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新任蘇丹精心安排了隆重慶賀憲法頒布的時機,以安撫在伊斯坦布爾參加六大國[1]會談的歐洲國家代表。
他頒布憲法之時,恰逢六大國會談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始之際。
這次會談由英國發起,目的是商讨巴爾幹局勢,同時也是為了響應俄國有關保護基督徒的一項提議。
俄國人認為,蘇丹應當采取一些具體的行政方面的變革,來為其在歐洲的基督徒子民提供更妥善的保護。
1876年,巴爾幹地區的騷亂升級。
塞爾維亞和黑山在俄羅斯的煽動和唆使下,公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土耳其人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就擊敗了塞爾維亞人。
如果不是要求停戰的俄國人直接出面幹預,土耳其人本來可以一舉拿下貝爾格萊德。
在德國的支持下,俄國沙皇和奧地利皇帝拟定了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實施改革的《柏林備忘錄》。
與此同時,他們還不甚客氣地要求英國合作。
英國人同樣不甚客氣地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俄、奧、德這三個軍事強國事先并沒有征求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意見。
在英國看來[用時任首相迪斯雷利(Disraeli)的話說],這三國的提議&ldquo相當于讓我們準許他們把刀抵在土耳其的喉嚨上&rdquo。
英國緻力于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這三國的提議最終可能會導緻對奧斯曼帝國的聯合軍事占領。
這兩個目标是相沖突的。
英國派遣其地中海艦隊的一個分隊駛抵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以向奧斯曼帝國政府重申英國的支持态度。
很顯然,俄國在準備發動戰争。
為了避免戰争的爆發,英國人倡議召開了&ldquo君士坦丁堡會議&rdquo。
蘇丹在此時頒布憲法,讓俄國的參會代表失去了提出要求的根據。
既然奧斯曼帝國已經提出了憲政改革的完整方案,那麼它就不再需要外國的幹預和幫助。
但是,鑒于以往的經驗,歐洲國家的代表對新憲法表示不屑,認為毫無信譽的奧斯曼帝國頒布憲法不過是司空見慣的弄虛作假、政治欺詐。
以前,他們就曾這樣錯誤地指責坦志麥特改革中頒布的兩個法令,認為它們不過是奧斯曼帝國在危機時刻用以博取西方的好感和支持從而對抗俄羅斯威脅的工具。
但是,既然憲法已經問世,歐洲國家就失去了達到它們各自目的的借口。
于是,1877年1月,在進行了一次磋商的嘗試之後,六大國會議未能取得任何成果便宣告結束。
很快,奧斯曼帝國政府與塞爾維亞在承認現狀的原則基礎上單獨簽署了和約。
英國的與會代表索爾斯伯裡侯爵(LordSalisbury)認為戰争已經不可避免,遂離開了伊斯坦布爾。
實際上,索爾斯伯裡侯爵試圖避免戰争的任務十分艱巨。
自從保加利亞屠殺事件之後,英國政府高層對奧斯曼帝國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歧;與此同時,格萊斯頓在發表了他的小冊子之後越發活躍地進行着反對奧斯曼帝國政府的活動,在英國各地的會議上發表強有力的演講。
他在這些會議上譴責奧斯曼帝國糟糕的政府管理和對基督徒臣民的殘暴罪行,要求剝奪奧斯曼帝國在保加利亞的全部行政權,還廣泛煽動公衆對&ldquo讓人難以啟齒的土耳其人&rdquo的反感情緒。
雷德克利夫勳爵斯特拉特福德也支持格萊斯頓的看法,認為英國應當把自己的保護範圍擴大到保加利亞以外,将巴爾幹地區所有受壓迫的奧斯曼帝國的臣民都涵蓋進去。
格萊斯頓,這位資深的自由黨政治家發起了一場運動,沖破了黨派政治的界限,在内閣裡也引發了意見分歧。
外交大臣德比勳爵強烈反對格萊斯頓一夥人所謂發動十字軍聖戰、将土耳其人逐出歐洲的說法,但他還是代表英國政府告知蘇丹,土耳其人的罪行引發了英國民衆的義憤,并要求懲辦兇手,撫恤受害者。
英國的态度讓俄國大為滿意。
俄國正在考慮對奧斯曼帝國開戰,而英國人的态度讓俄國人覺得英國不太可能出手幹預。
德比勳爵警告俄國政府說,一旦爆發戰争,英國絕不會容忍俄國人威脅伊斯坦布爾、博斯普魯斯海峽、埃及和蘇伊士運河。
但他的這一表态相當于鼓勵俄國人開戰。
在沙皇看來,德比勳爵的表态清楚地表明,如果俄國人在其他地區對奧斯曼帝國展開行動,英國就不會插手。
沙皇還向英國大使表達了自己渴望和平的立場。
實際上,英國内閣裡的大多數成員都站在奧斯曼帝國的立場反對與俄羅斯開戰。
不過,英國首相迪斯雷利[不久後他獲封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伯爵、從而跻身上院]卻對俄羅斯抱有更激進的态度。
他十分擔憂俄國的進一步擴張,他也從來不相信俄國人說的話。
作為一名富有遠見的帝國主義者,迪斯雷利堅持認為必須像當年巴麥尊勳爵主張的那樣保障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更何況當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已經得到了《巴黎和約》的保證。
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大英帝國必須保證自己的交通線不會受到俄羅斯進一步擴張導緻的側翼威脅。
因此,英國在東方問題上更加需要堅持它的一貫态度,以維護大英帝國的威信。
對于保加利亞慘案,迪斯雷利一開始就抱着懷疑的态度。
對于最早那些未經證實的報道,他在另外一家報紙上刊文,有理有據地質疑這些報道的誇大之處。
在他看來,這些消息無異于&ldquo咖啡館裡的胡言亂語&rdquo,在更加宏大的東方問題面前,這些事情充其量不過是一些次要問題。
領事館進行的調查顯示,實際的死亡人數隻有最初報道的一半。
但是,這些事件毫無疑問還是聳人聽聞的。
不過,大英帝國真的有必要為此背棄和約,更改其傳統政策嗎?對英國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保證奧斯曼帝國不受俄羅斯的入侵,正如克裡米亞戰争時那樣。
在迪斯雷利曾經的選區艾爾斯伯裡(Aylesbury)進行的一次黨内演講中,他譴責格萊斯頓&ldquo毫無愛國之心&rdquo,認為其煽動行為既有害于英國的長遠利益,又會威脅到歐洲的和平局面。
他在寫給布拉德福德夫人(LadyBradford)的信中寫道,格萊斯頓&ldquo為了報複保加利亞發生的暴行,不惜讓全世界變成屠宰場&rdquo。
在倫敦市長日(LordMayor&rsquosDay)[2]那天,迪斯雷利在倫敦市政廳發表了一場有力的演說,支持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自主,反對來自俄羅斯的&ldquo訴諸武力的可怕提議&rdquo。
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蘇丹沒把德比勳爵和索爾斯伯裡侯爵較為正式的表态放在心上,反而将迪斯雷利充滿激情的演講内容當成了英國的官方态度。
因此,他深信奧斯曼帝國一旦與俄羅斯開戰,一定可以得到英國的支持。
于是,他決定拒絕接受六大國會談提出的任何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敵意,在莫斯科發表了響徹歐洲的公開宣言。
他宣稱,如果奧斯曼帝國不能做出讓俄羅斯滿意的承諾,那麼他就會堅決地采取單方面行動,他也堅信俄羅斯人将響應他的召喚。
為了獲取戰略優勢,争取時間,沙皇又做了最後一次努力,試圖達成一個各大國都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
但是,奧斯曼帝國以其提議違背《巴黎和約》為由,拒絕接受他的方案。
俄羅斯遂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與此同時,俄羅斯又與奧地利達成了一個秘密協議,劃分了兩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範圍。
為了換取奧地利的中立,俄羅斯允許奧地利在一定條件下占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這樣一來,俄羅斯在進攻奧斯曼帝國時就可以不必擔心其側翼會受到來自西方的威脅。
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很快就意識到,英國人并不會援助他。
在英國,格萊斯頓和他的自由黨追随者們主張加入俄羅斯一方,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ldquo十字軍遠征”而維多利亞女王則威脅說,&ldquo如果我的國家要去親吻阻撓自由和文明的野蠻人的
他頒布憲法之時,恰逢六大國會談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始之際。
這次會談由英國發起,目的是商讨巴爾幹局勢,同時也是為了響應俄國有關保護基督徒的一項提議。
俄國人認為,蘇丹應當采取一些具體的行政方面的變革,來為其在歐洲的基督徒子民提供更妥善的保護。
1876年,巴爾幹地區的騷亂升級。
塞爾維亞和黑山在俄羅斯的煽動和唆使下,公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土耳其人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就擊敗了塞爾維亞人。
如果不是要求停戰的俄國人直接出面幹預,土耳其人本來可以一舉拿下貝爾格萊德。
在德國的支持下,俄國沙皇和奧地利皇帝拟定了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實施改革的《柏林備忘錄》。
與此同時,他們還不甚客氣地要求英國合作。
英國人同樣不甚客氣地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俄、奧、德這三個軍事強國事先并沒有征求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意見。
在英國看來[用時任首相迪斯雷利(Disraeli)的話說],這三國的提議&ldquo相當于讓我們準許他們把刀抵在土耳其的喉嚨上&rdquo。
英國緻力于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這三國的提議最終可能會導緻對奧斯曼帝國的聯合軍事占領。
這兩個目标是相沖突的。
英國派遣其地中海艦隊的一個分隊駛抵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以向奧斯曼帝國政府重申英國的支持态度。
很顯然,俄國在準備發動戰争。
為了避免戰争的爆發,英國人倡議召開了&ldquo君士坦丁堡會議&rdquo。
蘇丹在此時頒布憲法,讓俄國的參會代表失去了提出要求的根據。
既然奧斯曼帝國已經提出了憲政改革的完整方案,那麼它就不再需要外國的幹預和幫助。
但是,鑒于以往的經驗,歐洲國家的代表對新憲法表示不屑,認為毫無信譽的奧斯曼帝國頒布憲法不過是司空見慣的弄虛作假、政治欺詐。
以前,他們就曾這樣錯誤地指責坦志麥特改革中頒布的兩個法令,認為它們不過是奧斯曼帝國在危機時刻用以博取西方的好感和支持從而對抗俄羅斯威脅的工具。
但是,既然憲法已經問世,歐洲國家就失去了達到它們各自目的的借口。
于是,1877年1月,在進行了一次磋商的嘗試之後,六大國會議未能取得任何成果便宣告結束。
很快,奧斯曼帝國政府與塞爾維亞在承認現狀的原則基礎上單獨簽署了和約。
英國的與會代表索爾斯伯裡侯爵(LordSalisbury)認為戰争已經不可避免,遂離開了伊斯坦布爾。
實際上,索爾斯伯裡侯爵試圖避免戰争的任務十分艱巨。
自從保加利亞屠殺事件之後,英國政府高層對奧斯曼帝國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歧;與此同時,格萊斯頓在發表了他的小冊子之後越發活躍地進行着反對奧斯曼帝國政府的活動,在英國各地的會議上發表強有力的演講。
他在這些會議上譴責奧斯曼帝國糟糕的政府管理和對基督徒臣民的殘暴罪行,要求剝奪奧斯曼帝國在保加利亞的全部行政權,還廣泛煽動公衆對&ldquo讓人難以啟齒的土耳其人&rdquo的反感情緒。
雷德克利夫勳爵斯特拉特福德也支持格萊斯頓的看法,認為英國應當把自己的保護範圍擴大到保加利亞以外,将巴爾幹地區所有受壓迫的奧斯曼帝國的臣民都涵蓋進去。
格萊斯頓,這位資深的自由黨政治家發起了一場運動,沖破了黨派政治的界限,在内閣裡也引發了意見分歧。
外交大臣德比勳爵強烈反對格萊斯頓一夥人所謂發動十字軍聖戰、将土耳其人逐出歐洲的說法,但他還是代表英國政府告知蘇丹,土耳其人的罪行引發了英國民衆的義憤,并要求懲辦兇手,撫恤受害者。
英國的态度讓俄國大為滿意。
俄國正在考慮對奧斯曼帝國開戰,而英國人的态度讓俄國人覺得英國不太可能出手幹預。
德比勳爵警告俄國政府說,一旦爆發戰争,英國絕不會容忍俄國人威脅伊斯坦布爾、博斯普魯斯海峽、埃及和蘇伊士運河。
但他的這一表态相當于鼓勵俄國人開戰。
在沙皇看來,德比勳爵的表态清楚地表明,如果俄國人在其他地區對奧斯曼帝國展開行動,英國就不會插手。
沙皇還向英國大使表達了自己渴望和平的立場。
實際上,英國内閣裡的大多數成員都站在奧斯曼帝國的立場反對與俄羅斯開戰。
不過,英國首相迪斯雷利[不久後他獲封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伯爵、從而跻身上院]卻對俄羅斯抱有更激進的态度。
他十分擔憂俄國的進一步擴張,他也從來不相信俄國人說的話。
作為一名富有遠見的帝國主義者,迪斯雷利堅持認為必須像當年巴麥尊勳爵主張的那樣保障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更何況當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和獨立已經得到了《巴黎和約》的保證。
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大英帝國必須保證自己的交通線不會受到俄羅斯進一步擴張導緻的側翼威脅。
因此,英國在東方問題上更加需要堅持它的一貫态度,以維護大英帝國的威信。
對于保加利亞慘案,迪斯雷利一開始就抱着懷疑的态度。
對于最早那些未經證實的報道,他在另外一家報紙上刊文,有理有據地質疑這些報道的誇大之處。
在他看來,這些消息無異于&ldquo咖啡館裡的胡言亂語&rdquo,在更加宏大的東方問題面前,這些事情充其量不過是一些次要問題。
領事館進行的調查顯示,實際的死亡人數隻有最初報道的一半。
但是,這些事件毫無疑問還是聳人聽聞的。
不過,大英帝國真的有必要為此背棄和約,更改其傳統政策嗎?對英國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保證奧斯曼帝國不受俄羅斯的入侵,正如克裡米亞戰争時那樣。
在迪斯雷利曾經的選區艾爾斯伯裡(Aylesbury)進行的一次黨内演講中,他譴責格萊斯頓&ldquo毫無愛國之心&rdquo,認為其煽動行為既有害于英國的長遠利益,又會威脅到歐洲的和平局面。
他在寫給布拉德福德夫人(LadyBradford)的信中寫道,格萊斯頓&ldquo為了報複保加利亞發生的暴行,不惜讓全世界變成屠宰場&rdquo。
在倫敦市長日(LordMayor&rsquosDay)[2]那天,迪斯雷利在倫敦市政廳發表了一場有力的演說,支持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自主,反對來自俄羅斯的&ldquo訴諸武力的可怕提議&rdquo。
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蘇丹沒把德比勳爵和索爾斯伯裡侯爵較為正式的表态放在心上,反而将迪斯雷利充滿激情的演講内容當成了英國的官方态度。
因此,他深信奧斯曼帝國一旦與俄羅斯開戰,一定可以得到英國的支持。
于是,他決定拒絕接受六大國會談提出的任何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敵意,在莫斯科發表了響徹歐洲的公開宣言。
他宣稱,如果奧斯曼帝國不能做出讓俄羅斯滿意的承諾,那麼他就會堅決地采取單方面行動,他也堅信俄羅斯人将響應他的召喚。
為了獲取戰略優勢,争取時間,沙皇又做了最後一次努力,試圖達成一個各大國都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
但是,奧斯曼帝國以其提議違背《巴黎和約》為由,拒絕接受他的方案。
俄羅斯遂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與此同時,俄羅斯又與奧地利達成了一個秘密協議,劃分了兩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範圍。
為了換取奧地利的中立,俄羅斯允許奧地利在一定條件下占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這樣一來,俄羅斯在進攻奧斯曼帝國時就可以不必擔心其側翼會受到來自西方的威脅。
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很快就意識到,英國人并不會援助他。
在英國,格萊斯頓和他的自由黨追随者們主張加入俄羅斯一方,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ldquo十字軍遠征”而維多利亞女王則威脅說,&ldquo如果我的國家要去親吻阻撓自由和文明的野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