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也納城西側安營紮寨,其營寨形似一彎新月。

    2.5萬頂帳篷和5萬駕運貨馬車組成了一座帆布之城。

    黑穆斯塔法坐鎮中央,在一座堪與蘇萊曼的大帳相媲美的帳篷大廳裡發号施令,處理圍城事宜和政府公務。

    擊退奧斯曼大軍、解救帝都的重任落在了利奧波德皇帝的歐洲盟友身上&mdash&mdash巴伐利亞和薩克森(Saxony)的選帝侯,以及最重要的人物波蘭國王揚·索别斯基。

    但是,一直到敵軍兵鋒直指維也納的時候,皇帝才開始向他們求援,因此他們的援軍無法立刻趕到。

    而另一邊,卡拉·穆斯塔法本來可以先發制人,迅速動用他占據優勢的大軍全力攻城,但他的動作也十分遲緩。

    他的貪欲似乎占了上風:如果攻破城池,那麼維也納城中的戰利品就會被士兵洗劫一空;如果守軍獻城投降,那麼戰利品就可以全部歸他&mdash&mdash蘇丹的代言人&mdash&mdash所有。

     圍攻開始之後,卡拉·穆斯塔法很快就發現守城一方在火炮方面有優勢,不僅數量更多,質量也更好。

    因為沒法運輸到維也納這麼遠的地方,蘇萊曼當年圍攻維也納時就沒有重型火炮,而卡拉·穆斯塔法也重蹈覆轍。

    他隻有輕型和中型火炮,這些火炮足以用來對付野戰中的敵人,但是對付結實的城牆就力不從心了。

    此外,很多在布達制造的彈藥質量低劣,炮彈都不爆炸。

    土耳其人把火炮看成輔助工具,攻城主要依靠的還是他們的特長&mdash&mdash挖地道。

    他們的這項技能在其他地方的圍攻戰中&mdash&mdash尤其是在幹地亞&mdash&mdash曾經大顯身手。

     卡拉·穆斯塔法首先包圍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區及周邊的鄉村地帶,在很大一片區域内截斷了多瑙河兩岸的交通,避免對岸的敵軍過河來援。

    接着,他驅使基督徒俘虜幫助他的軍隊修建塹壕體系,塹壕向着城牆和棱堡的方向延伸,以便于接下來挖掘地道。

    但是,石質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勇敢的守軍也沒有坐以待斃,經常向城外發動突襲;被損壞的防禦工事也總是很快得到修複。

    配備馬刀的土耳其人在交鋒中往往也敵不過手持長戟、大鐮刀和戰斧的德意志人。

    不過,他們用地雷在城牆上炸出了許多缺口。

    9月4日,在一次猛烈的爆炸之後,土耳其人将施塔亨貝格伯爵的手下趕出了角堡,接着從巨大的缺口湧入了城中。

    他們一邊高喊着安拉的名号,一邊揮舞着旗幟和武器。

    在經過兩個小時傷亡慘重的激戰之後,土耳其人被趕了回去,但守軍的形勢已經十分危急。

     然而,就在此時,終于傳來了波蘭援軍即将到來的消息。

    波蘭國王揚·索别斯基的進軍速度跟穆斯塔法的進攻一樣緩慢。

    他從華沙出發,在克拉科夫(Cracow)耽擱了一段時間,一路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不久,他用舟橋渡過多瑙河,與洛林公爵統率的奧地利軍隊主力和來自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部隊會合。

    在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之後,他們又毫無阻礙地行軍了三天,沿着難走的森林小路登上了俯瞰維也納的卡倫山(Kahlenberg)。

    他們驚奇地發現,此地竟然沒有被土耳其人占領。

    索别斯基居高臨下地朝被圍攻的城市望去,看到它的城牆被迷宮般的塹壕包圍,間或還有幾段城牆已經化為了碎石堆;而敵軍并沒有集中起來,他們的營地也沒有設置壕溝防護。

    看到這一情景,索别斯基自信地說:&ldquo他這營地紮得很糟糕。

    此人不懂戰事,我們肯定能打敗他。

    &rdquo 一心想着圍城的卡拉·穆斯塔法并沒有做應對敵人援軍的準備。

    奧斯曼人的營地沒有防禦工事,在山脊上沒有觀察哨,在平地上也沒有騎兵巡邏。

    而且,即便現在穆斯塔法已經知道敵人的援軍即将到來,他依然沒有立刻調兵遣将做迎敵的準備。

    他本來應該調遣自己麾下裝備精良的部隊去阻撓奧地利人或波蘭人渡過多瑙河,但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克裡米亞的鞑靼人可汗,後來又把他當成了替罪羊。

    他也沒有想過在卡倫山陡峭的岩石山坡上阻擋敵軍,或是提前控制山上的制高點。

    一直到敵人的篝火照亮了峰頂和山坡上的樹林時,他才悔之晚矣。

    現在他隻能派一支部隊到山坡較低的地方,等着索别斯基率軍從山坡上猛沖下來。

     9月12日破曉之前,紀律嚴明的基督教軍隊序列整齊地從山坡上沖了下來。

    在土耳其人看來,占據了優勢的敵人如同&ldquo黑色瀝青的洪流從山上瀉下,吞噬了它遇到的一切事物&rdquo。

    卡拉·穆斯塔法以為派一支騎兵就能擋住敵軍。

    直到克裡米亞可汗要求他馬上出動近衛軍時,他才把一部分近衛軍投入戰場,而仍然把主力留在了維也納城下的塹壕裡。

    此時,他也沒有時間運來足夠的火炮了。

     接下來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

    土耳其人的軍隊被夾在了裝備精良的守軍和指揮得力的援軍之間。

    一開始的戰鬥發生在山坡的亂石和溝壑之間,雙方在一片混亂中厮殺;接着,戰場轉移到了平原上,奧斯曼騎兵與波蘭和德意志騎兵展開了激烈交鋒,随後索别斯基又親率精銳直插土耳其人的中軍,闖入敵營,沖向大維齊爾本人顯眼的營帳。

    在親眼看到這位基督教征服者之後,鞑靼可汗高呼:&ldquo以安拉之名!波蘭國王真的來了!&rdquo說罷,他就帶着部衆縱馬逃離了戰場。

    奧斯曼大軍的陣列瓦解,士兵們開始在一片混亂中四散奔逃,最後在戰場丢下了1萬具屍體。

     待在城下塹壕裡的近衛軍沒有冒險發起進攻,但也不願撤退,結果在面前的城中守軍和背後乘勝追擊的波蘭人的夾擊之下被砍成了碎片。

    在一片恐慌之下,奧斯曼人丢掉了他們的大營,一同丢棄的還有他們全部的火炮、10萬頭牛,以及鑲嵌了珠寶的武器和腰帶、華美的地毯、紗綢、毛皮等戰利品,這些東西全都成了索别斯基及其手下兵士的收獲。

    不過,他們失望地發現并沒有多少錢币或貴金屬,因為土耳其人剛好來得及把這些東西帶走。

    戰利品中還包括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一隻剛被砍了頭的雌性鴕鳥、一隻固執地不願意被人抓住的鹦鹉、裝在鍍金鳥籠裡的其他鳥類以及大量的咖啡&mdash&mdash這些咖啡直接催生出維也納的第一家咖啡館。

     大維齊爾倉皇地與其他人一起逃走了,隻來得及帶走先知的旌旗和一大筆錢财,卻把他華麗的帳篷留給了波蘭國王。

    波蘭國王還從穆斯塔法的戰馬身上取下了金質的馬镫,作為戰勝的象征物送給了他的王後。

    随馬镫他還附了一封信,在信中誇耀了一番奪取滿是珍寶的異教徒大營的偉績,詳細記載了他個人獲得的珍品,最後總結道:&ldquo我們趕着成群的駱駝、騾子和土耳其俘虜。

    &rdquo施塔亨貝格伯爵進入奧斯曼人的營帳,向維也納的解救者索别斯基緻以敬意。

    在大帳前,鍍金的旗杆上懸挂着金線編織的巨大旗幟,上面還裝飾着蘇丹的馬尾。

    第二天,人們在城中舉着這面旗幟進行了勝利遊行,基督教軍隊的指揮官們則列隊騎行在旗幟後面。

     大約一個半世紀以前,蘇萊曼大帝因為運輸困難和補給缺乏而未能攻克維也納,但他從城下撤軍時安全地帶走了全部的部隊;而黑穆斯塔法卻在野外的會戰中敗給了數量居劣勢的敵人;他的軍隊雖然沒有被全殲,但也隻剩了一些倉皇逃命的烏合之衆。

    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他的這次失敗永久性地摧毀了土耳其人能征善戰的名聲。

     戰役結束後,索别斯基和洛林公爵又立刻率領基督教軍隊追擊奧斯曼殘軍。

    逃跑中的卡拉·穆斯塔法在拉布河河畔暫時停下來收拾殘兵,并重新分配指揮權。

    他惱火地指責與他戰術意見不合的政敵&mdash&mdash布達總督易蔔拉欣帕夏,說他故意率部先行離開戰場,加速了其他部隊的敗退。

    于是,他下令處決了易蔔拉欣帕夏和其他一些高級軍官作為替罪羊。

     敗軍掙紮着朝布達方向趕去,一路上不停遭到敵人控制的各個要塞中的奧地利民兵的騷擾。

    與此同時,鞑靼非正規軍像來時一樣,依然沿途在匈牙利的土地上大肆破壞。

    在帕爾卡尼(Parkany)[8],追擊中的波蘭軍隊遭遇了奧斯曼後衛部隊的阻滞和伏擊。

    土耳其人發動了猛烈的攻擊,但在激烈的戰鬥後又被趕回到多瑙河岸邊。

    蜂擁過河的土耳其人數量太多,導緻舟橋突然坍塌,有7000人或溺水身亡,或被敵軍殺掉。

    基督教軍隊進而圍攻格蘭,該城随即投降。

    這座當年由蘇萊曼奪取的要塞從此不再屬于土耳其人,而落入了奧地利人和德意志人之手。

    土耳其人接着撤到了貝爾格萊德,原本待在那裡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則早就撤退到了阿德裡安堡。

    在阿德裡安堡,蘇丹命令他的侍從長去取大維齊爾的人頭。

    于是,處決過那麼多人的卡拉&mi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