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獲得了一代人時間的和平。
在這段時期,歐洲國家大多數時候都在忙着打仗。
174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查理六世駕崩,根據《國事诏令》(PragmaticSanction)應由他的女兒瑪利亞·特蕾莎(MariaTheresa)繼承的奧地利領土分崩離析,引來各國的争奪。
[1]這先是導緻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後來又引發了七年戰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也趁機崛起,一躍成為歐陸強權。
以奧斯曼帝國的和平守護者和保護者自居的法國,希望土耳其人能夠更加主動地投身到歐洲事務之中,充當歐洲的制衡力量&mdash&mdash盡管這麼做并不一定總是符合奧斯曼帝國的利益,但一定符合法國的利益。
此時的法國正與普魯士和一些德意志邦國一道,對奧地利有所圖謀,因此它們也向土耳其人施加壓力,希望他們可以入侵匈牙利。
法國人許諾說,如果土耳其人能夠在匈牙利方向牽制奧地利人的注意力,那麼整個匈牙利王國日後都将屬于土耳其人。
但是,艾哈邁德三世的繼任者馬哈茂德一世蘇丹不為所動,他堅決主張奧斯曼帝國保持中立,還公開發表宣言,勸說其他國家停止戰争,并表示願意出面調停,以異教徒的身份勸說基督教國家彼此之間化幹戈為玉帛。
對于他做出的姿态,其他國家不過是一笑了之。
法國決定求助于已經歸順奧斯曼帝國的博納瓦爾伯爵。
法國人給了他一筆津貼,還許諾允許他返回法國,希望借助他的影響力讓奧斯曼帝國參戰。
但是,蘇丹和他的大臣們的态度依然十分堅決。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法國人又不斷努力,試圖讓奧斯曼帝國與普魯士和瑞典結盟,結果也遭到了拒絕。
奧斯曼帝國十分堅定地拒絕戰争,甚至還在英格蘭的調停下接受了瑪利亞·特蕾莎的主動示好,與奧地利和俄羅斯簽署了&ldquo永久性的&rdquo和平條約。
在這幾十年間,奧斯曼土耳其人抱着聽天由命的态度慵懶地無所事事,全然沒有看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
隻有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看到了帝國的孱弱現狀,意識到國家急需重新武裝自己并進行重組。
他們認為,與俄羅斯的下一次碰撞一定會到來,奧斯曼帝國需要利用當前的喘息之機重整國内的秩序。
但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中充斥着自鳴得意、目光短淺之徒。
從上到下,人們要麼固執地不願意去面對國家存在的問題,要麼幹脆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土耳其人傳統上一直相信奧斯曼帝國的體制是絕對正确的,而異教徒的體制一定是低劣的,全然不顧過往的經驗教訓。
而從不停更疊的大維齊爾開始,自私自利的情緒從上至下、由内而外,彌漫在整個官僚體系之中,貪污腐化的領域越來越多,污染了整個政府體系。
就連軍隊的中堅力量近衛軍也日益腐化。
自從穆罕默德四世蘇丹給了近衛軍免進口關稅的特權,他們的生計就不再依靠戰争,而是靠經商的副業過活。
像其他群體一樣,他們也甯願在和平時期享受既得利益。
因為在戰争期間,他們的各種損失太大了。
1754年,馬哈茂德一世蘇丹駕崩,他的弟弟繼位,是為奧斯曼三世。
在&ldquo牢籠&rdquo裡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他幾乎是一個駝背。
他延續了兄長的和平主義政策,僅僅執政了三年。
從他執政的最後一年,到接替他的穆斯塔法三世執政的第一年,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其實是能力堪與科普魯律家族成員相媲美的大維齊爾拉吉蔔帕夏(RaghibPasha)。
他十分誠實,思想開明,曾經學習過歐洲的科學知識,非常推崇艾薩克·牛頓的著作。
他希望能夠向西方學習。
但是,在現階段,為了維持秩序的穩定,他認為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威脅到&ldquo現有體制的和諧運行&rdquo。
在國外,拉吉蔔試圖通過構建力量均勢來實現奧斯曼帝國的和平訴求。
為了抗衡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力量,他在1761年與普魯士簽訂了條約。
不出意外的話,他希望這份條約可以讓奧斯曼帝國與普魯士結成攻守同盟,因為普魯士本身對奧斯曼帝國并沒有領土訴求。
他十分清楚俄羅斯對奧斯曼帝國的敵意,因此明白必須改造奧斯曼帝國軍隊。
拉吉蔔整頓了帝國的兵工廠,創建了一所火炮鑄造廠,組建了一支造橋部隊,還開始建造新的戰艦。
他創辦了一系列學校,教授數學、海事、工程學和火炮知識;他還要求近衛軍、工程兵、西帕希騎兵及安納托利亞的封地騎兵定期進行演習。
他重組了行政體系以恢複帝國的财政秩序;他還在安納托利亞鎮壓土匪,并且設法确保滿足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巨大的糧食需求。
在公共工程和事業方面,他重啟了古老的黑海到地中海之間的運河項目。
借助這條運河,就可以繞開博斯普魯斯海峽,穿過小亞細亞直抵伊茲尼克灣的盡頭,繼而進入馬爾馬拉海。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這位大維齊爾希望能讓新任蘇丹穆斯塔法三世把他的旺盛精力用在适當的地方,控制自己的行為。
穆斯塔法三世最初也的确滿足于讓拉吉蔔主導各項事務。
但是,穆斯塔法三世不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
他精力充沛,十分勤勉,急于親自領導他的人民,為他的國家建功立業。
在他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奧斯曼帝國早期統治者身上的那種征服欲,而這種精神恰恰是此前幾任蘇丹所缺失的。
但是,這種征服的欲望并不總是能被冷靜的判斷力控制住。
從即位伊始,穆斯塔法三世就決心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
按照傳統,蘇丹在即位時要舉起一杯謝爾貝特(sherbet)[2]向近衛軍緻辭。
穆斯塔法三世信誓旦旦地說:&ldquo戰友們!我希望明年春天能與你們在賓傑裡城下同飲此杯!&rdquo 他的确希望奧斯曼帝國能夠在歐洲事務上展示出更加好鬥的形象。
不過,一直到拉吉蔔于1763年去世,他才真正親自掌權。
與此同時,一個好戰的新敵人也掌握了權柄,她就是富有才幹而又不擇手段的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theGreat)[3]。
這位&ldquo北方的塞米勒米斯(Semiramis)[4]&rdquo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她荒淫無能的丈夫彼得三世。
葉卡捷琳娜一心想要瓜分奧斯曼帝國,成為統治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女皇。
不過,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AugustusIII)之死卻先引發了對波蘭的瓜分。
1764年,葉卡捷琳娜變換陣營,與昔日的敵人&mdash&mdash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結成了一個卑鄙的同盟,意欲終結波蘭的獨立。
在奧地利的默許下,俄羅斯和普魯士的軍隊占領并瓜分了波蘭,還扶植了葉卡捷琳娜的昔日情人做了波蘭的末代國王。
穆斯塔法三世立刻譴責了俄羅斯卑鄙的侵略行徑,指責葉卡捷琳娜通過所謂的&ldquo選舉&rdquo扶植了自己的傀儡國王。
他誇下海口說:&ldquo我會想辦法教訓這些異教徒。
&rdquo但是,他的迪萬反對戰争,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也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
盡管備受壓迫的波蘭人不斷求救,但奧斯曼帝國最初也隻不過抗議了幾聲;俄羅斯和普魯士的使團前來做了一些虛假的保證,奧斯曼人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對葉卡捷琳娜來說,她也希望在徹底了結波蘭事務之前能讓奧斯曼帝國保持安靜。
她發現,隻需要拿出一些金錢,俄羅斯就能夠收買迪萬裡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
但是,她也并不費力去掩飾自己對奧斯曼帝國的類似圖謀。
很快,她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作為準備,俄羅斯的密探開始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個地區煽動内亂&mdash&mdash黑山(Montenegro)、阿爾巴尼亞、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以及格魯吉亞和克裡米亞。
按照《貝爾格萊德和約》的規定,布格河與烏克蘭邊境之間的&ldquo新塞爾維亞&rdquo應當是中立的邊境地帶,但俄羅斯人開始在這裡修建工事。
這樣一來,一旦戰争爆發,他們就可以切斷土耳其人和鞑靼人之間的聯系。
接着,俄羅斯人又進行了最後一次挑釁:為了追捕波蘭流亡者,他們跑到奧斯曼帝國的附庸鞑靼可汗的地盤上,攻破了靠近比薩拉比亞邊境的巴爾塔(Balta),并将其夷為平地,還在那裡不加區分地大肆屠殺波蘭人和土耳其人。
這一駭人聽聞的踐踏和約的行為讓蘇丹穆斯塔法三世陷入狂怒。
迪萬也改變了立場,贊成立即宣戰。
隻有大維齊爾穆赫辛紮德反對這一決定&mdash&mdash他并不是反對開戰這件事本身,而是基于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和邊防都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事實,反對立即宣戰。
而且,在來年春天之前,他們根本不可能采取真的軍事行動,而無謂的提前宣戰相當于給了俄國人一個預警。
但是,在不耐煩的蘇丹看來,他的機會終于來了。
他解除了大維齊爾的職務,然後忙不疊地讓新任大維齊爾哈姆紮帕夏(HamzaPasha)給俄羅斯使節奧布列斯科夫(Obreskov)送去了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女皇從波蘭撤軍。
沒有得到聖彼得堡任何指示的奧布列斯科夫拒絕簽署最後通牒。
于是,土耳其人把他丢進了七塔監獄,然後對俄羅斯宣戰。
&ldquo忠實的老朋友&rdquo法國之前一直在敦促迪萬對俄羅斯宣戰。
凡爾賽宮的舒瓦瑟爾公爵(Choiseul)[5]早就指示法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韋爾熱讷伯爵(deVergennes)[6],讓他向奧斯曼帝國的大臣們闡明俄羅斯在波蘭和其他地區種種行動的危險性。
韋爾熱讷伯爵告訴凡爾賽宮方面,奧斯曼人并沒有做好準備,但他的話被當成了耳旁風。
但現在,到了真正要面對現實的時候了。
凡爾賽宮派來了一位密使托特
在這段時期,歐洲國家大多數時候都在忙着打仗。
174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查理六世駕崩,根據《國事诏令》(PragmaticSanction)應由他的女兒瑪利亞·特蕾莎(MariaTheresa)繼承的奧地利領土分崩離析,引來各國的争奪。
[1]這先是導緻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後來又引發了七年戰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也趁機崛起,一躍成為歐陸強權。
以奧斯曼帝國的和平守護者和保護者自居的法國,希望土耳其人能夠更加主動地投身到歐洲事務之中,充當歐洲的制衡力量&mdash&mdash盡管這麼做并不一定總是符合奧斯曼帝國的利益,但一定符合法國的利益。
此時的法國正與普魯士和一些德意志邦國一道,對奧地利有所圖謀,因此它們也向土耳其人施加壓力,希望他們可以入侵匈牙利。
法國人許諾說,如果土耳其人能夠在匈牙利方向牽制奧地利人的注意力,那麼整個匈牙利王國日後都将屬于土耳其人。
但是,艾哈邁德三世的繼任者馬哈茂德一世蘇丹不為所動,他堅決主張奧斯曼帝國保持中立,還公開發表宣言,勸說其他國家停止戰争,并表示願意出面調停,以異教徒的身份勸說基督教國家彼此之間化幹戈為玉帛。
對于他做出的姿态,其他國家不過是一笑了之。
法國決定求助于已經歸順奧斯曼帝國的博納瓦爾伯爵。
法國人給了他一筆津貼,還許諾允許他返回法國,希望借助他的影響力讓奧斯曼帝國參戰。
但是,蘇丹和他的大臣們的态度依然十分堅決。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法國人又不斷努力,試圖讓奧斯曼帝國與普魯士和瑞典結盟,結果也遭到了拒絕。
奧斯曼帝國十分堅定地拒絕戰争,甚至還在英格蘭的調停下接受了瑪利亞·特蕾莎的主動示好,與奧地利和俄羅斯簽署了&ldquo永久性的&rdquo和平條約。
在這幾十年間,奧斯曼土耳其人抱着聽天由命的态度慵懶地無所事事,全然沒有看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
隻有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看到了帝國的孱弱現狀,意識到國家急需重新武裝自己并進行重組。
他們認為,與俄羅斯的下一次碰撞一定會到來,奧斯曼帝國需要利用當前的喘息之機重整國内的秩序。
但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中充斥着自鳴得意、目光短淺之徒。
從上到下,人們要麼固執地不願意去面對國家存在的問題,要麼幹脆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土耳其人傳統上一直相信奧斯曼帝國的體制是絕對正确的,而異教徒的體制一定是低劣的,全然不顧過往的經驗教訓。
而從不停更疊的大維齊爾開始,自私自利的情緒從上至下、由内而外,彌漫在整個官僚體系之中,貪污腐化的領域越來越多,污染了整個政府體系。
就連軍隊的中堅力量近衛軍也日益腐化。
自從穆罕默德四世蘇丹給了近衛軍免進口關稅的特權,他們的生計就不再依靠戰争,而是靠經商的副業過活。
像其他群體一樣,他們也甯願在和平時期享受既得利益。
因為在戰争期間,他們的各種損失太大了。
1754年,馬哈茂德一世蘇丹駕崩,他的弟弟繼位,是為奧斯曼三世。
在&ldquo牢籠&rdquo裡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他幾乎是一個駝背。
他延續了兄長的和平主義政策,僅僅執政了三年。
從他執政的最後一年,到接替他的穆斯塔法三世執政的第一年,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其實是能力堪與科普魯律家族成員相媲美的大維齊爾拉吉蔔帕夏(RaghibPasha)。
他十分誠實,思想開明,曾經學習過歐洲的科學知識,非常推崇艾薩克·牛頓的著作。
他希望能夠向西方學習。
但是,在現階段,為了維持秩序的穩定,他認為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威脅到&ldquo現有體制的和諧運行&rdquo。
在國外,拉吉蔔試圖通過構建力量均勢來實現奧斯曼帝國的和平訴求。
為了抗衡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力量,他在1761年與普魯士簽訂了條約。
不出意外的話,他希望這份條約可以讓奧斯曼帝國與普魯士結成攻守同盟,因為普魯士本身對奧斯曼帝國并沒有領土訴求。
他十分清楚俄羅斯對奧斯曼帝國的敵意,因此明白必須改造奧斯曼帝國軍隊。
拉吉蔔整頓了帝國的兵工廠,創建了一所火炮鑄造廠,組建了一支造橋部隊,還開始建造新的戰艦。
他創辦了一系列學校,教授數學、海事、工程學和火炮知識;他還要求近衛軍、工程兵、西帕希騎兵及安納托利亞的封地騎兵定期進行演習。
他重組了行政體系以恢複帝國的财政秩序;他還在安納托利亞鎮壓土匪,并且設法确保滿足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巨大的糧食需求。
在公共工程和事業方面,他重啟了古老的黑海到地中海之間的運河項目。
借助這條運河,就可以繞開博斯普魯斯海峽,穿過小亞細亞直抵伊茲尼克灣的盡頭,繼而進入馬爾馬拉海。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這位大維齊爾希望能讓新任蘇丹穆斯塔法三世把他的旺盛精力用在适當的地方,控制自己的行為。
穆斯塔法三世最初也的确滿足于讓拉吉蔔主導各項事務。
但是,穆斯塔法三世不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
他精力充沛,十分勤勉,急于親自領導他的人民,為他的國家建功立業。
在他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奧斯曼帝國早期統治者身上的那種征服欲,而這種精神恰恰是此前幾任蘇丹所缺失的。
但是,這種征服的欲望并不總是能被冷靜的判斷力控制住。
從即位伊始,穆斯塔法三世就決心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
按照傳統,蘇丹在即位時要舉起一杯謝爾貝特(sherbet)[2]向近衛軍緻辭。
穆斯塔法三世信誓旦旦地說:&ldquo戰友們!我希望明年春天能與你們在賓傑裡城下同飲此杯!&rdquo 他的确希望奧斯曼帝國能夠在歐洲事務上展示出更加好鬥的形象。
不過,一直到拉吉蔔于1763年去世,他才真正親自掌權。
與此同時,一個好戰的新敵人也掌握了權柄,她就是富有才幹而又不擇手段的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theGreat)[3]。
這位&ldquo北方的塞米勒米斯(Semiramis)[4]&rdquo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她荒淫無能的丈夫彼得三世。
葉卡捷琳娜一心想要瓜分奧斯曼帝國,成為統治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女皇。
不過,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AugustusIII)之死卻先引發了對波蘭的瓜分。
1764年,葉卡捷琳娜變換陣營,與昔日的敵人&mdash&mdash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結成了一個卑鄙的同盟,意欲終結波蘭的獨立。
在奧地利的默許下,俄羅斯和普魯士的軍隊占領并瓜分了波蘭,還扶植了葉卡捷琳娜的昔日情人做了波蘭的末代國王。
穆斯塔法三世立刻譴責了俄羅斯卑鄙的侵略行徑,指責葉卡捷琳娜通過所謂的&ldquo選舉&rdquo扶植了自己的傀儡國王。
他誇下海口說:&ldquo我會想辦法教訓這些異教徒。
&rdquo但是,他的迪萬反對戰争,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也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
盡管備受壓迫的波蘭人不斷求救,但奧斯曼帝國最初也隻不過抗議了幾聲;俄羅斯和普魯士的使團前來做了一些虛假的保證,奧斯曼人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對葉卡捷琳娜來說,她也希望在徹底了結波蘭事務之前能讓奧斯曼帝國保持安靜。
她發現,隻需要拿出一些金錢,俄羅斯就能夠收買迪萬裡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
但是,她也并不費力去掩飾自己對奧斯曼帝國的類似圖謀。
很快,她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作為準備,俄羅斯的密探開始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個地區煽動内亂&mdash&mdash黑山(Montenegro)、阿爾巴尼亞、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以及格魯吉亞和克裡米亞。
按照《貝爾格萊德和約》的規定,布格河與烏克蘭邊境之間的&ldquo新塞爾維亞&rdquo應當是中立的邊境地帶,但俄羅斯人開始在這裡修建工事。
這樣一來,一旦戰争爆發,他們就可以切斷土耳其人和鞑靼人之間的聯系。
接着,俄羅斯人又進行了最後一次挑釁:為了追捕波蘭流亡者,他們跑到奧斯曼帝國的附庸鞑靼可汗的地盤上,攻破了靠近比薩拉比亞邊境的巴爾塔(Balta),并将其夷為平地,還在那裡不加區分地大肆屠殺波蘭人和土耳其人。
這一駭人聽聞的踐踏和約的行為讓蘇丹穆斯塔法三世陷入狂怒。
迪萬也改變了立場,贊成立即宣戰。
隻有大維齊爾穆赫辛紮德反對這一決定&mdash&mdash他并不是反對開戰這件事本身,而是基于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和邊防都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事實,反對立即宣戰。
而且,在來年春天之前,他們根本不可能采取真的軍事行動,而無謂的提前宣戰相當于給了俄國人一個預警。
但是,在不耐煩的蘇丹看來,他的機會終于來了。
他解除了大維齊爾的職務,然後忙不疊地讓新任大維齊爾哈姆紮帕夏(HamzaPasha)給俄羅斯使節奧布列斯科夫(Obreskov)送去了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女皇從波蘭撤軍。
沒有得到聖彼得堡任何指示的奧布列斯科夫拒絕簽署最後通牒。
于是,土耳其人把他丢進了七塔監獄,然後對俄羅斯宣戰。
&ldquo忠實的老朋友&rdquo法國之前一直在敦促迪萬對俄羅斯宣戰。
凡爾賽宮的舒瓦瑟爾公爵(Choiseul)[5]早就指示法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韋爾熱讷伯爵(deVergennes)[6],讓他向奧斯曼帝國的大臣們闡明俄羅斯在波蘭和其他地區種種行動的危險性。
韋爾熱讷伯爵告訴凡爾賽宮方面,奧斯曼人并沒有做好準備,但他的話被當成了耳旁風。
但現在,到了真正要面對現實的時候了。
凡爾賽宮派來了一位密使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