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關燈


    下午3點半,軍号準時吹響,奧斯曼官員在亞美尼亞人的街區裡四處遊走,宣告屠殺已經結束。

    有126戶人家絕戶,連一個女人或嬰兒都沒活下來。

    算上在大教堂裡被殺的人們,整個城鎮的死亡人數達到了8000人。

     隻有在一個地方,亞美尼亞人成了加害者。

    在位于山區、曾經屬于西裡西亞行省的澤伊通(Zeitun)[9]要塞,以紅查克為核心的一支亞美尼亞武裝對要塞發動了攻擊。

    他們在戰鬥中擊敗了奧斯曼軍隊,将奧斯曼守軍逐出了澤伊通的城堡,抓獲了400名土耳其人俘虜。

    他們穿上奧斯曼軍隊的制服,洗劫、焚燒了附近的一座土耳其城鎮,控制了該地區。

    最後,土耳其人派了一支大軍開赴澤伊通,炮擊了城中的城堡,并使之起火。

    不過,亞美尼亞人在此之前就已經撤離了城堡。

    與此同時,在伊斯坦布爾的亞美尼亞人社群的請求下,外國大使出面調停,并與奧斯曼帝國政府達成了協議,要求該地區的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都必須放下武器,以實現停火。

     1896年8月,對亞美尼亞人接連不斷的屠殺達到了頂峰。

    這一次,屠殺就發生在伊斯坦布爾。

    像上一年一樣,一個亞美尼亞革命團體的活動給了奧斯曼帝國政府借口。

    一小群魯莽的達什納克在午餐時分走進了歐洲資本家的重要據點&mdash&mdash奧斯曼銀行。

    他們裝成要兌換貨币的樣子來到銀行,身後跟着一些扛着袋子的搬運工,袋子裡面裝的似乎是金币和銀币。

    突然,一聲哨響,25名武裝分子緊随其後沖進了銀行,開始開火。

    他們打開了袋子,裡面裝的是炸彈、子彈和炸藥。

    他們聲稱自己不是銀行劫匪,而是亞美尼亞愛國者,此舉的目的是要讓六個歐洲國家的使館注意到亞美尼亞人所遭受的苦難。

    他們把亞美尼亞人的遭遇寫進了兩份文件裡,裡面還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

    他們宣布,如果在48個小時之内得不到外國的幹預,他們将&ldquo不畏犧牲&rdquo,炸掉整座銀行。

     與此同時,銀行主管埃德加·文森特爵士(SirEdgarVincent)小心翼翼地順着天窗逃到了緊鄰的一座建築裡。

    就在他的同事被劫為人質的時候,他跑到了高門。

    他向奧斯曼帝國政府要求道,隻要這些達什納克還留在銀行裡,警察就不能向他們發動進攻。

    這樣一來,他就争取到了适合談判的環境。

    負責談判的是俄國大使館的首席譯員。

    他先從蘇丹那裡為襲擊者取得了赦免和順利離境的權利,接着對襲擊者發表了長篇大論的演講。

    他向他們保證可以繼續進行談判,成功地說服他們離開銀行。

    襲擊者保留了他們的武器,但不甚情願地放棄了他們的炸彈,随後安靜地登上了埃德加·文森特爵士的遊船,流亡到法國。

     這些年輕人充滿理想,但對政治煽動的詭計一竅不通。

    他們的所作所為沒能幫助他們的朋友,反而給了敵人機會。

    在伊斯坦布爾的亞美尼亞人街區,無法無天的暴徒、宗教狂熱分子和野蠻的非正規軍肆虐了兩天。

    他們揮舞着短棍、刀子和鐵棒,在街巷中欠下累累血債。

    警察和軍隊非但不幹預他們的行為,甚至還為他們提供幫助,與他們狼狽為奸。

    暴徒們打死他們在街道上遇到的任何亞美尼亞人,還沖進房屋殺死裡面躲藏的人,最後留下了6000多具橫七豎八的屍體。

    大屠殺進行到第二天,六大國的代表向奧斯曼帝國政府提出了抗議。

    奧斯曼帝國一開始沒有理睬。

    但是,當晚就有消息傳來,說英國人正在派遣海軍陸戰隊登陸,以保護本國國民。

    于是,奧斯曼帝國政府下達了停止殺戮的命令。

    終于,各國大使們站在使館的門口,就能親眼看到一直以來在整個亞美尼亞發生的可怕罪行;而表裡不一的蘇丹一直試圖通過官方審查欺騙外界,不讓這些罪行為全世界所知。

    現在,六大國的代表發表了一份給蘇丹的公開電報,要求他立刻終止屠殺。

    &ldquo如果屠殺繼續下去,蘇丹的寶座和他的王朝的存續都會面臨威脅。

    &rdquo 在屠殺結束後,各國使節聯合向奧斯曼帝國政府遞交了一系列照會。

    在提供了詳盡的證據之後,他們指出&ldquo伊斯坦布爾發生的騷亂&rdquo并非狂熱情緒的偶然爆發,而是一股特殊的力量有意為之的産物;&ldquo不僅發生在政府的眼皮底下,而且還有政府的代理人從中配合&rdquo。

    他們表示,這股力量是&ldquo一種特别危險的武器&rdquo,非但随時可以用來傷害少數族群聚居區,&ldquo甚至還可能會威脅到那些容忍其存在的人&rdquo。

    列強的代表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ldquo查清這一系列事件的源頭,盡最大努力找出并懲辦其發起人和主要參與者&rdquo。

    他們還表示,願意提供目擊證人,幫助奧斯曼帝國進行調查。

    這其實是外交辭令。

    他們的真實意思是,阿蔔杜勒·哈米德就是伊斯坦布爾大屠殺的始作俑者,或者至少也是個煽動者。

    對于列強的照會,奧斯曼帝國政府給出了閃爍其詞的答複,辯稱亞美尼亞人也攻擊了穆斯林,還許諾将組建特别法庭審判沖突雙方。

    為了平息列強的怒火,他們逮捕了一些社會底層人員,而這些人所做的無非是忠實服從了蘇丹的命令。

     與此同時,英國的自由派人士再次陷入了狂怒,他們強烈要求推翻蘇丹。

    86歲高齡、已經退休的格萊斯頓在利物浦發表了最後一次針對&ldquo難以啟齒的土耳其人&rdquo的演講。

    他怒斥土耳其人的帝國是&ldquo文明之恥辱&rdquo和&ldquo對人類的詛咒&rdquo,應當&ldquo被從地圖上抹去&rdquo。

    他把蘇丹稱作&ldquo大劊子手阿蔔杜勒&rdquo,法國人則稱他是&ldquo血紅色的蘇丹&rdquo。

    格萊斯頓堅持認為,根據《塞浦路斯協定》,英國有義務出面幹預,在必要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獨自出面幹預。

    盡管一開始有人提出,要派遣英國艦隊強行闖進達達尼爾海峽,但很快人們就發現列強都沒有做好為了保衛亞美尼亞人而動用武力的準備,甚至連施加威脅的想法都沒有。

    隻有索爾斯伯裡侯爵曾經隐晦地告誡阿蔔杜勒·哈米德說:&ldquo管理失當的國家終将遭遇不幸。

    &rdquo 索爾斯伯裡侯爵試圖尋求俄國的支持,一起推翻現任蘇丹,但是他又不願意為此在海峽事務方面讓步;而俄國也不想讓亞美尼亞獲得獨立,擔心獨立的亞美尼亞可能會在小亞細亞扮演與新生的保加利亞在歐洲一樣的角色;奧匈帝國深陷巴爾幹地區事務,不願意在亞美尼亞貿然行動;與奧斯曼帝國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法國則甯願維持現狀;德國希望在小亞細亞獲得更多權益,因此依然以蘇丹的保護者自居。

    所以,并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分裂奧斯曼帝國,或是對奧斯曼帝國采取某種形式的國際共治。

    1897年,要求奧斯曼帝國政府推行最終改革方案的最後一次會議無果而終。

    在此之後,不幸的亞美尼亞人就再也沒有得到過任何幫助。

     歐洲列強之間的不和與它們的優柔寡斷,使日益衰落的奧斯曼帝國再次逃過一劫。

    阿蔔杜勒·哈米德的頑固脾氣讓他赢得了一場&ldquo負面的勝利&rdquo,但他毫無人性的冷酷作為也讓他在世人的眼中留下了永久的劣迹。

     [1]法拉欣通常指中東和北非地區的農民。

     [2]本書畢竟是英國作者在1979年初次出版的,不具備我們如今對于殖民主義的敏感與反思程度。

    這裡作者的措辭有掩飾英法帝國主義行徑之嫌。

    19世紀後期,英國、法國、俄國、德國、奧匈帝國、比利時等國在全球各地對殖民地展開了空前激烈的争奪。

    分割巴爾幹地區、滲透埃及、操控奧斯曼帝國,都可以視作全球帝國主義争奪的縮影。

    而19世紀末出現在巴爾幹、埃及以及同時代的印度、南非等地的民族主義浪潮,也很大程度上可以解讀為對歐洲帝國主義的反抗。

    我們不妨帶着批判和反思的眼光看待作者提及的這段曆史。

    中國在近代面臨的問題,和奧斯曼帝國等國非常相似:一方面學習西方長處,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保衛民族自決,抵抗西方帝國主義的經濟和軍事侵襲,這兩個方面的緊張關系,正是中國自身在近代曆史中一直需要面對的問題。

    &mdash&mdash編者注 [3]即奧爾斯特男爵比徹姆·西摩(BeauchampSeymour),時任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

     [4]伊斯梅利亞位于蘇伊士運河西岸,是運河地區的中心城市。

     [5]&ldquo維拉亞特&rdquo是奧斯曼帝國後期的行政區劃,在坦志麥特改革期間開始将原有的省份重新劃分為了&ldquo維拉亞特&rdquo。

     [6]黎巴嫩人主要信仰基督教。

     [7]位于今土耳其東部。

     [8]拉茲人是土耳其和格魯吉亞黑海沿岸地區的本土族群。

    他們最初信仰基督教,其中大部分後來皈依了伊斯蘭教遜尼派。

     [9]今稱蘇萊曼勒,位于土耳其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