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關燈
搖了奧斯曼帝國政府在海外的信用和名聲。

    在國内,除了亞美尼亞人和希臘人之外,同樣投資了政府債券的奧斯曼帝國官員也對蘇丹和他的政府深感不滿。

    有一個諷刺的說法是,在帝國政府發表了這一聲明之後,博斯普魯斯海峽上一艘渡船的乘客都隻肯用現金支付一半的船票票價,而另一半票價用五年期債券支付。

     現在,内亂又加劇了政府的财務違約問題。

    在黑塞哥維那,農作物歉收和包稅人的橫征暴斂激起了針對地方政府的叛亂。

    接着,騷亂波及了波斯尼亞。

    在那裡,新月和十字架之間很快爆發了内戰。

    黑山和塞爾維亞(此時的塞爾維亞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獨立國家,對奧斯曼帝國政府不再有太多怨氣)都出兵進行了武裝幹涉。

    1876年夏天,戰亂又波及了保加利亞。

    這成了巴爾幹地區革命運動的開端。

    在接下來的一代人時間裡,這一地區将爆發一場又一場的戰争,徹底改變巴爾幹半島的面貌。

     在保加利亞,有一位将自己視作&ldquo斯拉夫拿破侖&rdquo的叛軍領袖向他的追随者承諾将訴諸恐怖主義手段。

    他們兇殘地撲向土耳其穆斯林,大肆屠殺。

    不過,這股叛軍在十天之内就被鎮壓了,奧斯曼非正規軍用更加野蠻的方式實施了報複。

    來自伊斯坦布爾的英國特派員評論說,他們犯下的&ldquo可能是本世紀最恐怖的罪行&rdquo。

    他們将數不清的村莊夷為平地,不分年齡和性别進行無差别地屠殺,一個月内就殺害了至少1.2萬名平民。

    他們屠殺、縱火、強奸的暴行在山中小鎮巴塔克(Batak)達到了頂峰。

    在這裡,有1000名鎮民躲在一座教堂裡避難,但土耳其民兵用浸了油的布條點燃了教堂,教堂裡的人除了一位老婦人之外全部被燒死。

    在巴塔克的7000名鎮民裡有5000人被殺。

     像克裡米亞戰争中的戰地報道一樣,最早将此事曝光在全世界人面前的是一家英國報紙&mdash&mdash《每日新聞》&mdash&mdash的記者。

    他寫道,在教堂的庭院裡,&ldquo未完全掩埋的屍體堆了3英尺(約1米)高,手、腿、胳膊和頭顱橫七豎八,教堂的地面上則堆滿了裸露而腐爛的屍體&rdquo。

    在土耳其人數個世紀以來的&ldquo聖戰&rdquo之中,這樣的中世紀式的暴行屢見不鮮。

    但是,此時已經是更加文明的19世紀,原始而狂熱的非正規軍(主要是鞑靼人)又一次犯下了這樣的暴行,還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無處不在的媒體曝光在全世界人的目光之下。

    這引發了普遍的不安和憤慨。

    英國自由黨人格萊斯頓(Gladstone)在暢銷的小冊子中評論&ldquo保加利亞的恐怖事件&rdquo道:&ldquo土耳其人要想洗刷這一惡行,隻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讓他們自己離開那裡&hellip&hellip帶着他們的行囊&hellip&hellip離開這個被他們肆虐蹂躏的省份。

    &rdquo 奧斯曼帝國的大規模債務違約和在保加利亞的暴行,讓土耳其人在世界面前留下了糟糕的新形象。

    在英國,出現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恐慌情緒。

    英國駐伊斯坦布爾大使亨利·艾略特爵士(SirHenryElliot)對這些行徑并不感到特别驚訝。

    在他看來,&ldquo就我們所知,這就是一個半文明的國家&rdquo。

    但是,這些事件對英國公衆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他們曾經對土耳其人心存好感,因此才普遍支持克裡米亞戰争。

    現在,他們的态度發生了驟變。

    在公衆的壓力下,托利黨的外交大臣德比勳爵(LordDerby)表示:&ldquo就算俄國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女王陛下的政府也不可能真的出手幹預。

    &rdquo實際上,就在格萊斯頓的小冊子發表之後,俄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伊格納季耶夫将軍(GeneralIgnatiev)就這樣向沙皇彙報:&ldquo保加利亞的屠殺事件為俄羅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東西&mdash&mdash英國公衆的支持。

    &rdquo 從1820年開始,俄羅斯就一直在唆使巴爾幹各省份的斯拉夫基督徒發動叛亂。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努力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内部為本國謀求利益。

    伊格納季耶夫将軍認為,現在是時候拉攏大維齊爾馬哈茂德·奈迪姆了。

    此人與俄羅斯人一樣,對奧斯曼帝國内部的任何改革政策都充滿敵意,因為他認為這些政策都會增強西方國家的影響力。

    在倡導改革的米德哈特帕夏短暫掌權的時候,伊格納季耶夫曾經十分狡詐地設法反對他,最終間接促成了米德哈特帕夏的卸任。

    在米德哈特帕夏下台之後,伊格納季耶夫勸說阿蔔杜勒·阿齊茲蘇丹采取與俄羅斯相似的政府體制,即以君主為擁有絕對大權的主人。

     現在,奈迪姆又回到了大維齊爾的位置上,擁有了&ldquo掌控君士坦丁堡局勢&rdquo的大權。

    伊格納季耶夫對此感到興奮不已。

    他認為:&ldquo在君士坦丁堡(根據一位同事的彙報),大維齊爾傾心于俄國,而蘇丹對西方充滿敵意。

    因此,他們更願意聽取俄國大使的建議,而非俄國的對手的意見。

    &rdquo他對英法債券持有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幸災樂禍,對奧斯曼帝國債務違約欣喜不已,人們甚至普遍懷疑他在違約決定中發揮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不過,他這一次玩過了火。

    很快,馬哈茂德·奈迪姆就倒台了;不久之後,阿蔔杜勒·阿齊茲蘇丹也倒台了。

     1876年初夏,來自伊斯坦布爾三座主要清真寺附屬的宗教學校的大約6000名&ldquo索弗塔斯&rdquo(神學學生)離開了學校,聚集在高門前示威。

    他們要求罷免大維齊爾馬哈茂德·奈迪姆和大穆夫提。

    據說,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去丈量了皇宮前的圍欄高度,看看其高度夠不夠絞死大維齊爾。

    從16世紀開始,神學學生發動騷亂就已經是奧斯曼帝國常見的社會和政治現象,但這一次的行動與以往不同。

    這一次,有人給他們支付報酬,并且提前安排好了行動計劃,以促成奧斯曼帝國政府内權力的更疊。

    這種在歐洲部分地區常見的做法後來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一種不好的傳統。

    據推測,組織、資助他們的人是米德哈特帕夏,他現在成了領導青年奧斯曼人憲政運動的首領。

     蘇丹向學生們屈服,解除了大穆夫提和馬哈茂德·奈迪姆的職務,還用魯什迪帕夏(RushdiPasha)接替了後者。

    米德哈特帕夏回到了政府中,出任國務會議主席。

    但這隻是一個開始。

    從這時開始,就像英國大使彙報的那樣,&ldquo每個人嘴裡都說着&lsquo憲法&rsquo這個詞&rdquo。

    米德哈特帕夏想要的,是建立一個遵循自由、平等和大臣負責制原則的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協商大會,不分階層、種族和宗教信仰,從整個帝國範圍内選出代表參加。

    從此之後,蘇丹和他的大臣們必須對這個大會負責。

    參照英國的政府體系,蘇丹現在擁有的絕對權力将受到約束,他必須遵從整個國家的意見和意志。

     為了給這種做法尋求正當性,政變者們特别強調了《古蘭經》裡一些有關民主的段落。

    通過對這些段落的解讀,他們指出蘇丹當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