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nceGortchakov)率領一支從錫利斯特拉撤圍而來的大軍出現在了高地上,并且打算在第二天把土耳其人趕進多瑙河裡。
但是,就在黃昏時分,突然有一隊炮艦出現在多瑙河上。
這隊炮艦很快就在俄土兩軍之間的一處水灣下了錨。
戈爾恰科夫大公可能高估了這支艦隊的實力,于是産生了遲疑。
就在此時,英國人和土耳其人在多瑙河上搭建了一座舟橋。
這樣一來,戈爾恰科夫大公就要面對集中在魯什楚克的全部奧斯曼大軍。
戈爾恰科夫大公見狀,下令撤退,率領他的全部大軍撤回了布加勒斯特。
于是,土耳其人暢通無阻地占領了多瑙河的下遊流域。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内,最後一名俄羅斯士兵也撤回了普魯特河對岸。
由于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新近簽署了一項協議,俄羅斯現在面臨着奧地利參戰的風險。
因此,俄羅斯人不得不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大公國撤出了其軍隊和行政機構。
接着,一支奧地利占領軍取代了俄軍,擋住了俄羅斯人向歐洲進軍的去路。
至此,英國最初提出的最後通牒中包含的目标就都達成了。
沙皇的軍隊在一場簡短而可恥的戰役中遭遇了挫敗,沙皇對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的野心也被迅速終結。
讓沙皇備感恥辱、威風掃地的一點是,俄國人并沒有敗在歐洲軍隊手裡,而是敗在了長期以來被人輕視、如今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複蘇了傳統的軍事能力的奧斯曼帝國的軍人手中&mdash&mdash他們隻得到了少數英國軍官的幫助。
對奧斯曼帝國來說,這場戰争的防禦性目的已經達到。
土耳其人把俄國人逐出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而且消除了俄國人在可預見的未來入侵巴爾幹地區的潛在危險。
因此,土耳其人已經達到了他們在這場戰争中的全部目标。
蘇丹和他的軍隊在歐洲取得了勝利。
接下來,對俄國人還要采取什麼行動呢?從土耳其人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們已經别無目标。
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既然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現在也可以光榮地尋求和平了。
對俄羅斯而言,它在陸地上面對着曆史上鮮見的團結一緻的歐洲,在海上則面對着占據壓倒性優勢的英法海軍,因此似乎也别無選擇。
但是,拿破侖皇帝需要依靠戰争來提高他的新王朝的威信,而懷着愛國激情的英國人也渴望戰争,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塞瓦斯托波爾。
在過去的25年中,尼古拉沙皇将塞瓦斯托波爾打造成了一座牢不可摧、擁有難以計數的武器和防禦工事的強大要塞。
塞瓦斯托波爾的設計目的是承載一支強大的艦隊,有朝一日向奧斯曼帝國發動進攻。
現在,它成了大英帝國面前的一大挑戰。
屈從于公衆壓力的英國内閣不顧審慎的專業意見,命令英軍統帥雷格蘭男爵(LordRaglan)&ldquo協調研究圍攻塞瓦斯托波爾事宜&rdquo。
對此有些遲疑的雷格蘭男爵與同樣遲疑的法軍統帥聖阿諾元帥(MarshalSt.Arnaud)隻好照辦。
聯軍從瓦爾納出發向東前進,未經抵抗就奪取了要塞北方的俄羅斯港口葉夫帕托裡亞(Eupatoria)。
多瑙河的戰争已告結束,克裡米亞的戰争開始了。
這場戰争的主要參戰方是英國和法國對抗俄羅斯。
盡管奧斯曼帝國是這場戰争打響的原因,而且可能會最終得益于這場戰争的戰果,但在軍事角度上,奧斯曼帝國僅僅扮演了微不足道的角色。
英法聯軍的總兵力大約有6.5萬人,而在克裡米亞登陸的奧斯曼軍隊隻有一個師。
在負責指揮這支奧斯曼軍隊的魯肯伯爵(LordLucan)看來,這支部隊的士兵幾乎與&ldquo巴什波祖克&rdquo無異,連正規的制服都沒有。
盡管他們近期打出了出色的戰績,而且對聯軍的指揮十分服從,但魯肯伯爵不甚欣賞這些狂熱的戰士的軍事素養。
從傳統的英國軍事眼光出發,他傲慢地把這批奧斯曼部隊歸為土匪一類。
克裡米亞戰争本身既是一場戰争,也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漫長的鬥争史的延續。
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報刊記者全面報道的戰争。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所有英國人都可以讀到充滿戲劇性的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傳奇,包括對此前的阿爾瑪(Alma)戰役、巴拉克拉瓦(Balaclava)戰役和因克爾曼(Inkerman)戰役的報道,以及最後對凸角堡和馬拉科夫(Malakhov)要塞的進攻的記述。
在這個狹小緊湊的半島上,圍繞着守衛沙皇俄國大門的這座塞瓦斯托波爾海港,打響了一場場軍樂響亮、旌旗招展的荷馬史詩般的戰鬥。
在愛國主義熱情的感染之下,英國民衆為軍隊的英勇表現歡呼雀躍,為他們的不幸遭遇深深鞠躬,更為對英法聯軍不夠協調的指揮帶來的混亂和低級錯誤而憤怒不已。
當英國輕騎兵冒着猛烈的炮火沖進死亡谷[8]時,民衆的心中充滿了驕傲;當人和動物都在殘酷、艱苦、疾病肆虐的寒冬中掙紮時,民衆為他們遭遇的痛苦而瑟瑟發抖;當充滿慈悲的提燈女士[9]在斯庫塔裡的病房裡與扇着翅膀的死亡天使搏鬥時,民衆又會發出如釋重負的感歎。
有一支奧斯曼軍隊參加了巴拉克拉瓦保衛戰。
在不稱職的軍官的指揮下,他們急匆匆地逃離了戰場。
第二年年初,另一支奧斯曼軍隊被派到了葉夫帕托裡亞。
在厄梅爾帕夏的指揮下,土耳其人發揚了與生俱來的勇敢精神,守住了土壘,打退了擁有兵力優勢的俄國軍隊,給了尼古拉沙皇最後一次羞辱。
兩個星期之後,尼古拉沙皇駕崩,他的兒子亞曆山大二世繼位。
很快,亞曆山大二世就決定求和。
與此同時,在東線的小亞細亞半島上,一支奧斯曼軍隊在英國軍官的指揮下英勇地守衛着卡爾斯要塞。
由于奧斯曼帝國政府的疏忽,卡爾斯沒有得到足夠的補給,守軍一直堅持到彈盡糧絕才把這座要塞丢給了俄國人。
一直到戰争後期,聯軍才想到在克裡米亞部署一支大約2萬人的奧斯曼軍隊,交給英國軍官指揮。
不過,這支軍隊并沒有參戰。
1855年9月,法國人攻占了馬拉科夫要塞,直接導緻了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和克裡米亞戰争的結束。
英國人還想繼續戰鬥,但法國人堅持停戰,因為他們的戰果已經足以讓皇帝拿破侖三世滿意。
1856年春天,參戰國簽署了《巴黎和約》。
根據《巴黎和約》及其附屬協議,俄羅斯将交還它在亞洲征服的土地,而聯軍則将交還他們在歐洲征服的土地。
唯一的領土變化是沙皇要交出俄國在1812年吞并的土地&mdash&mdash把比薩拉比亞南部和多瑙河三角洲交還給摩爾達維亞。
此外,多瑙河流域的兩個大公國不再是俄國一家獨占的被保護國,而是被置于各大國的共同保護之下,并承認蘇丹的主權。
這兩個大公國擁有了獨立的、由本國人組成的政府,享有信仰和貿易自由,并且有權組建自己的武裝部隊。
根據這些條款,多瑙河由一個國際委員會管理,将賦予各國自由通航權。
黑海也變成了中立海域,其水域和港口将對所有商船開放,但不允許軍艦進入,黑海沿岸也不得保留海軍造船廠。
在修改了1841年的協議條款之後,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再一次對軍艦關閉了。
在《巴黎和約》中,所有基督教國家承諾尊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為了達到這一目标,和約設置了調停機制,在必要時還可以進行武裝幹涉。
從長期來看,聯軍在克裡米亞戰争中的勝利是否值得付出那麼多的生命和财産還有待讨論,但西方各國和俄羅斯簽署的《巴黎和約》至少讓東方問題的内在矛盾在接下來的20年中得到了抑制。
東方問題也越發得到各國的重視。
與此同時,在奧斯曼帝國内部,蘇丹也加強了保護其基督徒臣民的力度。
畢竟,正是關于他們的生存地位的争議才引發了克裡米亞戰争。
[1]本書寫于20世紀70年代,對于這類大國沙文主義行為,可能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敏感。
讀者不妨帶着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類歐洲強國從私利出發評論乃至幹涉他國主權的做法。
&mdash&mdash編者注 [2]《聖經》記載中耶稣降生的地方。
[3]據《聖經》記載,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夜曾經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另外,東正教還認為,耶稣的母親瑪利亞就安葬在此處。
[4]即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什科夫。
[5]19世紀英國旅行作家、曆史學家。
[6]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将領不得率軍越過盧比孔河進入意大利本土。
公元前49年,恺撒率軍渡過盧比孔河,此舉相當于挑起了與羅馬的當權者之間的内戰。
此後,&ldquo渡過盧比孔河&rdquo就被用來指代将自己置于沒有退路的危險境地的行為。
[7]今屬捷克。
[8]死亡谷是巴拉克拉瓦戰役的著名場景。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還有著名的詩作《輕騎兵的沖鋒》和《重騎兵的沖鋒》,歌頌戰役中英軍的英勇表現。
[9]指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英國人,現代護理學的奠基人。
但是,就在黃昏時分,突然有一隊炮艦出現在多瑙河上。
這隊炮艦很快就在俄土兩軍之間的一處水灣下了錨。
戈爾恰科夫大公可能高估了這支艦隊的實力,于是産生了遲疑。
就在此時,英國人和土耳其人在多瑙河上搭建了一座舟橋。
這樣一來,戈爾恰科夫大公就要面對集中在魯什楚克的全部奧斯曼大軍。
戈爾恰科夫大公見狀,下令撤退,率領他的全部大軍撤回了布加勒斯特。
于是,土耳其人暢通無阻地占領了多瑙河的下遊流域。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内,最後一名俄羅斯士兵也撤回了普魯特河對岸。
由于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新近簽署了一項協議,俄羅斯現在面臨着奧地利參戰的風險。
因此,俄羅斯人不得不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大公國撤出了其軍隊和行政機構。
接着,一支奧地利占領軍取代了俄軍,擋住了俄羅斯人向歐洲進軍的去路。
至此,英國最初提出的最後通牒中包含的目标就都達成了。
沙皇的軍隊在一場簡短而可恥的戰役中遭遇了挫敗,沙皇對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的野心也被迅速終結。
讓沙皇備感恥辱、威風掃地的一點是,俄國人并沒有敗在歐洲軍隊手裡,而是敗在了長期以來被人輕視、如今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複蘇了傳統的軍事能力的奧斯曼帝國的軍人手中&mdash&mdash他們隻得到了少數英國軍官的幫助。
對奧斯曼帝國來說,這場戰争的防禦性目的已經達到。
土耳其人把俄國人逐出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而且消除了俄國人在可預見的未來入侵巴爾幹地區的潛在危險。
因此,土耳其人已經達到了他們在這場戰争中的全部目标。
蘇丹和他的軍隊在歐洲取得了勝利。
接下來,對俄國人還要采取什麼行動呢?從土耳其人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們已經别無目标。
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既然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現在也可以光榮地尋求和平了。
對俄羅斯而言,它在陸地上面對着曆史上鮮見的團結一緻的歐洲,在海上則面對着占據壓倒性優勢的英法海軍,因此似乎也别無選擇。
但是,拿破侖皇帝需要依靠戰争來提高他的新王朝的威信,而懷着愛國激情的英國人也渴望戰争,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塞瓦斯托波爾。
在過去的25年中,尼古拉沙皇将塞瓦斯托波爾打造成了一座牢不可摧、擁有難以計數的武器和防禦工事的強大要塞。
塞瓦斯托波爾的設計目的是承載一支強大的艦隊,有朝一日向奧斯曼帝國發動進攻。
現在,它成了大英帝國面前的一大挑戰。
屈從于公衆壓力的英國内閣不顧審慎的專業意見,命令英軍統帥雷格蘭男爵(LordRaglan)&ldquo協調研究圍攻塞瓦斯托波爾事宜&rdquo。
對此有些遲疑的雷格蘭男爵與同樣遲疑的法軍統帥聖阿諾元帥(MarshalSt.Arnaud)隻好照辦。
聯軍從瓦爾納出發向東前進,未經抵抗就奪取了要塞北方的俄羅斯港口葉夫帕托裡亞(Eupatoria)。
多瑙河的戰争已告結束,克裡米亞的戰争開始了。
這場戰争的主要參戰方是英國和法國對抗俄羅斯。
盡管奧斯曼帝國是這場戰争打響的原因,而且可能會最終得益于這場戰争的戰果,但在軍事角度上,奧斯曼帝國僅僅扮演了微不足道的角色。
英法聯軍的總兵力大約有6.5萬人,而在克裡米亞登陸的奧斯曼軍隊隻有一個師。
在負責指揮這支奧斯曼軍隊的魯肯伯爵(LordLucan)看來,這支部隊的士兵幾乎與&ldquo巴什波祖克&rdquo無異,連正規的制服都沒有。
盡管他們近期打出了出色的戰績,而且對聯軍的指揮十分服從,但魯肯伯爵不甚欣賞這些狂熱的戰士的軍事素養。
從傳統的英國軍事眼光出發,他傲慢地把這批奧斯曼部隊歸為土匪一類。
克裡米亞戰争本身既是一場戰争,也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漫長的鬥争史的延續。
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報刊記者全面報道的戰争。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所有英國人都可以讀到充滿戲劇性的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傳奇,包括對此前的阿爾瑪(Alma)戰役、巴拉克拉瓦(Balaclava)戰役和因克爾曼(Inkerman)戰役的報道,以及最後對凸角堡和馬拉科夫(Malakhov)要塞的進攻的記述。
在這個狹小緊湊的半島上,圍繞着守衛沙皇俄國大門的這座塞瓦斯托波爾海港,打響了一場場軍樂響亮、旌旗招展的荷馬史詩般的戰鬥。
在愛國主義熱情的感染之下,英國民衆為軍隊的英勇表現歡呼雀躍,為他們的不幸遭遇深深鞠躬,更為對英法聯軍不夠協調的指揮帶來的混亂和低級錯誤而憤怒不已。
當英國輕騎兵冒着猛烈的炮火沖進死亡谷[8]時,民衆的心中充滿了驕傲;當人和動物都在殘酷、艱苦、疾病肆虐的寒冬中掙紮時,民衆為他們遭遇的痛苦而瑟瑟發抖;當充滿慈悲的提燈女士[9]在斯庫塔裡的病房裡與扇着翅膀的死亡天使搏鬥時,民衆又會發出如釋重負的感歎。
有一支奧斯曼軍隊參加了巴拉克拉瓦保衛戰。
在不稱職的軍官的指揮下,他們急匆匆地逃離了戰場。
第二年年初,另一支奧斯曼軍隊被派到了葉夫帕托裡亞。
在厄梅爾帕夏的指揮下,土耳其人發揚了與生俱來的勇敢精神,守住了土壘,打退了擁有兵力優勢的俄國軍隊,給了尼古拉沙皇最後一次羞辱。
兩個星期之後,尼古拉沙皇駕崩,他的兒子亞曆山大二世繼位。
很快,亞曆山大二世就決定求和。
與此同時,在東線的小亞細亞半島上,一支奧斯曼軍隊在英國軍官的指揮下英勇地守衛着卡爾斯要塞。
由于奧斯曼帝國政府的疏忽,卡爾斯沒有得到足夠的補給,守軍一直堅持到彈盡糧絕才把這座要塞丢給了俄國人。
一直到戰争後期,聯軍才想到在克裡米亞部署一支大約2萬人的奧斯曼軍隊,交給英國軍官指揮。
不過,這支軍隊并沒有參戰。
1855年9月,法國人攻占了馬拉科夫要塞,直接導緻了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和克裡米亞戰争的結束。
英國人還想繼續戰鬥,但法國人堅持停戰,因為他們的戰果已經足以讓皇帝拿破侖三世滿意。
1856年春天,參戰國簽署了《巴黎和約》。
根據《巴黎和約》及其附屬協議,俄羅斯将交還它在亞洲征服的土地,而聯軍則将交還他們在歐洲征服的土地。
唯一的領土變化是沙皇要交出俄國在1812年吞并的土地&mdash&mdash把比薩拉比亞南部和多瑙河三角洲交還給摩爾達維亞。
此外,多瑙河流域的兩個大公國不再是俄國一家獨占的被保護國,而是被置于各大國的共同保護之下,并承認蘇丹的主權。
這兩個大公國擁有了獨立的、由本國人組成的政府,享有信仰和貿易自由,并且有權組建自己的武裝部隊。
根據這些條款,多瑙河由一個國際委員會管理,将賦予各國自由通航權。
黑海也變成了中立海域,其水域和港口将對所有商船開放,但不允許軍艦進入,黑海沿岸也不得保留海軍造船廠。
在修改了1841年的協議條款之後,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再一次對軍艦關閉了。
在《巴黎和約》中,所有基督教國家承諾尊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為了達到這一目标,和約設置了調停機制,在必要時還可以進行武裝幹涉。
從長期來看,聯軍在克裡米亞戰争中的勝利是否值得付出那麼多的生命和财産還有待讨論,但西方各國和俄羅斯簽署的《巴黎和約》至少讓東方問題的内在矛盾在接下來的20年中得到了抑制。
東方問題也越發得到各國的重視。
與此同時,在奧斯曼帝國内部,蘇丹也加強了保護其基督徒臣民的力度。
畢竟,正是關于他們的生存地位的争議才引發了克裡米亞戰争。
[1]本書寫于20世紀70年代,對于這類大國沙文主義行為,可能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敏感。
讀者不妨帶着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類歐洲強國從私利出發評論乃至幹涉他國主權的做法。
&mdash&mdash編者注 [2]《聖經》記載中耶稣降生的地方。
[3]據《聖經》記載,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夜曾經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另外,東正教還認為,耶稣的母親瑪利亞就安葬在此處。
[4]即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什科夫。
[5]19世紀英國旅行作家、曆史學家。
[6]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将領不得率軍越過盧比孔河進入意大利本土。
公元前49年,恺撒率軍渡過盧比孔河,此舉相當于挑起了與羅馬的當權者之間的内戰。
此後,&ldquo渡過盧比孔河&rdquo就被用來指代将自己置于沒有退路的危險境地的行為。
[7]今屬捷克。
[8]死亡谷是巴拉克拉瓦戰役的著名場景。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還有著名的詩作《輕騎兵的沖鋒》和《重騎兵的沖鋒》,歌頌戰役中英軍的英勇表現。
[9]指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英國人,現代護理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