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一個不幸福的人,也是個毫無同情心的蘇丹。
在他7歲那年,他摯愛的切爾克斯人母親就去世了。
據說,從那以後,&ldquo他就再也沒有愛過任何人,尤其是不喜歡他自己&rdquo。
從少年時代起,他就離群索居,設法避開他的同齡人和身邊的其他人。
他年輕時曾經與他的叔叔阿蔔杜勒·阿齊茲一起訪問歐洲。
因此,他并沒有像他的先輩那樣成長于&ldquo牢籠&rdquo之中,但一直生活在他的内向性格為他制造的牢籠裡。
等到他即位成為蘇丹之後,他的這種個性有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外在體現。
他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坡地上興建了耶爾德茲宮(YildizPalace)[1],然後就在這座宮殿高不可攀的宮牆内統治他的國家。
作為一個内向的人,他不喜歡他父親興建的多爾瑪巴赫切宮,因為這座毗鄰海岸的宮殿太過張揚地炫耀它的華麗。
他擴建了曾經屬于蘇丹一位寵臣的&ldquo星宮&rdquo,供自己隐居。
他拆除了宮殿周圍的房屋,還霸占了其臣下的土地(包括兩座基督教墓園)以興修花園,最終建成了這片雜亂無章、自成一體的建築群,其中包含了一座座亭子、棚屋、秘書室、政府辦公室、兵營和警衛室。
這裡變成了皇宮和新的權力中心,蘇丹自此開始從這裡統治整個奧斯曼帝國,高高在上,與世隔絕。
他成了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享有絕對大權的專制君主。
與此同時,這裡也是恐懼的中心。
阿蔔杜勒·哈米德生來就不信任任何人,懷疑人們做事的動機,進而害怕他身邊的所有人。
因此,他毫無根據地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從他的統治初期開始,他就陷入了長期的神經焦慮。
當時,青年奧斯曼人的領袖之一阿裡·蘇亞維從流亡地歸國。
他打算推翻阿蔔杜勒·哈米德,用他被罷黜的兄長穆拉德五世取而代之。
于是,自由派人士在伊斯坦布爾發起了一場叛亂。
阿裡·蘇亞維率領一大批武裝起來的支持者來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一座宮殿,穆拉德就被拘禁在那裡。
在穆拉德的母親的幫助下,他勸說穆拉德帶上佩劍跟他走。
但是,這位吓壞了的皇子不敢從命,逃回了他的後宮。
這一耽擱就給了警察趕來的時間。
警察的指揮官用短棍擊倒了阿裡·蘇亞維,後者當場喪命。
他的一些同伴也或死或傷,其他人則被送上了軍事法庭,遭驅逐出境。
與此同時,穆拉德本人則被送到了耶爾德茲宮的一座亭子裡,被更加嚴密地看管了起來。
宮廷密探故意把阿裡·蘇亞維這場失敗的政變解讀成一場涉及面很廣的陰謀,這讓阿蔔杜勒·哈米德大受刺激。
當英國大使萊亞德要求面見蘇丹讨論外交事務時,阿蔔杜勒·哈米德卻認為自己會遭到罷黜并被人拖上英國戰艦,而穆拉德會接替自己的蘇丹之位。
根據亨利·萊亞德爵士的回憶,他看到蘇丹滿臉驚恐地蜷縮在大廳的角落裡,身邊都是他的衛兵。
從此之後,阿蔔杜勒·哈米德的疑心和恐懼到了神經質的程度。
很快,耶爾德茲宮就變成了一座要塞。
阿蔔杜勒·哈米德從裡面封閉了耶爾德茲宮的大門,還在外面修了第二道圍牆。
在宮殿的對面,他還修建了巨大的兵營,裡面駐紮着由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皇家衛隊,人數多達數千人。
在圍牆之内,每個重要位置都設置了觀察哨,高倍數的望遠鏡監視着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可以為皇宮預警來自任何方向的潛在威脅。
不久,阿蔔杜勒·哈米德就到了很少走出耶爾德茲宮的地步。
他在皇宮門口興建了一座清真寺,每周五就在這座清真寺裡禮拜,這樣就不用再遠離皇宮到城中的清真寺去了。
阿蔔杜勒·哈米德面色蒼白、沉默寡言、郁郁寡歡,雖然故意做出一副彬彬有禮的樣子,臉上卻總帶着&ldquo不祥和審視&rdquo的神情。
他到處都能嗅到危險的味道,懷疑他身邊的所有人。
他在身邊聚集了一群密探、卧底間諜、秘密警察和告密者,每天從他們那裡得到彙報。
當時甚至有了這樣的說法:伊斯坦布爾有一半的人都是密探,用來監視另外那一半人。
阿蔔杜勒·哈米德是那種把所有國事都置于自己的嚴密掌控下的統治者。
他不知疲倦地從早上工作到夜晚,隻有用餐的時候才稍事休息。
由于長期消化不良,他的飲食很有節制,吃得很少,飲品也隻喝水。
出于迷信,他喝的水都來自一眼聖泉,因為一位占蔔者說此處泉水永遠不會被霍亂或瘟疫污染。
他所有的往來文書都親自動筆,不論是訂約、簽署讓步條約,還是審閱賬本和陳情書,他連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要親自過問,所有事務的相關人等他都親自會見。
他不信任他手下的大臣和官員,認為他們都是&ldquo僞君子和寄生蟲&rdquo。
因此,他挑動他們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
他故意指派相互不和的人共事,讓他們互相鬥來鬥去,以防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他。
他獨攬大權,總是單獨通過他的私人秘書向臣僚直接下達命令和指示。
他給其他臣僚的指示往往與發給大維齊爾的指示相矛盾,從而降低了大維齊爾的地位,使其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替蘇丹行使權力,無法繼續在蘇丹與大臣之間發揮作用。
他相信君權神授,用享有絕對權力的獨裁君主的方式統治國家。
他的國家實際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其官僚體系以
在他7歲那年,他摯愛的切爾克斯人母親就去世了。
據說,從那以後,&ldquo他就再也沒有愛過任何人,尤其是不喜歡他自己&rdquo。
從少年時代起,他就離群索居,設法避開他的同齡人和身邊的其他人。
他年輕時曾經與他的叔叔阿蔔杜勒·阿齊茲一起訪問歐洲。
因此,他并沒有像他的先輩那樣成長于&ldquo牢籠&rdquo之中,但一直生活在他的内向性格為他制造的牢籠裡。
等到他即位成為蘇丹之後,他的這種個性有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外在體現。
他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坡地上興建了耶爾德茲宮(YildizPalace)[1],然後就在這座宮殿高不可攀的宮牆内統治他的國家。
作為一個内向的人,他不喜歡他父親興建的多爾瑪巴赫切宮,因為這座毗鄰海岸的宮殿太過張揚地炫耀它的華麗。
他擴建了曾經屬于蘇丹一位寵臣的&ldquo星宮&rdquo,供自己隐居。
他拆除了宮殿周圍的房屋,還霸占了其臣下的土地(包括兩座基督教墓園)以興修花園,最終建成了這片雜亂無章、自成一體的建築群,其中包含了一座座亭子、棚屋、秘書室、政府辦公室、兵營和警衛室。
這裡變成了皇宮和新的權力中心,蘇丹自此開始從這裡統治整個奧斯曼帝國,高高在上,與世隔絕。
他成了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享有絕對大權的專制君主。
與此同時,這裡也是恐懼的中心。
阿蔔杜勒·哈米德生來就不信任任何人,懷疑人們做事的動機,進而害怕他身邊的所有人。
因此,他毫無根據地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從他的統治初期開始,他就陷入了長期的神經焦慮。
當時,青年奧斯曼人的領袖之一阿裡·蘇亞維從流亡地歸國。
他打算推翻阿蔔杜勒·哈米德,用他被罷黜的兄長穆拉德五世取而代之。
于是,自由派人士在伊斯坦布爾發起了一場叛亂。
阿裡·蘇亞維率領一大批武裝起來的支持者來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一座宮殿,穆拉德就被拘禁在那裡。
在穆拉德的母親的幫助下,他勸說穆拉德帶上佩劍跟他走。
但是,這位吓壞了的皇子不敢從命,逃回了他的後宮。
這一耽擱就給了警察趕來的時間。
警察的指揮官用短棍擊倒了阿裡·蘇亞維,後者當場喪命。
他的一些同伴也或死或傷,其他人則被送上了軍事法庭,遭驅逐出境。
與此同時,穆拉德本人則被送到了耶爾德茲宮的一座亭子裡,被更加嚴密地看管了起來。
宮廷密探故意把阿裡·蘇亞維這場失敗的政變解讀成一場涉及面很廣的陰謀,這讓阿蔔杜勒·哈米德大受刺激。
當英國大使萊亞德要求面見蘇丹讨論外交事務時,阿蔔杜勒·哈米德卻認為自己會遭到罷黜并被人拖上英國戰艦,而穆拉德會接替自己的蘇丹之位。
根據亨利·萊亞德爵士的回憶,他看到蘇丹滿臉驚恐地蜷縮在大廳的角落裡,身邊都是他的衛兵。
從此之後,阿蔔杜勒·哈米德的疑心和恐懼到了神經質的程度。
很快,耶爾德茲宮就變成了一座要塞。
阿蔔杜勒·哈米德從裡面封閉了耶爾德茲宮的大門,還在外面修了第二道圍牆。
在宮殿的對面,他還修建了巨大的兵營,裡面駐紮着由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皇家衛隊,人數多達數千人。
在圍牆之内,每個重要位置都設置了觀察哨,高倍數的望遠鏡監視着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可以為皇宮預警來自任何方向的潛在威脅。
不久,阿蔔杜勒·哈米德就到了很少走出耶爾德茲宮的地步。
他在皇宮門口興建了一座清真寺,每周五就在這座清真寺裡禮拜,這樣就不用再遠離皇宮到城中的清真寺去了。
阿蔔杜勒·哈米德面色蒼白、沉默寡言、郁郁寡歡,雖然故意做出一副彬彬有禮的樣子,臉上卻總帶着&ldquo不祥和審視&rdquo的神情。
他到處都能嗅到危險的味道,懷疑他身邊的所有人。
他在身邊聚集了一群密探、卧底間諜、秘密警察和告密者,每天從他們那裡得到彙報。
當時甚至有了這樣的說法:伊斯坦布爾有一半的人都是密探,用來監視另外那一半人。
阿蔔杜勒·哈米德是那種把所有國事都置于自己的嚴密掌控下的統治者。
他不知疲倦地從早上工作到夜晚,隻有用餐的時候才稍事休息。
由于長期消化不良,他的飲食很有節制,吃得很少,飲品也隻喝水。
出于迷信,他喝的水都來自一眼聖泉,因為一位占蔔者說此處泉水永遠不會被霍亂或瘟疫污染。
他所有的往來文書都親自動筆,不論是訂約、簽署讓步條約,還是審閱賬本和陳情書,他連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要親自過問,所有事務的相關人等他都親自會見。
他不信任他手下的大臣和官員,認為他們都是&ldquo僞君子和寄生蟲&rdquo。
因此,他挑動他們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
他故意指派相互不和的人共事,讓他們互相鬥來鬥去,以防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他。
他獨攬大權,總是單獨通過他的私人秘書向臣僚直接下達命令和指示。
他給其他臣僚的指示往往與發給大維齊爾的指示相矛盾,從而降低了大維齊爾的地位,使其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替蘇丹行使權力,無法繼續在蘇丹與大臣之間發揮作用。
他相信君權神授,用享有絕對權力的獨裁君主的方式統治國家。
他的國家實際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其官僚體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