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夏穆罕默德·阿裡發出了召喚。

    從拿破侖時代起,穆罕默德·阿裡的部隊就按照西方軍隊的方式進行訓練和裝備,還曾經在阿拉伯地區為馬哈茂德二世蘇丹鎮壓了一次叛亂。

    現在,馬哈茂德二世希望穆罕默德·阿裡能夠出兵幫助他鎮壓叛亂的希臘人。

    作為回報,他許諾将授予穆罕默德·阿裡克裡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帕夏的職務。

    不過,穆罕默德·阿裡本人想得到一塊更遙遠的領地&mdash&mdash叙利亞帕夏轄區。

     穆罕默德·阿裡派他的兒子易蔔拉欣帕夏從亞曆山大港出發,率領一支艦隊進入地中海。

    這是地中海上非歐洲國家派出過的最龐大的艦隊。

    這支艦隊經過克裡特島,來到了摩裡亞最西端防禦森嚴的港口莫登。

    易蔔拉欣把大本營設在了這裡,這标志着希臘獨立戰争第二階段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他手下紀律嚴明的部隊将橫掃伯羅奔尼撒,一路播撒恐懼和毀滅,從希臘人手中為土耳其人收複失地,重新确立土耳其人對希臘大部分地區的統治。

    震驚之餘,希臘人終于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團結。

    科羅克特洛尼斯重獲自由,又一次成了摩裡亞地區希臘軍隊的總指揮。

    但是,他在易蔔拉欣手下連吃了兩次敗仗。

     接着,在1826年,易蔔拉欣揮師希臘的陸地領土,協助那裡的指揮官雷希德帕夏(ReshidPasha)圍攻邁索隆吉翁。

    易蔔拉欣的海軍阻止前來救援的希臘艦隊駛入港口,扭轉了形勢。

    城中的希臘守軍和大量的平民做了最後的殊死抵抗,但還是未能守住城市。

     邁索隆吉翁的淪陷導緻了昆圖利奧蒂斯政府的垮台,而兩個相互敵對的全國大會和總統之間的内鬥又持續了一段時間。

    不過,在此之前,昆圖利奧蒂斯正式邀請了兩名能幹的英國軍官&mdash&mdash愛爾蘭人理查德·徹奇爵士(SirRichardChurch)和蘇格蘭人科克倫勳爵(LordCochrane)分别統領希臘的陸軍和海軍。

    作為履職的條件,他們要求分裂的兩方達成和解。

    于是,一個新的全國大會通過了一部新的憲法,并且選舉了帶有專制傾向的卡波迪斯特裡亞(Capodistria)出任總統。

    與此同時,雷希德帕夏展開了對雅典的漫長圍攻。

    科克倫勳爵的解圍行動失敗,土耳其人在1827年6月奪取了雅典衛城。

    這标志着土耳其人對希臘大陸地區的徹底征服,似乎也預示着希臘獨立戰争即将告終。

     然而,戰争并未結束。

    血腥戰争進行了六年之後,歐洲國家終于決定出手幹預了。

    其中,俄國人在對土耳其人施壓時最為積極;由梅特涅(Metternich)[10]主政、同樣也是一個多民族帝國的奧地利,則傾向于鎮壓起義者;英國和法國擔心新的俄土戰争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另一方面,在1824年,法國的君主換成了較開明的查理十世。

    對法國和英國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來說,希臘人的海軍可以幫助對抗海盜活動。

     在英國,更具自由主義傾向的政策取代了右翼的托利主義政策。

    在外交大臣卡斯爾雷勳爵(LordCastlereagh)[11]去世後,傾心自由主義的喬治·坎甯(GeorgeCanning)接替了他的職務,而他的親戚、親希臘的斯特拉特福德·坎甯(StratfordCanning)則被任命為駐奧斯曼帝國的大使。

    有關易蔔拉欣帕夏種種暴行的傳聞激怒了英國人。

    據說,易蔔拉欣帕夏正在把大批的希臘人擄掠為奴,以便讓埃及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定居。

    更重要的是,拜倫勳爵為了崇高的事業而英勇犧牲的故事震動了英國公衆。

     歐洲列強的首要任務是确定希臘的未來疆域和法律地位。

    1826年春天,英國和俄羅斯在聖彼得堡簽署了一項協議,初步形成了一個決定。

    在這項旨在中止流血沖突、促成土耳其人和希臘人和解的協議中,英俄兩國确定了一項基本原則:希臘不應當獲得獨立,但應當取得自行管理内部事務的自治權,同時需要向蘇丹交納歲貢。

     同年秋天,希臘人要求法國也參與進來。

    在喬治·坎甯的主張之下(他在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英、法、俄三國于1827年7月在倫敦簽署協議,讓法國也加入了英俄兩國的協議。

    此時,距離雅典的陷落剛剛過去了一個月。

    在這項協議的基礎上,英、法、俄三國向奧斯曼帝國提議調停。

    如果奧斯曼帝國拒絕調停,它們就會與希臘人建立外交關系,承認起義的各省份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并與之互派領事。

    希臘人接受了它們的提議,但蘇丹卻毫不妥協地拒絕了。

    他拒不正視現實,譴責這項提議是外國人對其完整、合法主權的公然踐踏,無論如何他都不會同意放棄他在希臘的權利,甚至不肯稍做變通。

     根據協議,列強将出動一支聯合艦隊确保雙方停火,&ldquo但不會參與任何敵對行動&rdquo。

    俄羅斯派出了一支艦隊進入地中海,與英法兩國的艦隊會合。

    三個國家的海軍司令舉行了會晤,但對下一步行動感到十分困惑。

    一方面,他們得到的指示十分含糊;另一方面,他們很難與易蔔拉欣建立起聯系。

    易蔔拉欣以希臘人的進攻依然在持續為由,拒絕在沒有得到蘇丹命令的情況下接受停火。

    最後,在進行了一次海上封鎖之後,聯合艦隊駛入納瓦裡諾灣,并堅持要在這裡展示一次武力,以迫使易蔔拉欣接受停火,撤回亞曆山大港。

    三國海軍司令達成一緻,除非土耳其人率先開火,否則聯合艦隊絕不開火。

     不幸的是,一艘埃及戰船向一艘搭載着特派代表的敞艙船開火了。

    法國艦隊的旗艦立刻還以步槍齊射。

    接着,一場海上大戰就不可避免地打響了。

    在這場海戰中,易蔔拉欣的艦隊幾乎被全殲。

    這是奧斯曼帝國自勒班陀海戰以來在海上遭遇過的最大災難。

    俄羅斯人和法國人十分滿意;在梅特涅看來,這是一場&ldquo可怕的災難”即将出任英國首相的威靈頓公爵則認為,這是一場&ldquo意外事件&rdquo。

    不過,克拉倫斯公爵(DukeofClarence,他不久之後就會成為英國國王威廉四世)還是為英國艦隊的海軍司令愛德華·科德林頓(EdwardCodrington)授予了巴斯勳章。

    不過,不久之後,他又以别的理由批準解除了愛德華·科德林頓的海軍指揮權。

    希臘人歡欣鼓舞,在漫長的等待之後他們終于獲得了自由。

     自從當選之後,全國大會的新任總統卡波迪斯特裡亞就一直在歐洲各國的首都活動,争取歐洲國家的支持。

    1828年年初,他抵達納夫普利翁,開始履行總統職責,試圖恢複和平。

    首先,他派出軍隊,确保希臘人可以從易蔔拉欣手中收回他想得到的領土,并在這些領土上建立這個新的國家。

    在這方面,他取得了部分成功。

    接着,為了确保他的個人權力,他又組建了一個在他個人有效控制下的新的統治機關&mdash&mdash&ldquo泛希臘同盟&rdquo(Panhellenion)。

    他承諾将适時召開新的全國大會,公布新憲法。

    在此之前,他通過一個秘書處&ldquo統治&rdquo國家,這個秘書處實際上相當于他的内閣。

     英國人獲得了穆罕默德·阿裡的承諾,确保易蔔拉欣會如約撤軍。

    一些部隊留在希臘,将摩裡亞的首府特裡波利夷為平地。

    他們最終被一支法國軍隊趕走。

    接着,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之間又爆發了一場新的戰争,推遲了問題最終解決的時間。

     多年以來,俄國人一直給土耳其人帶來巨大的外交壓力。

    1826年,他們迫使奧斯曼帝國簽署了羞辱性的《阿克爾曼協定》(ConventionofAckerman),不僅确認了1812年《布加勒斯特和約》的條款,還進一步擴大了俄羅斯的權益,強迫土耳其人割讓了亞洲的一些要塞。

    根據協定,摩爾達維亞人和瓦拉幾亞人獲得了完全的自主權,塞爾維亞人也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

    由于土耳其人在納瓦裡諾失去了他們的艦隊,俄羅斯獲得了在黑海的海上霸權。

    于是,在面對&ldquo莫斯科人古老的死敵&rdquo時,好戰的尼古拉一世沙皇根本不考慮和解,一心尋求武裝對抗。

    到1827年的冬天,尼古拉一世沙皇将在來年春天入侵奧斯曼帝國的計劃已經路人皆知。

    于是,蘇丹搶先對俄羅斯宣戰。

     第二年春天,沙皇尼古拉一世親率大軍渡過了普魯特河。

    大軍先占領了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大公國,随後又在6月份之前渡過了多瑙河,接着開始圍攻一系列要塞,以打開通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