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自鳴琴的托馬斯·達勒姆(ThomasDallam)以技藝精湛著稱,他親自将琴運到了伊斯坦布爾。

    自鳴琴的演奏和琴上旋轉的一群人造的烏鸫和畫眉鳥讓蘇丹贊歎不已,特别是那群鳥兒還會在音樂結束時一邊拍翅膀一邊歌唱。

     尤為讓穆罕默德三世驚歎的是武裝精良的英格蘭海軍軍艦&ldquo赫克托耳号&rdquo,正是這艘軍艦将達勒姆和他的琴運來的。

    蘇丹身邊的随從評論道,他們&ldquo從未見過哪位基督教王公的軍事力量曾讓他這麼高興&rdquo。

    停靠在金角灣的&ldquo赫克托耳号&rdquo允許人群自由參觀,讓人們好奇不已。

    威尼斯大使擔心這一展示會&ldquo讓土耳其人大開眼界,從而對基督教世界構成損害&rdquo。

    但其實并沒有必要擔憂,因為土耳其人什麼也沒有學到。

    正如托馬斯·羅爵士後來所說的那樣,奧斯曼帝國政府&ldquo已然在槳帆船中衰朽&rdquo。

    到烏魯奇·阿裡死後的16世紀末期,奧斯曼海軍既沒有能力威脅敵人,也沒有能力幫助盟友。

    奧斯曼人并沒有善加利用勒班陀海戰後複蘇的海軍,其武器裝備也漸漸變得不堪使用。

    奧斯曼帝國的海上力量曾經雄霸一時,但正如人們所說:&ldquo與西班牙的戰争并沒有摧毀它,與西班牙的和平卻摧毀了它。

    &rdquo 亨利四世召回了親天主教的蘭可思慕,用更難對付的薩瓦裡·德布勒維(SavarydeBrèves)取代了他。

    在此之後,在奧斯曼帝國朝廷上的英法關系進一步惡化了。

    德布勒維擴大了法國在商業和政治等層面上對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而不惜損害法國國王的盟友英格蘭人的利益。

    巴頓的繼任者亨利·萊洛(HenryLello)曾這樣抱怨道:&ldquo法國大使到處行賄,還收着教皇的錢,到處不遺餘力地破壞我的計劃。

    &rdquo英法兩國的使團之間仇恨已極。

    一年冬天,威尼斯大使曾這樣彙報道:&ldquo昨天晚上,因為一場雪球大戰,法國和英格蘭的使團之間爆發了暴力沖突,有好幾個人受了重傷。

    要不是夜幕降臨,局勢還會進一步惡化,因為就連雙方大使本人也參與了進去。

    &rdquo 英法兩國先是在穆罕默德三世繼續在匈牙利開戰一事上起了沖突(此時尚未簽署《吉托瓦托洛克和約》)。

    德布勒維在此事中起了煽風點火的作用。

    他的主子亨利四世一直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野心,他曾說:&ldquo天主教聯盟讓我成了國王,沒準兒土耳其人會讓我變成皇帝呢。

    &rdquo由于此時的奧地利十分軟弱,如果土耳其人能夠擊敗匈牙利,那麼就可以為亨利四世的野心鋪平道路。

    而伊麗莎白女王認為這場陸上戰争毫無意義,因此試圖讓雙方講和。

    經濟領域是英法之間最主要的争奪點,而德布勒維一直試圖阻止奧斯曼帝國與英格蘭續簽讓步條約。

     結果,此事又把荷蘭人&mdash&mdash此時已經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出來的低地聯省共和國&mdash&mdash卷了進來。

    荷蘭商人也加入了在奧斯曼帝國海域的貿易,開始與英格蘭和法國商人競争。

    英格蘭曾經支持荷蘭人的獨立鬥争,因此與荷蘭人聯系緊密,希望荷蘭商人能夠在英格蘭的保護下經商。

    法國人則認為荷蘭人依然是西班牙的臣民,認為他們應當在法國國旗的保護下經商。

    1601年,大維齊爾在做出許多新的讓步之後續簽了與英格蘭的讓步條約,并且要求荷蘭商人航行時必須懸挂伊麗莎白女王的旗幟。

     1612年,聯省共和國也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讓步條約,條約内容與英格蘭和法國的近似,但僅限于貿易領域。

    他們利用這一條約将煙草引入了奧斯曼帝國,全然不顧穆夫提激烈而徒勞的反對。

    土耳其人十分喜歡煙草,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煙鬥就幾乎成了土耳其的國家象征。

    算上在蘇萊曼統治時期引進的咖啡,再加上鴉片和酒,此時的土耳其人已經可以享用到這四樣東西&mdash&mdash詩人将它們形容為&ldquo歡愉之沙發上的四個靠枕&rdquo和&ldquo享樂世界的四大元素&rdquo。

    但是,在嚴格的伊斯蘭法學家看來,它們是&ldquo放蕩之帳的四個基座&rdquo和&ldquo惡魔的四名仆人&rdquo。

     就這樣,在蘇萊曼的時代結束之後,奧斯曼帝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它既深深受到英格蘭的影響,同時也會被英法之間的敵意所左右。

     [1]指16世紀法國發生的八次宗教戰争,也稱作胡格諾戰争。

     [2]指詹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GianfrancescoMorosini),他于1582&mdash1585年期間出任威尼斯駐伊斯坦布爾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