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倫紐夫)對此深有感觸。
他奉路易十五的命令而來,希望提高法國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地位,因為法國的影響力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嚴重下滑,讓英格蘭占了上風。
在由弗朗索瓦一世開啟的法土傳統友誼的基礎上,他希望憑借自己良好的人脈關系,為法國争取到更為有利的外交政策&mdash&mdash特别是考慮到弱勢的土耳其人和強勢的莫斯科之間的力量不均将會威脅到歐洲的力量均衡。
陪同維倫紐夫一同抵達金角灣的,是一支有意要展示法國海軍力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護衛隊。
然而,此時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之中。
人們對政治事務興味索然,為他遞交國書的程序也一拖再拖。
終于,他獲得了正式觐見蘇丹十分鐘的機會。
幾天之後,大維齊爾歡迎了他,與他寒暄良久。
盡管他本人并不吸煙,但還是被迫與大維齊爾一起吸了一根&ldquo長達20英尺(約6米)&rdquo的煙鬥。
最後,大使終于找到機會提起有關讓步條約的兩個事項,以及保護基督徒少數族群的問題。
聽到他的問題之後,大維齊爾無動于衷地回問他,凡爾賽宮的花園是不是還像往常一樣美麗動人,得到了精心打理。
接着,他又開始談起他在歐羅巴甘泉旁修建的花園,就這一話題說個沒完。
幾天之後,帝國政府譯員主管跑到法國大使館來,代表他的主子要求他們從法國送一些花草和球莖來。
煩躁不已的維倫紐夫又不耐煩地等待了8個月,才有機會再次面見大維齊爾。
對于采取守勢的奧斯曼帝國政府來說,他們此時更願意接待奧地利帝國的來賓,而不是法國大使。
在貝爾格萊德遭遇羞辱性的慘敗之後,土耳其人想方設法地用各種妥協退讓來安撫奧地利皇帝,以避免與他發生更多沖突。
奧地利皇帝在《帕薩羅維茨和約》中獲得了貿易特權,并且批準成立了皇家奧斯坦德公司(ImperialOstendCompany)[2]來拓展貿易。
這樣一來,奧地利皇帝就可能會成為黎凡特地區貿易的強有力競争者。
除此之外,當地一些天主教教派也對法國不滿,希望可以獲得皇帝的庇護。
不過,1730年,随着艾哈邁德三世遭到廢黜、他的大維齊爾遭處決,情況發生了突變。
前任蘇丹消失不見,新的統治得以确立;而維倫紐夫也終于可以樂觀地向國内彙報說,奧斯曼帝國有可能會采取支持法國的政策。
在新任海軍總司令的幫助下,維倫紐夫幾個月後為法國商人争取到了免除關稅的優惠待遇。
接着,親法的新任大維齊爾托帕爾·奧斯曼(TopalOsman)又恢複了法國在宗教事務上的特權。
在前任大維齊爾在任時,傳教士的行動自由大受約束,已經淪為駐紮在領事館的牧師;而現在,他們又可以自由地在所有基督徒生活的省份裡活動了。
奧斯曼帝國政府公開确認了一些聖地的地方神父享有的豁免權,并且不再插手他們的教會内的事務;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基督徒重建那些被穆斯林焚毀的教堂(他們焚毀教堂的理由是,教堂的鐘聲在夜裡會吵醒清真寺裡的天使),還準許他們建設新的教堂。
就這樣,&ldquo法國的皇帝&rdquo又開始被視作基督教信仰的全能保護者。
維倫紐夫大使開始像早年的法國大使一樣,視自己為奧斯曼帝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上的顧問。
他那位好鬥的大維齊爾朋友被他說服,公開宣稱奧斯曼帝國應當在合适的時候采取行動,一邊對抗奧地利皇帝,另一邊對抗女皇安娜(TsarinaAnna,她剛剛繼承了彼得大帝的帝位)[3]。
不過,在這位大維齊爾下台之後,他的繼承者們并不像他那麼親法。
于是,這個&ldquo合适的時候&rdquo也一直沒有來臨。
在此期間,173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俄羅斯女皇結成了聯盟,參與到波蘭王位繼承戰争中,共同對抗法國支持的一位王位繼承人。
奧地利和俄羅斯要求奧斯曼帝國保持中立,土耳其人欣然接受;法國要求奧斯曼帝國出手幹預,從克裡米亞出兵,經過烏克蘭進入波蘭,從南線對俄羅斯發動進攻。
面對法國人的要求,土耳其人開出了一個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價碼:兩國結成攻守同盟,且這一盟約要由蘇丹和法國國王本人親自簽署。
從弗朗索瓦一世的時代開始至今,主宰法土兩國關系的都是一個心照不宣的友好互惠協議,而土耳其人的這個要求則相當于讓這個基督教國家公開與異教徒結盟。
在凡爾賽宮,路易十五背後的掌權人物弗勒裡樞機主教(CardinalFleury)激烈而固執地反對這個提議,因為這個提議很容易引發争端,并且有可能破壞法國與歐洲的其他基督教國家,特别是英格蘭和荷蘭的關系。
在這一提議遭到斷然拒絕之後,奧斯曼帝國政府和凡爾賽宮之間又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冗長磋商。
像過去在戰場上一樣,土耳其人此時在外交領域也變得十分堅忍不拔。
1734年,确信奧斯曼帝國将保持中立的俄羅斯人從烏克蘭調遣了一支大軍北上,前去攻取了他們的主要目标但澤(D
他奉路易十五的命令而來,希望提高法國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地位,因為法國的影響力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嚴重下滑,讓英格蘭占了上風。
在由弗朗索瓦一世開啟的法土傳統友誼的基礎上,他希望憑借自己良好的人脈關系,為法國争取到更為有利的外交政策&mdash&mdash特别是考慮到弱勢的土耳其人和強勢的莫斯科之間的力量不均将會威脅到歐洲的力量均衡。
陪同維倫紐夫一同抵達金角灣的,是一支有意要展示法國海軍力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護衛隊。
然而,此時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之中。
人們對政治事務興味索然,為他遞交國書的程序也一拖再拖。
終于,他獲得了正式觐見蘇丹十分鐘的機會。
幾天之後,大維齊爾歡迎了他,與他寒暄良久。
盡管他本人并不吸煙,但還是被迫與大維齊爾一起吸了一根&ldquo長達20英尺(約6米)&rdquo的煙鬥。
最後,大使終于找到機會提起有關讓步條約的兩個事項,以及保護基督徒少數族群的問題。
聽到他的問題之後,大維齊爾無動于衷地回問他,凡爾賽宮的花園是不是還像往常一樣美麗動人,得到了精心打理。
接着,他又開始談起他在歐羅巴甘泉旁修建的花園,就這一話題說個沒完。
幾天之後,帝國政府譯員主管跑到法國大使館來,代表他的主子要求他們從法國送一些花草和球莖來。
煩躁不已的維倫紐夫又不耐煩地等待了8個月,才有機會再次面見大維齊爾。
對于采取守勢的奧斯曼帝國政府來說,他們此時更願意接待奧地利帝國的來賓,而不是法國大使。
在貝爾格萊德遭遇羞辱性的慘敗之後,土耳其人想方設法地用各種妥協退讓來安撫奧地利皇帝,以避免與他發生更多沖突。
奧地利皇帝在《帕薩羅維茨和約》中獲得了貿易特權,并且批準成立了皇家奧斯坦德公司(ImperialOstendCompany)[2]來拓展貿易。
這樣一來,奧地利皇帝就可能會成為黎凡特地區貿易的強有力競争者。
除此之外,當地一些天主教教派也對法國不滿,希望可以獲得皇帝的庇護。
不過,1730年,随着艾哈邁德三世遭到廢黜、他的大維齊爾遭處決,情況發生了突變。
前任蘇丹消失不見,新的統治得以确立;而維倫紐夫也終于可以樂觀地向國内彙報說,奧斯曼帝國有可能會采取支持法國的政策。
在新任海軍總司令的幫助下,維倫紐夫幾個月後為法國商人争取到了免除關稅的優惠待遇。
接着,親法的新任大維齊爾托帕爾·奧斯曼(TopalOsman)又恢複了法國在宗教事務上的特權。
在前任大維齊爾在任時,傳教士的行動自由大受約束,已經淪為駐紮在領事館的牧師;而現在,他們又可以自由地在所有基督徒生活的省份裡活動了。
奧斯曼帝國政府公開确認了一些聖地的地方神父享有的豁免權,并且不再插手他們的教會内的事務;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基督徒重建那些被穆斯林焚毀的教堂(他們焚毀教堂的理由是,教堂的鐘聲在夜裡會吵醒清真寺裡的天使),還準許他們建設新的教堂。
就這樣,&ldquo法國的皇帝&rdquo又開始被視作基督教信仰的全能保護者。
維倫紐夫大使開始像早年的法國大使一樣,視自己為奧斯曼帝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上的顧問。
他那位好鬥的大維齊爾朋友被他說服,公開宣稱奧斯曼帝國應當在合适的時候采取行動,一邊對抗奧地利皇帝,另一邊對抗女皇安娜(TsarinaAnna,她剛剛繼承了彼得大帝的帝位)[3]。
不過,在這位大維齊爾下台之後,他的繼承者們并不像他那麼親法。
于是,這個&ldquo合适的時候&rdquo也一直沒有來臨。
在此期間,173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俄羅斯女皇結成了聯盟,參與到波蘭王位繼承戰争中,共同對抗法國支持的一位王位繼承人。
奧地利和俄羅斯要求奧斯曼帝國保持中立,土耳其人欣然接受;法國要求奧斯曼帝國出手幹預,從克裡米亞出兵,經過烏克蘭進入波蘭,從南線對俄羅斯發動進攻。
面對法國人的要求,土耳其人開出了一個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價碼:兩國結成攻守同盟,且這一盟約要由蘇丹和法國國王本人親自簽署。
從弗朗索瓦一世的時代開始至今,主宰法土兩國關系的都是一個心照不宣的友好互惠協議,而土耳其人的這個要求則相當于讓這個基督教國家公開與異教徒結盟。
在凡爾賽宮,路易十五背後的掌權人物弗勒裡樞機主教(CardinalFleury)激烈而固執地反對這個提議,因為這個提議很容易引發争端,并且有可能破壞法國與歐洲的其他基督教國家,特别是英格蘭和荷蘭的關系。
在這一提議遭到斷然拒絕之後,奧斯曼帝國政府和凡爾賽宮之間又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冗長磋商。
像過去在戰場上一樣,土耳其人此時在外交領域也變得十分堅忍不拔。
1734年,确信奧斯曼帝國将保持中立的俄羅斯人從烏克蘭調遣了一支大軍北上,前去攻取了他們的主要目标但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