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r,即&ldquo掌旗者穆斯塔法&rdquo)。
他傾心于改革計劃,憑借塞利姆的賞識才達到今天的位置上,因此決心發動政變幫助塞利姆複辟。
此時,奧斯曼帝國恰好與俄羅斯簽署了停戰協議,他那支主要由波斯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大軍因此可以騰出手來。
他與身在阿德裡安堡的忠于塞利姆的大維齊爾麾下部隊會師,随後舉着先知的旗幟向伊斯坦布爾進軍。
他的目标是震懾近衛軍,占領皇宮,推翻穆斯塔法四世蘇丹,幫助塞利姆複辟。
他在宮門口要求面見&ldquo真正的蘇丹塞利姆&rdquo,但遭到了皇宮守衛的拒絕。
于是,他率軍強行攻進了皇宮。
然而,這一短暫的耽擱卻招緻了緻命的後果。
聽到他的要求之後,穆斯塔法蘇丹下令立即勒死塞利姆和自己的親弟弟馬哈茂德。
一旦他們二人喪命,他自己就成了奧斯曼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
塞利姆進行了勇敢的抵抗,但還是被行刑者殺害了。
當巴伊拉克達爾步入内庭院的大門時,他們把塞利姆的屍體扔到他面前,對他高喊道:&ldquo瞧瞧你要找的蘇丹!&rdquo巴伊拉克達爾率領手下的阿爾巴尼亞人把穆斯塔法拖下了寶座,質問他道:&ldquo你坐在這兒幹什麼?把你的位置讓給更配坐它的人!&rdquo而劊子手們沒能找到馬哈茂德,因為一位忠實的奴隸把他藏在了一間浴室的爐子裡。
控制了局面的阿爾巴尼亞人後來找到了他。
在夜幕降臨之前,大薩拉基裡奧宮裡就鳴響了禮炮,宣告穆斯塔法四世下台,馬哈茂德二世繼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
精力充沛的穆斯塔法·巴伊拉克達爾做了馬哈茂德二世的大維齊爾。
他先處決了殺害塞利姆的劊子手、穆斯塔法的親信和雅馬克叛軍的頭目。
随後,他決心重啟塞利姆推行的改革。
他恢複了&ldquo新秩序&rdquo改革下組建的新軍,用歐洲的方式訓練他們,卻用古老的名字&ldquo塞門&rdquo(Seymens)[9]為這支部隊命名。
他恢複并增補了一些改革法令,還有史以來第一次從帝國的各個地區召集高官開會議事。
議事大會在皇宮裡舉行。
在激動人心的開幕儀式上,他宣布了一項特别的改革方案,其中涉及改組近衛軍,以消除近衛軍長期以來的種種弊端。
與此同時,他承認了有權有勢的阿揚(ayans)[10]和代雷貝伊的各種特權。
在經過激烈的辯論後,這些地方豪強(穆斯塔法·巴伊拉克達爾本人就出身于地方豪強)和中央政府之間達成了協議。
這項協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法律和政治層面确認了帝國疆域内的土地有各自不同的所屬權。
對于這份會侵害到自己的權力的協議,馬哈茂德蘇丹十分勉強地接受了。
一開始,近衛軍和烏理瑪假裝表示滿意。
巴伊拉克達爾認為自己可以依靠塞門和其他地方部隊的支持,于是十分不明智地讓他的阿爾巴尼亞和波斯尼亞部隊回了家。
機不可失,近衛軍立即再度發動了叛亂。
他們在巴伊拉克達爾的官邸縱火,然後炸掉了他藏身的一座塔樓,讓他被活活燒死。
保守派力量最終取得了勝利。
運轉混亂的舊體系帶着它身上的各種痼疾又回來了,而且似乎像過去一樣頑固。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塞利姆三世的改革運動遭到了廢止。
在奧斯曼帝國的曆代蘇丹裡,至此隻有塞利姆三世一人,全心全意又無比堅決地要在他的帝國裡推行激進的改革。
250年前,立法者蘇萊曼向東方和伊斯蘭教的傳統學習,推行改革取得了成功;塞利姆也想推行同樣成功的改革,而他的學習對象是西方和新興的世俗主義精神。
他在性格上的一些弱點使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事業,遭遇了失敗,并在幻滅和痛苦中死去。
他開明、真誠、充滿利他精神,但是在他推動奧斯曼帝國努力走上改革進步道路的過程之中,他卻看不到他的大多數子民的精神狀态;他為了他們的福祉而苦苦求索,卻無法像他偉大的先祖那樣激勵他們與自己并肩戰鬥,因此也無法獲得他們的忠誠和信任。
相反,在推行進步理念的過程中,他行事草率,熱情過頭,結果給了那些反對改革的人機會,使他們可以激發起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反對變革的偏見,更堅決地反對一切革新。
但從根本上說,塞利姆失敗的根源是這樣一個無情的事實:他要完成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奧斯曼帝國的這一曆史階段,他根本沒有能力畢其功于一役,改變這個曆經了幾個世紀、雖然弊病叢生但依然完整堅韌的舊體系。
如果激進的蘇丹塞利姆想要在他的帝國裡成功地推行改革,他就必須重建這個國家現行體制的基礎結構,實際上相當于建造一個擁有全新的執行機制和執行動力的新國家。
要完成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蘇丹必須受人景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獨斷專行地制約謝赫伊斯蘭和他的烏理瑪的權力,壓制伊斯蘭宗教勢力。
而塞利姆并非這樣一位君主,他要完成的任務在他的時代也無法完成。
作為一個超前于他的時代的統治者,他所能做的隻是嘗試在傳統的框架之内推行創新,但他并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
塞利姆缺乏能力推行的那些改革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階層裡一小部分人對世界的看法。
這一小部分人的數量僅僅比早年郁金香時期的改革派人士多了一點點。
占大多數的還是擁有強大力量的保守派,其中包括軍隊、臃腫而日益腐敗的官僚體系,以及曾經在蘇萊曼改革時期獲益、代表伊斯蘭教傳統聲音的烏理瑪。
他們依然維持着蘇萊曼當年确立和加強的内部權力平衡。
但是,在蘇萊曼的時代之後,軍隊和官僚就日漸堕落,為了他們的世俗利益随意使用乃至濫用他們的權力,出賣官職、特權,為他人大行方便,還參與到放高利貸、包稅、擅占田産和非法操控慈善基金會等活動中。
統治階層的底層人員也扮演着類似的寄生蟲角色,還像近衛軍一樣,參與到諸多商業活動之中。
對這些群體來說,他們中太多人會由于變革而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他們團結起來,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現有體制,也就相當于維護這種體制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力和财富。
由于彼此之間沒有利益分歧,他們形成了鐵闆一塊的強大勢力。
在這個工業尚處于萌芽期、商業大部分受控于外國人的國家,既不會産生釀成了法國大革命那樣的社會和經濟動蕩,也不會滋養出在19世紀晚些時候出現于其他歐洲國家的革命精神。
因此,缺乏群體支持基礎的少數改革派就隻能陷于孤立,受制于保守派,聽任他們控制統治者,或迫使統治者下台。
由于采取了親法的政策,塞利姆三世遭遇了如此的下場。
盡管他的改革遭到廢止,但他還是推動了一場學習西方開明新思想的運動。
在他身後,這場運動終将滲透進守舊的堡壘,在19世紀逐漸從一條時斷時續的小溪壯大為席卷一切的洪流。
法國大革命終究将在這片陌生的土壤中滋養出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自由,在伊斯蘭世界裡原本隻是一種法律概念,但逐漸會發展出政治上的意義;平等,起初在這個社會似乎并無現實意義,因為這個社會根植于伊斯蘭教義,有着濃厚的慈善傳統,因而沒有令人難以忍受的财富和社會權利上的懸殊差距;博愛,則會在擁有基督徒少數族裔的奧斯曼帝國,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演化為民族認同。
與此同時,伊斯蘭教依然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社會和政治力量。
值得玩味的一點是,盡管這個國家在道德層面上正逐漸遠離伊斯蘭教的原則,但這種背離在短期内對奧斯曼帝國今後的統治更多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非消極的作用。
畢竟,這個陷入停滞的國家還有一種消極的堅韌。
正如後世一位能言善辯的奧斯曼外交官開玩笑說的那樣:&ldquo我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
你們想從外部搞垮它,我們想從内部搞垮它,可它就是沒垮。
&rdquo [1]蘇利奧人是伊庇魯斯的蘇利(Souli)地區骁勇善戰的東正教族群。
[2]在法國的三級會議期間,各地區、各等級可以向政府提交陳情書,發表自己對改革的意見或建議。
[3]栽種&ldquo自由之樹&rdquo是法國在大革命期間形成的一種習俗。
村莊、社區通過儀式性地栽種&ldquo自由之樹&rdquo表達對革命的支持,同時&ldquo自由之樹&rdquo也是社區舉行革命集會的場所。
[4]塔列朗是法國政治家、外交家,從路易十六到七月王朝時期的數屆法國政府中均擔任高官。
[5]這個短命的國家被稱作塞普丁修拉共和國(SeptinsularRepublic,1800&mdash1807),也可意譯為七島共和國,名義上隸屬于奧斯曼帝國,實際受俄國控制。
1807年,俄國在與法國簽訂和約後放棄了對該國的保護,法軍卷土重來,塞普丁修拉共和國滅亡。
[6]今稱約阿尼納(Ioannina),是伊庇魯斯地區最大的城市。
[7]《普雷斯堡和約》大體上為神聖羅馬帝國畫上了句号。
和約簽署第二年,時任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号,僅保留奧地利皇帝頭銜。
[8]在19世紀變成軍職之前,凱馬坎通常由一位維齊爾出任,負責在大維齊爾無法視事時代行職權。
[9]字面意思為&ldquo看狗人&rdquo。
[10]即地方貴族階層。
他傾心于改革計劃,憑借塞利姆的賞識才達到今天的位置上,因此決心發動政變幫助塞利姆複辟。
此時,奧斯曼帝國恰好與俄羅斯簽署了停戰協議,他那支主要由波斯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的大軍因此可以騰出手來。
他與身在阿德裡安堡的忠于塞利姆的大維齊爾麾下部隊會師,随後舉着先知的旗幟向伊斯坦布爾進軍。
他的目标是震懾近衛軍,占領皇宮,推翻穆斯塔法四世蘇丹,幫助塞利姆複辟。
他在宮門口要求面見&ldquo真正的蘇丹塞利姆&rdquo,但遭到了皇宮守衛的拒絕。
于是,他率軍強行攻進了皇宮。
然而,這一短暫的耽擱卻招緻了緻命的後果。
聽到他的要求之後,穆斯塔法蘇丹下令立即勒死塞利姆和自己的親弟弟馬哈茂德。
一旦他們二人喪命,他自己就成了奧斯曼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
塞利姆進行了勇敢的抵抗,但還是被行刑者殺害了。
當巴伊拉克達爾步入内庭院的大門時,他們把塞利姆的屍體扔到他面前,對他高喊道:&ldquo瞧瞧你要找的蘇丹!&rdquo巴伊拉克達爾率領手下的阿爾巴尼亞人把穆斯塔法拖下了寶座,質問他道:&ldquo你坐在這兒幹什麼?把你的位置讓給更配坐它的人!&rdquo而劊子手們沒能找到馬哈茂德,因為一位忠實的奴隸把他藏在了一間浴室的爐子裡。
控制了局面的阿爾巴尼亞人後來找到了他。
在夜幕降臨之前,大薩拉基裡奧宮裡就鳴響了禮炮,宣告穆斯塔法四世下台,馬哈茂德二世繼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
精力充沛的穆斯塔法·巴伊拉克達爾做了馬哈茂德二世的大維齊爾。
他先處決了殺害塞利姆的劊子手、穆斯塔法的親信和雅馬克叛軍的頭目。
随後,他決心重啟塞利姆推行的改革。
他恢複了&ldquo新秩序&rdquo改革下組建的新軍,用歐洲的方式訓練他們,卻用古老的名字&ldquo塞門&rdquo(Seymens)[9]為這支部隊命名。
他恢複并增補了一些改革法令,還有史以來第一次從帝國的各個地區召集高官開會議事。
議事大會在皇宮裡舉行。
在激動人心的開幕儀式上,他宣布了一項特别的改革方案,其中涉及改組近衛軍,以消除近衛軍長期以來的種種弊端。
與此同時,他承認了有權有勢的阿揚(ayans)[10]和代雷貝伊的各種特權。
在經過激烈的辯論後,這些地方豪強(穆斯塔法·巴伊拉克達爾本人就出身于地方豪強)和中央政府之間達成了協議。
這項協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法律和政治層面确認了帝國疆域内的土地有各自不同的所屬權。
對于這份會侵害到自己的權力的協議,馬哈茂德蘇丹十分勉強地接受了。
一開始,近衛軍和烏理瑪假裝表示滿意。
巴伊拉克達爾認為自己可以依靠塞門和其他地方部隊的支持,于是十分不明智地讓他的阿爾巴尼亞和波斯尼亞部隊回了家。
機不可失,近衛軍立即再度發動了叛亂。
他們在巴伊拉克達爾的官邸縱火,然後炸掉了他藏身的一座塔樓,讓他被活活燒死。
保守派力量最終取得了勝利。
運轉混亂的舊體系帶着它身上的各種痼疾又回來了,而且似乎像過去一樣頑固。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塞利姆三世的改革運動遭到了廢止。
在奧斯曼帝國的曆代蘇丹裡,至此隻有塞利姆三世一人,全心全意又無比堅決地要在他的帝國裡推行激進的改革。
250年前,立法者蘇萊曼向東方和伊斯蘭教的傳統學習,推行改革取得了成功;塞利姆也想推行同樣成功的改革,而他的學習對象是西方和新興的世俗主義精神。
他在性格上的一些弱點使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事業,遭遇了失敗,并在幻滅和痛苦中死去。
他開明、真誠、充滿利他精神,但是在他推動奧斯曼帝國努力走上改革進步道路的過程之中,他卻看不到他的大多數子民的精神狀态;他為了他們的福祉而苦苦求索,卻無法像他偉大的先祖那樣激勵他們與自己并肩戰鬥,因此也無法獲得他們的忠誠和信任。
相反,在推行進步理念的過程中,他行事草率,熱情過頭,結果給了那些反對改革的人機會,使他們可以激發起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反對變革的偏見,更堅決地反對一切革新。
但從根本上說,塞利姆失敗的根源是這樣一個無情的事實:他要完成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奧斯曼帝國的這一曆史階段,他根本沒有能力畢其功于一役,改變這個曆經了幾個世紀、雖然弊病叢生但依然完整堅韌的舊體系。
如果激進的蘇丹塞利姆想要在他的帝國裡成功地推行改革,他就必須重建這個國家現行體制的基礎結構,實際上相當于建造一個擁有全新的執行機制和執行動力的新國家。
要完成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蘇丹必須受人景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獨斷專行地制約謝赫伊斯蘭和他的烏理瑪的權力,壓制伊斯蘭宗教勢力。
而塞利姆并非這樣一位君主,他要完成的任務在他的時代也無法完成。
作為一個超前于他的時代的統治者,他所能做的隻是嘗試在傳統的框架之内推行創新,但他并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
塞利姆缺乏能力推行的那些改革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階層裡一小部分人對世界的看法。
這一小部分人的數量僅僅比早年郁金香時期的改革派人士多了一點點。
占大多數的還是擁有強大力量的保守派,其中包括軍隊、臃腫而日益腐敗的官僚體系,以及曾經在蘇萊曼改革時期獲益、代表伊斯蘭教傳統聲音的烏理瑪。
他們依然維持着蘇萊曼當年确立和加強的内部權力平衡。
但是,在蘇萊曼的時代之後,軍隊和官僚就日漸堕落,為了他們的世俗利益随意使用乃至濫用他們的權力,出賣官職、特權,為他人大行方便,還參與到放高利貸、包稅、擅占田産和非法操控慈善基金會等活動中。
統治階層的底層人員也扮演着類似的寄生蟲角色,還像近衛軍一樣,參與到諸多商業活動之中。
對這些群體來說,他們中太多人會由于變革而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他們團結起來,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現有體制,也就相當于維護這種體制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力和财富。
由于彼此之間沒有利益分歧,他們形成了鐵闆一塊的強大勢力。
在這個工業尚處于萌芽期、商業大部分受控于外國人的國家,既不會産生釀成了法國大革命那樣的社會和經濟動蕩,也不會滋養出在19世紀晚些時候出現于其他歐洲國家的革命精神。
因此,缺乏群體支持基礎的少數改革派就隻能陷于孤立,受制于保守派,聽任他們控制統治者,或迫使統治者下台。
由于采取了親法的政策,塞利姆三世遭遇了如此的下場。
盡管他的改革遭到廢止,但他還是推動了一場學習西方開明新思想的運動。
在他身後,這場運動終将滲透進守舊的堡壘,在19世紀逐漸從一條時斷時續的小溪壯大為席卷一切的洪流。
法國大革命終究将在這片陌生的土壤中滋養出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自由,在伊斯蘭世界裡原本隻是一種法律概念,但逐漸會發展出政治上的意義;平等,起初在這個社會似乎并無現實意義,因為這個社會根植于伊斯蘭教義,有着濃厚的慈善傳統,因而沒有令人難以忍受的财富和社會權利上的懸殊差距;博愛,則會在擁有基督徒少數族裔的奧斯曼帝國,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演化為民族認同。
與此同時,伊斯蘭教依然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社會和政治力量。
值得玩味的一點是,盡管這個國家在道德層面上正逐漸遠離伊斯蘭教的原則,但這種背離在短期内對奧斯曼帝國今後的統治更多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非消極的作用。
畢竟,這個陷入停滞的國家還有一種消極的堅韌。
正如後世一位能言善辯的奧斯曼外交官開玩笑說的那樣:&ldquo我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
你們想從外部搞垮它,我們想從内部搞垮它,可它就是沒垮。
&rdquo [1]蘇利奧人是伊庇魯斯的蘇利(Souli)地區骁勇善戰的東正教族群。
[2]在法國的三級會議期間,各地區、各等級可以向政府提交陳情書,發表自己對改革的意見或建議。
[3]栽種&ldquo自由之樹&rdquo是法國在大革命期間形成的一種習俗。
村莊、社區通過儀式性地栽種&ldquo自由之樹&rdquo表達對革命的支持,同時&ldquo自由之樹&rdquo也是社區舉行革命集會的場所。
[4]塔列朗是法國政治家、外交家,從路易十六到七月王朝時期的數屆法國政府中均擔任高官。
[5]這個短命的國家被稱作塞普丁修拉共和國(SeptinsularRepublic,1800&mdash1807),也可意譯為七島共和國,名義上隸屬于奧斯曼帝國,實際受俄國控制。
1807年,俄國在與法國簽訂和約後放棄了對該國的保護,法軍卷土重來,塞普丁修拉共和國滅亡。
[6]今稱約阿尼納(Ioannina),是伊庇魯斯地區最大的城市。
[7]《普雷斯堡和約》大體上為神聖羅馬帝國畫上了句号。
和約簽署第二年,時任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号,僅保留奧地利皇帝頭銜。
[8]在19世紀變成軍職之前,凱馬坎通常由一位維齊爾出任,負責在大維齊爾無法視事時代行職權。
[9]字面意思為&ldquo看狗人&rdquo。
[10]即地方貴族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