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如果說阿蔔杜勒·邁吉德蘇丹并沒有繼承其父馬哈茂德二世的出衆能力,他至少展現出了良好的意願。

    這個年輕人熱切地想要效法馬哈茂德,延續他的道路,完成他的改革。

    阿蔔杜勒·邁吉德舉止柔和,肢體纖細,被人稱作&ldquo最溫文爾雅的蘇丹&rdquo。

    不過,他也是一個長于思慮、嚴肅認真的年輕人。

    英國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坎甯第一次見到這位蘇丹,就認為他可以成為自己的&ldquo學生&rdquo。

    在他看來,這位蘇丹&ldquo性情和善,具有透徹的理解力和清晰的責任感,舉止莊重卻不驕傲,還擁有他的祖先身上難得一見的仁慈之心。

    他的個性使他更願意用溫和而開明的方式推行改革。

    他沒有足夠的魄力去啟動某一項改革,但樂于批準和推動改革的進行。

    &rdquo在斯特拉特福德·坎甯和阿蔔杜勒·邁吉德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大使與君主之間罕見的親密私人關系。

    因此,斯特拉特福德·坎甯從阿蔔杜勒·邁吉德即位伊始就對他的政策有着非同尋常的影響力。

     阿蔔杜勒·邁吉德的母親是一名切爾克斯人。

    這位非同尋常的蘇丹皇太後從蘇丹小時候起就對他影響頗深,因此對帝國的國事也有着巨大的影響力。

    阿蔔杜勒·邁吉德不具備他父親那樣獨挑大梁的能力,因此需要得到優秀而可靠的顧問的幫助。

    他曾經對斯特拉特福德坦言:&ldquo如果能找到十位帕夏來幫助自己,我就可以對成功充滿信心&rdquo。

    實際上,蘇丹往往會随着相互敵對的維齊爾的更疊而左右搖擺。

    在他執政初期的維齊爾之中,有一位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堪稱佼佼者。

    此人是一位外交官,曾經在奧斯曼帝國駐巴黎大使和其他崗位上有優異的表現。

    在馬哈茂德駕崩時,身為外交大臣的雷希德正在倫敦執行特殊的出使任務。

    當時,革命和改革的思潮又開始在西方風行,而迅速回國的雷希德努力想要向歐洲國家證明,奧斯曼帝國也能建立起現代政府體系。

     他一邊敏銳觀察着歐洲國家的态度,一邊起草了一份實際上相當于馬哈茂德二世遺囑的改革法案。

    1839年11月3日,在大薩拉基裡奧宮的花廳(這裡原本是宮廷甜點師準備玫瑰蜜餞的地方,因此得名),這項法案在阿蔔杜勒·邁吉德蘇丹、外國使節(以往他們不會受邀參加這樣的儀式)和奧斯曼官員的共同見證下正式公布。

    這項法案後來被稱作&ldquo花廳禦诏&rdquo(Hatti-SherifofGülhane),它與後來公布的一系列法案被統稱為&ldquo坦志麥特改革&rdquo(Tanzimat,即為&ldquo重組&rdquo之意)。

     花廳禦诏是伊斯蘭世界最早的一份憲法性文件,實際上是一份規定了法律、社會和政治權利的憲章。

    蘇丹本人也宣誓遵守花廳禦诏的根本理念和議事機構随後做出的決議。

    花廳禦诏實際上承載了馬哈茂德統治晚期形成的各種計劃和理念,對之加以提煉,落實成具體的文字,并将成為嶄新的奧斯曼帝國體制建設中的基石。

    即便曆經挫折和變遷,花廳禦诏仍将在接下來的20年中不斷演進。

    坦志麥特改革意在保障國民的生命、榮譽和财産的自由與安全,用固定的計稅征稅體系取代包稅制,确立常态的征兵流程和軍人的服役年限,保證法制下的公平公開審判,還制定了未經合法審判不得施加懲罰的原則。

     蘇丹的議事委員會分别負責上述事務。

    這些議事委員會擁有準立法權,其成員範圍也有所擴大,囊括了帝國重臣和其他顯要。

    在這些議事委員會中,地位最高的是1840年設立的司法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将在坦志麥特改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

    委員會的成員可以暢所欲言,蘇丹必須批準在委員會中取得多數贊同的決議,尊重并遵守依據憲章制定的法律。

    從理論上講,這意味着他作為君主的絕對權力将受到制約,他在行政過程中必須遵守他人制定的法律,中古時期絕對君權裡司空見慣的種種特權受到限制。

    不過,此時的憲章并不是一個具有憲政改革意義的文件,它并沒有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确立一種新的關系體系,不涉及國民代表權的問題。

    委員會的成員并非通過選舉産生,而是由蘇丹本人欽點任命;他們所做的事情也受制于蘇丹的意志,因為他們的決議必須獲得蘇丹批準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蘇丹實際上仍然擁有絕對的君權。

     在坦志麥特改革中,最為激進、對于西方人來說也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項原則是,奧斯曼帝國的所有臣民,不論種族和信仰,都應享有同樣的權利。

    這樣一來,就消除了穆斯林與基督徒和其他非穆斯林之間的區别。

    在法律、稅收和财産等層面,坦志麥特改革都給予全體國民以安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