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關燈
耶爾德茲宮為核心,并使用了一種帝國曆史上前所未見的強力專制工具來進行統治。

    這種工具就是電報。

    克裡米亞戰争期間,英法兩國第一次為土耳其人引進了電報。

    随後,在法國人的幫助下,電報開始在整個帝國發展起來。

    阿蔔杜勒·哈米德把電報的作用充分利用了起來。

    他組建了郵政電報部,在學校裡設置課程培訓電報員。

    很快,電報線路和電纜就鋪遍了帝國的各個角落,總裡程達到了2萬多英裡(約3.2萬千米)。

    從首都到各個行省的行政中心都有電報線路相連。

    因此,阿蔔杜勒·哈米德可以直接控制他的官僚系統,而前代的蘇丹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行省的總督再也不是自行其是、自負風險的代理人了,因為蘇丹可以通過電報&ldquo驅使他做這做那,知曉他在做什麼,申斥他,召回他,還可以讓他的下屬打小報告,大體相當于剝奪了他全部的實權&rdquo。

    作為一個絕對大權不受任何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或憲法約束的專制者,阿蔔杜勒·哈米德厭惡一切形式的自由政府。

    他輕蔑地認為,正是因為有了自由政府,西方國家的統治者才會被自己的臣民控制。

     不過,抛開政治領域不談,他也并不是盲目地反對一切進步。

    像坦志麥特改革時期的先輩一樣,他也追求現代化,并在此過程中向西方學習。

    他不僅追求技術的現代化,也進行司法和教育方面的改革。

    他利用專制手段,将前代改革者未能徹底完成的計劃付諸實踐,開花結果。

    此時,奧斯曼帝國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更龐大的行政體系。

    這個行政體系必須能夠按照蘇丹的意願處理公共事務,管理法律和财政,确保帝國的有序發展。

     在蘇丹看來,帝國最需要對其公共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和改進。

    這不僅是讓奧斯曼帝國跟上西方國家前進腳步的必經之路,更是讓帝國能夠跟得上國内基督徒群體進步的必要條件。

    他需要一批可靠而有學識的官員,用來替代那些遭到處分或流放的官員。

    他還需要培訓新的官員,以便在未來讓他們為國效勞,依靠他們實現自己的意願。

    為此,他重組了公務員學校(Mülkiye)&mdash&mdash奧斯曼帝國首個高等公務員教育中心,使其容納的學生數量達到了其父在位時的12倍之多。

     在軍事領域,他也同樣擴大了軍事學院(Harbiye)的規模。

    同樣得到擴充的還有海軍學校、軍事工程學院,以及軍事醫學院和民用醫學院。

    他還為帝國的教育體系添加了18所新的高等專業院校,涵蓋了财政、藝術、民用工程、警察和海關等專業領域。

    最後,他還實現了半個世紀前的坦志麥特改革時期未能完成的計劃&mdash&mdash創立伊斯坦布爾大學。

    為了給這些新的高等學院提供師資和學員,他還增加了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和師範學校的數量。

    随着使用法語和土耳其語授課的加拉塔薩雷高級中學的擴建和土耳其化,伊斯坦布爾對中等教育的改革達到了頂峰。

    這所學校此時被稱為皇家奧斯曼公立中學,成了接納奧斯曼帝國統治階層子弟的精英公立學校,其教師都是頂尖的土耳其學者和文人。

     在阿蔔杜勒·哈米德的堅決推動下,遲遲未能付諸實踐的坦志麥特教育理念終于結出了碩果。

    于是,一個新的受教育階層出現了,其日漸壯大的核心人群就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公務精英。

    這個人群不僅為哈米德時代的官僚體系提供了足夠的人手,甚至還十分諷刺地為日後取代哈米德政權的統治體系提供了人才。

     在司法改革領域,阿蔔杜勒·哈米德最初的努力并不大成功。

    他想要限制讓步條約賦予外國人的司法特權,因此希望在司法部之下改革奧斯曼帝國的世俗司法體系,以使其獲得外國委員會的認可。

    但是,外國使團并不同意在混合法庭執行有關民事訴訟程序和判決執行的新法案。

    就這樣,外國人保住了他們的治外法權。

    在文化領域,報紙、期刊、書籍等印刷媒體獲得了迅速發展,促進了土耳其的現代化進程。

    不過,所有這些印刷媒體都在嚴格的審查制度的監管之下。

    用一位外國觀察家的話說,這裡的報紙經常成了&ldquo被閹割的報紙&rdquo,裡面沒有任何重要的政治内容。

    不過,這些刊物的發行範圍很廣,它們在與政治無關的領域,比如文學、科學和其他學科方面,擴展着新興讀者群體的視野。

     在财政上,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柏林會議上,相關國家第一次嘗試解決奧斯曼帝國的債務違約問題。

    在一份正式的會議紀要中,列強提出在伊斯坦布爾組建一個國際财政委員會,試圖結合奧斯曼帝國政府的财政狀況,尋求滿足債權人要求的方法。

    對于已經在歐洲淪喪了國土的奧斯曼帝國來說,這意味着歐洲人将在國内事務上踐踏奧斯曼帝國的主權。

    對阿蔔杜勒·哈米德來說,這一羞辱是對土耳其人尊嚴的巨大打擊,他難以接受。

    但是,由于國庫急需資金,他意識到必須安撫歐洲的債主,以恢複奧斯曼帝國在國外的聲望。

     1881年,在與歐洲債權人協商一緻後,阿蔔杜勒·哈米德頒布了《穆哈蘭姆敕令》(DecreeofMuharrem)[2],宣布成立公共債務委員會(CouncilofthePublicDebt)。

    該委員會包括來自奧斯曼帝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主要職責是确保以後債務能夠得到償還。

    蘇丹的敕令用詞十分微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赢得歐洲人對奧斯曼帝國的善意,同時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