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關燈
了戰争,柏林會議推遲了确定希臘邊界的事宜。

    在這個問題上,阿蔔杜勒·哈米德比較成功地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他先是拒絕割讓整個色薩利和伊庇魯斯給希臘,接着,在進一步的談判之後(同時希臘也開始動員軍隊),他達成了新的協議,同意割讓整個色薩利,但隻割讓三分之一的伊庇魯斯,有穆斯林人口居住的地區得以保留。

    希臘也沒有能夠如願得到克裡特島。

     在面對距離他最近的歐洲鄰國&mdash&mdash保加利亞時,蘇丹顯得不是那麼積極。

    在《柏林條約》簽署後,他曾經有過好幾次機會可以在不違反條約的基礎上出手幹預保加利亞局勢,為帝國争取利益。

    但是,他每一次都擺出一副消極、執拗的姿态,無所作為。

    在位于巴爾幹山脈以北、實行自治的北保加利亞大公國,&ldquo俄國解放者&rdquo最初似乎占據了支配地位。

    這個大公國的大公是巴騰貝格的亞曆山大(AlexanderofBattenberg)。

    他由保加利亞國民大會選出,但後來解散了這個國民大會。

    一開始,俄國人在背後支持他,給他做靠山,想以沙皇的名義控制大公,管理他的人民。

    但是,作為一個德國人,亞曆山大十分蔑視俄國人,對俄國在這個大公國的支配地位感到十分不滿。

    他曾經抱怨說:&ldquo俄國的敗類都跑到我這兒來了,玷污了我的國家。

    &rdquo保加利亞人也對這些外國來的&ldquo監工&rdquo感到難以忍受。

    這些俄國人盛氣淩人,惹人厭惡。

    大公國的政府本應是一個自由政府,卻經常遭到俄國人的粗暴幹預。

    在保加利亞人看來,他們似乎才出狼穴又入虎口,隻不過是從土耳其人壓迫下的拉亞變成了俄國人眼中的劣等亞洲民族罷了。

    很快,保加利亞人就變得更願意支持來自巴騰貝格的&ldquo解放者亞曆山大&rdquo。

    他們在家裡挂起亞曆山大的畫像,民族主義的呼聲則逐漸響徹整個國家:&ldquo保加利亞是保加利亞人的保加利亞!&rdquo 随着保加利亞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興起了一場主張合并南北兩個保加利亞國家的運動。

    根據《柏林條約》的規定,在巴爾幹山脈以南還有一個更富饒的東魯米利亞,這個自治的保加利亞國家仍然置身于蘇丹的保護之下。

    東魯米利亞頒布憲法之後,俄國軍隊就從這裡撤走了。

    随後,阿蔔杜勒·哈米德任命基督徒加夫裡爾帕夏(GavrilPasha)為東魯米利亞的總督。

    加夫裡爾帕夏曾是混合法庭的主席,被土耳其人稱作&ldquo教員主席&rdquo。

    他剛一到達普羅夫迪夫(Philippopolis)[5],就把頭上戴的奧斯曼帝國官方的菲斯帽換成了保加利亞式的黑氈帽。

    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容忍了他的統治,因為他們擔心一旦自己有所動作,蘇丹就會行使《柏林條約》賦予他的權利,調集軍隊開進東魯米利亞,進而擊敗他們所仰仗的保加利亞軍隊。

     不過,他們還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合并。

    火上澆油的是,奧斯曼帝國還一直堅持主張自己有權否決東魯米利亞的立法。

    此外,蘇丹還頒布了一個帶有挑釁意味的命令,禁止使用保加利亞旗幟。

    民衆繼續在首府普羅夫迪夫升起保加利亞的旗幟,以示反抗。

    在&ldquo合并萬歲&rdquo的民族主義呼聲之中,保加利亞人的軍隊發動了一次&ldquo不流血的革命&rdquo,也沒有遇到任何阻力。

    幾天之後,在起義領袖斯塔姆博洛夫(Stambulov)的堅持要求下,亞曆山大大公命令軍隊開進普羅夫迪夫,并自稱東魯米利亞的統治者。

    保加利亞的國民大會興高采烈地批準了兩個保加利亞的合并。

    與此同時,土耳其人派來的總督加夫裡爾被慶祝合并的人群裹挾着穿過街巷,身上還挂着一把沒有入鞘的劍。

    随後,他被送回了奧斯曼帝國境内,又戴回了他的菲斯帽。

     這既是對奧斯曼帝國的冒犯,更是對《柏林條約》的公然踐踏。

    保加利亞人相信,一貫反對南北保加利亞合并的蘇丹一定會主張列強在《柏林條約》中賦予他的權利,派遣奧斯曼軍隊進犯。

    因此,保加利亞人開始了自衛的準備。

    但是,他們并沒有看到任何軍隊的影子。

    阿蔔杜勒·哈米德宣稱,他擔心自己的軍隊紀律散漫,會重演保加利亞屠殺的慘劇,進而激怒歐洲列強。

    因此,他決定接受既成事實,任命亞曆山大大公為東魯米利亞的總督,任期五年。

    與此同時,兩個國家的國民大會從此之後也合并成一個,在索非亞召開會議。

     在完成合并之後,保加利亞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這讓它的鄰國塞爾維亞嫉恨不已。

    塞爾維亞國王米蘭一世(MilanI)[6]要求獲得領土補償,于是派軍隊從西方越過保加利亞邊界,發動了進攻。

    對于保加利亞人來說,這場戰争來得不是時候。

    俄國人對亞曆山大的成功感到不滿,因而從保加利亞軍隊裡撤走了所有俄國教官。

    不過,在亞曆山大大公的指揮和鼓舞下,保加利亞人飽含着民族主義熱情,頑強地擊退了作戰經驗更加豐富的塞爾維亞軍隊。

    隻用了不到三天時間,保加利亞人就在通往索非亞的交通要沖斯利夫尼察(Slivnitsa)擊退了塞爾維亞人,将他們逐回塞爾維亞境内。

    接着,保加利亞軍隊開始沿着通向貝爾格萊德的道路發動進攻。

    此時,塞爾維亞的保護國奧地利出面調停,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恢複了和平。

    如果保加利亞被塞爾維亞擊敗,它很可能就不得不接受奧匈帝國的這個保護國強加在它頭上的要求。

    但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