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林,卻一點也不狂熱。
他可以容忍其他人的信仰,保護基督徒和猶太人免受不公正的待遇,還廢止了有關修建教堂的禁令。
在這一點上,他與他的父親大為不同。
他的父親曾将信仰異端的謝赫和托缽僧都驅逐出境,還以涉嫌煽動基督徒叛亂的罪名絞死了希臘牧首。
科普魯律·艾哈邁德擁有清晰的判斷力,能夠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的根源。
他沉默寡言,心地善良,既舉止莊嚴,又彬彬有禮,态度謙和。
在人民心目中,他令人欽佩,言而有信,憑借他的種種優點赢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在行政領域,艾哈邁德的任務是繼續推動其父開啟的多項改革,讓它們開花結果。
他頒布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伊斯蘭教法和蘇丹法令的執行。
由于直屬于蘇丹的部隊已經成為沉重的财政負擔和國家的動亂之源,他下令削減了這類部隊的數量。
他減輕了國庫的負擔,修改了稅收和公共秩序體系,以保護農民的利益。
在忙于軍政事務的同時,他還不忘資助學者、詩人和曆史作家,讓他們将自己的勝利和其他英雄事迹寫成不朽的篇章。
接下來,科普魯律·艾哈邁德要完成新的征服。
1672年,他把目光投向了黑海的對岸&mdash&mdash那裡在未來将成為土耳其人厮殺的主戰場。
他尤其留意烏克蘭的局勢&mdash&mdash那裡是俄羅斯和波蘭兩國争奪的焦點,也留給了土耳其人出手幹預的機會。
近來,俄國人和波蘭人試圖瓜分獨立而充滿活力的哥薩克人的土地。
他們瞄上的土地在烏克蘭和更南方的地方,靠近布格河(Bug)和第聶伯河流入黑海的入海口。
他們希望控制這一地區的哥薩克人,就像俄國沙皇控制了東方頓河流域的哥薩克人那樣。
在屬于波蘭的那部分烏克蘭土地上生活的哥薩克人激烈地反抗着他們的宗主國,結果引來了由揚·索别斯基(JohnSobieski)統率的波蘭軍隊的鎮壓。
于是,哥薩克人的頭領跑來向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求援,許諾将承認奧斯曼帝國為他們的宗主國。
他在伊斯坦布爾得到了體面的接見,蘇丹穆罕默德按照恰當的禮節授予了他一面雙馬尾旌旗,任命他為奧斯曼帝國烏克蘭行省的桑賈克貝伊。
同時,蘇丹還命令克裡米亞可汗向哥薩克人施以援手。
此舉招緻了波蘭國王和俄國沙皇的強烈不滿,他們威脅說要聯合起來對奧斯曼帝國蘇丹發動戰争。
奧斯曼帝國政府對他們的這一表态也傲慢地表示了不滿,大維齊爾本人則把一封親筆信交給了波蘭使節: 哥薩克人,作為一個自由的民族,曾臣服于波蘭人。
但是,由于再也無法忍受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暴行、不公正、壓迫和勒索,他們&hellip&hellip決定尋求克裡米亞可汗的保護。
哥薩克人現在獲得了站在土耳其人旌旗下的克裡米亞可汗的支持&hellip&hellip現在,這個國家的居民為了獲得自由而向強大的蘇丹尋求幫助,你們卻又來搶奪這些得到了蘇丹庇佑的人,難道不覺得太過放肆了嗎? 波蘭國王無視了這封信。
于是,1672年,蘇丹親率一支奧斯曼大軍,途徑摩爾達維亞來到了德涅斯特河(Dniester)河畔。
他在這裡等來了鞑靼人的援軍。
這一次,蘇丹本人親自參與了戰争,即便沒有真的統率部隊,但總算也是陪同軍隊一同出征。
渡河之後,土耳其人很快奪取了兩座重要的要塞。
波蘭國王在布恰奇(Buczacs)簽署了屈辱的和約,同意将烏克蘭的波多裡亞行省(Podolia,位于第聶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割讓給土耳其人,并且将屬于他的那部分烏克蘭劃歸哥薩克人所有。
除此之外,他還同意向奧斯曼帝國政府納貢。
索别斯基拒不承認這份和約,又與土耳其人打了三仗,互有勝負。
1676年,他最終被土耳其人擊敗,于是隻好在茹拉夫諾(Zurawno)簽署了條件比之前更加苛刻的和約。
就這樣,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暫時擴展到了黑海的西北方向,一邊向波蘭人施加了壓力,一邊又阻撓俄國人在烏克蘭地區的擴張企圖。
科普魯律·艾哈邁德巧妙地運用了帝國的新資源,取得了這一成就。
但是,這一成功十分短暫。
這場戰役也成了他的最後一場戰役。
在戰争結束後幾天,時年42歲的他就因水腫而死,發生水腫的原因是飲用葡萄酒和白蘭地過量&mdash&mdash這是這位堪稱典範的統治者唯一的惡習。
[1]雖然同屬威尼斯望族莫羅西尼家族,但此處的莫羅西尼并非上文中的詹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而是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FrancescoMorosini,1619&mdash1694)。
他可以容忍其他人的信仰,保護基督徒和猶太人免受不公正的待遇,還廢止了有關修建教堂的禁令。
在這一點上,他與他的父親大為不同。
他的父親曾将信仰異端的謝赫和托缽僧都驅逐出境,還以涉嫌煽動基督徒叛亂的罪名絞死了希臘牧首。
科普魯律·艾哈邁德擁有清晰的判斷力,能夠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的根源。
他沉默寡言,心地善良,既舉止莊嚴,又彬彬有禮,态度謙和。
在人民心目中,他令人欽佩,言而有信,憑借他的種種優點赢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在行政領域,艾哈邁德的任務是繼續推動其父開啟的多項改革,讓它們開花結果。
他頒布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伊斯蘭教法和蘇丹法令的執行。
由于直屬于蘇丹的部隊已經成為沉重的财政負擔和國家的動亂之源,他下令削減了這類部隊的數量。
他減輕了國庫的負擔,修改了稅收和公共秩序體系,以保護農民的利益。
在忙于軍政事務的同時,他還不忘資助學者、詩人和曆史作家,讓他們将自己的勝利和其他英雄事迹寫成不朽的篇章。
接下來,科普魯律·艾哈邁德要完成新的征服。
1672年,他把目光投向了黑海的對岸&mdash&mdash那裡在未來将成為土耳其人厮殺的主戰場。
他尤其留意烏克蘭的局勢&mdash&mdash那裡是俄羅斯和波蘭兩國争奪的焦點,也留給了土耳其人出手幹預的機會。
近來,俄國人和波蘭人試圖瓜分獨立而充滿活力的哥薩克人的土地。
他們瞄上的土地在烏克蘭和更南方的地方,靠近布格河(Bug)和第聶伯河流入黑海的入海口。
他們希望控制這一地區的哥薩克人,就像俄國沙皇控制了東方頓河流域的哥薩克人那樣。
在屬于波蘭的那部分烏克蘭土地上生活的哥薩克人激烈地反抗着他們的宗主國,結果引來了由揚·索别斯基(JohnSobieski)統率的波蘭軍隊的鎮壓。
于是,哥薩克人的頭領跑來向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求援,許諾将承認奧斯曼帝國為他們的宗主國。
他在伊斯坦布爾得到了體面的接見,蘇丹穆罕默德按照恰當的禮節授予了他一面雙馬尾旌旗,任命他為奧斯曼帝國烏克蘭行省的桑賈克貝伊。
同時,蘇丹還命令克裡米亞可汗向哥薩克人施以援手。
此舉招緻了波蘭國王和俄國沙皇的強烈不滿,他們威脅說要聯合起來對奧斯曼帝國蘇丹發動戰争。
奧斯曼帝國政府對他們的這一表态也傲慢地表示了不滿,大維齊爾本人則把一封親筆信交給了波蘭使節: 哥薩克人,作為一個自由的民族,曾臣服于波蘭人。
但是,由于再也無法忍受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暴行、不公正、壓迫和勒索,他們&hellip&hellip決定尋求克裡米亞可汗的保護。
哥薩克人現在獲得了站在土耳其人旌旗下的克裡米亞可汗的支持&hellip&hellip現在,這個國家的居民為了獲得自由而向強大的蘇丹尋求幫助,你們卻又來搶奪這些得到了蘇丹庇佑的人,難道不覺得太過放肆了嗎? 波蘭國王無視了這封信。
于是,1672年,蘇丹親率一支奧斯曼大軍,途徑摩爾達維亞來到了德涅斯特河(Dniester)河畔。
他在這裡等來了鞑靼人的援軍。
這一次,蘇丹本人親自參與了戰争,即便沒有真的統率部隊,但總算也是陪同軍隊一同出征。
渡河之後,土耳其人很快奪取了兩座重要的要塞。
波蘭國王在布恰奇(Buczacs)簽署了屈辱的和約,同意将烏克蘭的波多裡亞行省(Podolia,位于第聶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割讓給土耳其人,并且将屬于他的那部分烏克蘭劃歸哥薩克人所有。
除此之外,他還同意向奧斯曼帝國政府納貢。
索别斯基拒不承認這份和約,又與土耳其人打了三仗,互有勝負。
1676年,他最終被土耳其人擊敗,于是隻好在茹拉夫諾(Zurawno)簽署了條件比之前更加苛刻的和約。
就這樣,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暫時擴展到了黑海的西北方向,一邊向波蘭人施加了壓力,一邊又阻撓俄國人在烏克蘭地區的擴張企圖。
科普魯律·艾哈邁德巧妙地運用了帝國的新資源,取得了這一成就。
但是,這一成功十分短暫。
這場戰役也成了他的最後一場戰役。
在戰争結束後幾天,時年42歲的他就因水腫而死,發生水腫的原因是飲用葡萄酒和白蘭地過量&mdash&mdash這是這位堪稱典範的統治者唯一的惡習。
[1]雖然同屬威尼斯望族莫羅西尼家族,但此處的莫羅西尼并非上文中的詹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而是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FrancescoMorosini,1619&mdash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