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了不容置辯的最終命令:調艦隊北上。

     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内部,反俄情緒也日漸高漲。

    主戰派明顯占了上風,蘇丹也沒有足夠的魄力對他們說不。

    于是,他做了明顯推動國家走向戰争的舉動:他先對大臣們發表了一番好戰的講話,然後佩帶着先知穆罕默德的劍召開了大議事會議。

    在狂熱的氣氛中,大議事會議達成了一緻意見:&ldquo訴諸武力已不可避免。

    &rdquo蘇丹确認了會議的意見,随後謝赫伊斯蘭又發布了必不可少的費特瓦。

    1853年10月4日,奧斯曼帝國正式向俄羅斯宣戰。

    就在同一天,斯特拉特福德接到了英國政府調集艦隊北上的指令。

    斯特拉特福德很清楚,一旦艦隊北上,必然會激發奧斯曼人的好戰情緒。

    因此,他還試圖讓艦隊北上的時間再延後兩個星期,即便不能阻止敵對行動的發生,至少也要延緩它的發生。

    結果,法國大使也收到了巴黎方面的指示,使得斯特拉特福德無法再推遲行動。

    就這樣,在10月20日(這一天恰好是納瓦裡諾戰役的紀念日),他向英國艦隊的司令下達了命令。

    英法兩國的艦隊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北上,旌旗招展地駛入了金角灣。

     在英法艦隊抵達後的第二天,奧斯曼軍隊在缺乏耐心的将領厄梅爾帕夏(OmerPasha)的指揮下渡過了多瑙河。

    兩個星期之前,厄梅爾帕夏曾經向來犯的俄軍指揮官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他撤出多瑙河河畔的兩個大公國。

    在冬季停戰期到來之前,奧斯曼軍隊接連取得了四場勝利。

    沙皇命令塞瓦斯托波爾的俄羅斯艦隊做好戰鬥準備。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正面沖突構成了克裡米亞戰争的最初階段。

     由于戰争的前景尚不明朗,歐洲四大國依然在尋求和平,雷德克利夫勳爵斯特拉特福德也為了和平繼續奔走。

    由于沙皇宣布俄軍将采取守勢,等待&ldquo土耳其人來犯&rdquo,斯特拉特福德阻止了一支打算沿黑海沿岸進行挑釁性巡航、寄希望于&ldquo遭遇敵國艦隊&rdquo的奧斯曼艦隊。

    另一方面,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司令都沒有阻止土耳其人派出一支船隊前往屬于奧斯曼帝國的黑海港口錫諾普。

    他們堅持認為,這支艦隊抱着和平的目的而去,并非為了發動進攻。

    這一次,塞瓦斯托波爾的俄羅斯艦隊決定穿過黑海的中心,展示一下他們的海上實力。

    錫諾普距離塞瓦斯托波爾隻有短短100英裡(約161千米)的距離,而且其防禦工事無力抵禦占據實力優勢的海上之敵。

     奧斯曼船隊抵達錫諾普之後,船隊的指揮官向伊斯坦布爾回報稱,有六艘俄羅斯風帆戰列艦在港口外巡航,港口急需增援。

    英國和法國的外交和海軍顧問思路混亂,猶豫不決,結果奧斯曼船隊沒能得到增援。

    奧斯曼船隊裡連一艘戰列艦都沒有,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

    但是,土耳其人拒絕投降,甚至還率先打響了第一炮。

    在俄國人憤怒的炮擊之下,奧斯曼船隊的船隻除了一艘幸免之外,其餘全部沉沒,大約3000名土耳其人喪生。

     鑒于土耳其人已經率先渡過多瑙河發動了進攻,這場發生在敵人領土上的&ldquo錫諾普大屠殺&rdquo其實是正當的戰争行為。

    在聖彼得堡,俄國人上演了有音樂伴奏的表演《錫諾普之戰》(LaBatailledeSinope),以示慶祝。

    人們張燈結彩,歡呼雀躍。

    而在倫敦,錫諾普之戰被視作俄國人背信棄義的暴行,激起了英國人對俄開戰的熱情。

    法國皇帝則一心想要采取軍事行動。

    他宣稱,必須在黑海清除俄羅斯艦隊,要求英法聯合艦隊徹底控制黑海海域。

    事已至此,外交活動隻得讓位于武力行動。

    在克拉倫登發出警告之後,聯合艦隊在倫敦方面的命令下,于1854年新年伊始駛入了黑海水域。

     英國大使向俄國人保證,這支艦隊的目的隻是示威,而非采取戰争行動。

    沙皇想要争取時間,加緊進行最後的戰争準備。

    他派了一個代表到維也納去,提交了一份試圖和平解決問題的提議,但他的提議遭到了四大國的一緻否決。

    到2月中旬,已經從倫敦和巴黎撤回了外交使節的沙皇命令漢密爾頓·西摩爵士和法國駐俄大使交出他們的護照。

    與此同時,在奧地利和普魯士不那麼積極的支持下,英國和法國要求沙皇從多瑙河河畔的兩個大公國裡撤出他的全部軍隊。

    如果俄國拒不照辦,英法兩國将視同宣戰。

    沙皇沒有對這些照會給予任何答複。

     3月27日,法國皇帝向參政院宣布,法國已經與俄羅斯進入戰争狀态。

    他說,法國并非像以前那樣為了征服而宣戰,而是要與英國聯手&ldquo抵禦危險的侵犯&rdquo。

    與此同時,&ldquo深感有責任給予蘇丹積極援助&rdquo的維多利亞女王向議會宣布中止與俄羅斯的談判,并于次日向俄羅斯宣戰。

    兩個星期之後,沙皇宣布向與基督教世界的敵人沆瀣一氣的英國和法國宣戰。

    他說,俄羅斯宣戰&ldquo并非為世俗之目的&rdquo,而是要完成東正教的&ldquo神聖使命&rdquo。

     俄軍渡過多瑙河下遊,侵入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而根據一項新的協議,英國和法國有責任保衛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英法兩國之間還簽署了一項協議,旨在解放蘇丹的領土,确保歐洲的安全。

    用金雷克的話說,英法之間協議的簽署成了克裡米亞戰争的&ldquo強大引擎&rdquo。

    由于沙皇過分膨脹的野心和他在外交上的傲慢自大,俄羅斯就這樣卷入了同時對抗歐洲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戰争。

     1854年春,一支俄羅斯大軍渡過多瑙河,進入了奧斯曼帝國領土,旋即開始圍攻重要的錫利斯特拉要塞。

    與此同時,在本國艦隊的支援下,英國和法國的遠征軍在保加利亞的瓦爾納集結。

    瓦爾納是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在黑海上的重要港口,扼守着進入巴爾幹地區的道路。

    随着&ldquo新秩序&rdquo改革中誕生的現代化軍隊的成熟,奧斯曼軍隊在抵抗俄軍入侵的過程中展現出了頑強的作風。

    盡管他們在組織能力上依然達不到西方國家的标準,部隊的指揮能力也令人扼腕,但他們在戰鬥中表現出了嶄新的自信和自尊,以及堪比往日聖戰士的戰鬥精神。

    在與俄國人的厮殺中,奧斯曼軍隊展現出了煥然一新的戰鬥力。

     面對俄國人不計代價的圍攻,錫利斯特拉的守軍英勇地堅守着要塞。

    在守軍統帥陣亡之後,兩名年輕的英國軍官挺身而出,鼓舞并指導着剩下的奧斯曼帝國軍官。

    這兩位來自印度軍隊的志願者表現出了無條件的信任和投入,鼓舞着土耳其士兵的士氣。

    奧斯曼軍隊布置着新的防禦工事,努力破除俄國工兵挖掘的地道,無情地擊退敵人的進犯。

    一位初來乍到的英國軍官不禁感慨:&ldquo土耳其人面對危險冷峻無比,毫無懼色。

    &rdquo在這兩名年輕的軍官看來,投降根本不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他們用英國人特有的方式組織了一場赢者通吃的賭局,讓大家下注猜測錫利斯特拉究竟會在哪一天獲救。

     厄梅爾帕夏正在舒姆拉為奧斯曼軍隊補充兵員。

    他太過謹慎小心,不肯率軍去解救錫利斯特拉,并将攻城的俄軍吸引到開闊戰場上決戰。

    而缺乏運輸手段的聯軍也沒有做好解救錫利斯特拉的準備,盡管在他們的營地裡已經可以聽到要塞方向傳來的接連不斷的槍炮轟鳴。

    到6月底的一天,響徹了一整夜的炮聲忽然在清晨徹底地沉寂下來。

    他們不由得擔心錫利斯特拉已經陷落。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在進行了長達五個星期的炮擊之後,俄國人放棄了圍攻。

    就這樣,沙皇在歐洲入侵蘇丹領土的道路被堵住了。

     與此同時,在多瑙河的更上遊,從右岸的魯什楚克到左岸的吉奧傑沃(Giorgevo),一支奧斯曼軍隊正與一支規模相仿的俄軍對峙。

    此時此刻,雙方似乎都不想主動尋求沖突。

    但是,又是一群年輕的英國軍官改變了局勢。

    七名英國軍官來到奧斯曼軍隊指揮官哈桑帕夏的帳中,表示願意為他效力。

    7月初,有迹象表明多瑙河對岸的俄軍軍官已經下令拔營,并回撤了不少部隊。

    哈桑帕夏下令進行一次偵察行動。

    有一位來自印度軍隊的坎農将軍(GeneralCannon),在奧斯曼軍隊中被稱作貝赫拉姆帕夏(BehramPasha)。

    他帶領了一個營的奧斯曼步兵渡過了多瑙河。

    他們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于是在多瑙河對岸的一個小池塘旁駐紮了下來。

    一些俄國步兵從土壘中跑出來襲擊他們,在付出一些傷亡代價後被擊退了。

    一名年輕的英國軍官率領一些散兵拖住了敵人,一直等到援軍渡過多瑙河,鞏固了河對岸的橋頭堡。

     與此同時,在河的更上遊,五名英國軍官率領一支規模更大的渡河部隊以分散的小組隊形過了河。

    他們頂着炮擊和俄國人的攻擊,沿着河岸堅持戰鬥。

    他們與之前渡河的那支奧斯曼軍隊建立了聯系,那支軍隊此時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增援。

    這樣一來,就有大約5000人的奧斯曼軍隊出現在了多瑙河的對岸。

    他們花了兩天時間,擴展并鞏固了這個橋頭堡,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接着,俄軍将領戈爾恰科夫大公(P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