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關燈
施的專制統治侵犯了人民的權利,違背了神聖法的規定。

    根據神聖法規定的原則,民衆無須效忠于罔顧國家利益的君主。

    米德哈特提出的要求似曾相識,它們與穆斯塔法·法茲爾(此時他剛剛過世)于1867年寫給蘇丹的信中的要求十分相似&mdash&mdash他當時就曾懇請蘇丹實施這些變革。

    而現在,人們不再期望統治者會自上而下地實施變革,而是打算自下而上地倒逼變革。

    自稱&ldquo穆斯林愛國者&rdquo的組織發表了一個宣言,宣稱要進行改革,他們還把宣言分發到了歐洲政治家手中,以展示奧斯曼人的良好意願。

    不過,在眼下這個階段,他們的宣言在國内還秘而不宣,因為他們在宣言裡把蘇丹稱作&ldquo可怕的瘋子&rdquo,還讨論了廢黜蘇丹的必要性。

     實際上,蘇丹的大臣們現在正打算這麼做。

    他們先從新任大穆夫提那兒得到了一份裁定,獲得了廢黜蘇丹的授權。

    1876年5月30日破曉之前,他們就動手包圍了多爾瑪巴赫切宮。

    在陸地上,他們動用了兩個營的兵力;而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他們也布置了海軍的艦船。

    另外,他們還在更上遊的水面上布置了一艘艦船,監視俄國夏季使館,以免伊格納季耶夫插手幹預。

    接着,米德哈特和其他大臣在戰争部會面,由大穆夫提宣讀了廢黜蘇丹的費特瓦。

    廢黜蘇丹的理由是他&ldquo精神錯亂,不問政事,濫用公帑,危害國家和社會&rdquo。

    蘇丹的侄子和繼承人被人從他的住處叫來,接受大臣們宣誓效忠,即位成為穆拉德五世。

     清晨時分,海軍艦船鳴放了101響禮炮,宣告蘇丹的更疊。

    阿蔔杜勒·阿齊茲沒有抵抗。

    他寫了退位诏書,然後穿過海峽,住進了老薩拉基裡奧宮。

    這場不流血的政變受到了伊斯坦布爾市民的熱烈歡迎。

    一位大臣贊頌道,這次政變像清除近衛軍一樣,是國家大幸。

    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受教育群體已經崛起,成為一個對國家權力有舉足輕重影響的階層。

    而這一次,他們不再是暴君的工具,而成了對抗暴君的力量。

     穆拉德蘇丹的即位獲得了自由派人士的歡迎,數名青年奧斯曼人成員也獲得了宮廷裡的職務。

    尤其是納米克·凱末爾,他從塞浦路斯歸來,出任了新蘇丹的私人秘書。

    穆拉德早年間曾經擁護他們的主張,因此人們認為他可能真的會在帝國内推行憲政改革。

    但不幸的是,事實并非如此。

    年輕時的穆拉德五世聰穎過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東西方文化都十分了解,在陪同阿蔔杜勒·阿齊茲訪問歐洲時也給外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但是,歸國之後,穆拉德開始秘密聯絡留在國内和遭到驅逐的自由派人士,讓蘇丹對他起了疑心。

    于是,阿蔔杜勒·阿齊茲開始對他的侄子嚴加看管,實際上讓他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穆拉德原本就容易緊張,這下更是惶惶不可終日,隻好靠酒精麻醉自己。

     穆拉德逐漸出現了精神錯亂的症狀。

    在被連夜叫去登上大寶的時候,他更是惶恐萬分,戰栗不已。

    幾天之後,精神狀況也很不穩定的阿蔔杜勒·阿齊茲聲稱要修剪胡子,找人要了一把剪刀,随後割斷了自己的手腕動脈,自殺身亡。

    這讓穆拉德困擾不已,難以保持神志清醒。

    雪上加霜的是,有一名切爾克斯人軍官認為是當朝官員謀害了阿蔔杜勒·阿齊茲,于是在一次内閣會議上殺死了戰争大臣和外交大臣。

     穆拉德原本還要作為蘇丹出席佩帶奧斯曼之劍的典禮,但他此時已經無法在公共場合露面,也沒有能力處理公務了。

    奧斯曼醫生和外國醫生都為他做了檢查,得出的診斷結論是,他患了嚴重的精神崩潰,隻能花時間慢慢休養。

    考慮到國内外的緊急政務,他的大臣們雖然不太情願,但也隻能考慮再一次廢黜蘇丹,将蘇丹的位置交給一個更能勝任的人。

    下一個順位的繼承人是穆拉德的弟弟阿蔔杜勒·哈米德。

    此人也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之中,其品性還是個未知數。

     其他大臣代表米德哈特觐見阿蔔杜勒·哈米德,詢問他是否願意在穆拉德康複前出任攝政&mdash&mdash這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并無先例。

    阿蔔杜勒·哈米德堅決回絕了他們的請求。

    他并非不想得到蘇丹之位,但他希望先取得穆拉德無法進行統治的醫學證明,然後再名正言順地繼位。

    為此,他願意做出幾項承諾。

    再次拜見阿蔔杜勒·哈米德時,米德哈特帶去了一份新憲法草案。

    這份草案于當年早些時候編寫完成,參與編寫的是一個由政治家和烏理瑪成員組成的委員會,參照的模本是比利時和普魯士的19世紀憲法。

    阿蔔杜勒·哈米德做出了三項承諾:他将頒布憲法,通過負責制的顧問進行統治,留用兄長的宮廷秘書。

     身為宮廷秘書之一的納米克·凱末爾痛哭流涕,懇請推遲廢黜穆拉德。

    但他的懇請沒有得到回應。

    大穆夫提發布了一份費特瓦,以精神失常為由廢黜了執政僅三個月的穆拉德。

    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5]接替穆拉德成為蘇丹,并接受群臣宣誓效忠。

    穆拉德被送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北部的一座宮殿裡監禁起來,他一直活到了1904年。

     1876年12月,新任蘇丹在任命米德哈特為大維齊爾之後,終于為奧斯曼帝國頒布了憲法。

    最終的文本并沒有完全符合米德哈特的預期。

    蘇丹用各種方式修改了草案文本,強調必須嚴格遵循神聖法,保障他個人的特權,回避了一些條款,還把米德哈特詳細規定的一些内容大而化之地泛化處理了。

    最終,他也沒有特别積極地推動立憲政府的迅速建立。

    這些不足之處無不預示着未來的麻煩。

     不過,對于這個以改革為主題的世紀而言,蘇丹接受并公布憲法仍然不失為一個适合的高潮。

    至少,它為未來的政治進步留下了一個工具,确認了奧斯曼帝國公民有權參政并發表意見的原則。

    米德哈特聲如洪鐘地向蘇丹緻謝,宣稱新蘇丹的上台将開啟&ldquo長久繁榮的新時代&rdquo。

    第二天,他一反此前的曆任大維齊爾等待他人前來拜訪的先例,主動拜訪了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的宗教領袖。

    他向他們保證,在憲政統治下,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

    希臘大牧首回答說:&ldquo我們認為您将讓奧斯曼帝國煥發生機。

    &rdquo與此同時,雷鳴般的禮炮聲向伊斯坦布爾的全體市民宣告,不論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都将享受到新的自由。

     [1]此地位于今伊斯坦布爾市郊外。

    16世紀,蘇萊曼大帝曾将數以千計的塞爾維亞人遷移至此,因而得名。

     [2]即穆罕默德·阿裡開創的統治埃及的王朝,名義上仍臣屬于奧斯曼帝國。

     [3]&ldquo赫迪夫&rdquo相當于總督。

    穆罕默德·阿裡曾經用這個稱号自稱,但并未獲得奧斯曼帝國的認可。

     [4]英國經濟學家、政治家。

     [5]上一位阿蔔杜勒·哈米德蘇丹,即阿蔔杜勒·哈米德一世,是1774&mdash1789年統治帝國的蘇丹。

    他是改革者馬哈茂德二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