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對英國尤為怨恨。
奧斯曼宮廷掌控的一家報紙在漫畫裡将英國人畫成了&ldquo一群懦夫&rdquo。
與之前一樣,英國内閣裡仍然分成了主和派和主戰派,而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則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俄國人占領伊斯坦布爾。
在俄軍即将到達之處,男人、女人和小孩頂着風雪逃難,疾病、凍傷和饑餓折磨着他們。
幾十萬難民從西邊逃進了伊斯坦布爾,光是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裡就湧進了5000名難民。
&ldquo索弗塔斯&rdquo(神學學生)開始鬧事,蘇丹則請求英國大使在必要時給他庇護。
阿蔔杜勒·哈米德親自給維多利亞女王發電報,請求她出面調停。
蘇丹的請求被轉達給了沙皇,但沙皇在回複時避而不答,反而把蘇丹停戰的請求轉交給了前線的将領。
在前線的尼古拉大公表示,除非土耳其人先接受他的條件,否則免談停火一事。
而他開出的條件,無異于讓奧斯曼帝國任由其擺布。
與此同時,他又繼續進軍,一直前進到馬爾馬拉海邊的聖斯特凡諾村(SanStefano)[6]。
此地距離伊斯坦布爾的城牆隻有區區10英裡(約16千米)之遙。
為了擋住俄國人,比肯斯菲爾德伯爵終于不顧内閣大臣的反對,命令英國艦隊中的五艘戰艦開赴馬爾馬拉海。
這些戰艦打着保護英國人生命财産安全的旗号,停靠在了王子群島(PrincesIslands)[7]的背風處,其位置已經在俄國人的射程之内。
到了這個時候,俄國人和土耳其人終于達成了停火協議。
在比肯斯菲爾德伯爵看來,這個停火協議簡直是一出&ldquo滑稽戲&rdquo,因為尼古拉大公選擇繼續進軍,到了距離伊斯坦布爾很近的地方。
倫敦股票交易所幾乎為此陷入恐慌。
這樣一來,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在議會獲得支持就容易得多了。
議會批準了600萬英鎊的預算,讓女王的軍隊進入戰備狀态,同時海軍也進行了部署,以便做好在必要時于加裡波利進行登陸作戰的準備。
英國公衆普遍感到十分興奮,充滿愛國熱情的人群湧入了議會廣場,向首相歡呼。
俄國人造成了新的威脅,英國則做出了應對,善變的英國公衆此時又開始同情土耳其人一方,仿佛又回到了克裡米亞戰争的時候。
在倫敦的音樂廳裡,這樣一首歌曲诠釋了新的帝國精神: 我們不想打仗喲: 可老天喲,如果我們非得打, 我們有人,我們有船, 我們還有錢呢喲。
[8] 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熱情收獲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英國人的威脅下,俄國人沒有進入伊斯坦布爾。
沙皇發電報給蘇丹,保證自己沒有占領伊斯坦布爾的意願。
長久以來,俄國一直以&ldquo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統治者的合法繼承人&rdquo自居,夢想在&ldquo君士坦丁堡&rdquo逼迫土耳其人和談。
結果,俄國人還是未能實現他們的心願。
為此,他們十分怨恨英國,尤其怨恨狡猾的英國大使亨利·萊亞德爵士(SirHenryLayard),甚至把他稱作&ldquo大騙子&rdquo先生(Mr.Lie-Hard)。
1878年3月3日,俄土雙方在聖斯特凡諾簽署了和約。
和約的條款一開始沒有披露給歐洲列強,因為俄羅斯打算肢解掉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
俄羅斯的方案隻考慮了斯拉夫民族的利益,而損害了其他人群&mdash&mdash不管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mdash&mdash的利益。
根據俄羅斯的方案,巴爾幹地區将出現兩個由斯拉夫人主導的大國,它們都将獲得完全獨立的地位,無須向蘇丹支付任何貢賦。
一個是黑山,它的領土将擴大兩倍,人口将增加一倍;另一個是塞爾維亞,它也将獲得更多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圈。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依然屬于蘇丹,但都将成立自治政府。
羅馬尼亞的獨立地位也将獲得确認。
盡管羅馬尼亞在戰争中忠實地援助了俄羅斯,但是作為一個拉丁人的國家,羅馬尼亞沒有得到體面的回報&mdash&mdash它失去了比薩拉比亞,還在與俄羅斯的領土交換中吃了虧。
得到好處最多的是羅馬尼亞的斯拉夫鄰邦保加利亞,它幾乎恢複了中世紀時保加利亞帝國的領土。
保加利亞占據了多瑙河以南、從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大片土地,還掌控了這兩個海岸上的港口。
此外,保加利亞還獲得了希臘人主張的領土&mdash&mdash色雷斯和馬其頓,其版圖還向西擴展到了阿爾巴尼亞。
新興的保加利亞名義上還要承認蘇丹的宗主地位,但實際上已經是一個自治的國家。
保加利亞大公由俄羅斯選出,國家由俄國化的政府統治,整個國家實際上成了俄國在巴爾幹心髒地帶的一塊飛地,還可以作為俄國日後向東進攻伊斯坦布爾的橋頭堡。
這樣一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剩餘領土就被分隔成了兩個互不相連的部分,而且兩座主要城市之間隔着保加利亞的領土。
[9] 在整個歐洲和巴爾幹人看來,《聖斯特凡諾和約》絲毫沒有顧及民族原則、曆史訴求和宗教差異等因素,同時還踐踏了各個非斯拉夫民族日益高漲的民族感情。
正如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所說的那樣:&ldquo奧斯曼帝國蘇丹成了俄國的臣屬&hellip&hellip在這種安排之下,原本被歐洲各國置于奧斯曼帝國政府管理下的土地和資源就完全落入了俄國手中。
我們反對這種安排。
&rdquo 從一開始,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就要求俄羅斯必須把它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和約條款交給歐洲各國仲裁。
由于歐洲列強簽署了1856年和1871年的和約,要修改和約中涉及的條款,就必須經由它們的許可。
俄國原則上同意召開一次會議來磋商和約條款,但它要求應當由俄國來決定具體商讨和約中的哪些條款。
英國政府則堅持認為,整個和約都應當交付商讨。
俄國拒絕了英國的要求。
于是,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決心訴諸武力,他動員了預備役部隊,還命令一支印度軍隊經由蘇伊士運河前往馬耳他。
在英國展示武力的同時,最早提出召開會議進行協商的奧匈帝國也為了保衛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的領土利益而下達了動員令。
此外,英國還對羅馬尼亞人和希臘人表示支持,贊同他們也派出代表參加會議。
英國政府對希臘人表示,英國将&ldquo竭盡所能,避免任何希臘人被并入斯拉夫國家&rdquo。
巴爾幹地區的穆斯林也希望維多利亞女王為他們伸張正義,因為維多利亞女王本人也擁有1億穆斯林臣民。
阿爾巴尼亞人組成了一個聯盟,宣布将&ldquo誓死抵抗&rdquo任何入侵行動。
在這種形勢下,沙皇改變了态度。
在不久之後披露的一份英俄秘密協議中,俄國駐倫敦大使修改了原本的&ldquo大保加利亞&rdquo方案。
這就為歐洲各國召開會議進行協商鋪平了道路。
1878年夏,在俾斯麥的主持下,歐洲各國代表在柏林舉行了會議。
六大國[10]在一個月内就簽署了《柏林條約》。
《柏林條約》的簽署實際上廢除了《聖斯特凡諾和約》。
俄國人放棄了&ldquo大保加利亞&rdquo計劃,保加利亞被分成了兩部分。
北方的那一部分以多瑙河、黑海(包括瓦爾納港)和巴爾幹山脈為界,與塞爾維亞和馬其頓接壤,但不再擁有愛琴海沿岸的領土。
這一部分在名義上依然奉蘇丹為宗主,但擁有政治自主權,由保加利亞大公統治。
保加利亞大公的人選不能來自任何重要國家的王室,也不能由俄羅斯單方面指定,而是需要得到奧斯曼帝國及列強的一緻同意。
另一部分保加利亞位于巴爾幹山脈以南,将被命名為東魯米利亞。
這一地區将作為一個自治省成為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邊疆省份,&ldquo蘇丹擁有該省份的直接軍政大權&rdquo。
俄國人一開始就拒絕接受這一方案,但最終還是屈服于毫不讓步的比肯斯菲
奧斯曼宮廷掌控的一家報紙在漫畫裡将英國人畫成了&ldquo一群懦夫&rdquo。
與之前一樣,英國内閣裡仍然分成了主和派和主戰派,而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則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俄國人占領伊斯坦布爾。
在俄軍即将到達之處,男人、女人和小孩頂着風雪逃難,疾病、凍傷和饑餓折磨着他們。
幾十萬難民從西邊逃進了伊斯坦布爾,光是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裡就湧進了5000名難民。
&ldquo索弗塔斯&rdquo(神學學生)開始鬧事,蘇丹則請求英國大使在必要時給他庇護。
阿蔔杜勒·哈米德親自給維多利亞女王發電報,請求她出面調停。
蘇丹的請求被轉達給了沙皇,但沙皇在回複時避而不答,反而把蘇丹停戰的請求轉交給了前線的将領。
在前線的尼古拉大公表示,除非土耳其人先接受他的條件,否則免談停火一事。
而他開出的條件,無異于讓奧斯曼帝國任由其擺布。
與此同時,他又繼續進軍,一直前進到馬爾馬拉海邊的聖斯特凡諾村(SanStefano)[6]。
此地距離伊斯坦布爾的城牆隻有區區10英裡(約16千米)之遙。
為了擋住俄國人,比肯斯菲爾德伯爵終于不顧内閣大臣的反對,命令英國艦隊中的五艘戰艦開赴馬爾馬拉海。
這些戰艦打着保護英國人生命财産安全的旗号,停靠在了王子群島(PrincesIslands)[7]的背風處,其位置已經在俄國人的射程之内。
到了這個時候,俄國人和土耳其人終于達成了停火協議。
在比肯斯菲爾德伯爵看來,這個停火協議簡直是一出&ldquo滑稽戲&rdquo,因為尼古拉大公選擇繼續進軍,到了距離伊斯坦布爾很近的地方。
倫敦股票交易所幾乎為此陷入恐慌。
這樣一來,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在議會獲得支持就容易得多了。
議會批準了600萬英鎊的預算,讓女王的軍隊進入戰備狀态,同時海軍也進行了部署,以便做好在必要時于加裡波利進行登陸作戰的準備。
英國公衆普遍感到十分興奮,充滿愛國熱情的人群湧入了議會廣場,向首相歡呼。
俄國人造成了新的威脅,英國則做出了應對,善變的英國公衆此時又開始同情土耳其人一方,仿佛又回到了克裡米亞戰争的時候。
在倫敦的音樂廳裡,這樣一首歌曲诠釋了新的帝國精神: 我們不想打仗喲: 可老天喲,如果我們非得打, 我們有人,我們有船, 我們還有錢呢喲。
[8] 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熱情收獲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英國人的威脅下,俄國人沒有進入伊斯坦布爾。
沙皇發電報給蘇丹,保證自己沒有占領伊斯坦布爾的意願。
長久以來,俄國一直以&ldquo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統治者的合法繼承人&rdquo自居,夢想在&ldquo君士坦丁堡&rdquo逼迫土耳其人和談。
結果,俄國人還是未能實現他們的心願。
為此,他們十分怨恨英國,尤其怨恨狡猾的英國大使亨利·萊亞德爵士(SirHenryLayard),甚至把他稱作&ldquo大騙子&rdquo先生(Mr.Lie-Hard)。
1878年3月3日,俄土雙方在聖斯特凡諾簽署了和約。
和約的條款一開始沒有披露給歐洲列強,因為俄羅斯打算肢解掉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
俄羅斯的方案隻考慮了斯拉夫民族的利益,而損害了其他人群&mdash&mdash不管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mdash&mdash的利益。
根據俄羅斯的方案,巴爾幹地區将出現兩個由斯拉夫人主導的大國,它們都将獲得完全獨立的地位,無須向蘇丹支付任何貢賦。
一個是黑山,它的領土将擴大兩倍,人口将增加一倍;另一個是塞爾維亞,它也将獲得更多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圈。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依然屬于蘇丹,但都将成立自治政府。
羅馬尼亞的獨立地位也将獲得确認。
盡管羅馬尼亞在戰争中忠實地援助了俄羅斯,但是作為一個拉丁人的國家,羅馬尼亞沒有得到體面的回報&mdash&mdash它失去了比薩拉比亞,還在與俄羅斯的領土交換中吃了虧。
得到好處最多的是羅馬尼亞的斯拉夫鄰邦保加利亞,它幾乎恢複了中世紀時保加利亞帝國的領土。
保加利亞占據了多瑙河以南、從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大片土地,還掌控了這兩個海岸上的港口。
此外,保加利亞還獲得了希臘人主張的領土&mdash&mdash色雷斯和馬其頓,其版圖還向西擴展到了阿爾巴尼亞。
新興的保加利亞名義上還要承認蘇丹的宗主地位,但實際上已經是一個自治的國家。
保加利亞大公由俄羅斯選出,國家由俄國化的政府統治,整個國家實際上成了俄國在巴爾幹心髒地帶的一塊飛地,還可以作為俄國日後向東進攻伊斯坦布爾的橋頭堡。
這樣一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剩餘領土就被分隔成了兩個互不相連的部分,而且兩座主要城市之間隔着保加利亞的領土。
[9] 在整個歐洲和巴爾幹人看來,《聖斯特凡諾和約》絲毫沒有顧及民族原則、曆史訴求和宗教差異等因素,同時還踐踏了各個非斯拉夫民族日益高漲的民族感情。
正如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所說的那樣:&ldquo奧斯曼帝國蘇丹成了俄國的臣屬&hellip&hellip在這種安排之下,原本被歐洲各國置于奧斯曼帝國政府管理下的土地和資源就完全落入了俄國手中。
我們反對這種安排。
&rdquo 從一開始,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就要求俄羅斯必須把它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和約條款交給歐洲各國仲裁。
由于歐洲列強簽署了1856年和1871年的和約,要修改和約中涉及的條款,就必須經由它們的許可。
俄國原則上同意召開一次會議來磋商和約條款,但它要求應當由俄國來決定具體商讨和約中的哪些條款。
英國政府則堅持認為,整個和約都應當交付商讨。
俄國拒絕了英國的要求。
于是,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決心訴諸武力,他動員了預備役部隊,還命令一支印度軍隊經由蘇伊士運河前往馬耳他。
在英國展示武力的同時,最早提出召開會議進行協商的奧匈帝國也為了保衛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的領土利益而下達了動員令。
此外,英國還對羅馬尼亞人和希臘人表示支持,贊同他們也派出代表參加會議。
英國政府對希臘人表示,英國将&ldquo竭盡所能,避免任何希臘人被并入斯拉夫國家&rdquo。
巴爾幹地區的穆斯林也希望維多利亞女王為他們伸張正義,因為維多利亞女王本人也擁有1億穆斯林臣民。
阿爾巴尼亞人組成了一個聯盟,宣布将&ldquo誓死抵抗&rdquo任何入侵行動。
在這種形勢下,沙皇改變了态度。
在不久之後披露的一份英俄秘密協議中,俄國駐倫敦大使修改了原本的&ldquo大保加利亞&rdquo方案。
這就為歐洲各國召開會議進行協商鋪平了道路。
1878年夏,在俾斯麥的主持下,歐洲各國代表在柏林舉行了會議。
六大國[10]在一個月内就簽署了《柏林條約》。
《柏林條約》的簽署實際上廢除了《聖斯特凡諾和約》。
俄國人放棄了&ldquo大保加利亞&rdquo計劃,保加利亞被分成了兩部分。
北方的那一部分以多瑙河、黑海(包括瓦爾納港)和巴爾幹山脈為界,與塞爾維亞和馬其頓接壤,但不再擁有愛琴海沿岸的領土。
這一部分在名義上依然奉蘇丹為宗主,但擁有政治自主權,由保加利亞大公統治。
保加利亞大公的人選不能來自任何重要國家的王室,也不能由俄羅斯單方面指定,而是需要得到奧斯曼帝國及列強的一緻同意。
另一部分保加利亞位于巴爾幹山脈以南,将被命名為東魯米利亞。
這一地區将作為一個自治省成為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邊疆省份,&ldquo蘇丹擁有該省份的直接軍政大權&rdquo。
俄國人一開始就拒絕接受這一方案,但最終還是屈服于毫不讓步的比肯斯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