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由于科普魯律·艾哈邁德唯一的兒子還是個嬰兒,人們普遍預計并希望由他的弟弟穆斯塔法·紮德(MustafaZade)來接替他大維齊爾的職位。

    如此,在過去20年中内外兼修、重振衰頹國勢的科普魯律家族,就可以延續他們的統治。

    但令人惋惜的是,科普魯律家族的統治被中斷了。

    很不走運,穆罕默德四世蘇丹此時突然獨斷專行,行使起他一直被束之高閣的皇權來。

    他把大維齊爾的職位交給了艾哈邁德的妹夫卡拉·穆斯塔法[1],此人還剛剛迎娶了蘇丹的女兒。

    這一任命讓科普魯律家族的統治出現了13年的空窗期,給帝國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ldquo黑穆斯塔法&rdquo&mdash&mdash卡拉·穆斯塔法的名号來自他黝黑的皮膚。

    [2]此人自視甚高,野心勃勃,出了名地喜歡炫耀、賣弄。

    據說,他家裡有1500個小妾,還有數目相當的女奴,光是伺候她們的黑宦官就有700名。

    他豢養了數不清的馬匹、獵犬和獵鷹,以此讨得蘇丹的歡心。

    在成為大維齊爾之後,利欲熏心的卡拉·穆斯塔法巧取豪奪,腐敗堕落,肆無忌憚地賣官鬻爵,用讓步條約的條款跟外國使節讨價還價;他還明碼标價,凡是要面見蘇丹的人都得給他錢。

     更重要的是,黑穆斯塔法還是個自大狂,夢想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征服者。

    他狂熱地反對基督教,曾經複述巴耶濟德一世的話說,有朝一日要把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變成馬廄。

    他還想奪取維也納,再發兵萊茵河,與路易十四一戰。

    在他自己看來,雖然自己名義上是代人執政,但實際上就是一個掌控着歐洲大片領土的君主。

    但是,事實證明,他是一名水平低劣的将領,在戰場上犯下一個又一個的錯誤,大肆揮霍着科普魯律家族憑借軍事才能和增強了的國力為帝國赢得的成果。

     在他的指揮之下,奧斯曼帝國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就把科普魯律·艾哈邁德奪取的那部分烏克蘭丢給了俄羅斯人。

    在嚴酷而陌生的天氣和地理環境中,奧斯曼人打了兩場敗仗,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和火炮,而俄羅斯人也日漸成為讓土耳其人膽戰心驚的敵人。

    1681年,他們與俄羅斯簽訂了和約。

    土耳其人放棄了烏克蘭,從該地區撤軍,此外還約定雙方均不得在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修建要塞。

    就這樣,衰落中的奧斯曼帝國把一個至關重要的橋頭堡丢給了擴張中的俄羅斯帝國,這一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将日益成為活躍的戰場。

     這一失敗并未讓卡拉·穆斯塔法太過憂心,因為他的征服野心放在了其他地方&mdash&mdash中歐的心髒地帶。

    他決心征服偉大的蘇萊曼都未能征服的維也納。

    他的機遇源自匈牙利爆發的一場叛亂,那裡的新教徒對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壓迫感到十分不滿。

    叛軍的領袖是伊姆萊·特克利伯爵(CountEmmerichTekeli)[3],他先是率軍擊敗了皇帝的部隊,接着又拒絕了一份條件讓人難以接受的和約,轉而向蘇丹尋求幫助。

    蘇丹同意幫助他,并以宗主國的身份承認特克利為西匈牙利的國王。

    得到蘇丹的支持後,特克利又展開了針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敵對行動。

    不過,他也向法國人尋求了幫助。

    路易十四一直想要壓制哈布斯堡王朝,因此援助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奧保菲。

    現在,他又開始資助特克利。

    為了慫恿奧斯曼帝國出兵進攻奧地利,路易十四在伊斯坦布爾的使節向蘇丹保證法國将保持善意中立。

     奧地利使節來到奧斯曼帝國政府,要求續簽當年科普魯律·艾哈邁德在沃什瓦爾與皇帝簽訂的和約。

    大維齊爾拒絕了這位使節的要求,反而給了他一份相當于最後通牒的文件。

    文件中提出,如果奧地利人想要維持和平,就必須把重要的傑爾(Gy?r)要塞[4]交出來,還要補償奧斯曼帝國備戰所耗費的軍費。

    對于這一要求,奧地利使節回答說:&ldquo您或許可以靠軍隊奪取城堡,但是靠幾句空文肯定不行。

    &rdquo于是,奧斯曼帝國與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戰争又一次迫在眉睫了。

    1682年秋天,蘇丹的馬尾旌旗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薩拉基裡奧宮門前升起,宣告蘇丹本人将馬上離開都城。

    他動身來到阿德裡安堡,于1683年春季在那裡集結了一支大軍。

    大軍征調了大量的工程人員、炮兵和維護人員,一支克裡米亞鞑靼人軍隊和其他非正規騎兵也趕來會合。

    跟着大軍一起出動的,還有工匠、商人和随軍平民,以及他們帶來的成群的動物&mdash&mdash騾子、水牛、駱駝。

    這樣一來,奧斯曼軍隊看上去的規模總是要比其實際規模更大。

     這是最後一支打着宗教的旗号、按照古老的奧斯曼傳統出征基督教歐洲的穆斯林大軍。

    利奧波德皇帝(EmperorLeopold)[5]也集結了一支大軍,命令能征善戰的洛林公爵查理(DukeCharlesofLorraine)指揮大軍。

    這支軍隊在數量上居于劣勢,但教皇許諾将資助他們,同時德意志諸侯也紛紛率軍前來支援。

    除此之外,波蘭國王揚·索别斯基[6]也不惜撕毀新近與奧斯曼帝國簽署的和約,率兵前來助戰。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一直在對抗神聖羅馬帝國,希望削弱利奧波德,因而想要阻止利奧波德與德意志諸侯結成聯盟,但未能得逞。

    于是,像以前一樣,他也樂于見到土耳其人和奧地利人之間發生正面沖突。

     1683年春,奧斯曼大軍在蘇丹的率領下開拔。

    在抵達貝爾格萊德之後,蘇丹就把指揮權和先知的旌旗一并交給了卡拉·穆斯塔法。

    在奧西耶克(Essek)[7],特克利的匈牙利叛軍與大維齊爾統率的大軍會合。

    他們打着與周遭友軍十分不協調的基督教旗幟,上面用拉丁文寫着&ldquo為了上帝和國家”他們還自稱為&ldquo克魯采什&rdquo(Kruczes),意為&ldquo效命于十字架的人&rdquo。

    在大維齊爾看來,這又是曆史的重演,讓他回憶起蘇萊曼蘇丹與亞諾什·佐波堯的聯合。

    卡拉·穆斯塔法還沒有公開說明自己圍攻維也納的意圖。

    在布達和奧地利邊境之間,還有一片由皇帝控制的匈牙利國土。

    在多瑙河與其各條支流的交彙點上,各有一些據點擋在前往維也納的道路上。

    因此,在進攻維也納之前,卡拉·穆斯塔法需要先對付這些據點的守軍,其中最重要的據點就是傑爾和克爾門德。

     在拉布河前,大維齊爾召集包括克裡米亞可汗在内的指揮官們,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

    據說,在這次會議上,在布達擔任帕夏多年的易蔔拉欣建議大維齊爾謹慎從事。

    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易蔔拉欣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一位國王在地毯中心放了一堆金子,誰能不踩到地毯拿到金子,金子就歸誰;一個人從邊上開始卷地毯,一直卷到他可以夠得到金子,于是成了赢家。

    易蔔拉欣認為,要想得到維也納,卡拉·穆斯塔法應該先控制住邊境地帶的城堡,從而把這一敵對地區&ldquo卷起來&rdquo,然後到秋天或是第二年春天再發動對維也納本身的進攻。

    到那時,奪取維也納城就水到渠成了。

     大維齊爾回答他說:&ldquo你都是個八旬老人了,腦子不靈光了。

    &rdquo克裡米亞可汗塞利姆·格萊(SelimGhirai)提出了與易蔔拉欣帕夏相同的觀點,從此招緻了大維齊爾的忌恨。

    盡管還有其他人也贊同易蔔拉欣帕夏的觀點,但卡拉·穆斯塔法表示他決心直接進軍維也納,因為拿下維也納之後,&ldquo所有的基督徒都會臣服于奧斯曼人&rdquo。

    他命令工程人員在拉布河上搭建浮橋,接着率軍過河,直接向西進軍。

    易蔔拉欣帕夏留在後方負責補給,另外還留了一小支部隊佯裝要進攻傑爾。

    鞑靼人的非正規軍和特克利的部隊被派到前方四處破壞,警示土耳其人來襲的鐘聲在中歐地區再次敲響。

     7月13日,卡拉·穆斯塔法率領大部隊出現在了維也納城下。

    在火炮就位之後,他按照慣例緻函守軍,命令他們投降,皈依伊斯蘭教,或是從城中安全疏散。

    一名土耳其人軍官将這封信遞給了一名士兵,再經由這名士兵交給了維也納城的總督施塔亨貝格伯爵(CountStahremberg)。

    守軍沒有回信。

    皇帝本人和他的廷臣已經向西撤到了帕紹(Passau),而他的總司令洛林公爵查理則帶着規模本就不大的奧地利軍隊的三分之二去了多瑙河上遊的林茨。

    剩下的三分之一部隊留下來增援城市守備隊,全部守軍加在一起也隻有大約1.2萬人。

     奧斯曼人在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