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斷地發動殘酷的刺刀沖鋒,擊敗了土耳其人,讓他們好好領教了俄羅斯人可怕的&ldquo冰冷鐵刃&rdquo。

    蘇沃洛夫不是那麼相信火槍的力量。

    他的戰争格言是:&ldquo用刺刀猛刺:彈丸可能會打偏,但刺刀不會&hellip&hellip彈丸是蠢貨,刺刀可不是。

    &rdquo 塞利姆三世派出的另一支大軍也在裡夫尼克河(RiverRivnik)河畔被蘇沃洛夫擊敗了。

    為此,女皇授予了他裡夫尼克斯基的稱号。

    這兩場敗仗在伊斯坦布爾引發了恐慌。

    為了平息恐慌,蘇丹十分可恥地處決了盡心盡力為國效命的老将哈桑。

    與此同時,勞登元帥在經過為期三周的圍城之後,奪取了貝爾格萊德和鄰近的塞曼德裡亞要塞。

    不過,約瑟夫皇帝在1790年去世,由他的弟弟利奧波德繼位。

    利奧波德曾經反對約瑟夫與俄羅斯結盟對付奧斯曼帝國,現在則選擇退出聯盟。

    他和土耳其人在錫斯托瓦(Sistova)簽訂了和約,歸還了占領的土地,原則上讓一切都恢複到了戰前的原狀。

    在利奧波德看來,肢解奧斯曼帝國對他的帝國并沒有好處。

     奧地利人的退出讓俄國人略感不安,但他們還是保持了鎮靜。

    1790年,他們繼續進攻,試圖把土耳其人逐出比薩拉比亞和保加利亞的沿海地區。

    要達到這一目的,多瑙河河口附近的伊斯梅爾(Ismail)要塞是一個重要障礙。

     蘇沃洛夫鼓舞起了攻城部隊的戰鬥熱情,命令他們立刻發動猛攻,而不是在漫長的冬季裡長期圍城。

    他跟他們開玩笑說:&ldquo兄弟們,别手下留情,我們的補給可不多!&rdquo他們趁夜發動了進攻。

    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俄國人攻破了城牆。

    破城後的戰鬥極為殘酷,因為不論是士兵還是平民,土耳其人全部投入了巷戰,他們帶着絕望的力量在每一條街和每一座建築物裡拼死抵抗。

    到了中午時分,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守軍集中在了市場,在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後全部陣亡。

    俄國援軍湧進城中,大肆劫掠屠殺了三天。

    就連蘇沃洛夫本人看到城中的慘狀都縮進了他的帳篷裡,流下了鳄魚的眼淚。

    随後,他用夾雜着打油詩的文風寫了一封報捷信,送給他的女皇。

     此時,再也沒有什麼能夠阻止奧斯曼帝國的失敗了。

    調停的時機又到了。

    這一次,歐洲各國的外交關系出現了明顯的新變化。

    在18世紀,英格蘭并不十分在意奧斯曼帝國的命運,因此其外交政策往往傾向于親近俄羅斯,以圖利用俄國來制衡自己的主要敵人法國。

    在首相查塔姆伯爵(LordChatham)看來,為土耳其人出面幹預不符合英格蘭的利益。

    因此,在葉卡捷琳娜吞并克裡米亞的時候,英格蘭無動于衷。

    外交大臣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CharlesJamesFox)表明了輝格黨的态度:與北方國家結盟&ldquo以前是、将來也是每一個有見識的英國人的立場&rdquo。

    而俄羅斯就屬于北方國家,而且與英格蘭有許多商貿往來。

    但是,現在法國陷入了革命的陣痛之中,歐洲的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的威脅變得日益凸顯。

     因此,新任首相小皮特(Pitttheyounger)[20]改變了英格蘭的親俄态度。

    1790年,英格蘭、普魯士和荷蘭結成了三國同盟,緻力于保存奧斯曼帝國。

    随後,奧地利退出了約瑟夫皇帝開啟的戰争,土奧之間也簽署了《錫斯托瓦和約》。

    現在,普魯士和英格蘭又在努力讓俄國和奧斯曼帝國達成和約,且效法土奧和約,讓俄國交出新征服的地盤。

    1790年,它們向葉卡捷琳娜提出調停。

    葉卡捷琳娜怒不可遏,指責其行徑無異于對一位獨立的君主發号施令。

    她傲慢地對普魯士國王宣稱:&ldquo開戰還是議和,女皇全憑自己喜好。

    &rdquo她特别想要把奧恰科夫以及德涅斯特河與布格河之間的土地留在自己手中。

    但三國聯盟認為,俄國人可能會在這個避風港修建一座海軍基地,直接威脅到伊斯坦布爾。

    因此,它們要求俄國必須将該地區歸還奧斯曼帝國。

    作為補償,英格蘭将讓奧斯曼帝國正式放棄對克裡米亞的領土主張。

     與此同時,它們還打算用武力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

    英格蘭可以派遣一支由35艘艦船組成的艦隊進入波羅的海,還能派遣一支規模略小一些的艦隊前往黑海;普魯士可以把軍隊開進利沃尼亞(Livonia)[21]。

    英普兩國并沒有領土訴求,隻是想确保奧斯曼帝國的安全。

    小皮特在争取議會同意時說道,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天平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分量,如果俄國靠蠶食奧斯曼帝國日益強大,就會威脅到普魯士和整個歐洲的安全。

    福克斯和伯克(Burke)[22]在下議院強烈反對小皮特的觀點。

    福克斯說,俄羅斯是英格蘭的天然盟友。

    反對俄羅斯占領德涅斯特河上的一個要塞以及&ldquo北海北岸的一小條貧瘠的土地&rdquo,對英格蘭的利益來說有何益處呢?而在伯克看來,&ldquo土耳其人在本質上不過是完全疏離于歐洲事務的一個亞洲民族&rdquo,在力量制衡體系之中根本沒有他們的位置。

     在辯論中,反對派斥責土耳其人為野蠻人,而贊頌俄羅斯女皇是最為寬宏大量的君主。

    有人甚至說,如果俄羅斯女皇能夠征服伊斯坦布爾、将土耳其人逐出歐洲,那對整個人類而言都将是福音。

    政府方面則試圖糾正這些謬見,他們指出俄羅斯女皇在對付弱小國家時十分殘酷無情。

    他們還警告說,如果俄羅斯的擴張步伐不能得到遏制,那麼俄國人的海上霸權就不僅會在黑海确立,還将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延伸到地中海。

    盡管小皮特的動議勉強獲得了多數通過,但鑒于議會和政府中的反對聲,他明智地放棄了武力威脅的政策。

    這一政策一直到兩代人之後的克裡米亞戰争時期才又被英國人重新拾起。

    不過,小皮特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在歐洲維持力量平衡的思想,其基本原則就是要阻止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和奧斯曼帝國的收縮。

     由于士兵缺乏訓練,土耳其人又在兩個戰線上遭遇了一系列的失利。

    奧斯曼帝國終于準備議和了。

    葉卡捷琳娜的注意力轉向了最終瓜分波蘭的問題上,于是也打算議和。

    1791年,兩國在雅西談判,葉卡捷琳娜放棄了原本已經成為俄羅斯帝國邊界的德涅斯特河西側的新征服土地。

    不過,她還是達到了她的主要目标,保留了奧恰科夫和德涅斯特河與布格河之間的土地。

    波将金長期以來的夢想&mdash&mdash在多瑙河北岸統治一個包括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比薩拉比亞的基督教國家&mdash&mdash也破滅了。

    現在,也沒人再提以康斯坦丁為君主建立希臘帝國的事了,希臘人又一次被丢給了他們的土耳其主子發落。

    不過,葉卡捷琳娜現在控制了黑海和通往伊斯坦布爾的海路,并且手握一支規模遠超奧斯曼艦隊。

    在陸上,她也可以從波蘭派遣一支可怕的大軍進攻奧斯曼帝國。

    1796年,就在她即将落實她的&ldquo偉大計劃&rdquo前不久,她突發中風而死。

    這又給了奧斯曼帝國一次喘息之機。

     與此同時,曆史的格局已經改變,西方和東方都将受到這種改變的巨大影響。

    而這一巨變的源頭,就是法國大革命。

     [1]由于查理六世沒有男性子嗣,他于1713年頒布《國事诏令》,宣布女性繼承人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

    但在查理六世駕崩後,法國、西班牙、普魯士等一些國家借口不承認《國事诏令》,引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

     [2]一種用水果或花瓣制成的冰鎮飲品。

     [3]即葉卡捷琳娜二世。

     [4]塞米勒米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

    傳說,她是亞述國王尼諾斯的王後,以美貌、智慧、淫蕩著稱,在國王死後繼承了王位。

     [5]即舒瓦瑟爾公爵埃蒂安·弗朗索瓦,此時他在路易十五的政府中擔任外交大臣。

     [6]即韋爾熱讷伯爵夏爾·格拉維耶,後來擔任法國的外交大臣,支持美國獨立。

     [7]這裡作者僅指出了四個位置。

    第五路軍可能指計劃繞過歐洲進入愛琴海的波羅的海艦隊。

     [8]聖彼得堡郊外的一個村莊,是俄羅斯帝國皇族的居住地之一。

     [9]地中海東岸、黎凡特地區的重要港口城市,位于今天以色列的北部。

     [10]此為俄國人對這一地區的稱呼,格魯吉亞人稱其為薩梅格列羅(Samegrelo)。

    該地區位于格魯吉亞的西部,其西側毗鄰黑海。

     [11]位于今羅馬尼亞東部。

     [12]位于今保加利亞東北部邊境。

     [13]今稱魯塞,位于今保加利亞東北部邊境。

     [14]位于今羅馬尼亞南部,多瑙河河畔。

     [15]即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的第一任妻子。

     [16]這裡,已經被印證的史實是:法國富家女子、約瑟芬皇後的遠親艾梅·迪比克·德裡弗麗在海上失蹤。

    傳說她被巴巴利海盜綁架并賣為奴隸,幾經輾轉來到伊斯坦布爾,并成為蘇丹的妃子娜克希迪爾(Nakshidil),即曆史上馬哈茂德二世蘇丹的生母。

     [17]即君士坦丁。

    按照翻譯俄國姓名的習慣,此處譯為康斯坦丁。

     [18]前文提過,&ldquo巴賽勒斯&rdquo是希臘語中君主的稱呼,主要用來稱呼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皇帝。

     [19]克裡米亞的舊稱之一。

     [20]即小威廉·皮特,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的英國政治家。

     [21]波羅的海東岸地區的舊稱,包括今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大部分地區。

     [22]即埃德蒙·伯克,政治家,被視為英美保守主義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