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關燈
改革者馬哈茂二世德謹慎地等待了整整17年,才開始着手推行他激進的改革方案。

    他的改革目标是要将奧斯曼帝國從一個構建在伊斯蘭教原則上的中世紀帝國,改造為一個基于西方世俗原則的現代立憲國家。

    按照他的計劃,他将組織新的政府機構,并且向不斷進步的歐洲學習更靈活的政府理念,與過去的時代作别。

     但是,像以往征服者穆罕默德和立法者蘇萊曼推行的改革一樣,要想實現改革,必須依靠強硬的手段。

    在馬哈茂德看來,最重要的是要恢複蘇丹至高無上的權力,讓帕迪沙阿的意志無論在國都還是在外省,都成為唯一的絕對權威,不受任何人的挑戰。

    經過多年的努力,馬哈茂德二世終于重掌權柄。

    由于那些曾經幫助過塞利姆三世的謀臣都已經遭到處決或被放逐,馬哈茂德做到這一點憑借的完全是他個人的努力。

    他有着堅定的決心,锲而不舍,深謀遠慮;他視野開闊,精力集中,既可以十分現實地面對困難的挑戰,又可以系統性地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他鐵骨铮铮,毫不動搖地要制伏那些在國内阻撓前代蘇丹推行改革的敵對力量。

     首先,為了确保其中央集權政府的權力,他必須消滅那些制約中央政府權力的地方自治勢力。

    在這個因外部蠶食而日漸萎縮的帝國,他必須抑制住内部的破壞性力量,重新為這個縮小了的帝國的剩餘部分創造出積極的内部凝聚力。

    他緩慢而富有耐心地清除了那些心懷不軌的帕夏。

    接着,他還要對付代雷貝伊們和其他懷有二心的地方顯貴。

    這些人經常自命不凡地制造事端,濫用權力。

    為了實現中央集權,消除夾在政府和民衆之間的其他權威來源,他矢志壓制一切通過世襲、傳統、慣例或公意取得權力的地方勢力。

    就這樣,他在安納托利亞和魯米利亞的大片區域内恢複了君主的權威。

    他在亞尼納對阿裡帕夏的無情鎮壓就是這一系列努力的登峰造極之舉。

     現在,馬哈茂德二世就可以放開手腳去消滅奧斯曼帝國内部實力最強勁的敵人&mdash&mdash近衛軍了。

    他們曾經是奧斯曼帝國可敬的勇士,現在卻成了國家的腐爛之源。

    如果不能徹底清除掉近衛軍,任何改革都無從推行。

    1826年夏天,馬哈茂德蘇丹決心發起決定性的一擊。

    這個時機選擇得恰到好處。

    當時,易蔔拉欣帕夏的部隊剛剛從希臘人手中奪回邁索隆吉翁。

    這支隸屬于蘇丹的附庸穆罕默德·阿裡的現代化軍隊恰恰為蘇丹提供了一個範例。

    倘若蘇丹沒有早就意識到這點的話,那麼此時這支軍隊也成了一個刺眼的例子,讓他明白他的帝國必須擁有這樣一支現代化的軍隊,而穆罕默德·阿裡的這支軍隊甚至可以作為帝國軍隊的原型。

    穆罕默德·阿裡清除了埃及的馬木留克集團,比任何一位蘇丹都更早地證明了穆斯林軍隊也可以像基督教國家的軍隊一樣達到歐洲式的紀律和訓練标準,他對改革政策的追求也為他赢得了西方的尊敬和支持。

     為了發動針對近衛軍的政變,蘇丹提前準備了忠于自己的部隊。

    他預見到可能會發生激烈的巷戰,于是擴大了炮兵部隊的規模,提升了他們的戰鬥力,使他們可以獨當一面,摧毀近衛軍。

    他把部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忠誠可靠的軍官,并由一位冷酷無情的将軍統領他們。

    在後來的殘酷厮殺中,這位将軍為自己赢得了&ldquo黑色地獄&rdquo的名号。

    蘇丹還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準備了一支實力不凡的亞洲軍隊,用來在必要時趕來支援。

    在此之前,馬哈茂德蘇丹已經逐漸把支持他的治國能臣擢升到了高官的位置上。

    現在,這些人正式簽署了一項費特瓦,宣布将組建一支用歐洲方式訓練、裝備的新軍。

     創辦這支新軍的想法其實源于塞利姆三世的&ldquo新秩序&rdquo改革,但馬哈茂德蘇丹沒有把它當作一項改革政策的産物,而是十分機智地對成立新軍的目的做了另一番解讀:為了幫助奧斯曼帝國重拾往日的輝煌,他要複興蘇萊曼時期古老的軍事秩序。

    馬哈茂德特意明确地指出,這支部隊不會交給基督徒和外國人指導,而是交給受過現代化訓練的穆斯林軍官。

    這樣一來,他的想法就得到了大穆夫提和烏理瑪的支持,而在對付異教徒的聖戰中,他必須獲得宗教人士的支持。

    近衛軍部隊可以保留,但是每個駐紮在首都的營必須為新軍提供150名兵員,接受新式訓練。

     正如蘇丹所料,近衛軍拒絕了這一要求。

    他們又一次按照傳統的方式把營鍋倒扣,以示造反。

    像1807年的那次兵變一樣,他們又一次蜂擁沖進了大競技場,然後殺氣騰騰地向蘇丹的宮殿進軍,要求得到蘇丹手下重臣的人頭,重演曆次兵變的舊戲碼。

    但這一次,蘇丹做好了準備。

    他的部隊和火炮已經蓄勢待發,大部分民衆也聚集起來支持君主。

    馬哈茂德親自展開了先知穆罕默德的神聖旌旗,呼籲所有的信徒聚集在大旗周圍。

    就在成群的近衛軍沿着狹窄的街巷逼近大薩拉基裡奧宮的時候,宮牆上槍炮大作,接連不斷的葡萄彈在他們的陣列中撕出一道又一道口子,中彈者紛紛無助倒地。

    近衛軍被炮火趕回了大競技場。

    他們在大競技場進行了一番抵抗,接着又躲進了兵營的院牆背後,布置工事,等待着進攻。

     但是,并沒有人來進攻。

    馬哈茂德才不想冒險這樣使用他的部隊。

    他用重炮猛轟兵營,将裡面化為一片火海和廢墟,兵營和裡面的4000名叛軍很快灰飛煙滅。

    就這樣,在半個小時的時間裡,現代化的武器就把這支有着五個世紀曆史、曾經給歐洲和日漸式微的奧斯曼帝國蘇丹帶來恐懼的武裝力量的核心部分消滅殆盡了。

    接着,在帝國的各個行省,又有數以千計的近衛軍被殺,讓近衛軍遭遇了徹底的毀滅。

    就在同一天,蘇丹公開宣布廢除近衛軍,他們的名号從此以後禁止使用,他們的旗幟也全部被銷毀。

    一個月之後,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支持、教唆近衛軍的拜克塔什教團被宣布為非法組織。

    他們的修道院遭摧毀,主要領袖被公開處決,其他追随者則遭流放。

    改革派人士後來将這一事件稱作&ldquo吉祥事變&rdquo(AuspiciousIncident)。

    至此,馬哈茂德蘇丹徹底在國境内清除了敵對的武裝力量。

    他宣布将組建一支新的奧斯曼軍隊,并将其命名為&ldquo穆罕默德的勝利戰士&rdquo。

     在多年堅忍而耐心的等待之後,堅強而睿智的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用一個小時的無情行動,奪回了他的奧斯曼家族祖先們曾經享有過的專斷大權。

    但他恢複古制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

    馬哈茂德并不想做一個獨裁暴君,而是想要通過獨裁的手段來達到進步的目的。

    在政變之後,國家迎來了一段開明發展的時期,蘇丹在這一時期詳細闡明了建設更具彈性、更加自由的社會的具體方案。

    他開啟了一個涵蓋範圍十分廣闊的改革方案,并将其交給他的後代繼承人繼續推行。

    按照他的計劃,奧斯曼帝國将逐漸演變成一個與西方文明越發趨近的新土耳其。

    他務實而不無遺憾地接受了奧斯曼帝國古老版圖的淪喪,但他現在要為這個縮小了的帝國創造一個全新的政府架構,幫助這個國家遏制頹勢,獲取新生。

     蘇丹在歐洲和亞洲的領地将變成一個奧斯曼共同體,強大、團結,對外足以對抗外部威脅,對内則擁有足夠的靈活性,保證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國民的利益和對國家的忠誠。

    他對内政策的核心,就是締造全新的世俗君權原則,逐漸實現政教分離。

    正是這一原則确保了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延續。

     在解決掉近衛軍之後,馬哈茂德最緊要的任務就是進行軍事改革。

    他迅速地組建起了新軍,重新啟用了以往授予軍隊統帥的&ldquo塞拉斯克&rdquo(Serasker)稱号,用這一官職取代了近衛軍的阿迦。

    塞拉斯克既是軍隊的總指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