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使被送進了七塔監獄,另外一些法國人則被投進了其他監獄;英國艦隊協助奧斯曼帝國各級政府在黎凡特地區的港口捉拿法國商人。
與此同時,一支俄羅斯艦隊從黑海駛入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他們得到了體面的歡迎,蘇丹本人還親自登艦訪問。
接着,這支艦隊又與奧斯曼帝國海軍的一支艦隊會合,進入地中海。
這是俄羅斯的旗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與新月旗一同飄揚。
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的聯合艦隊從法國人手裡奪走了愛奧尼亞群島,并在那裡建立一個聽命于俄土兩國的被保護國。
[5]雖然有些奇怪,但它們還聯手幫助教皇在意大利沿岸地區對付拿破侖的盟友。
拿破侖的第二個錯覺是過于相信其龐大艦隊的實力。
他對艦隊的規模過于自信,高估了其能力和戰術素養。
納爾遜勳爵(LordNelson)的英國艦隊規模雖小,但實力更強。
他從那不勒斯出發來攔截法國艦隊,但由于遇到了籠罩在克裡特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濃濃夜霧而未能得手,因此也沒能阻止拿破侖在亞曆山大港登陸。
不過他捉到了停泊在阿布吉爾灣(AboukirBay)的法國艦隊,并将其殲滅。
隻有兩艘法國船隻設法逃走,但很快也被英國人俘獲。
這樣一來,拿破侖的大軍就被困在了埃及,沒法回國。
拿破侖沒有選擇回國。
1799年,他的大軍帶着沉沒船隻上的水手和從馬木留克中招募的新兵,通過陸路進入了叙利亞。
他希望能夠把奧斯曼帝國版圖内對中央政府不滿的各個阿拉伯省份吸引到他的麾下,還誇下海口,宣稱他的軍隊到仲夏時節就能抵達幼發拉底河,到秋天就能準備好向印度進軍。
于是,在占領了加沙和雅法(Jaffa)之後,他又沿着十字軍的足迹,向重要的要塞阿卡進軍。
阿卡的總督是聲名顯赫的艾哈邁德·熱紮(&ldquo屠夫&rdquo)帕夏(AhmedDjezzarPasha)。
此人有一支由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尼亞人組成的私人軍隊。
他一直是對蘇丹本人的一個威脅,現在卻站出來統率他的叙利亞軍隊抗擊異教徒。
拿破侖對阿卡的圍攻持續了兩個月,而英國人的制海權再一次妨礙了他的行動。
一支為拿破侖運送急需的重炮的法國小船隊被英國海軍将領西德尼·史密斯爵士(SirSidneySmith)的艦隊截獲。
史密斯爵士讓自己船上的炮手和陸戰隊登岸,然後通過海路為土耳其人送來了援軍。
援軍中包括塞利姆蘇丹的新軍的一部分,他們配備了火槍和刺刀,裝備精良。
盡管拿破侖擊敗了從大馬士革趕來的一支規模龐大的援軍,但他始終無法擊敗阿卡的守軍。
他吞下了失敗的苦果,說道:&ldquo這個不幸的要塞決定了東方的命運。
&rdquo他被迫穿越沙漠撤回埃及,一路上損失慘重。
在埃及,他又遇到了由西德尼·史密斯爵士的艦隊從羅得島護送來的第二支奧斯曼軍隊。
他在阿布吉爾的陸戰中迅速擊敗了這支敵軍。
他的軍隊端着刺刀向土耳其人沖鋒,把他們趕進了大海。
成千上萬的土耳其人溺死,海灣裡漂滿了他們的頭巾。
就這樣,拿破侖又一次确立了他在馬木留克人中的威望。
但是,由于英國海軍的阻撓,他短暫的東方帝國之夢還是永遠破滅了。
他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克萊貝爾将軍(GeneralKléber),自己抛棄了軍隊,帶着他的随員偷偷坐船返回了法國。
回到法國之後,他設法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勝利的征服者,随後又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西方的帝國之夢上。
他發動政變推翻了督政府,任命自己為第一執政。
兩年後,在拉爾夫·阿伯克龍比爵士(SirRalphAbercromby)的率領下,一支英土聯合遠征軍在埃及登陸,迫使士氣低落的法軍投降,并将他們送回了法國。
1802年,英法和法土分别簽署了《亞眠條約》(TreatyofAmiens)。
條約的内容對法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很有利。
蘇丹對埃及和其他地區的主權得到了認可,奧斯曼帝國政府派出的帕夏們也一度取代了馬木留克的執政地位。
英國軍隊則撤出了埃及。
但是,拿破侖的越界行為讓英國又一次在紅海及更遠地區采取了新的進取政策。
英國與亞丁當地的蘇丹簽署了一份和約,這份和約成了日後英國吞并亞丁的序曲。
英國很清楚地表示,如果從埃及可以侵略印度,那麼從印度也可以侵略埃及。
英國在奧斯曼帝國其他屬地的沿岸地區也采取了類似的預防措施。
在波斯灣,東印度公司把法國人逐出了阿曼,還在巴格達設立了常設機構。
它取代了英國在巴士拉的領事館,成了&ldquo駐土屬阿拉伯地區的政治代理處&rdquo。
拿破侖的失敗激勵了英國人,确保了他們的成功。
根據短命的《亞眠條約》,法國被迫放棄了愛奧尼亞群島和鄰近的大陸地區。
這一地區仍然處于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的共同保護之下,俄羅斯掌管島嶼,奧斯曼帝國則管理大陸上的城鎮和要塞。
此時,亞尼納(Janina)[6]的阿裡帕夏已經竊取了許多城鎮。
這個可怕、狡詐而殘忍的阿爾巴尼亞人,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土匪武裝。
對于奧斯曼帝國來說,他是一個古怪的仆人。
他消滅了鄰近的大部分部落武裝,包括叛亂的基督徒蘇利奧人,從而在阿爾巴尼亞南部和伊庇魯斯的内陸地區建立起了高度自治的統治。
在維護了帝國的尊嚴之後,奧斯曼帝國政府與法國再度進入和平狀态,釋放了關押的法國囚徒,恢複了法國人的财産。
對法國的讓步條約得以續簽。
在保留了原有條款的基礎上,還給予了法國人在黑海經商航行的權利。
法國商業活動的迅速複蘇引起了俄國人和英國人的擔憂。
在經過三年的低谷期之後,法國人在伊斯坦布爾的威望也再度恢複了&mdash&mdash有意思的是,拿破侖軍隊的迅速勝利和他在埃及采取的寬容政策都給法國加了分。
兩國之間的聯盟恢複到了以前的水平。
法國向奧斯曼帝國新派了一位大使以鞏固本國的影響力;而奧斯曼帝國新派到巴黎的大使則難以掩飾自己對法國一切事物的興趣。
剛剛從外國人帶來的麻煩中擺脫出來的蘇丹,又在國内遭遇了塞爾維亞的嚴重動亂。
就像埃及的馬木留克集團一樣,近衛軍篡奪了中央政府在貝爾格萊德地區的權力,在當地建立起了暴虐的統治。
他們殺害了政府指派的總督,剝奪了其繼任者的權力,由他們中的四個頭目瓜分了整個地區。
他們侵奪了西帕希騎兵的封地,敲詐、壓迫拉亞們。
當地的鎮長們組成了一支代表團,代表這些基督徒農民去伊斯坦布爾尋求蘇丹的保護。
他們乞求說:&ldquo您還是我們的皇帝嗎?如果是的話,就快來從那些惡人的手中解救我們吧;如果您不來解救我們,至少也告訴我們一聲,我們就可以想想,究竟是選擇逃到山區和森林裡去呢,還是選擇投河結束我們可悲的生命。
&rdquo 盡管蘇丹試圖恢複自己的權威,但他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去對付近衛軍。
他威脅了近衛軍,結果導緻他們對基督徒展開了屠殺。
于是,他鼓勵當地的塞爾維亞人與失去封地的西帕希騎兵、忠于波斯尼亞帕夏的軍隊以及一些新招募的土耳其穆斯林士兵合作,一起反抗近衛軍。
這次農民暴動構成了曆史上罕見的奇景:基督徒少數族裔暴動的目标不是推翻他們的穆斯林君主,而是以君主的名義發動暴動。
近衛軍則得到了有反心的維丁城帕夏和城鎮裡比較狂熱的穆斯林群體的支持。
不過,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的暴虐統治被終結。
塞爾維亞基督徒們在他們的營地裡驕傲地展示了那四顆鮮血淋漓的人頭。
除了貝爾格萊德和幾座要塞還在蘇丹的軍隊手中之外,幾乎整個塞爾維亞都回到了塞爾維亞人的手中。
蘇丹在達到目的之後,現在要求基督徒拉亞們放下武器,回歸他們的放牧生活。
然而,勝利卻在塞爾維亞人中間燃起了無法平息的民族主義熱情。
20多年前,奧地利皇帝曾經占領了塞爾維亞,這讓塞爾維亞人接受了一些軍事訓練,也經曆了戰火的洗禮,培養了他們驕傲的鬥争精神。
在土奧議和之後,被派去接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的官員驚訝地發現了這一點。
在此之前,土耳其人一直視塞爾維亞人為&ldquo手無寸鐵、唯命是從的羊群&rdquo,而此時土耳其人卻不無擔心地去質問奧地利官員:&ldquo鄰居,你們對我們的拉亞們做了什麼?&rdquo随後,塞爾維亞的地方部隊就立刻被解散了。
現在,塞爾維亞人已經在為蘇丹效命的過程中證明了自己的勇氣。
他們認為,自己理應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他們選出了一位頭領,名叫卡拉·焦爾吉(即&ldquo黑焦爾吉&rdquo)。
此人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自己是個賣豬的生意人。
他特别輕視等級标志,總是穿得像個放牧的。
他曾經帶人進入山區,對近衛軍發動猛烈的遊擊戰。
在他的啟迪之下,塞爾維亞人向同樣信奉希臘東正教的俄羅斯人求助。
此時已經與土耳其人結盟的俄國沙皇建議他們到奧斯曼帝國政府那裡去陳情,并且許諾會在那裡支持他們。
于是,他們就派了一個代表團到蘇丹那裡,不僅要求免除拖欠的貢金,還要求政府把貝爾格萊德和附近的要塞交給他們。
基督徒竟然提出這樣非分的要求,這激怒了迪萬中出身良好的穆斯林。
蘇丹拒絕了他們的要求,還把代表團投進了監獄。
接着,
與此同時,一支俄羅斯艦隊從黑海駛入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他們得到了體面的歡迎,蘇丹本人還親自登艦訪問。
接着,這支艦隊又與奧斯曼帝國海軍的一支艦隊會合,進入地中海。
這是俄羅斯的旗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與新月旗一同飄揚。
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的聯合艦隊從法國人手裡奪走了愛奧尼亞群島,并在那裡建立一個聽命于俄土兩國的被保護國。
[5]雖然有些奇怪,但它們還聯手幫助教皇在意大利沿岸地區對付拿破侖的盟友。
拿破侖的第二個錯覺是過于相信其龐大艦隊的實力。
他對艦隊的規模過于自信,高估了其能力和戰術素養。
納爾遜勳爵(LordNelson)的英國艦隊規模雖小,但實力更強。
他從那不勒斯出發來攔截法國艦隊,但由于遇到了籠罩在克裡特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濃濃夜霧而未能得手,因此也沒能阻止拿破侖在亞曆山大港登陸。
不過他捉到了停泊在阿布吉爾灣(AboukirBay)的法國艦隊,并将其殲滅。
隻有兩艘法國船隻設法逃走,但很快也被英國人俘獲。
這樣一來,拿破侖的大軍就被困在了埃及,沒法回國。
拿破侖沒有選擇回國。
1799年,他的大軍帶着沉沒船隻上的水手和從馬木留克中招募的新兵,通過陸路進入了叙利亞。
他希望能夠把奧斯曼帝國版圖内對中央政府不滿的各個阿拉伯省份吸引到他的麾下,還誇下海口,宣稱他的軍隊到仲夏時節就能抵達幼發拉底河,到秋天就能準備好向印度進軍。
于是,在占領了加沙和雅法(Jaffa)之後,他又沿着十字軍的足迹,向重要的要塞阿卡進軍。
阿卡的總督是聲名顯赫的艾哈邁德·熱紮(&ldquo屠夫&rdquo)帕夏(AhmedDjezzarPasha)。
此人有一支由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尼亞人組成的私人軍隊。
他一直是對蘇丹本人的一個威脅,現在卻站出來統率他的叙利亞軍隊抗擊異教徒。
拿破侖對阿卡的圍攻持續了兩個月,而英國人的制海權再一次妨礙了他的行動。
一支為拿破侖運送急需的重炮的法國小船隊被英國海軍将領西德尼·史密斯爵士(SirSidneySmith)的艦隊截獲。
史密斯爵士讓自己船上的炮手和陸戰隊登岸,然後通過海路為土耳其人送來了援軍。
援軍中包括塞利姆蘇丹的新軍的一部分,他們配備了火槍和刺刀,裝備精良。
盡管拿破侖擊敗了從大馬士革趕來的一支規模龐大的援軍,但他始終無法擊敗阿卡的守軍。
他吞下了失敗的苦果,說道:&ldquo這個不幸的要塞決定了東方的命運。
&rdquo他被迫穿越沙漠撤回埃及,一路上損失慘重。
在埃及,他又遇到了由西德尼·史密斯爵士的艦隊從羅得島護送來的第二支奧斯曼軍隊。
他在阿布吉爾的陸戰中迅速擊敗了這支敵軍。
他的軍隊端着刺刀向土耳其人沖鋒,把他們趕進了大海。
成千上萬的土耳其人溺死,海灣裡漂滿了他們的頭巾。
就這樣,拿破侖又一次确立了他在馬木留克人中的威望。
但是,由于英國海軍的阻撓,他短暫的東方帝國之夢還是永遠破滅了。
他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克萊貝爾将軍(GeneralKléber),自己抛棄了軍隊,帶着他的随員偷偷坐船返回了法國。
回到法國之後,他設法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勝利的征服者,随後又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西方的帝國之夢上。
他發動政變推翻了督政府,任命自己為第一執政。
兩年後,在拉爾夫·阿伯克龍比爵士(SirRalphAbercromby)的率領下,一支英土聯合遠征軍在埃及登陸,迫使士氣低落的法軍投降,并将他們送回了法國。
1802年,英法和法土分别簽署了《亞眠條約》(TreatyofAmiens)。
條約的内容對法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很有利。
蘇丹對埃及和其他地區的主權得到了認可,奧斯曼帝國政府派出的帕夏們也一度取代了馬木留克的執政地位。
英國軍隊則撤出了埃及。
但是,拿破侖的越界行為讓英國又一次在紅海及更遠地區采取了新的進取政策。
英國與亞丁當地的蘇丹簽署了一份和約,這份和約成了日後英國吞并亞丁的序曲。
英國很清楚地表示,如果從埃及可以侵略印度,那麼從印度也可以侵略埃及。
英國在奧斯曼帝國其他屬地的沿岸地區也采取了類似的預防措施。
在波斯灣,東印度公司把法國人逐出了阿曼,還在巴格達設立了常設機構。
它取代了英國在巴士拉的領事館,成了&ldquo駐土屬阿拉伯地區的政治代理處&rdquo。
拿破侖的失敗激勵了英國人,确保了他們的成功。
根據短命的《亞眠條約》,法國被迫放棄了愛奧尼亞群島和鄰近的大陸地區。
這一地區仍然處于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的共同保護之下,俄羅斯掌管島嶼,奧斯曼帝國則管理大陸上的城鎮和要塞。
此時,亞尼納(Janina)[6]的阿裡帕夏已經竊取了許多城鎮。
這個可怕、狡詐而殘忍的阿爾巴尼亞人,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土匪武裝。
對于奧斯曼帝國來說,他是一個古怪的仆人。
他消滅了鄰近的大部分部落武裝,包括叛亂的基督徒蘇利奧人,從而在阿爾巴尼亞南部和伊庇魯斯的内陸地區建立起了高度自治的統治。
在維護了帝國的尊嚴之後,奧斯曼帝國政府與法國再度進入和平狀态,釋放了關押的法國囚徒,恢複了法國人的财産。
對法國的讓步條約得以續簽。
在保留了原有條款的基礎上,還給予了法國人在黑海經商航行的權利。
法國商業活動的迅速複蘇引起了俄國人和英國人的擔憂。
在經過三年的低谷期之後,法國人在伊斯坦布爾的威望也再度恢複了&mdash&mdash有意思的是,拿破侖軍隊的迅速勝利和他在埃及采取的寬容政策都給法國加了分。
兩國之間的聯盟恢複到了以前的水平。
法國向奧斯曼帝國新派了一位大使以鞏固本國的影響力;而奧斯曼帝國新派到巴黎的大使則難以掩飾自己對法國一切事物的興趣。
剛剛從外國人帶來的麻煩中擺脫出來的蘇丹,又在國内遭遇了塞爾維亞的嚴重動亂。
就像埃及的馬木留克集團一樣,近衛軍篡奪了中央政府在貝爾格萊德地區的權力,在當地建立起了暴虐的統治。
他們殺害了政府指派的總督,剝奪了其繼任者的權力,由他們中的四個頭目瓜分了整個地區。
他們侵奪了西帕希騎兵的封地,敲詐、壓迫拉亞們。
當地的鎮長們組成了一支代表團,代表這些基督徒農民去伊斯坦布爾尋求蘇丹的保護。
他們乞求說:&ldquo您還是我們的皇帝嗎?如果是的話,就快來從那些惡人的手中解救我們吧;如果您不來解救我們,至少也告訴我們一聲,我們就可以想想,究竟是選擇逃到山區和森林裡去呢,還是選擇投河結束我們可悲的生命。
&rdquo 盡管蘇丹試圖恢複自己的權威,但他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去對付近衛軍。
他威脅了近衛軍,結果導緻他們對基督徒展開了屠殺。
于是,他鼓勵當地的塞爾維亞人與失去封地的西帕希騎兵、忠于波斯尼亞帕夏的軍隊以及一些新招募的土耳其穆斯林士兵合作,一起反抗近衛軍。
這次農民暴動構成了曆史上罕見的奇景:基督徒少數族裔暴動的目标不是推翻他們的穆斯林君主,而是以君主的名義發動暴動。
近衛軍則得到了有反心的維丁城帕夏和城鎮裡比較狂熱的穆斯林群體的支持。
不過,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的暴虐統治被終結。
塞爾維亞基督徒們在他們的營地裡驕傲地展示了那四顆鮮血淋漓的人頭。
除了貝爾格萊德和幾座要塞還在蘇丹的軍隊手中之外,幾乎整個塞爾維亞都回到了塞爾維亞人的手中。
蘇丹在達到目的之後,現在要求基督徒拉亞們放下武器,回歸他們的放牧生活。
然而,勝利卻在塞爾維亞人中間燃起了無法平息的民族主義熱情。
20多年前,奧地利皇帝曾經占領了塞爾維亞,這讓塞爾維亞人接受了一些軍事訓練,也經曆了戰火的洗禮,培養了他們驕傲的鬥争精神。
在土奧議和之後,被派去接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的官員驚訝地發現了這一點。
在此之前,土耳其人一直視塞爾維亞人為&ldquo手無寸鐵、唯命是從的羊群&rdquo,而此時土耳其人卻不無擔心地去質問奧地利官員:&ldquo鄰居,你們對我們的拉亞們做了什麼?&rdquo随後,塞爾維亞的地方部隊就立刻被解散了。
現在,塞爾維亞人已經在為蘇丹效命的過程中證明了自己的勇氣。
他們認為,自己理應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他們選出了一位頭領,名叫卡拉·焦爾吉(即&ldquo黑焦爾吉&rdquo)。
此人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自己是個賣豬的生意人。
他特别輕視等級标志,總是穿得像個放牧的。
他曾經帶人進入山區,對近衛軍發動猛烈的遊擊戰。
在他的啟迪之下,塞爾維亞人向同樣信奉希臘東正教的俄羅斯人求助。
此時已經與土耳其人結盟的俄國沙皇建議他們到奧斯曼帝國政府那裡去陳情,并且許諾會在那裡支持他們。
于是,他們就派了一個代表團到蘇丹那裡,不僅要求免除拖欠的貢金,還要求政府把貝爾格萊德和附近的要塞交給他們。
基督徒竟然提出這樣非分的要求,這激怒了迪萬中出身良好的穆斯林。
蘇丹拒絕了他們的要求,還把代表團投進了監獄。
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