地位依然牢固,同時又激發出了新的不安定因素。

    人們相信阿拉比将驅逐所有的基督徒,軍官們則要求廢黜赫迪夫。

    外國戰艦的持續存在激發了埃及民衆的排外情緒。

    大批歐洲人從局勢混亂的内陸地區逃到了亞曆山大港;而就在亞曆山大港,當地人也開始襲擾歐洲人,朝他們吐口水。

    一名謝赫在街頭大聲疾呼:&ldquo穆斯林!過來幫我殺掉這些基督徒!&rdquo針對歐洲人的緻命暴亂爆發了,一天之内就有大約50名歐洲人被殺。

     現在,英法兩國顯然要用武力鎮壓阿拉比了。

    法國人有可能與民族主義者私下達成了協議,因而拒絕進行武力鎮壓。

    于是,這就隻能由英國人動手了。

    英國内閣裡立場比較強硬的成員要求格萊斯頓采取堅決行動進行武力幹涉,格萊斯頓隻好徹底改變了他的政策。

    英國海軍将領西摩[3]接到指示後,要求阿拉比停止在亞曆山大港興修要塞,這些要塞顯然是用來對付英法艦隊的。

    在遭到拒絕後,這位海軍将領做出了政府指令之外的舉動&mdash&mdash炮轟亞曆山大港。

    法國人拒絕參與這一行動,于是很快撤走了他們的艦隊。

    法國人的行為讓阿蔔杜勒·哈米德大為欣喜,他認為基督教大國之間出現了分歧。

    與此同時,赫迪夫宣布阿拉比為叛逆,并對他發起戰争。

     在此之前,英法兩國政府在伊斯坦布爾召集各國開會,試圖在蘇丹的配合下解決埃及危機。

    蘇丹拒絕出席會議,反而派了兩名特使,帶着相互矛盾的指令去了埃及。

    他們也都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在蘇丹沒有派代表出席的情況下,與會各國讨論了武裝幹涉恢複埃及秩序的必要性,随後邀請蘇丹一同出兵。

    在長達三個星期&ldquo愚鈍而神秘的籌劃&rdquo之後,蘇丹終于同意指派一名代表參會。

    但是,此時他已經來不及阻止英軍炮擊亞曆山大港了。

    這一次,他依然無法想象英國膽敢在沒有得到他的允許的情況下采取這樣的行動。

     現在,英國人又需要完成&ldquo将埃及從無政府和沖突的狀态下解救出來、恢複和平和秩序的任務&rdquo(格萊斯頓語)。

    由于法國人拒絕參加這一行動,最終英法兩國共同掌控埃及财政的安排也告結束。

    格萊斯頓政府隻打算暫時占領埃及,以确保埃及在未來可以擁有一個良好的政府。

    在英國進行長達兩個月的軍事準備的同時,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達弗林侯爵(LordDufferin)一直在勸說蘇丹派遣奧斯曼軍隊與英軍一同行動,聯合占領埃及,以便維護他對埃及的主權,同時還可以确保英國尊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英國人起草了一份軍事協議,呈交給蘇丹簽署。

    但是,阿蔔杜勒·哈米德顯然認為英國人不敢在他不參與的情況下輕舉妄動。

    他一直拒絕簽署協議,提出各種微小的文本變動,不斷拖延時間,贻誤了時機。

    最終,英國外交大臣格蘭維爾伯爵(LordGranville)在發給駐奧斯曼帝國大使的電報中寫道,鑒于&ldquo危急時刻已經度過,蘇丹陛下應當不會認為有必要派兵去埃及了&rdquo。

     就在那一天&mdash&mdash1882年9月13日,先行到達亞曆山大港的将軍嘉内德·沃爾斯利爵士(GeneralSirGarnetWolseley)調遣了一支英國遠征軍,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了伊斯梅利亞(Ismailia)[4]。

    接着,這支軍隊繼續向内陸深入,在泰勒凱比爾(Tel-el-Kebir)殲滅了阿拉比的埃及軍隊。

    第二天,一支英國騎兵進入了開羅。

    對于赫迪夫來說這是個好消息,他現在可以作為得勝者重新回到他的首都。

    而阿蔔杜勒·哈米德又一次錯失了機會,這讓他大感羞辱,并且對英國人怒不可遏。

    蘇丹依然沒有把握住東西方在外交節奏上的明顯差異。

     一開始,英國打算在埃及建立穩定且依舊效忠于蘇丹的當地政權之後,就盡快撤出其部隊,這一方案也得到了英國和奧斯曼帝國雙方的一緻同意。

    阿蔔杜勒·哈米德通過他的代理人在開羅密謀反對英國人的統治,而達弗林侯爵則在起草方案,打算在埃及建立埃及人的自治政府。

    與此同時,英國軍方則在探讨為期兩到三年的撤軍時間表。

    1885年,保守黨政府開始統治英國,索爾斯伯裡侯爵成了英國首相。

    他派遣亨利·德拉蒙德&mdash沃爾夫爵士(SirHenryDrummond-Wolff)出使伊斯坦布爾,執行一項特别的任務。

    為了繼續維護英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他希望可以在兩國之間達成一項互惠的協議,既确認蘇丹在埃及的權利,同時又維持英國的影響力。

     兩國很快達成了初步協議,由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各自派遣專員到埃及,監督埃及的軍政改革。

    不過,到正式談判開始之前,又耽擱了一段時間。

    1887年,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協議,随後交付兩國君主批準。

    根據協議,除非埃及遭遇重大的内部或外部危機,英國必須在三年内将軍隊撤出埃及;同時,如果埃及遭到侵略威脅或國内陷入動亂,英國無限期保留在上述情形下重新派軍進駐埃及的權利。

    在英國撤軍的同時,國際社會還需要保證埃及的中立地位。

    這就意味着,歐洲列強也需要批準這一協議。

     由于這一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