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平與戰争的大事。

    這裡提到的鑰匙,究竟指的是一把具有象征意義的鑰匙呢,還是可以用來開關大門的器具呢?從外交角度看,盡管的确有這麼一把具體的鑰匙存在,但這把鑰匙實際上是一個把希臘人趕出去、把西歐人放進來的邪惡物件。

     奧斯曼帝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表現出了模棱兩可的态度,直到一位帶有反俄情緒的大維齊爾上任。

    他對希臘人做出了表面上的讓步,實際上卻對法國人做了實質意義上的讓步。

    他允許法國人莊重地安放伯利恒銀星,還把通往聖所的幾把鑰匙交給了天主教會的主教。

    移交鑰匙的公開儀式在聖誕節這一天舉行,清楚地表明優勢地位已經從一個教會轉移到了另一個教會。

    對希臘人來說,這是令人忍無可忍的羞辱&mdash&mdash對俄國人來說也是如此。

     法俄兩大國之間的矛盾迅速升級。

    1852年年末,沙皇尼古拉輕蔑地拒絕承認新近稱帝的拿破侖三世的帝位,還在比薩拉比亞的多瑙河河畔動員了兩支軍隊,随時準備在必要的時候開進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與此同時,他讓他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艦隊也做好了準備。

    1853年2月,他向奧斯曼帝國派遣了一位特命大使&mdash&mdash緬什科夫大公(PrinceMenshikov)[4]&mdash&mdash來進行&ldquo調解工作&rdquo。

    此人是一位傲慢自大的将領,他對土耳其人的蔑視和對英國人的反感盡人皆知。

    他行事粗魯,喜歡吵鬧,把戰場上粗暴的戰術風格帶到了外交場合上。

     緬什科夫乘着一艘名字頗具恐吓色彩的戰艦(&ldquo雷神号&rdquo)而來。

    在他到來前後,一大批軍事參謀和黑海艦隊的指揮官也紛至沓來。

    很快,緬什科夫就表明他是帶着&ldquo禮貌的惡意&rdquo而來,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要說服土耳其人,而是要逼他們就範。

    他不僅提出了宗教方面的要求,讓奧斯曼帝國政府重新确認蘇丹頒布的給予希臘人在聖地權利的诏書,還提出了政治方面的要求。

    他要求蘇丹根據《庫楚克開納吉和約》頒布第二道诏書,确認俄羅斯對奧斯曼帝國境内所有東正教徒的保護國地位。

    俄羅斯想要強迫奧斯曼帝國簽署一項條約,将這一協議納入其中,并在兩國之間建立一種秘密的防禦同盟關系。

     面對外國勢力對本國内部事務的這種&ldquo擁抱+槍子&rdquo式的幹涉,奧斯曼帝國政府十分警覺驚愕。

    法國做出的反應是派遣一支艦隊,艦隊的目的地不是博斯普魯斯海峽,而是愛琴海上的薩拉米斯島(Salamis)。

    英國人的反應比較克制,但也沒什麼效果。

    英國駐奧斯曼帝國的臨時代辦請求英國政府從馬耳他派遣一支艦隊支援。

    但英國政府拒絕了他的請求,反而把雷德克利夫勳爵斯特拉特福德派了回來,讓他重新出任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

     1853年4月的一天,一座座圓頂和宣禮塔刺破了伊斯坦布爾上空的夜霧,迎來了一個值得稱道的清晨。

    人們看到一艘戰艦正從馬爾馬拉海駛來,蘇丹和他的大臣們&ldquo很清楚船上搭載的是誰&rdquo。

    到了晌午時分,按照亞曆山大·威廉·金雷克(AlexanderWilliamKinglake)[5]的說法:&ldquo外部世界似乎毫無變化,但一切都改變了。

    雷德克利夫勳爵斯特拉特福德再次走進了英國大使館。

    這件事既讓人們産生了些許安全感,但也感到一絲敬畏。

    &rdquo現在,緬什科夫大公迎來了一位值得敬畏的對手。

     斯特拉特福德立刻證明了他是一位幹練的戰略家。

    他把當前争論的兩個議題&mdash&mdash對聖地的争奪和暗藏的對保護國身份的争奪&mdash&mdash分開處理。

    在聖誕節的時候,第一個議題其實已經得到了解決,天主教會的特權訴求獲得了确認。

    剩下的隻是要解決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幫助失敗方挽回一點尊嚴。

     作為争鬥中的兩大國之間的調解人,這位偉大的埃爾奇彬彬有禮地應對着傲慢自大的大公。

    他出人意料地對大公的訴求表示了尊重,而且樂于承認俄國對聖地的主張有其合理性。

    這一下子就讓大公失去了動武之念。

    而對于&ldquo法國人的榮譽感&rdquo,斯特拉特福德也表示了類似的尊重态度。

    考慮到迫在眉睫的國際争端,他建議他的法國同僚們采取溫和的态度。

     最終,雙方隻在一個問題上還存在分歧&mdash&mdash到底是西歐人還是希臘人應該承擔修繕教堂(特别是聖墓教堂穹頂)的重責大任和相關費用。

    西歐人強烈要求從希臘人手中拿走教堂的修繕權。

    土耳其人以蘇丹的名義出面,宣稱要把教堂的修繕權收歸土耳其人所有。

    直到這時,希臘人才終于願意做出一點妥協,同意讓西歐人負責修繕,但修繕工作需在希臘東正教大牧首的監督下完成。

    在到任短短17天之内,偉大的埃爾奇就解決了讓幾個大國在過去的三年裡苦惱不已的棘手的外交争端。

     但是,緬什科夫大公還是想要完成他的主要外交目标。

    他迫不及待地向奧斯曼帝國政府提出強硬要求,要俄土兩國簽訂新的協議。

    表面上,他要求的是保障東正教和東正教會神職人員的傳統權利和豁免權,但實際上他是要确立俄羅斯對希臘東正教信徒的永久性保護權。

    他說得很清楚,俄國人的保護權不僅适用于神職人員,還要适用于一般民衆,這就意味着俄國要出面管理多達1200萬信奉東正教的拉亞。

    俄國人還援引法國人為先例。

    的确,法國人對天主教神職人員和法國籍的天主教徒擁有保護權。

    但是,法國從未想過要保護所有信奉天主教的一般民衆,何況奧斯曼帝國境内這個人群的數量遠遠達不到百萬級,隻有幾萬人而已。

    顯然,緬什科夫要求的不僅是要在宗教上提供保護,更是在政治上提供保護。

     他小心翼翼地向荷蘭代表披露了這些世俗訴求的真正目的&mdash&mdash确立俄羅斯今後在伊斯坦布爾的政治支配地位。

    基于這一目的,俄國人要求得到一些&ldquo對未來的保證”而在斯特拉特福德看來,這些保證&ldquo終将威脅到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性&rdquo。

    在1841年,俄羅斯曾經與法國一道宣誓保證蘇丹的主權不受侵犯;而&ldquo在1840年,俄羅斯還曾經與英格蘭、奧地利和普魯士一同宣布将為了歐洲的和平,維護奧斯曼帝國的完整與獨立&rdquo。

    但是,在斯特拉特福德看來,俄國希望奧斯曼帝國簽署新協議,無異于謀求結成兩國之間的&ldquo秘密同盟&rdquo,而這種行為與俄羅斯此前的種種承諾互相矛盾。

     沙皇的不耐煩态度在緬什科夫大公身上充分反映了出來。

    緬什科夫大公說話直來直去,态度強橫,試圖勸誘奧斯曼帝國政府接受他&ldquo莊嚴的主公&rdquo提出的要求。

    他充滿敵意地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在很短的時間内給予答複;如若對方拖延或拒絕答複,他威脅要率領大使館離境,中止兩國間的外交關系。

    但是,受人尊敬的埃爾奇再一次站在了土耳其人一邊。

    這位睿智而受人信任的顧問安撫了憂心忡忡的奧斯曼帝國大臣,堅定了他們的決心。

    他建議他們采取一種耐心、溫和卻又十分堅決的态度,以此來捍衛蘇丹的&ldquo君主尊嚴和獨立&rdquo。

    他希望能在他們心中激發起一種道義上的鬥志,而不是尋求武力上的對抗,哪怕是在多瑙河流域的兩個大公國遭到敵人進犯的情況下。

     與此同時,他在單獨觐見蘇丹時披露了他業已實施的計劃:他要求地中海上的英軍指揮官讓海軍艦隊做好準備,在伊斯坦布爾遭遇&ldquo迫在眉睫的威脅&rdquo時采取行動。

    憑借他的名聲和在奧斯曼帝國政府中的政治影響力,斯特拉特福德已經成了整個&ldquo東方問題&rdquo的象征。

    對于&ldquo這個該死的雷德克利夫勳爵的獨斷專行&rdquo,尼古拉沙皇火冒三丈。

     在經過一番照會往來之後(土耳其人禮貌地回應了俄國人的粗魯要求),緬什科夫大公采取了行動。

    他拒絕理睬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迫使他辭職,相當于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内部專橫地搞了一次政變。

    接着,他迫使膽怯的蘇丹任命了一位新的大臣。

    他認為雷希德帕夏會采取親俄的态度,于是促成他出任外交大臣一職。

    在一次面見蘇丹的過程中,緬什科夫大公虛張聲勢地向蘇丹強調,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必須直接結盟,不必理睬其他歐洲國家的态度。

    會見結束之後,他懷着成功的信心離開了。

     現在,雷希德必須對大公充滿惡意的要求給予答複。

    他的老盟友斯特拉特福德幫他起草了一份閃爍其詞的答複,懇請再寬限幾天。

    在此之前,大公一直以為雷希德會是個易于擺布的仆人。

    結果,在收到這份答複之後,大公火冒三丈地拒絕了他的請求,還宣布在得到令人滿意的答複之前斷絕與奧斯曼帝國的外交關系。

    他充滿惡意地威脅道,如果奧斯曼帝國不接受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