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穆斯林學生們史無前例地開始學習歐洲曆史和文學,課堂上使用法語授課;對法國文學的研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對波斯文學的研究。
馬哈茂德蘇丹對平民教育的關注程度不亞于他對軍事教育及其附屬學科分支的關注程度。
他的新政府體系裡急需有能力的公務人員。
1838年,要務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十分進步而反傳統的報告,可以體現出在西方的直接影響下,土耳其人對教育的新看法: 宗教知識可以為我們在未來的世界提供救贖,但科學知識可以增進人們在現世的生活。
例如,天文學可以推動航海和貿易的發展,數學可以提高我們在戰争和軍事管理中的表現&hellip&hellip在探讨複興農業、貿易和工業的種種項目的過程中,本委員會發現,沒有科學我們将一籌莫展;而要發展科學,改進教育,就必須給學校體系帶來新秩序。
他們提到的學校指的是初等學校,要務委員會希望可以對其進行世俗化改革。
不過,要務委員會的想法遭到了謝赫伊斯蘭及其所在部門的堅決反對。
因此,一直到20世紀,對平民的初等教育都掌握在宗教勢力手中。
面對來自烏理瑪的反對,要務委員會隻好在面向青春期學生的教育[&ldquo呂什迪耶&rdquo學校(rüshdiye)]中實踐其的想法。
這類學校可以填補初等的宗教教育與更高等的世俗教育之間的空白。
盡管進展緩慢,但在馬哈茂德蘇丹統治期間,要務委員會還是用公款創辦了兩所新的分别依附于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和蘇萊曼清真寺的文法學校。
學校的課程主要是語法和文學,以培養未來的公務人員。
不過,馬哈茂德的這一切方案還有一個奇怪的障礙&mdash&mdash語言障礙。
馬哈茂德想要給這個穆斯林民族介紹西方的政府和社會體系,但是這個民族對西方語言一竅不通。
在塞利姆三世提倡語言研究的時代,有一些年輕人學習了外國語言。
但是到了現在,這些人幾乎沒剩下幾個,他們也沒有太多的傳人。
希臘獨立戰争爆發之後,在政府裡任職的希臘人不再受到信任,最後一個希臘人帝國政府譯員主管也遭解職,蘇丹想要找一名穆斯林接替他的職務。
但是,為這個職位找到合适的人選十分困難,最後隻好找了一位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數學學校教師出任此職,後來接替他的也是同一所學校的教師。
最終,為了解決語言問題,蘇丹在高門之内設置了一些&ldquo翻譯室&rdquo,這些翻譯室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一所外國語學校。
從1834年起,馬哈茂德開始着手重啟塞利姆三世昙花一現、未能完成的計劃,在歐洲主要國家的首都開設奧斯曼帝國大使館。
現在,奧斯曼帝國的外交人員大部分都是身為穆斯林的土耳其人,而不再是芬内爾希臘人,非穆斯林也逐漸被隔絕在高級外交職位之外。
奧斯曼帝國的外交人員不僅有機會學習西方語言,還可以受到西方文明的一些影響。
在接下來的50年裡,這些人将成為奧斯曼帝國内部較為開明的領袖人物和政治家的主要來源。
與此同時,馬哈茂德也意識到了在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裡通信的重要性。
于是,他在伊斯坦布爾開辦了第一家土耳其語報紙,其法文版叫作《奧斯曼箴言報》(MoniteurOttoman)。
他要求官員必須閱讀這份報紙,以熟悉他的政策和活動。
1834年,他又創立了郵政服務,負責管理郵政的官員自行在帝國内部合适的地點任命下屬官員,負責登記管理所有通信。
蘇丹解釋說:&ldquo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有什麼人需要靠自己送信。
&rdquo他親自為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條郵路[從于斯屈達爾(Üsküdar,即斯庫塔裡)到阿德裡安堡]落成剪彩。
在此之後,又有多條郵路修成。
就這樣,馬哈茂德為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明要素的現代土耳其國家的緩慢崛起打下了軍事、司法和行政方面的基礎。
從社會表象上看,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漸西方化。
蘇丹本人就起到了表率作用。
他不再使用奧斯曼禮節,而改用歐洲禮儀。
在接見外賓時,蘇丹會逐個走到他們身邊與他們交談,甚至還會對他們的夫人表現出充分的尊重。
蘇丹不再是一個遙遠而冷漠的人物,他會出現在民衆面前,親自參加公開慶典,發表講話。
他接見大臣時,大臣們無須站着,隻要坐着就可以。
官員們的辦公室采用了歐洲的裝潢風格,不再像以前那樣隻有厚靠墊和軟墊,辦公桌、台子、靠背椅一應俱全,甚至還經常違犯伊斯蘭禁律,在牆上挂上了蘇丹的畫像。
馬哈茂德不鼓勵留長胡子,還帶來了服飾上的明顯變化。
他為他的新軍準備了歐洲風格的緊身上衣、褲子和靴子。
20年前,服裝的變革直接引發了兵變,導緻了塞利姆三世的下台。
而現在,軍隊雖有遲疑,但還是接受了換裝。
奧斯曼帝國的軍人習慣了寬松的拖鞋、肥大的褲子和袍子,盡管這些裝備會影響他們的活動。
在他們看來,這些貼身的制服是異教徒的象征,因此比較低等。
讓他們接受帽子上的變化尤為困難,因為他們給帽子賦予了太多宗教上的意味。
馬哈茂德重新啟用了塞利姆三世的新軍曾經使用過的圓筒形的&ldquo蘇巴拉&rdquo(subara)軟帽,以取代頭巾。
1828年,&ldquo蘇巴拉&rdquo軟帽又被更加實用的菲斯帽(fez)取代。
這種紅色的毛氈軟帽來自北非,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其實來自歐洲。
先知穆罕默德本人曾經公開宣示,頭戴之物乃伊斯蘭教信仰特殊的象征物。
因此,如果菲斯帽要成為标配的軍帽,首先必須經過烏理瑪的審查、批準。
烏理瑪經過一番猶豫之後,認可了穆斯林佩戴菲斯帽的做法,随後馬哈茂德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來強制推行這種帽子的使用。
不過,馬哈茂德還想給帽子增加一個皮質的帽檐,以保護士兵的眼睛免受陽光直射。
但是,烏理瑪堅決拒絕了這項提議,因為有了帽檐之後,士兵在祈禱時額頭就不能碰到地面,不符合虔誠的穆斯林的規範。
1829年,馬哈茂德發布了一項法令,規定了各級官員應當穿着怎樣的衣服。
在此之後,平民和士兵都開始佩戴菲斯帽。
中世紀式樣的袍子和頭巾成了宗教身份的象征,隻有烏理瑪的神職人員才把袍子和頭巾當成&ldquo制服&rdquo穿戴。
歐式的褲子取代了肥大的土耳其褲子,給土耳其人帶去了更多現代平民生活的氣息。
現在,至少在城市裡,土耳其人的普遍穿着還包括西式長外衣和黑色皮靴。
在鎮壓了近衛軍之後,矢志在各個領域均有一番作為的馬哈茂德二世隻有13年的時間,來為他期待已久的徹底改革打下基礎,并付諸實施&mdash&mdash盡管在有些方面他或許不可避免地隻能做一些表面文章。
這是一段艱辛的歲月。
面對種種問題,馬哈茂德展現出了在其祖先身上都罕見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蘇丹不辭辛勞地工作,目标是要盡快用一種新的秩序來替代奧斯曼帝國的舊秩序,同時讓其臣民從他們習慣了數個世紀之久的生活方式中擺脫出來,去采納一種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未曾嘗試、十分陌生的新的生活方式。
盡管宗教體系裡那些活在過去之中的人已經無力逆轉這種趨勢,但他們依然不可避免地暗中仇視這種變革。
不過,新的官僚體系産生了更具現代意識的人。
他們采納了成本更加高昂的西方生活方式,同時在陌生而仍顯無序的政府機構裡按照西方的方式進行工作。
他們缺乏可以保證他們安全的依靠,也沒有過去統治國家的世襲階層習以為常的那種緊密的個人關系和忠誠體系。
作為擁有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标準和思維方式的西方化的公務人員,這些管理國家的人與被管理者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鴻溝。
不僅如此,由于這些&ldquo公仆&rdquo還不
馬哈茂德蘇丹對平民教育的關注程度不亞于他對軍事教育及其附屬學科分支的關注程度。
他的新政府體系裡急需有能力的公務人員。
1838年,要務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十分進步而反傳統的報告,可以體現出在西方的直接影響下,土耳其人對教育的新看法: 宗教知識可以為我們在未來的世界提供救贖,但科學知識可以增進人們在現世的生活。
例如,天文學可以推動航海和貿易的發展,數學可以提高我們在戰争和軍事管理中的表現&hellip&hellip在探讨複興農業、貿易和工業的種種項目的過程中,本委員會發現,沒有科學我們将一籌莫展;而要發展科學,改進教育,就必須給學校體系帶來新秩序。
他們提到的學校指的是初等學校,要務委員會希望可以對其進行世俗化改革。
不過,要務委員會的想法遭到了謝赫伊斯蘭及其所在部門的堅決反對。
因此,一直到20世紀,對平民的初等教育都掌握在宗教勢力手中。
面對來自烏理瑪的反對,要務委員會隻好在面向青春期學生的教育[&ldquo呂什迪耶&rdquo學校(rüshdiye)]中實踐其的想法。
這類學校可以填補初等的宗教教育與更高等的世俗教育之間的空白。
盡管進展緩慢,但在馬哈茂德蘇丹統治期間,要務委員會還是用公款創辦了兩所新的分别依附于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和蘇萊曼清真寺的文法學校。
學校的課程主要是語法和文學,以培養未來的公務人員。
不過,馬哈茂德的這一切方案還有一個奇怪的障礙&mdash&mdash語言障礙。
馬哈茂德想要給這個穆斯林民族介紹西方的政府和社會體系,但是這個民族對西方語言一竅不通。
在塞利姆三世提倡語言研究的時代,有一些年輕人學習了外國語言。
但是到了現在,這些人幾乎沒剩下幾個,他們也沒有太多的傳人。
希臘獨立戰争爆發之後,在政府裡任職的希臘人不再受到信任,最後一個希臘人帝國政府譯員主管也遭解職,蘇丹想要找一名穆斯林接替他的職務。
但是,為這個職位找到合适的人選十分困難,最後隻好找了一位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數學學校教師出任此職,後來接替他的也是同一所學校的教師。
最終,為了解決語言問題,蘇丹在高門之内設置了一些&ldquo翻譯室&rdquo,這些翻譯室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一所外國語學校。
從1834年起,馬哈茂德開始着手重啟塞利姆三世昙花一現、未能完成的計劃,在歐洲主要國家的首都開設奧斯曼帝國大使館。
現在,奧斯曼帝國的外交人員大部分都是身為穆斯林的土耳其人,而不再是芬内爾希臘人,非穆斯林也逐漸被隔絕在高級外交職位之外。
奧斯曼帝國的外交人員不僅有機會學習西方語言,還可以受到西方文明的一些影響。
在接下來的50年裡,這些人将成為奧斯曼帝國内部較為開明的領袖人物和政治家的主要來源。
與此同時,馬哈茂德也意識到了在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裡通信的重要性。
于是,他在伊斯坦布爾開辦了第一家土耳其語報紙,其法文版叫作《奧斯曼箴言報》(MoniteurOttoman)。
他要求官員必須閱讀這份報紙,以熟悉他的政策和活動。
1834年,他又創立了郵政服務,負責管理郵政的官員自行在帝國内部合适的地點任命下屬官員,負責登記管理所有通信。
蘇丹解釋說:&ldquo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有什麼人需要靠自己送信。
&rdquo他親自為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條郵路[從于斯屈達爾(Üsküdar,即斯庫塔裡)到阿德裡安堡]落成剪彩。
在此之後,又有多條郵路修成。
就這樣,馬哈茂德為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明要素的現代土耳其國家的緩慢崛起打下了軍事、司法和行政方面的基礎。
從社會表象上看,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漸西方化。
蘇丹本人就起到了表率作用。
他不再使用奧斯曼禮節,而改用歐洲禮儀。
在接見外賓時,蘇丹會逐個走到他們身邊與他們交談,甚至還會對他們的夫人表現出充分的尊重。
蘇丹不再是一個遙遠而冷漠的人物,他會出現在民衆面前,親自參加公開慶典,發表講話。
他接見大臣時,大臣們無須站着,隻要坐着就可以。
官員們的辦公室采用了歐洲的裝潢風格,不再像以前那樣隻有厚靠墊和軟墊,辦公桌、台子、靠背椅一應俱全,甚至還經常違犯伊斯蘭禁律,在牆上挂上了蘇丹的畫像。
馬哈茂德不鼓勵留長胡子,還帶來了服飾上的明顯變化。
他為他的新軍準備了歐洲風格的緊身上衣、褲子和靴子。
20年前,服裝的變革直接引發了兵變,導緻了塞利姆三世的下台。
而現在,軍隊雖有遲疑,但還是接受了換裝。
奧斯曼帝國的軍人習慣了寬松的拖鞋、肥大的褲子和袍子,盡管這些裝備會影響他們的活動。
在他們看來,這些貼身的制服是異教徒的象征,因此比較低等。
讓他們接受帽子上的變化尤為困難,因為他們給帽子賦予了太多宗教上的意味。
馬哈茂德重新啟用了塞利姆三世的新軍曾經使用過的圓筒形的&ldquo蘇巴拉&rdquo(subara)軟帽,以取代頭巾。
1828年,&ldquo蘇巴拉&rdquo軟帽又被更加實用的菲斯帽(fez)取代。
這種紅色的毛氈軟帽來自北非,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其實來自歐洲。
先知穆罕默德本人曾經公開宣示,頭戴之物乃伊斯蘭教信仰特殊的象征物。
因此,如果菲斯帽要成為标配的軍帽,首先必須經過烏理瑪的審查、批準。
烏理瑪經過一番猶豫之後,認可了穆斯林佩戴菲斯帽的做法,随後馬哈茂德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來強制推行這種帽子的使用。
不過,馬哈茂德還想給帽子增加一個皮質的帽檐,以保護士兵的眼睛免受陽光直射。
但是,烏理瑪堅決拒絕了這項提議,因為有了帽檐之後,士兵在祈禱時額頭就不能碰到地面,不符合虔誠的穆斯林的規範。
1829年,馬哈茂德發布了一項法令,規定了各級官員應當穿着怎樣的衣服。
在此之後,平民和士兵都開始佩戴菲斯帽。
中世紀式樣的袍子和頭巾成了宗教身份的象征,隻有烏理瑪的神職人員才把袍子和頭巾當成&ldquo制服&rdquo穿戴。
歐式的褲子取代了肥大的土耳其褲子,給土耳其人帶去了更多現代平民生活的氣息。
現在,至少在城市裡,土耳其人的普遍穿着還包括西式長外衣和黑色皮靴。
在鎮壓了近衛軍之後,矢志在各個領域均有一番作為的馬哈茂德二世隻有13年的時間,來為他期待已久的徹底改革打下基礎,并付諸實施&mdash&mdash盡管在有些方面他或許不可避免地隻能做一些表面文章。
這是一段艱辛的歲月。
面對種種問題,馬哈茂德展現出了在其祖先身上都罕見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蘇丹不辭辛勞地工作,目标是要盡快用一種新的秩序來替代奧斯曼帝國的舊秩序,同時讓其臣民從他們習慣了數個世紀之久的生活方式中擺脫出來,去采納一種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未曾嘗試、十分陌生的新的生活方式。
盡管宗教體系裡那些活在過去之中的人已經無力逆轉這種趨勢,但他們依然不可避免地暗中仇視這種變革。
不過,新的官僚體系産生了更具現代意識的人。
他們采納了成本更加高昂的西方生活方式,同時在陌生而仍顯無序的政府機構裡按照西方的方式進行工作。
他們缺乏可以保證他們安全的依靠,也沒有過去統治國家的世襲階層習以為常的那種緊密的個人關系和忠誠體系。
作為擁有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标準和思維方式的西方化的公務人員,這些管理國家的人與被管理者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鴻溝。
不僅如此,由于這些&ldquo公仆&rdquo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