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腳&rdquo,她甯可放棄王位。
面對意見不統一的内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隻好在這兩種意見中間采取一個折中路線。
他認為,英國政府應當表态反對俄羅斯的做法,但同時又不能像克裡米亞戰争時那樣出手幹預,因為英國民衆已經不再同情土耳其人了。
于是,他的内閣采納了一種警惕中立的政策。
這樣一來,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就隻能在沒有盟友幫助的情況下獨自與俄羅斯作戰了。
1877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兩支俄國軍隊入侵了蘇丹的帝國。
一支俄軍在歐洲渡過了普魯特河,另一支俄軍在亞洲從高加索出發,向卡爾斯、阿爾達漢(Ardahan)[3]和埃爾祖魯姆進軍。
在阿蔔杜勒·阿齊茲蘇丹添置了鐵甲船之後,土耳其人依然控制着黑海。
因此,俄軍需要從陸地上入侵歐洲。
俄軍入侵的關鍵點是羅馬尼亞&mdash&mdash由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這兩個大公國合并而成的一個自治的奧斯曼帝國附庸國。
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議會批準了俄軍進入羅馬尼亞的行動。
為了報複羅馬尼亞允許俄軍借道的行為,土耳其人炮擊了多瑙河上的一座羅馬尼亞要塞。
于是,像塞爾維亞以前做過的那樣,羅馬尼亞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并且宣布獨立。
在俄羅斯人接下來入侵保加利亞的行動中,羅馬尼亞的土地和軍隊為俄國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親自率軍進入了保加利亞,作為解放者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
随着俄軍逐漸深入保加利亞境内,土耳其人在保加利亞的統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有保加利亞人參與其中的新的行政機構。
最後,沙皇還是吩咐道:&ldquo遵從俄國人的指揮。
&rdquo 俄軍從特爾諾沃(Tirnovo)的大本營出發。
膽大的俄軍統帥指揮一支先頭部隊翻過巴爾幹山脈,進入了色雷斯平原。
接着,他們又從那裡折回,直奔重要的希普卡山口(ShipkaPass)而去,在那裡擊敗了奧斯曼守軍。
在保加利亞基督徒的支援下,俄軍繼而在馬裡查河河谷對土耳其人發動了突襲,兵鋒威脅阿德裡安堡,甚至在伊斯坦布爾都引發了恐慌。
不過,土耳其近代戰争史上并不鮮見的一幕又出現了:蘇丹遲緩地任命了兩名能幹的将領,實現了戰局的逆轉。
從普魯士歸順而來曾任克裡特島總督的穆罕默德·阿裡成了奧斯曼軍隊在歐洲的統帥。
他率軍擊敗了俄軍及其保加利亞盟友,使他們遭受重創并退回了巴爾幹山區。
而在北方,參加過克裡米亞戰争的老将奧斯曼帕夏率領一支奧斯曼軍隊在多瑙河一帶擋住了俄軍主力,使其無法繼續向前推進。
奧斯曼帕夏将他的部隊嵌入了通往普列文鎮(Plevna)的道路前及該鎮的周邊地區。
這個鎮子在尼科波利斯以南大約20英裡(約32千米)的一個深邃的岩石峽谷中,四周都是葡萄園。
在此之前,這裡隻有自然屏障,并無任何人工工事。
不過,奧斯曼帕夏在技藝娴熟的工程人員的協助下,迅速組織修建起了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
他們修建了帶有多面堡壘的土壘,挖掘出塹壕和炮位。
就這樣,奧斯曼帕夏的部隊迅速在普列文鎮占據了進入保加利亞心髒地帶的戰略要地。
具有巨大兵力優勢的俄國人從7月份發動進攻伊始,就低估了他們的敵人,而且完全沒把圍城戰放在眼裡。
結果,指揮有方、勇猛頑強的奧斯曼守軍讓他們大吃一驚。
特别讓俄國人感到驚訝的是,奧斯曼軍隊已經配備了現代化的後裝式來複槍。
這些當年阿蔔杜勒·阿齊茲蘇丹從美國引進的步槍,火力要遠超俄國人自己配備的射速緩慢的前裝式火槍。
因此,在普列文圍城戰的第一天結束時,俄國人就已經被擊敗了。
現在,奧斯曼帕夏獲得了六個星期的休整時間,得以增強防禦,修建更多的掩體。
與此同時,俄國人前去尋求羅馬尼亞大公卡羅爾(Charles)[4]的軍隊支援。
羅馬尼亞大公卡羅爾同意提供支援,條件是由他指揮聯合圍城作戰。
俄羅斯&mdash羅馬尼亞聯軍從三個方向發動進攻,志在必得。
的确,在這場殘酷的圍城戰的最初兩天,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的旗幟曾經在土耳其人的防禦工事上空飄揚過。
但是,土耳其人在第三天發動了瘋狂的反擊,迫使羅馬尼亞人撤軍,普列文上空的俄羅斯鷹徽也被新月旗取代。
在第二次進攻失敗後,俄國人意識到他們不可能通過強攻奪取普列文。
在俄國近衛軍一位技藝娴熟的工程師的安排下,俄國人打算與羅馬尼亞人一道包圍要塞,用饑餓逼迫守軍投降。
奧斯曼帕夏兩次擊敗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敵人,迫使俄國人不得不在冬季繼續進行這場艱苦的戰役。
不過,奧斯曼帕夏十分務實,他甯願選擇在時機允許時率先撤出普列文。
但是,報刊對他在普列文保衛戰中英勇表現的詳盡報道讓歐洲人充滿遐想,扭轉了時下歐洲人心目中土耳其人野蠻落後的印象。
歐洲人把奧斯曼帕夏視作鬥牛犬一般勇猛的鬥士,歐洲公衆也開始轉而支持奧斯曼帝國一方。
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意識到奧斯曼帝國在西方的形象得到了修複,急于利用這一時機謀取政治上的利益。
因此,他命令奧斯曼帕夏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普列文。
他許諾将派出一支大軍前去解除普列文之圍。
于是,奧斯曼帕夏頑強地堅守陣地,同時從南方獲取補給,直到俄國人切斷了最後一條通路,徹底包圍了這座要塞。
阿蔔杜勒·哈米德派出的援軍姗姗來遲。
事實證明,他們不過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衆,很快就被俄國人擊潰。
現在,在巴爾幹地區嚴冬的大雪中苦撐的守軍失去了獲救的希望。
他們彈盡糧絕,士兵們開始靠吃貓、狗和老鼠度日,而俄軍軍官卻吃着魚子醬。
奧斯曼帕夏明白,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率領守軍出其不意地從要塞裡突圍。
12月初的一天深夜,土耳其人靜悄悄地從要塞中出來,向西進發。
他們在維特河(RiverVit)上搭建了橋梁,随後隊形齊整地向俄軍前哨發動了奇襲。
在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之後,他們又向俄軍的主防線發動了進攻。
雙方展開了近距離的白刃戰,任何一方都不占上風。
就在這時,一顆流彈擊斃了奧斯曼帕夏的坐騎,還傷到了他的腿部。
人們開始傳言奧斯曼帕夏已死,使得軍中人心惶惶。
作戰英勇但已經饑腸辘辘的士兵們以為長官已死,于是開始潰逃,任由俄軍占領要塞的防禦工事。
普列文鎮的上空升起了白旗,沙皇率領他的部隊開進了鎮子。
奧斯曼帕夏簽署了投降書。
他得到了俄國人的禮遇,但他的部隊淪為俘虜,上千人在長途跋涉中死在了雪中。
重傷員被丢棄在了戰地醫院裡,被趕來的保加利亞人殘暴地屠戮。
随着普列文鎮在1877年年底投降,在五個月的圍城戰中被擋住的幾十萬俄軍終于投入了戰場。
一支俄軍翻越了巴爾幹山脈,前去奪取保加利亞中心城市索非亞;另一支俄軍在希普卡山口迫使一支奧斯曼大軍投降,攻進了阿德裡安堡,兵鋒直接威脅伊斯坦布爾。
塞爾維亞又一次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并且占領了尼什。
黑山人在黑塞哥維那攻城略地。
斯拉夫人的軍隊在巴爾幹各地都取得了勝利。
希臘人也威脅說要發動戰争,還支持奧斯曼帝國境内希臘人居住的省份(包括克裡特島在内)發動叛亂。
在亞洲,俄國人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卡爾斯要塞(這是這座要塞曆史上第三次被占領),同時還占領了阿爾達漢和埃爾祖魯姆,從而據有了亞美尼亞東部的大部分地區。
尼古拉大公(GrandDukeNicholas)率領俄軍從阿德裡安堡出發,直奔伊斯坦布爾而去。
此時,已經沒有像樣的奧斯曼軍隊能夠阻擋這支俄軍了。
這在伊斯坦布爾引發了恐慌,也讓倫敦方面憂心不已。
土耳其人試圖援引1871年條約[5]的條款,要求歐洲列強出面幹預。
由于英國拒絕援助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政府
面對意見不統一的内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隻好在這兩種意見中間采取一個折中路線。
他認為,英國政府應當表态反對俄羅斯的做法,但同時又不能像克裡米亞戰争時那樣出手幹預,因為英國民衆已經不再同情土耳其人了。
于是,他的内閣采納了一種警惕中立的政策。
這樣一來,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就隻能在沒有盟友幫助的情況下獨自與俄羅斯作戰了。
1877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兩支俄國軍隊入侵了蘇丹的帝國。
一支俄軍在歐洲渡過了普魯特河,另一支俄軍在亞洲從高加索出發,向卡爾斯、阿爾達漢(Ardahan)[3]和埃爾祖魯姆進軍。
在阿蔔杜勒·阿齊茲蘇丹添置了鐵甲船之後,土耳其人依然控制着黑海。
因此,俄軍需要從陸地上入侵歐洲。
俄軍入侵的關鍵點是羅馬尼亞&mdash&mdash由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這兩個大公國合并而成的一個自治的奧斯曼帝國附庸國。
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議會批準了俄軍進入羅馬尼亞的行動。
為了報複羅馬尼亞允許俄軍借道的行為,土耳其人炮擊了多瑙河上的一座羅馬尼亞要塞。
于是,像塞爾維亞以前做過的那樣,羅馬尼亞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并且宣布獨立。
在俄羅斯人接下來入侵保加利亞的行動中,羅馬尼亞的土地和軍隊為俄國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親自率軍進入了保加利亞,作為解放者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
随着俄軍逐漸深入保加利亞境内,土耳其人在保加利亞的統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有保加利亞人參與其中的新的行政機構。
最後,沙皇還是吩咐道:&ldquo遵從俄國人的指揮。
&rdquo 俄軍從特爾諾沃(Tirnovo)的大本營出發。
膽大的俄軍統帥指揮一支先頭部隊翻過巴爾幹山脈,進入了色雷斯平原。
接着,他們又從那裡折回,直奔重要的希普卡山口(ShipkaPass)而去,在那裡擊敗了奧斯曼守軍。
在保加利亞基督徒的支援下,俄軍繼而在馬裡查河河谷對土耳其人發動了突襲,兵鋒威脅阿德裡安堡,甚至在伊斯坦布爾都引發了恐慌。
不過,土耳其近代戰争史上并不鮮見的一幕又出現了:蘇丹遲緩地任命了兩名能幹的将領,實現了戰局的逆轉。
從普魯士歸順而來曾任克裡特島總督的穆罕默德·阿裡成了奧斯曼軍隊在歐洲的統帥。
他率軍擊敗了俄軍及其保加利亞盟友,使他們遭受重創并退回了巴爾幹山區。
而在北方,參加過克裡米亞戰争的老将奧斯曼帕夏率領一支奧斯曼軍隊在多瑙河一帶擋住了俄軍主力,使其無法繼續向前推進。
奧斯曼帕夏将他的部隊嵌入了通往普列文鎮(Plevna)的道路前及該鎮的周邊地區。
這個鎮子在尼科波利斯以南大約20英裡(約32千米)的一個深邃的岩石峽谷中,四周都是葡萄園。
在此之前,這裡隻有自然屏障,并無任何人工工事。
不過,奧斯曼帕夏在技藝娴熟的工程人員的協助下,迅速組織修建起了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
他們修建了帶有多面堡壘的土壘,挖掘出塹壕和炮位。
就這樣,奧斯曼帕夏的部隊迅速在普列文鎮占據了進入保加利亞心髒地帶的戰略要地。
具有巨大兵力優勢的俄國人從7月份發動進攻伊始,就低估了他們的敵人,而且完全沒把圍城戰放在眼裡。
結果,指揮有方、勇猛頑強的奧斯曼守軍讓他們大吃一驚。
特别讓俄國人感到驚訝的是,奧斯曼軍隊已經配備了現代化的後裝式來複槍。
這些當年阿蔔杜勒·阿齊茲蘇丹從美國引進的步槍,火力要遠超俄國人自己配備的射速緩慢的前裝式火槍。
因此,在普列文圍城戰的第一天結束時,俄國人就已經被擊敗了。
現在,奧斯曼帕夏獲得了六個星期的休整時間,得以增強防禦,修建更多的掩體。
與此同時,俄國人前去尋求羅馬尼亞大公卡羅爾(Charles)[4]的軍隊支援。
羅馬尼亞大公卡羅爾同意提供支援,條件是由他指揮聯合圍城作戰。
俄羅斯&mdash羅馬尼亞聯軍從三個方向發動進攻,志在必得。
的确,在這場殘酷的圍城戰的最初兩天,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的旗幟曾經在土耳其人的防禦工事上空飄揚過。
但是,土耳其人在第三天發動了瘋狂的反擊,迫使羅馬尼亞人撤軍,普列文上空的俄羅斯鷹徽也被新月旗取代。
在第二次進攻失敗後,俄國人意識到他們不可能通過強攻奪取普列文。
在俄國近衛軍一位技藝娴熟的工程師的安排下,俄國人打算與羅馬尼亞人一道包圍要塞,用饑餓逼迫守軍投降。
奧斯曼帕夏兩次擊敗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敵人,迫使俄國人不得不在冬季繼續進行這場艱苦的戰役。
不過,奧斯曼帕夏十分務實,他甯願選擇在時機允許時率先撤出普列文。
但是,報刊對他在普列文保衛戰中英勇表現的詳盡報道讓歐洲人充滿遐想,扭轉了時下歐洲人心目中土耳其人野蠻落後的印象。
歐洲人把奧斯曼帕夏視作鬥牛犬一般勇猛的鬥士,歐洲公衆也開始轉而支持奧斯曼帝國一方。
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意識到奧斯曼帝國在西方的形象得到了修複,急于利用這一時機謀取政治上的利益。
因此,他命令奧斯曼帕夏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普列文。
他許諾将派出一支大軍前去解除普列文之圍。
于是,奧斯曼帕夏頑強地堅守陣地,同時從南方獲取補給,直到俄國人切斷了最後一條通路,徹底包圍了這座要塞。
阿蔔杜勒·哈米德派出的援軍姗姗來遲。
事實證明,他們不過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衆,很快就被俄國人擊潰。
現在,在巴爾幹地區嚴冬的大雪中苦撐的守軍失去了獲救的希望。
他們彈盡糧絕,士兵們開始靠吃貓、狗和老鼠度日,而俄軍軍官卻吃着魚子醬。
奧斯曼帕夏明白,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率領守軍出其不意地從要塞裡突圍。
12月初的一天深夜,土耳其人靜悄悄地從要塞中出來,向西進發。
他們在維特河(RiverVit)上搭建了橋梁,随後隊形齊整地向俄軍前哨發動了奇襲。
在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之後,他們又向俄軍的主防線發動了進攻。
雙方展開了近距離的白刃戰,任何一方都不占上風。
就在這時,一顆流彈擊斃了奧斯曼帕夏的坐騎,還傷到了他的腿部。
人們開始傳言奧斯曼帕夏已死,使得軍中人心惶惶。
作戰英勇但已經饑腸辘辘的士兵們以為長官已死,于是開始潰逃,任由俄軍占領要塞的防禦工事。
普列文鎮的上空升起了白旗,沙皇率領他的部隊開進了鎮子。
奧斯曼帕夏簽署了投降書。
他得到了俄國人的禮遇,但他的部隊淪為俘虜,上千人在長途跋涉中死在了雪中。
重傷員被丢棄在了戰地醫院裡,被趕來的保加利亞人殘暴地屠戮。
随着普列文鎮在1877年年底投降,在五個月的圍城戰中被擋住的幾十萬俄軍終于投入了戰場。
一支俄軍翻越了巴爾幹山脈,前去奪取保加利亞中心城市索非亞;另一支俄軍在希普卡山口迫使一支奧斯曼大軍投降,攻進了阿德裡安堡,兵鋒直接威脅伊斯坦布爾。
塞爾維亞又一次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并且占領了尼什。
黑山人在黑塞哥維那攻城略地。
斯拉夫人的軍隊在巴爾幹各地都取得了勝利。
希臘人也威脅說要發動戰争,還支持奧斯曼帝國境内希臘人居住的省份(包括克裡特島在内)發動叛亂。
在亞洲,俄國人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卡爾斯要塞(這是這座要塞曆史上第三次被占領),同時還占領了阿爾達漢和埃爾祖魯姆,從而據有了亞美尼亞東部的大部分地區。
尼古拉大公(GrandDukeNicholas)率領俄軍從阿德裡安堡出發,直奔伊斯坦布爾而去。
此時,已經沒有像樣的奧斯曼軍隊能夠阻擋這支俄軍了。
這在伊斯坦布爾引發了恐慌,也讓倫敦方面憂心不已。
土耳其人試圖援引1871年條約[5]的條款,要求歐洲列強出面幹預。
由于英國拒絕援助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