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關燈
不會有辱于他的君權。

    按照柏林會議上提出的設想,這個公共債務委員會本來應當是一個由外國政府代表組成的官方的國際委員會。

    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個委員會其實是一個半官方性質的委員會,由奧斯曼帝國政府和債權人協商組成。

    這種安排更容易讓蘇丹接受,且未經任何外交幹預就得到了雙方的同意。

     委員會做出的安排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很有利。

    債務總額被削減了一半,隻剩下略多于1億英鎊;利率也不超過4%,有時甚至隻有1%。

    作為交換,奧斯曼帝國把政府年度收入的一大部分都交給了委員會,用來支付利息,贖回債券。

    抵押給委員會的收入包括鹽和煙草的專營收入、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交納的歲貢、塞浦路斯政府的财政盈餘,以及一系列間接稅和什一稅收入。

    償付了利息和本金之後的剩餘部分會被交還給奧斯曼帝國的國庫。

    這個債務委員會給奧斯曼帝國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但是,這個委員會的組建,表明了一貫尊重制度的土耳其人遵守規則、推崇理智的精神。

    在此之後的40年裡,奧斯曼帝國政府忠實地履行了阿蔔杜勒·哈米德在《穆哈蘭姆敕令》中宣布承擔的義務;如果沒有頒布這一敕令,奧斯曼帝國可能早就陷入動蕩之中了。

     奧斯曼帝國債務問題的解決,意味着這個國家從此之後的經濟發展将通過公共債務委員會得到歐洲投資者的支持。

    奧斯曼帝國經濟迅速繁榮發展,在給外國人帶來大量利益的同時,也讓土耳其穆斯林得到了好處。

    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享受到了更多的服務。

    在取得了特許經營權之後,外國人開發了奧斯曼帝國被人忽視的農業和工業資源。

    依靠公債,布爾薩的絲綢行業得到了複蘇。

    法國人投資開發了黑海沿岸城市宗古爾達克(Zonguldak)的煤礦資源。

    煙草種植業的發展為從馬其頓到黎凡特乃至安納托利亞東北部的數萬穆斯林工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更重要的是,在公共債務委員會的推動下,當年由阿蔔杜勒·阿齊茲引入奧斯曼帝國的鐵路體系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使奧斯曼帝國變得愈加開放。

    在阿蔔杜勒·哈米德的統治時期,原本連道路都沒有的地方逐漸修建起了成千上萬英裡的鐵路,将帝國的主要城市連接起來,促進了當地工業和周邊鄉村地區的發展。

    1888年,東方快車的前身&mdash&mdash一輛從維也納駛來的列車在一陣小号聲中抵達了伊斯坦布爾,标志着土耳其與西歐通過鐵路連接到了一起。

     不過,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對這一突破東西方界線的劇變并不全然滿意。

    像他的個人生活一樣,他在帝國的外交政策方面也越發傾向于孤立主義。

    由于西方國家在他上一場與俄國的戰争中抛棄了他,他變得越發不信任西方國家的行事動機,因此與它們漸行漸遠。

    他尤其怨恨英國,因為他認為英國人背叛了他&mdash&mdash英國拒絕在戰争中向他施以援手,讓他的國家陷入破産的境地,幾乎完全喪失了經濟主權,還堅持要求他在地方上推行他不喜歡的改革,持續幹涉帝國的内政。

    他還特别&ldquo害怕格萊斯頓&rdquo,此人在1880年重新掌權[3],視蘇丹及其政府為&ldquo欺詐和虛假的無底深淵&rdquo。

     倫敦、巴黎和維也納逐漸失去了對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

    1885年,在托利黨重新掌權之後,英國大使威廉·懷特爵士(SirWilliamWhite)曾這樣對索爾斯伯裡侯爵談及此事:&ldquo奧斯曼帝國以前經常征詢這些國家的意見。

    但現在,奧斯曼人要麼把他們的建議當作耳旁風,要麼态度非常惡劣,甚至對他們的意見充滿鄙夷。

    他們提出的照會和申請都隻能得到閃爍其詞的答複,有時甚至得不到任何答複。

    &rdquo這是因為,阿蔔杜勒·哈米德逐漸抛棄了他的傳統盟友,而轉向了宿敵俄羅斯。

    俄國人十分圓滑地竭力巴結,讓奧斯曼帝國對俄國越發産生好感,而遠離了其他西方國家。

    更重要的是,蘇丹還開始向日漸強大的德國尋求支持。

    此時的德國依然在俾斯麥的治下,而且與俄羅斯和奧地利結成了&ldquo三帝同盟&rdquo。

    德國通過派遣軍官訓練,發展奧斯曼軍隊,很快在奧斯曼帝國内部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在簽署了《柏林條約》之後,阿蔔杜勒·哈米德又采取了一些行動,拖延和約條款的履行。

    1880年,他在黑山遭遇了第一次挫敗。

    根據條約規定,黑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在亞得裡亞海上擁有安蒂瓦裡港(Antivari)[4]。

    為了防止這座港口演變成俄國軍港,條約規定無論是黑山的海軍還是别國軍艦,都不得使用該港。

    而現在,阿蔔杜勒·哈米德幹脆拒絕交出這座港口。

    歐洲列強的海軍在港口外宣示武力,但他依舊不為所動。

    最後,英國由格萊斯頓派出的大使戈申子爵(ViscountGoschen)發出了威脅:倘若蘇丹不屈服,那麼英國艦隊将攻占另一座奧斯曼帝國港口&mdash&mdash事後披露,英國人打算占領的是士麥那。

    在接到這一威脅的當晚,蘇丹依然拒不屈服,并且大發雷霆,聲稱自己将很高興看到倫敦遭到毀滅。

    但是,等到英國艦隊真的準備起航時,土耳其人從岸上匆匆忙忙地派出了一艘小艇,艇上的一位官員瘋狂地揮舞着一張紙。

    蘇丹屈服了。

     在确定希臘邊界的時候,耶爾德茲宮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拖延。

    由于希臘已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