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關燈
曼帝國被列強瓜分。

    會議剛一結束,他就獨斷專行地解除了米德哈特帕夏的大維齊爾職務,全然不顧他作為新憲法啟迪者和規劃者的身份。

    蘇丹擔心民衆會遊行示威支持米德哈特帕夏。

    于是,他立刻把米德哈特帕夏傳喚到皇家遊艇上,随即将他驅逐到了意大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蘇丹的這一行徑是符合憲法規定的。

    在憲法即将定稿之際,蘇丹不顧衆人的強烈反對,堅持加上了這樣一條:蘇丹有權&ldquo根據警察機關的可靠信息,将危害國家安全之人驅逐出帝國版圖&rdquo。

    三年之後,米德哈特帕夏回到奧斯曼帝國,經審判被判處死刑。

    [13]後來,死刑被減刑為終身監禁。

    米德哈特帕夏在阿拉伯地區的一座要塞裡服刑,直到1884年被害。

     這就為坦志麥特改革憲章中推崇的個人自由敲響了喪鐘。

    按照這位獨斷的年輕蘇丹的設想,在未來的奧斯曼帝國裡,決不允許有米德哈特這樣既有自己的堅定主張又獲得普遍支持的政治家存在。

    米德哈特帕夏采取行動時獨斷專行,還堅持自己的原則,這種人的存在對蘇丹的特權構成了威脅,還會削弱蘇丹的絕對權威。

    在阿蔔杜勒·哈米德看來,國家要對蘇丹負責,而不是蘇丹要對國家負責。

    隻有他,作為國家唯一的主人,可以為國家頒布憲法;也隻有他有權對國家機器發号施令。

     與此同時,為了繼續維持憲法的門面,阿蔔杜勒·哈米德下令舉行了伊斯蘭國家曆史上的第一次大選。

    1877年3月,第一屆奧斯曼帝國議會召開了會議。

    議會分為參議院和衆議院兩部分,參議院由25名經提名的官員組成,衆議院則由120名民選議員組成。

    議會的選舉受到了官方壓力的影響,其選舉過程也明顯不符合憲法規定。

    不過,議會還是像米德哈特設想的那樣,其成員包括了基督徒、猶太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各個族群都有了代表&mdash&mdash盡管這種代表未必與他們的人口總量成比例。

    在阿蔔杜勒·哈米德看來,他的議會不過是一個傀儡機構,其作用隻是給他想要采取的政策披上合法有效、民衆贊同的外衣。

     不過,奧斯曼帝國議會還是很快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有史以來第一次,來自奧斯曼帝國各個角落的省份、形形色色的代表們,得以有機會交流思想和經驗,發現共同面對的問題和令人不滿的現象。

    在議會裡,議員們從來不會批判蘇丹本人,但經常會發言抨擊蘇丹的各部大臣們和其他帕夏,指控他們的腐敗行徑和其他違法亂紀行為。

    這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清楚看到,整個國家急需對政府進行徹底的改革。

    在衆議院的議員裡有一些新派知識分子,他們長于思索,擁有獨立的思想。

    如果在位的是一位擁有改革思想的蘇丹,這些知識分子提供的批判性思考可以為他提供寶貴的建議,幫助他制訂出具有建設性的内部改革方案。

    盡管衆議院議員們可能還缺乏經驗,但他們至少擁有實踐憲法的意願。

    他們對帕夏們的管理充滿敵意,甚至要求一些大臣出席衆議院會議來回應一些具體的指控。

     由于議會不聽話,蘇丹在三個月之後将其解散。

    六個月後,也就是1877年12月13日,他又一次召開了議會。

    由于國家處于對俄作戰的緊急狀态,議會變得更容易操縱了。

    在議會開幕的講話中,蘇丹要求&ldquo國家的代表們團結一緻,發揚愛國精神,與我一道共同保衛我們的合法權利&hellip&hellip願真主眷佑我們&rdquo。

    接着,由于歐洲國家對奧斯曼帝國置之不理(至少奧斯曼帝國衆議院得到的說法是這樣的),奧斯曼帝國政府和俄國于1878年1月31日達成了停火協議。

    這時,充滿敵意的衆議員們又開始說話了。

    這一次,他們點出了三位大臣的名号,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具體的指控,并且要求他們出席衆議院會議接受質詢。

    這回,蘇丹宣布議會無限期休會。

    在接下來的30年裡,議會再也沒有召開過會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阿蔔杜勒·哈米德在一個由參議員和衆議員組成的委員會面前,比較了他的祖父改革者馬哈茂德蘇丹和他的父親、任用自由派政府被動推行改革的阿蔔杜勒·邁吉德蘇丹。

    &ldquo我現在明白了,&rdquo他宣稱,&ldquo真主授命我去保護人民,而人隻有憑借強力才能被改變。

    &rdquo後來,他又對一位歐洲記者辯稱,自己并不反對改革,&ldquo但是,賦予一個人過度的自由,以至于超出他習慣的程度,這樣做跟缺少自由一樣危險&rdquo。

     從此之後,蘇丹的個人統治取代了稚嫩的憲政。

    坦志麥特改革的開明時代的最後傳人&mdash&mdash青年奧斯曼黨人或遭流放,或遭迫害,很快消亡了。

    正如同樣遭到流放的納米克·凱末爾所說的那樣,面對奧斯曼帝國國内的&ldquo密探大軍&rdquo,流亡海外的改革人士&ldquo變成了革命者,組成了一支流亡者大軍&rdquo。

    他的朋友齊亞帕夏心生幻滅,這樣寫道: 憂傷總等待着帝國的忠誠兒女, 此民此國卻擁抱最純粹的瘋狂。

     [1]這六大國是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

     [2]倫敦市長日是當時定在11月9日的一個節日。

     [3]阿爾達漢位于今土耳其東北部。

     [4]卡羅爾本名卡爾(Karl),出身于德意志貴族霍亨索倫&mdash西格瑪林根家族。

    1866年,在法皇拿破侖三世的推薦下,他來到布加勒斯特,成為羅馬尼亞大公,其名字也改用羅馬尼亞化的卡羅爾(Carol);Charles是英文的用法。

     [5]1871年,英國、奧斯曼帝國、俄國、奧匈帝國、德國和意大利在倫敦簽署條約,複議1856年《巴黎和約》中規定的對多瑙河下遊的多國托管,将托管的期限從1871年再延期12年。

     [6]今稱耶西勒廓伊(Ye?ilköy)。

    聖斯特凡諾一名源自一個傳說。

    據說,13世紀,在君士坦丁堡遭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洗劫之後,一艘載着聖司提反的遺骨的船隻從君士坦丁堡出發,打算将其運往羅馬,卻在此地遭遇了風暴。

    為了躲避風暴,人們将聖司提反的遺骨放在了這裡的一座教堂裡,此地因而得名。

     [7]位于伊斯坦布爾附近的馬爾馬拉海中。

     [8]歌詞原文:Wedon&rsquotwanttofight: But,byjingo,ifwedo, We&rsquovegotthemen,we&rsquovegottheships, Andwe&rsquovegotthemoneytoo. 其中的&ldquobyjingo&rdquo是&ldquobyjesus&rdquo(以耶稣之名)的隐晦說法。

    這首歌的流行創造了一個新詞彙:jingoism,指不惜訴諸激進的外交政策的民族主義。

     [9]在《聖斯特凡諾和約》中被隔開的領土主要是阿爾巴尼亞。

    條約中它東邊是保加利亞,東南邊是希臘,與更東邊的奧斯曼帝國領土隔開。

    同時,按和約内容,保加利亞延伸出來的一片領土截斷了阿德裡安堡和伊斯坦布爾之間的直接道路。

    這一方案稍後被廢除。

     [10]六大國和伊斯坦布爾會議時一樣,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

     [11]實際上多布羅加南北兩部分分屬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

    根據《柏林條約》,羅馬尼亞在多布羅加的勢力範圍得以南進,留在保加利亞手中的部分則相應縮小。

     [12]該城在今格魯吉亞西南部,位于黑海東岸。

     [13]米德哈特帕夏回國後在叙利亞做了三年總督。

    1881年因卷入暗殺蘇丹的陰謀(疑遭誣陷)而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