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齊爾确認草簽的和約條款了。

    雙方簽署了《沃什瓦爾條約》,其内容實際上延續了《吉托瓦托洛克和約》。

    盡管奧地利人取得了戰争的勝利,但是這份和約卻令人驚異地有利于奧斯曼帝國一方。

    帝國得以保留包括諾伊霍伊塞爾在内的幾處新近征服的要地;土耳其人和奧地利人都要撤出特蘭西瓦尼亞,奧斯曼帝國在特蘭西瓦尼亞的附庸奧保菲(Apafi)大公獲得了承認,但需要向奧地利支付貢金。

    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範圍并沒有向東方擴展,仍然隻控制着匈牙利的西部和北部地區。

    到了這個時候,科普魯律·艾哈邁德還擴張了蘇丹的領土,憑借高超的外交手段赢回了他在戰場上丢掉的東西。

    他勝利回到伊斯坦布爾,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

     科普魯律·艾哈邁德接下來的任務是征服防禦較弱的克裡特島,終結那裡持續了25年、一直在消耗帝國力量的戰争。

    1666年,他率領一支規模龐大的援軍抵達了克裡特島,在島上一待就是三年。

    一名來自克裡特島的奴隸女孩此時成了穆罕默德蘇丹最得寵也最具影響力的妃子。

    她熱切地支持科普魯律的事業,幫助他維護其在蘇丹心目中的威望,因此科普魯律可以安心地離開首都如此之久。

    就這樣,對幹地亞的第三次圍攻開始了,從夏至冬幾乎一刻都不停歇。

    保羅·裡考特将幹地亞稱作&ldquo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要塞,使用了這個時代人類智慧所能企及的最高超技藝&rdquo。

    地道和反地道、塹壕和障礙物,工程師的技藝在這裡大顯身手。

    曾在羅得島圍攻戰中率先運用工程學技藝的土耳其人,依然在這方面擁有卓越的技巧。

    他們技藝精巧,勢不可當,在幹地亞城下開鑿地道,削弱城防。

     在這場戰役中,土耳其人擁有了将海軍派遣到克裡特島的能力。

    而威尼斯人則打出又一次十字軍遠征的旗号,不僅從教皇、其他意大利城邦和哈布斯堡王朝那裡得到了援軍,還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法國人的秘密援助。

    被譽為法國騎兵部隊之花、參與了聖戈特哈德之戰的&ldquo小女孩們&rdquo,在指揮官弗亞德公爵的帶領下,乘着懸挂馬耳他旗幟的船隻來到了幹地亞。

    他們不顧威尼斯指揮官莫羅西尼[1]的命令,憑着一股浪漫的英雄主義精神,堅持要求從城中發動一次突襲。

    他們在舉着耶稣受難像的僧侶的帶領下,出城殺死了一些土耳其人,随後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不得不選擇撤退。

    第二年,在諾瓦耶公爵(DucdeNoailles)的帶領下,一支規模更大的法國軍隊抵達了幹地亞,這一次他們打出的是教皇的旗幟。

    諾瓦耶公爵堅持要由法國人獨力發動一次突襲,拒絕了莫羅西尼的威尼斯部隊的支援。

    在這次突襲失敗之後,法國艦隊又跟威尼斯船隻一同發起了炮擊,試圖将土耳其人從城下的塹壕中趕出來。

    結果這一行動也失敗了,部分要歸咎于一艘法國船隻在行動中發生了爆炸。

    接着,法國人與威尼斯人發生了激烈的争執,最終帶着他們的陸軍一起起航回國了。

     四天之後,莫羅西尼宣稱無力繼續堅守幹地亞,獻城投降。

    對這座城市的圍攻過程比特洛伊之圍還要漫長。

    科普魯律·艾哈邁德開出了十分體面的議和條款,這些條款也得到了忠實地履行。

    彈盡糧絕的威尼斯守軍獲準攜帶一部分火炮離開,克裡特人則獲得了到别處安家的許可。

    威尼斯保住了克裡特島上的港口,但島嶼的其他部分變成了土耳其人的領土,構成了奧斯曼帝國在愛琴海南部的天然屏障,使得東地中海變成了土耳其人的内湖。

    島上的希臘基督徒将土耳其人視作解放者,因為他們就此擺脫了信奉天主教的西歐統治階層的壓迫;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中的很多人還将皈依伊斯蘭教。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将終結這兩場戰争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艾哈邁德,一同留給他的還有堪與蘇萊曼時代相媲美的軍事組織。

    不過,艾哈邁德不僅僅是一名戰士,還是一位頗有水準的政治家。

    正因如此,他常被土耳其曆史學家拿來與蘇萊曼的最後一位大維齊爾索科盧相比較&mdash&mdash此人擴大了帝國的版圖,延緩了帝國的衰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艾哈邁德的父親是個半文盲,卻給了他良好的教育和法學訓練,并且讓他像往代蘇丹一樣,先後出任了兩個行省的總督,幫助他積累了處理公共事務的經驗。

    艾哈邁德繼承了其父的能力,卻又不像他的父親那樣殘酷。

    在他感覺政局對科普魯律家族已經足夠安全之後,他就放松了以往的苛政,建立起既人道又公正,同時又相對而言遠離腐敗的統治。

    他毫無貪欲,不納賄賂。

    據說,給他送禮的人非但不會赢得他的歡心,反而會讓他心生反感。

     他是一個嚴格自律的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