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公益的科普魯律·侯賽因(他被恰如其分地稱作睿智的科普魯律;他的三位前任分别被稱作冷酷的、謹慎的和善良的科普魯律)充分利用這一時機,推動内部改革,尤其是行政機構的改革。

    作為少數擁有敏銳洞察力的人,科普魯律·侯賽因清晰地看到大有必要進行行政領域的改革。

    他在帝國的财政、法律和教育領域都開展了改革。

    在軍隊方面,為了整頓部隊的秩序和紀律,他調整了近衛軍的人員組成。

    他還為陸軍和海軍配備了更好的裝備,興建新的營房,把帝國的國防打理得井井有條。

    像征服者穆罕默德和以前的偉大蘇丹一樣,他要麼自掏腰包,要麼動用國庫,修建了一系列公共設施,包括運河、橋梁、引水渠、清真寺、學校和市場。

    更重要的是,他十分關切基督教社群的福祉,此時這些人群的生活狀況往往十分糟糕。

    塞爾維亞以及匈牙利邊疆省份蒂米什瓦拉的居民獲得了免除一年人頭稅的待遇;在整個魯米利亞,他免除了拉亞們拖欠的大部分貢金;在叙利亞,他允許牧民自由放牧。

     這些措施可以确保基督徒占主體的農民階層對國家的忠誠,而且時機也恰到好處。

    一直對奧斯曼帝國有所圖謀的彼得大帝不僅想要蠶食它的土地,還希望其内部出現變亂。

    他一直想要控制奧斯曼帝國境内的基督徒少數族群。

    既出于宗教上的考慮,又出于世俗上的考慮,俄羅斯教會一直以東正教信仰的守護者自居,試圖将外國信仰東正教的族群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尤其是奧斯曼帝國版圖内的希臘人,他們中有許多人在血統上是斯拉夫人,在宗教信仰上又不相信拉丁人,因此日漸将俄羅斯人視作潛在的解放者,十分歡迎他們當中俄羅斯的代言人。

    彼得大帝為了達成他的長期目标,動用了宣傳攻勢,秘密煽動奧斯曼帝國境内的基督徒起來推翻異教徒的統治,還許諾将為他們的行動提供資助。

    在基督徒生活的省份裡,基督教會裡有許多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彼得大帝服務,比如耶路撒冷牧首多西修斯(Dositheus)。

     但是,在巴爾幹地區,東正教的神職人員更想讓俄羅斯保護他們免受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人的壓迫(奧地利人試圖讓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而不是對付土耳其穆斯林(他們并沒有要求東正教徒皈依伊斯蘭教)。

    他們懇求莫斯科将自己&ldquo從壓迫東正教的教皇黨人和耶稣會會士手中解救出來,而不是去對付土耳其人和猶太人&rdquo。

    到時機合适的時候,彼得大帝也想把自己塑造成打擊其他信仰、捍衛東正教的勇士。

    但作為一位行事謹慎的君主,他還不急于扮演這一角色。

    他眼下最重要的戰略目标是把俄羅斯打造成黑海地區的一大強權。

     由于迪萬采取了追求和平的政策,奧斯曼帝國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之間的關系較以往有了緩和。

    在《卡爾洛維茨和約》簽署六個月之後,蘇丹穆斯塔法二世在伊斯坦布爾舉行了奢華而得體的儀式慶祝條約的正式批準,這一活動加強了奧斯曼帝國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之間的關系。

    在這一友好的氛圍下,奧斯曼帝國政府又與其昔日的歐洲敵人互派了長期的大使。

    以往,奧斯曼帝國的外交人員隻會偶爾在外國首都短期逗留,而從18世紀初起,他們可以對西方文明和文化産生更多的了解,對西方國家政府運作的方式和政治上的态度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奧斯曼帝國派到奧地利帝國的新大使名叫易蔔拉欣帕夏,他是一位傑出的将領,曾經與卡拉·穆斯塔法一同參與維也納圍城戰役。

    現在,他進入了維也納,為皇帝帶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批禮物,其中包括一頂用緞子制作的帳篷。

    這頂帳篷與蘇丹的帳篷類似,支柱的頂端都飾有黃金的圓球。

    皇帝則為蘇丹準備了一大筆白銀、一座人造的噴泉以及另外一些精美的維也納工藝品。

    在伊斯坦布爾,奧地利大使在獲得蘇丹的接見前先出席了專門為他準備的宴會。

    宴會上,他享用了産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炸魚。

    能夠享用這道佳肴象征着特别的優待,因為較低級别的使節&mdash&mdash包括來自波蘭的代表&mdash&mdash是無緣品嘗這道菜的。

     不久之後,英格蘭派來了一位新大使&mdash&mdash羅伯特·薩頓爵士(SirRobertSutton),用他接替了曾與荷蘭代表從中調停、促成了《卡爾洛維茨和約》的佩吉特勳爵。

    鑒于英格蘭在議和過程中提供的幫助,薩頓得到了蘇丹的熱烈歡迎。

    而蘇丹對俄羅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