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關燈
具備公共道德的約束,他們完全可能像舊官僚一樣腐敗。

     在這一時期的前半段,馬哈茂德終于可以不再受到來自國外的威脅了。

    但是,對蘇丹充滿威脅的附庸穆罕默德·阿裡也在利用這段時間重建他在納瓦裡諾損失掉的艦隊,并且擴充他那支大量委任法國軍官的陸軍。

    出于對他在摩裡亞的軍事行動的酬謝,蘇丹把克裡特帕夏轄區交給了穆罕默德·阿裡。

    但是,他未能如願得到叙利亞帕夏轄區。

    在他看來,這是蘇丹未能信守諾言的表現。

    到了1832年,他做好了為此複仇的準備。

    他以自己與阿卡帕夏(阿卡帕夏的轄區是通往叙利亞的鑰匙)的私人恩怨為借口,派他的兒子易蔔拉欣率領大軍前去強奪叙利亞。

     易蔔拉欣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加沙和耶路撒冷,接着又在艦隊的支援下攻克了阿卡。

    随後,易蔔拉欣開始朝着阿勒頗和大馬士革進軍。

    面對久經戰陣的敵軍,馬哈茂德的新軍連吃敗仗。

    易蔔拉欣接着翻越了托魯斯山脈,奪取了安納托利亞中心地帶的科尼亞,繼而又一直前進到布爾薩。

    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伊斯坦布爾。

    在穆罕默德·阿裡看來,奧斯曼帝國勢必滅亡,而他一直夢想可以在這個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國家。

     恐慌席卷了首都,馬哈茂德則派人向英國政府緊急求援。

    英國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坎甯強烈支持向蘇丹提供援助,但巴麥尊勳爵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巴麥尊勳爵此刻一心想要執行裁軍的政策。

    這樣一來,馬哈茂德别無選擇,隻好向宿敵俄國人求援。

    俄軍總是做好了出征的準備,于是欣然同意了馬哈茂德的請求。

    1833年年初,一支從塞瓦斯托波爾出發的俄羅斯艦隊運來了6000名俄軍。

    他們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附近登陸,前來協助伊斯坦布爾的防禦。

    六個星期之後,一支規模大一倍的俄軍又從敖德薩趕來。

    沙皇的軍隊占據了斯庫塔裡的巨人山,從而控制了伊斯坦布爾。

    在外國人中,此時隻有俄國人能見到蘇丹;俄國士兵和水手出現在了伊斯坦布爾的街頭,俄羅斯軍官則被召集進城協助奧斯曼軍隊的訓練和指揮。

    易蔔拉欣本打算朝着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軍,但鑒于俄軍的存在,他謹慎地選擇了以他父親的名義進行談判。

    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政府也終于恍然大悟,意識到了俄國的威脅。

     在巴麥尊勳爵的主導下,英法兩國向蘇丹施加了巨大的外交壓力,要求他讓俄國人撤軍。

    作為交換,他們保證讓穆罕默德·阿裡撤軍,并且擔保他不再來犯。

    于是,蘇丹發布了一道诏書,承認穆罕默德·阿裡不僅擁有埃及和克裡特帕夏轄區,還擁有叙利亞、大馬士革、的黎波裡、阿勒頗和阿達納的管轄權。

    在穆罕默德·阿裡的有生之年,他都可以保有這些帕夏轄區,但不保證易蔔拉欣或其他繼承人在他死後可以繼承這些領地。

    蘇丹還與俄羅斯單獨簽署了《欣卡爾&mdash伊斯凱萊西和約》(TreatyofHunkiarIskelessi),與俄國結成了攻守同盟。

    根據和約,俄軍将從伊斯坦布爾撤退。

    但根據和約裡的一項秘密條款,俄國軍艦随時可以自由通行海峽。

    此外,除非俄國同意,其他國家都不能獲得自由通行海峽的權利。

    而且,在俄國認為合适的時候,它還有權派遣其陸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登陸。

     但是,對于馬哈茂德來說,他不可能長期忍受自己那麼一大片亞洲領土掌握在一個叛臣的手中。

    而且,穆罕默德·阿裡還野心勃勃地想把這片領土變成一塊實際上獨立于奧斯曼帝國政府的世襲帕夏轄區。

    1838年,穆罕默德·阿裡拒絕繼續向奧斯曼帝國政府納貢,此舉實際上相當于宣布獨立。

    馬哈茂德下定決心要徹底消滅穆罕默德·阿裡,于是在幼發拉底河流域集結了一支軍隊,準備進軍叙利亞,并于1839年向穆罕默德·阿裡宣戰。

    由于穆罕默德·阿裡的統治比蘇丹殘暴得多,叙利亞的大部分居民都對穆罕默德·阿裡心懷不滿。

    與此同時,馬哈茂德還派遣了一支艦隊沿着叙利亞海岸推進,與陸軍兩路并進。

    結果,陸海兩路遠征都遭遇了災難性的失敗。

    他手下的不少部隊被埃及人用金子收買,臨陣脫逃,導緻他的軍隊被打得大敗。

    艦隊的命運更加悲慘&mdash&mdash艦隊的指揮官背信棄義,把艦隊直接帶到了亞曆山大港,将其獻給了穆罕默德·阿裡。

     看到這種情況,西方國家十分擔心俄國會第二次出兵幹涉,于是為了保護奧斯曼帝國,它們秘密拟定了條約,力求徹底解決土耳其&mdash埃及問題。

    法國出于自己的利益,支持穆罕默德·阿裡反對蘇丹,因此拒絕合作。

    而意在尋求和解的俄羅斯反而參與了進來,提出可以放棄在達達尼爾海峽航行的壟斷權利。

    巴麥尊勳爵在倫敦召開了一次會議,英國、俄國和奧地利在會上達成了一項協議。

    根據協議,如果穆罕默德·阿裡從叙利亞撤軍,并且把奧斯曼艦隊歸還給蘇丹,那麼列強将承認他在埃及的世襲帕夏地位以及他在叙利亞的終身帕夏地位。

    如果穆罕默德·阿裡拒絕,那麼三國的艦隊就會封鎖埃及和叙利亞。

     穆罕默德·阿裡拒絕了最後通牒。

    于是,一支英國艦隊出現在了叙利亞海岸,接連摧毀了貝魯特和阿卡的要塞。

    接着,登陸的英軍在反對穆罕默德·阿裡暴政的阿拉伯起義軍的幫助下,擊敗了當地的埃及占領軍。

    此舉激怒了法國,法國甚至一度威脅要與英國開戰。

    但是,時任法國國王的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很快意識到,威脅開戰毫無作用,與實際開戰之間有着天壤之别。

    英國艦隊在海軍上将納皮爾(AdmiralNapier)的指揮下來到亞曆山大港,威脅要炮轟港口。

    穆罕默德·阿裡擔心亞曆山大港會重蹈阿卡的覆轍,隻好同意和談。

    他歸還了蘇丹的艦隊,恢複向蘇丹納貢,并且同意裁軍。

    作為回報,他在埃及的世襲地位得到了确認。

    他還從叙利亞撤了出來,讓叙利亞和克裡特一同回到奧斯曼帝國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1841年,包括法國在内的列國在倫敦簽署協議,正式确認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為奧斯曼帝國領海,和平時期禁止他國戰艦駛入。

    這項協議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十分有利,但是與1833年奧斯曼帝國對俄羅斯的承諾相矛盾。

    12年後的1853年,這一沖突将産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不過,馬哈茂德蘇丹既沒有看到他的軍隊慘敗于他的附庸之手,也沒有看到後來讓人振奮的結局。

    他在1839年7月1日去世了。

    說到最偉大的蘇丹,馬哈茂德定然可以名列其中。

    與他那些偉大的先祖不同,他并不是一位軍事統帥,對外交也不在行。

    在他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不斷萎縮。

    但是,憑借他的統治能力和具有遠見的規劃,奧斯曼帝國止住了日漸下滑的頹勢,在内部打破了頑固反動勢力的枷鎖,開始朝着一個現代國家的方向緩慢前行。

     馬哈茂德死後,他16歲的兒子阿蔔杜勒·邁吉德(AbdulMejid)繼位成為蘇丹。

     [1]英國政治家,時任外交大臣。

     [2]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區,有一些軍事院校。

     [3]多米尼科·多尼采蒂是19世紀上半葉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他的弟弟朱塞佩·多尼采蒂在奧斯曼帝國為馬哈茂德二世服務。

     [4]2世紀時的古羅馬醫學家。

     [5]10&mdash11世紀時的波斯醫學家,也被稱作伊本·西那(IbnSīn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