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基督徒少數民族。
阿蔔杜勒·哈米德對這個民族感到越發不信任,而且認為他們是他所有計劃的障礙。
這個民族就是亞美尼亞人。
亞美尼亞位于東西方之間,是相互征伐的帝國鋒芒交會之處。
早在13世紀,亞美尼亞就喪失了獨立。
現在,這個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土耳其、俄羅斯和波斯。
由于亞美尼亞人自己的國家已經不複存在,他們無處尋求祖國的保護。
在奧斯曼帝國居住着大約250萬亞美尼亞人,其中至少有150萬人在東部的六個州[也被稱作&ldquo維拉亞特&rdquo(vilayet)[5]]擁有土地。
但是,在任何一個州裡,亞美尼亞人都不占多數。
在他們自己的家鄉,亞美尼亞人作為宗教上的少數群體與穆斯林生活在一起。
與巴爾幹地區的基督教少數群體不同,亞美尼亞人也稱不上骁勇善戰。
一直到19世紀的後半段之前,亞美尼亞農民就像在城市裡經商的同胞一樣,在政治上默默無聞,以持重和節儉聞名。
但是,作為一個對自己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都十分執着的雅利安民族,亞美尼亞人有着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們自視為歐洲人,并且在美國新教傳教士的幫助下,在東方就可以接受西方式教育,而不用為此長途跋涉到天主教歐洲去。
西方式的教育激發出了他們的民族感情。
于是,在柏林會議上,亞美尼亞人派出了一支代表團,要求奧斯曼帝國像對待于1861年就獲得了自治權的黎巴嫩[6]一樣,委任一名基督徒總督來管理東方各州的亞美尼亞人。
盡管這一要求沒有得到回應,但歐洲各國還是認可了亞美尼亞人有關在他們所在各州進行改良、并且保護他們不受切爾克斯人和庫爾德人威脅的主張。
根據《柏林條約》,奧斯曼帝國有義務推進這些目标,還需要定期向列強彙報進展,列強則會監督這些政策的執行情況。
但是,阿蔔杜勒·哈米德堅決不同意履行這些承諾。
他做出的唯一讓步就是給每一個有亞美尼亞人的州派了一名基督徒次級長官。
這些人無非是蘇丹的木偶而已。
他們對他唯命是從,一旦自作主張就會馬上被撤職。
因此,他們被人們十分諷刺地稱作&ldquo埃韋特阿凡提&rdquo(EvetEffendi),即&ldquo遵命先生&rdquo之意,因為他們對主子的命令總是乖乖聽從。
人們很快發現,阿蔔杜勒·哈米德根本無意按《柏林條約》的規定去推行改革,更不要說在那些意欲幹涉他的主權的外國大使插手的情況下推行這些改革了。
他尤其不想改善亞美尼亞人的境遇,反而懷着十足的惡意去對待他們,讓他們充滿恐懼。
每當有官員因為虐待亞美尼亞人而在外國大使的壓力下遭到解職,蘇丹就一定會對此人加官晉爵、放到更有利可圖的位置上去。
這已經成了盡人皆知的事實。
根據奧斯曼帝國與英國單獨簽署的、與《柏林條約》内容相近的《塞浦路斯協定》,英國政府向東方各州派遣了領事。
他們發回的報告證實了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法庭上遭遇的不公正對待,以及腐敗的中央和地方官員在評估征收稅款或什一稅時對亞美尼亞人的普遍歧視。
而且,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力量比較薄弱的偏遠地區,亞美尼亞人還要受到強大的庫爾德人酋長的壓榨,或被其他庫爾德人搶劫。
如果要遏制這種混亂局面,就必須重組警察和憲兵部隊,約束庫爾德人的行為。
但是,每當英國政府提出抗議,奧斯曼帝國政府就說一堆空話作為煙幕彈。
伊斯坦布爾方面假裝已經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聲稱已經向庫爾德斯坦派駐了能幹的官員,打包票說他們一定能夠保障亞美尼亞人和&ldquo蘇丹的其他忠實子民&rdquo的安全。
但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又補充道:&ldquo就像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一樣,亞美尼亞也會發生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每當有這種事情發生,就有些過于狂熱的好事者對其加以利用,在真相的基礎上再編造出一些不存在的罪行,然後拿去給歐洲公衆和外國領事看,就好像那些事情也真的發生了似的。
&rdquo 1880年,奧斯曼帝國無動于衷、閃爍其詞的答複終于讓六名在《柏林條約》上簽字的大國的大使聯合遞交了一份照會。
他們批評了奧斯曼帝國的做法,并且要求實施具體的改革,&ldquo以确保亞美尼亞人的生命财産安全&rdquo。
對于這一照會,奧斯曼帝國又一次給出了含糊其詞的答複,甚至都沒具體提起涉及的問題。
頑固敵視外國人的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要出出他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失敗後積攢的惡氣,拒不同意外國勢力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内支持還留在當地的基督徒臣民。
很明顯,除非武力幹涉,列強也采取不了什麼有效的措施。
索爾斯伯裡侯爵不得不承認列強的條約成了空話,十分遺憾地表示&ldquo艦隊開不到陶魯斯山脈以遠的内陸去&rdquo。
重新成為首相的格萊斯頓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先是降低了當地領事的特殊地位,到後來幹脆将其特殊地位全部取消。
一份領事提供的報告中提到,土耳其人的改革措施根本就是&ldquo無稽之談&rdquo,因為很多當地官員甚至都不識字。
1882年,為了讓奧斯曼帝國接受改革方案,列強又做了一次努力。
但這一次,他們的努力卻因為内部的分歧而失敗了。
俾斯麥表示,他願意在任何事務上與英國合作,唯獨不願意迫使蘇丹在亞美尼亞實施改革。
被格萊斯頓拖延的行動,就這樣幹脆被俾斯麥拒絕了。
亞美尼亞人試圖憑借自己的力量,通過和平手段争取改革。
他們向土耳其人表示,他們并不要求獲得政治上的自治,隻是想保證人身安全。
但他們的努力徒勞無功。
亞美尼亞人還宣稱,他們無意改換門庭接受俄國的統治。
俄國人也不鼓勵亞美尼亞人投效,因為他們正忙着迫使本國境内的亞美尼亞人改信東正教,以消除他們的民族意識。
就這樣,在19世紀80年代餘下的時間裡,亞美尼亞人的生活境遇持續惡化,一邊面對的是劫掠成性的庫爾德部落鄰居,另一邊面對的則是充滿敵意的蘇丹政府。
顯然,對于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亞美尼亞人來說,是時候将他們自己以某種政治基礎組織起來了。
他們開始組建地方性的民族主義小組和秘密社團,還受到了生活在俄國的亞美尼亞同胞的激勵。
那些生活在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奉行着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革命理念,他們的理念遠遠超前于那些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亞美尼亞同胞。
不久,他們的影響力就跨過了國界,開始滲透進埃爾祖魯姆和凡城這樣的中心城市。
他們希望能夠喚醒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亞美尼亞人,讓他們站起來保衛自己的天然&ldquo祖國&rdquo。
1881年,亞美尼亞人在埃爾祖魯姆成立了一個名叫&ldquo祖國保衛者&rdquo的組織。
該組織的革命口号是&ldquo不自由毋甯死&rdquo,目标是保護亞美尼亞人不受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的侵害。
1885年,第一個亞美尼亞人的政黨在凡城成立&mdash&mdash亞美尼亞人黨。
他們的主張經由熱愛自由的人們傳播到了海外,促成了&ldquo歐洲亞美尼亞人愛國社團&rdquo的成立。
這個成立于倫敦的組織公開主張&ldquo通過革命為亞美尼亞人争取自治的權利&rdquo。
但是,他們的态度過于溫和,而且天真地指望依靠大國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标。
1887年,亞美尼亞人流亡者在日内瓦組建了一個信奉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更加激進的組織。
這個組織的目标是通過革命創建一個統一的亞美尼亞社會主義國家,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這個組織也逐漸演變成了奧斯曼帝國境内第一個革命性的社會主義政黨。
一份在海外出版的、名叫《紅查克》(Hunchak,意為&ldquo鐘&rdquo)的雜志是這個政黨的喉舌,擴大了該黨的影響力。
紅查克變成了一場國際運動,其成員遍布歐洲各國的首都,甚至遠在美國都有該組織的代表。
不過,最活躍的還當屬在高加索家鄉活動的起義軍團體。
這些紅查克有組織地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發動襲擊,公開挑戰奧斯曼帝國政府的權威。
他們不僅在有着&ldquo土屬亞美尼亞的首都&rdquo之稱的埃爾祖魯姆活動,甚至還出沒于西方遙遠的伊斯坦布爾和奧斯曼帝國的其他中心城市。
1890年,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在第比利斯成立,這标志着他們活動的頂峰。
亞美尼亞革命聯盟也被稱作&ldquo達什納克楚瓊&rdquo(Dashnaktsutium),其成員因而也被叫作&ldquo達什納克&rdquo。
一開始,他們團結了各種各樣的極端團體。
不過,由于達什納克們在意識形态上更青睐民族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因此他們很快就與紅查克分道揚镳了。
不過,兩個團體還是有着更重要的共同目标&mdash&mdash靠武裝鬥争赢得亞美尼亞的自由。
他們甚至宣稱:&ldquo亞美尼亞人再也不會向誰哀求了,他們現在要手握鋼
阿蔔杜勒·哈米德對這個民族感到越發不信任,而且認為他們是他所有計劃的障礙。
這個民族就是亞美尼亞人。
亞美尼亞位于東西方之間,是相互征伐的帝國鋒芒交會之處。
早在13世紀,亞美尼亞就喪失了獨立。
現在,這個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土耳其、俄羅斯和波斯。
由于亞美尼亞人自己的國家已經不複存在,他們無處尋求祖國的保護。
在奧斯曼帝國居住着大約250萬亞美尼亞人,其中至少有150萬人在東部的六個州[也被稱作&ldquo維拉亞特&rdquo(vilayet)[5]]擁有土地。
但是,在任何一個州裡,亞美尼亞人都不占多數。
在他們自己的家鄉,亞美尼亞人作為宗教上的少數群體與穆斯林生活在一起。
與巴爾幹地區的基督教少數群體不同,亞美尼亞人也稱不上骁勇善戰。
一直到19世紀的後半段之前,亞美尼亞農民就像在城市裡經商的同胞一樣,在政治上默默無聞,以持重和節儉聞名。
但是,作為一個對自己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都十分執着的雅利安民族,亞美尼亞人有着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們自視為歐洲人,并且在美國新教傳教士的幫助下,在東方就可以接受西方式教育,而不用為此長途跋涉到天主教歐洲去。
西方式的教育激發出了他們的民族感情。
于是,在柏林會議上,亞美尼亞人派出了一支代表團,要求奧斯曼帝國像對待于1861年就獲得了自治權的黎巴嫩[6]一樣,委任一名基督徒總督來管理東方各州的亞美尼亞人。
盡管這一要求沒有得到回應,但歐洲各國還是認可了亞美尼亞人有關在他們所在各州進行改良、并且保護他們不受切爾克斯人和庫爾德人威脅的主張。
根據《柏林條約》,奧斯曼帝國有義務推進這些目标,還需要定期向列強彙報進展,列強則會監督這些政策的執行情況。
但是,阿蔔杜勒·哈米德堅決不同意履行這些承諾。
他做出的唯一讓步就是給每一個有亞美尼亞人的州派了一名基督徒次級長官。
這些人無非是蘇丹的木偶而已。
他們對他唯命是從,一旦自作主張就會馬上被撤職。
因此,他們被人們十分諷刺地稱作&ldquo埃韋特阿凡提&rdquo(EvetEffendi),即&ldquo遵命先生&rdquo之意,因為他們對主子的命令總是乖乖聽從。
人們很快發現,阿蔔杜勒·哈米德根本無意按《柏林條約》的規定去推行改革,更不要說在那些意欲幹涉他的主權的外國大使插手的情況下推行這些改革了。
他尤其不想改善亞美尼亞人的境遇,反而懷着十足的惡意去對待他們,讓他們充滿恐懼。
每當有官員因為虐待亞美尼亞人而在外國大使的壓力下遭到解職,蘇丹就一定會對此人加官晉爵、放到更有利可圖的位置上去。
這已經成了盡人皆知的事實。
根據奧斯曼帝國與英國單獨簽署的、與《柏林條約》内容相近的《塞浦路斯協定》,英國政府向東方各州派遣了領事。
他們發回的報告證實了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法庭上遭遇的不公正對待,以及腐敗的中央和地方官員在評估征收稅款或什一稅時對亞美尼亞人的普遍歧視。
而且,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力量比較薄弱的偏遠地區,亞美尼亞人還要受到強大的庫爾德人酋長的壓榨,或被其他庫爾德人搶劫。
如果要遏制這種混亂局面,就必須重組警察和憲兵部隊,約束庫爾德人的行為。
但是,每當英國政府提出抗議,奧斯曼帝國政府就說一堆空話作為煙幕彈。
伊斯坦布爾方面假裝已經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聲稱已經向庫爾德斯坦派駐了能幹的官員,打包票說他們一定能夠保障亞美尼亞人和&ldquo蘇丹的其他忠實子民&rdquo的安全。
但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又補充道:&ldquo就像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一樣,亞美尼亞也會發生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每當有這種事情發生,就有些過于狂熱的好事者對其加以利用,在真相的基礎上再編造出一些不存在的罪行,然後拿去給歐洲公衆和外國領事看,就好像那些事情也真的發生了似的。
&rdquo 1880年,奧斯曼帝國無動于衷、閃爍其詞的答複終于讓六名在《柏林條約》上簽字的大國的大使聯合遞交了一份照會。
他們批評了奧斯曼帝國的做法,并且要求實施具體的改革,&ldquo以确保亞美尼亞人的生命财産安全&rdquo。
對于這一照會,奧斯曼帝國又一次給出了含糊其詞的答複,甚至都沒具體提起涉及的問題。
頑固敵視外國人的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要出出他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失敗後積攢的惡氣,拒不同意外國勢力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内支持還留在當地的基督徒臣民。
很明顯,除非武力幹涉,列強也采取不了什麼有效的措施。
索爾斯伯裡侯爵不得不承認列強的條約成了空話,十分遺憾地表示&ldquo艦隊開不到陶魯斯山脈以遠的内陸去&rdquo。
重新成為首相的格萊斯頓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先是降低了當地領事的特殊地位,到後來幹脆将其特殊地位全部取消。
一份領事提供的報告中提到,土耳其人的改革措施根本就是&ldquo無稽之談&rdquo,因為很多當地官員甚至都不識字。
1882年,為了讓奧斯曼帝國接受改革方案,列強又做了一次努力。
但這一次,他們的努力卻因為内部的分歧而失敗了。
俾斯麥表示,他願意在任何事務上與英國合作,唯獨不願意迫使蘇丹在亞美尼亞實施改革。
被格萊斯頓拖延的行動,就這樣幹脆被俾斯麥拒絕了。
亞美尼亞人試圖憑借自己的力量,通過和平手段争取改革。
他們向土耳其人表示,他們并不要求獲得政治上的自治,隻是想保證人身安全。
但他們的努力徒勞無功。
亞美尼亞人還宣稱,他們無意改換門庭接受俄國的統治。
俄國人也不鼓勵亞美尼亞人投效,因為他們正忙着迫使本國境内的亞美尼亞人改信東正教,以消除他們的民族意識。
就這樣,在19世紀80年代餘下的時間裡,亞美尼亞人的生活境遇持續惡化,一邊面對的是劫掠成性的庫爾德部落鄰居,另一邊面對的則是充滿敵意的蘇丹政府。
顯然,對于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亞美尼亞人來說,是時候将他們自己以某種政治基礎組織起來了。
他們開始組建地方性的民族主義小組和秘密社團,還受到了生活在俄國的亞美尼亞同胞的激勵。
那些生活在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奉行着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革命理念,他們的理念遠遠超前于那些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亞美尼亞同胞。
不久,他們的影響力就跨過了國界,開始滲透進埃爾祖魯姆和凡城這樣的中心城市。
他們希望能夠喚醒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亞美尼亞人,讓他們站起來保衛自己的天然&ldquo祖國&rdquo。
1881年,亞美尼亞人在埃爾祖魯姆成立了一個名叫&ldquo祖國保衛者&rdquo的組織。
該組織的革命口号是&ldquo不自由毋甯死&rdquo,目标是保護亞美尼亞人不受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的侵害。
1885年,第一個亞美尼亞人的政黨在凡城成立&mdash&mdash亞美尼亞人黨。
他們的主張經由熱愛自由的人們傳播到了海外,促成了&ldquo歐洲亞美尼亞人愛國社團&rdquo的成立。
這個成立于倫敦的組織公開主張&ldquo通過革命為亞美尼亞人争取自治的權利&rdquo。
但是,他們的态度過于溫和,而且天真地指望依靠大國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标。
1887年,亞美尼亞人流亡者在日内瓦組建了一個信奉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更加激進的組織。
這個組織的目标是通過革命創建一個統一的亞美尼亞社會主義國家,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這個組織也逐漸演變成了奧斯曼帝國境内第一個革命性的社會主義政黨。
一份在海外出版的、名叫《紅查克》(Hunchak,意為&ldquo鐘&rdquo)的雜志是這個政黨的喉舌,擴大了該黨的影響力。
紅查克變成了一場國際運動,其成員遍布歐洲各國的首都,甚至遠在美國都有該組織的代表。
不過,最活躍的還當屬在高加索家鄉活動的起義軍團體。
這些紅查克有組織地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發動襲擊,公開挑戰奧斯曼帝國政府的權威。
他們不僅在有着&ldquo土屬亞美尼亞的首都&rdquo之稱的埃爾祖魯姆活動,甚至還出沒于西方遙遠的伊斯坦布爾和奧斯曼帝國的其他中心城市。
1890年,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在第比利斯成立,這标志着他們活動的頂峰。
亞美尼亞革命聯盟也被稱作&ldquo達什納克楚瓊&rdquo(Dashnaktsutium),其成員因而也被叫作&ldquo達什納克&rdquo。
一開始,他們團結了各種各樣的極端團體。
不過,由于達什納克們在意識形态上更青睐民族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因此他們很快就與紅查克分道揚镳了。
不過,兩個團體還是有着更重要的共同目标&mdash&mdash靠武裝鬥争赢得亞美尼亞的自由。
他們甚至宣稱:&ldquo亞美尼亞人再也不會向誰哀求了,他們現在要手握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