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爾幹山脈的道路,兵鋒直指蘇丹的都城。

    躲在城牆裡防守的土耳其人要比開闊地裡的土耳其人更難對付,他們的守軍幾乎像以前一樣頑強地抵抗俄軍。

    土耳其人在瓦爾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還是丢掉了該城。

    防守失利的部分原因是一位奧斯曼軍隊指揮官率領數千名部下投向了敵軍,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俄羅斯人控制了黑海。

    錫利斯特拉和堪稱通往山口的鑰匙的舒姆拉依然在堅守。

     俄羅斯人損失慘重。

    第二年,他們又派來了一支規模更大的軍隊。

    率領這支軍隊的是迪比奇元帥(MarshalDiebitsch),他被毛奇男爵(BaronMoltke)[12]譽為&ldquo有戰無不勝之名&rdquo。

    他後來被授予了&ldquo紮巴爾幹斯基&rdquo(Sabalskanski)的稱号,即&ldquo翻越巴爾幹山脈的人&rdquo。

    他留下一小股部隊圍攻錫利斯特拉,最終攻克了這座城市;與此同時,他的主力在舒姆拉前的庫勒夫斯卡(Kulewtska)原野上大戰一場。

    在這場戰役中,一支奧斯曼大軍被規模較小的俄軍擊潰,還損失了他們全部的火炮。

     接着,迪比奇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尚未攻克舒姆拉要塞(要塞裡還有原本的守備隊和庫勒夫斯卡戰役的幸存者)的情況下就翻越了巴爾幹山脈。

    就在奧斯曼軍隊的指揮官雷希德帕夏還在準備舒姆拉的防禦時,迪比奇留下一小股部隊牽制守軍,随後率領主力強行軍九天,穿過深深的峽谷,翻越了令人望而卻步的巴爾幹山口。

    他驚奇地發現自己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為了準備舒姆拉的防禦戰,缺乏遠見的雷希德事先撤走了防禦山口的部隊。

     就這樣,俄軍穿過了這一迄今為止幾乎不可逾越的天險,在布爾加斯(Burgas)[13]為黑海中的俄羅斯艦隊打通了補給線。

    接着,他們擊潰了土耳其人幾股小規模的抵抗,還不忘将當地的基督徒農民置于他們的保護之下,并且獲得了農民們的熱情歡迎。

    現在,俄軍已經出現在阿德裡安堡&mdash&mdash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首府&mdash&mdash前的平原上。

    敵人居然突破了以前從未被突破過的山嶺,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這讓阿德裡安堡的守軍大為震驚。

    他們未發一槍即告投降。

    實際上,翻越山嶺的路途十分殘酷,痢疾、瘟疫和疲勞讓俄軍減員十分嚴重;而且,俄軍也絕無獲得增援或平安撤退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不是土耳其人過高估計了敵人的實力,他們原本是可以擊敗這支俄軍的。

    盡管側翼有了黑海艦隊的掩護,但迪比奇十分清楚自己面對的風險。

    但是,他打算用自己的勇氣吓倒敵人,于是計劃向伊斯坦布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軍。

    很快,他的部隊就向前推進了100英裡(約161千米)。

     在奧斯曼帝國的都城,人們驚慌失措,聞風喪膽,城中一片混亂無序。

    一開始,蘇丹還能夠保持冷靜。

    他對守軍的力量充滿信心,還号召土耳其人志願加入城市的防禦工作中來。

    他打出先知穆罕默德的神聖旗幟,宣布将親自指揮防禦。

    但是,他不明智地乘坐馬車出現在衆人面前,而非像古代的守城者那樣騎在馬背上。

    這一&ldquo聞所未聞、令人難堪的新物件&rdquo大大挫傷了公衆的積極性。

    迪萬中的主要大臣則敦促他求和。

    英國和法國大使也沒有意識到俄國人的外強中幹,同樣建議他求和。

    在種種壓力之下,本來絕非膽小之輩的蘇丹隻好屈服。

    他被俄國人的虛張聲勢吓到了,讓迪比奇避免了原本的難逃之劫。

    1829年秋天,他派了一個代表團到迪比奇的大營,與他協商簽署了《阿德裡安堡和約》。

     死裡逃生的俄國元帥開出了看似很溫和的條款。

    他以沙皇的名義許諾,俄國将放棄領土擴張,歸還在此次戰争中取得的大部分領土。

    不過,俄國還是會保留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和多瑙河在蘇利納(Sulina)的河口,以便有效控制多瑙河。

    由于拆除了沿岸的一些要塞,多瑙河從此以後再也無法充當奧斯曼帝國的第一道防線了。

    盡管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在名義上歸還給了蘇丹,但它們獲得了自治權,實際上相當于取得了獨立。

    它們有權自主募集軍隊,擁立終身制的大公,土耳其人從此以後無權插手它們的事務。

    大部分穆斯林居民也離開了這兩個國家。

    除此之外,條約還确認了塞爾維亞實質上的獨立,隻有貝爾格萊德和奧爾紹瓦這兩處要地還留在土耳其人手中。

    在亞洲,俄軍另一位出色的統帥帕斯基維奇(Paskievitch)同樣取得了赫赫戰功,被他征服的卡爾斯、埃爾祖魯姆和巴耶濟德[14]也都歸還給了土耳其人。

    但是,俄國人保留了其他的要塞,并且永久性地吞并了格魯吉亞和高加索地區的許多土地。

     在希臘,由于奧斯曼軍隊已經完全撤出,蘇丹隻好接受《倫敦協議》中那些他曾經拒絕過的條款,以及英、法、俄三國提出的其他一些要求。

    他被迫承認希臘不再臣屬于他,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在土耳其人與希臘人就邊界問題讨價還價了一番之後,嶄新的希臘終于在1830年成立,不久之後成為一個王國。

    其版圖包括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地區,以及除克裡特島之外的諸多島嶼。

    色薩利地區和阿爾巴尼亞仍然留在蘇丹手中,成了其帝國的邊疆省份。

     這個新生的國家将由世襲君主統治,其稱号為希臘國王,人選将出自不屬于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王室的家族。

    歐洲列強的首選是薩克森&mdash科堡家族的利奧波德公爵。

    此人頗有才幹,是英王喬治四世的女婿。

    不過,自己有野心作為終身總統統治希臘、同時又代表俄國利益的卡波季斯第亞斯極力阻撓利奧波德出任國王。

    于是,利奧波德拒絕了希臘王位,後來作為比利時國王展示了自己的才幹。

    1831年,卡波季斯第亞斯遇刺身亡。

    兇手來自馬尼半島,是卡波季斯第亞斯的政敵,十分驕傲而痛恨他的獨裁作風。

    卡波季斯第亞斯死後,希臘王位交到了奧托王子手中,其父是親希臘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

    蘇丹承認了奧托的王位。

    就這樣,奧托成了希臘人的第一位國王,他将統治希臘一代人的時間。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奧斯曼帝國遭受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這些失敗部分要歸咎于蘇丹在關鍵時刻不明智地拒絕了其他國家開出的條件,他本來有機會與英、法、俄三國達成比較體面的條款。

    結果,他丢掉了他的海軍,丢掉了希臘,還丢掉了奧斯曼帝國其他地方的不少領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一切不幸發生之時,他剛剛鼓足幹勁在國内成功推行了影響深遠的改革,這些改革将從根本上改變奧斯曼帝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觀念。

     [1]德國中部城市。

     [2]其本名的拉丁化寫作Ioannis,John是轉成英文後的寫法。

    此處遵從其母語的讀音。

     [3]&ldquo聖隊&rdquo是由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敖德薩的希臘裔學生志願組成的部隊,是希臘獨立戰争中第一支由希臘人組建的部隊。

    這支部隊借用了公元前4世紀的精英部隊&ldquo底比斯聖隊&rdquo的名稱。

     [4]即皮利翁山。

    此山得名于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著名的阿喀琉斯的父親珀琉斯(Peleus)。

    據說,希臘神話中的許多故事,包括珀琉斯與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禮,都發生在這裡。

     [5]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中部,是奧斯曼帝國統治該半島的行政中心。

     [6]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南部的一個地區。

     [7]也稱作&ldquo神聖同盟&rdquo,由俄、奧、普這三個君主制國家在拿破侖失敗後發起,後來其他歐洲國家陸陸續續加入了這個松散的組織。

     [8]壯遊(grandtour),文藝複興之後流行于歐洲貴族子弟乃至平民階層的一種活動,年輕人在家财或贊助人的支持下在歐洲大陸遊曆學習。

     [9]英國散文作家、記者,政治活動家、政論家。

     [10]梅特涅是19世紀上半葉歐洲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曾出任奧地利帝國的外交大臣和首相。

     [11]羅伯特·斯圖爾特(RobertStewart),卡斯爾雷子爵,曾擔任英國外交大臣。

    1822年,他由于精神失常而自殺身亡。

     [12]即赫爾穆特·卡爾·馮·毛奇,通常稱作&ldquo老毛奇&rdquo,以與他的侄子&ldquo小毛奇&rdquo相區分。

     [13]位于保加利亞東南部的黑海沿岸城市。

     [14]今稱多烏巴亞澤特(Do?ubayaz?t),位于今土耳其的東部,與伊朗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