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anzig)[4]。

    憑借他們在華沙扶植的&ldquo衛星&rdquo君主,俄羅斯人控制了波蘭的大片地區。

    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重新把注意力從波羅的海移回黑海,報彼得大帝在普魯特河被土耳其人擊敗的一箭之仇。

     蘇丹的附庸&mdash&mdash鞑靼可汗的軍隊侵犯了俄羅斯的領土,為俄羅斯人提供了借口。

    一支俄軍未經宣戰就直抵亞速,并且奪取了該城。

    與此同時,俄軍主力穿過彼列科普地峽入侵了克裡米亞。

    在瓦解了鞑靼人頑強的抵抗之後,俄軍奪取了敵人在克裡米亞的防線和要塞。

    接着,他們一路在克裡米亞半島大肆破壞、屠殺,深入彼得大帝和以前的俄軍從未抵達過的地區。

    不過,他們卻被這裡荒涼而缺水的草原打敗了。

    面對疲乏、饑餓和疾病,俄軍不得不在冬天到來前撤退。

    他們在戰争初期的勝利就這樣被一場失敗抵消了,給了土耳其人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不過,奧斯曼帝國政府還是做了戰争準備,動員了一支軍隊到多瑙河的河口去。

    實際上,土耳其人對俄羅斯人的抵抗将十分關鍵,不然俄羅斯人在奪取亞速之後,将會繼續侵入黑海地區,圍攻守衛河流入海口的另外三座要塞。

    俄羅斯女皇要求她的戰艦和商船可以在黑海自由通航。

    這樣一來,黑海就會被俄羅斯人控制,并且為他們打開通往伊斯坦布爾乃至穿過海峽進入東地中海的道路。

    果真如此,俄羅斯人還将從西方國家手中奪取利潤頗豐的黎凡特貿易。

    此時,查理六世皇帝也想分一杯羹。

    為了跟俄羅斯一起出兵幹預,奧地利與俄羅斯還達成了一項秘密協約。

     不過,土耳其人依然固執地避免與敵人正面交鋒,他們更希望能由某一個基督教國家出面調停。

    英格蘭和荷蘭駐奧斯曼帝國的代表都想扮演調停人的角色。

    1736年,大維齊爾(又是一位新的大維齊爾,維倫紐夫此時還沒能和他說上話)準備率軍出征,前往靠近多瑙河河口的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5]的賓傑裡駐紮。

    不過,他來到這裡并不是準備作戰的,而是打算前來議和。

    此時,經過波蘭王位繼承戰争之後,皇帝的軍隊也師老兵疲,組織混亂,因此也沒有做好與土耳其人打一場新的戰争的準備。

    于是,為了争取時間,皇帝提出與俄羅斯一起向奧斯曼帝國政府議和。

     1737年夏天,一場會談在波蘭占有的烏克蘭地區的涅米羅夫(Nemirov)召開。

    此時,奧地利和俄羅斯都已經做好了出兵準備,因此,甚至懶得在這裡掩飾它們對奧斯曼帝國的真正企圖。

    手裡握着劍來談判的俄羅斯人不僅要求獲得在黑海的自由通航權,還要求允許他們的艦隊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地中海;他們還要求把俄羅斯的邊界拓展到德涅斯特河河畔,讓奧斯曼帝國将庫班河(Kuban)和黑海以北屬于鞑靼人的其他土地都割讓給俄羅斯;奧斯曼帝國還要承認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是獨立國家,且以俄羅斯為宗主國。

    奧地利人則要求奧斯曼帝國割讓整個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

    與此同時,俄奧兩國的軍隊已經進入了它們索取的領土,奧地利人在塞爾維亞奪回了尼什要塞。

    他們提出的要求實際上無異于下達給戰敗國的最後通牒。

    到了這個時候,土耳其人已經别無選擇。

    他們拒絕了對方提出的條款,結束了會談,拿起武器準備保衛奧斯曼帝國。

     法國是奧斯曼帝國獲得解救的唯一希望。

    一開始,路易十五的政府對如何解決這一危機猶豫不決,這讓維倫紐夫焦急萬分。

    法國還希望奧斯曼帝國政府同意割讓亞速。

    如果俄國人能夠滿足于此,那麼法國認為做出這一讓步比卷入戰争要好。

    但是,在意識到俄羅斯想要通過黑海染指地中海之後,凡爾賽宮終于醒悟過來,明白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政策。

    面對奧斯曼帝國可能會被俄羅斯和奧地利肢解的前景,弗勒裡樞機主教認識到,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

    除了黎凡特地區對于法國的重要商業價值之外,奧斯曼帝國本身的存在(盡管它已經式微)對維護歐洲的力量均衡也至關重要。

    于是,凡爾賽宮籌劃了一個新的外交攻勢,試圖通過法國在維也納的代理人來拆散俄奧聯盟;法國人還在會談現場活動,鼓舞土耳其人的鬥志,并且讓他們相信,與其接受恥辱的和平條款,還不如拼死一戰。

     大維齊爾意識到自己徹底被奧地利和俄羅斯欺騙了,他立刻回應了法國的示好,并且寫信給凡爾賽宮,正式要求法國國王出面調停。

    他的請求獲得了原則上的同意。

    與此同時,土耳其人也振作起精神,開始了一場兩線作戰的戰争。

    一位新任的大維齊爾率軍向西進發,前往奧土邊境。

    這一行動的時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就在一年之前,薩伏伊的歐根親王去世了,而在之前的戰争中實力受損、士氣受挫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此時隻能由一些不稱職的将領統率。

    不僅如此,奧地利人與他們遙遠的&ldquo盟友&rdquo俄羅斯人的關系也并不和睦,雙方并沒有任何協同作戰的計劃。

    在西線波斯尼亞的群山中,奧地利人遭遇了當地好戰首領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