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法國的名号和旗幟下的人&rdquo。

     不過,熱爾米尼男爵也清楚地意識到,&ldquo從偉大的閣下和他的帕夏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可以看出,他們想要無差别地接受所有可能的友誼和盟友關系&rdquo。

    外國使節在政治層面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

    在這個腐敗成風的時代,不論是維齊爾、皇宮和軍隊裡的官員,還是蘇丹在後宮和其他地方的寵妃寵臣,都把前來示好的外國使節視作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續簽了對法國的讓步條約後不到兩年,蘇丹就定下了這樣的原則:&ldquo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大門向所有前來尋求庇護的人敞開。

    &rdquo 蘇丹之所以定下這條原則,是因為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希望她的子民可以獲得在帝國境内航行和通商的自由,且英格蘭的船隻可以挂着本國旗幟出航,而不用像以前那樣必須挂着法國國旗。

    英格蘭商人在地中海發展貿易的進展十分遲緩。

    在16世紀早期,憑借威尼斯人的幫助,英格蘭商人進入了地中海東部海域。

    但是,土耳其人海上力量的崛起和奧斯曼私掠艦隊的猖獗行徑讓英格蘭商人失去了在這一地區進行商業冒險的興趣,英格蘭與黎凡特地區之間的貿易活動也逐漸停歇。

    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開辟出好望角商路,英格蘭商人轉而開始與尼德蘭合作。

    尼德蘭的安特衛普(Antwerp)港逐漸取代了威尼斯,成了東方商品的貨倉。

    但是,這條路線在16世紀後半葉因尼德蘭叛亂而切斷了。

    與此同時,伊麗莎白女王的頭号死敵&mdash&mdash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又征服了葡萄牙,葡萄牙人寶貴的東方航線很可能就要落入西班牙人的手中。

     除此之外,從政治層面上看,随着英格蘭對西班牙的敵意日漸加深,與土耳其人聯手抑制西班牙在地中海上的霸權就越發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

    與從前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不同,伊麗莎白女王并不是一位心甘情願與異教徒結盟的君主。

    但是,即将與異教徒結盟的伊麗莎白女王卻将穆拉德三世蘇丹說成是&ldquo在妄稱基督之名的偶像崇拜者,尤其是他們的頭子西班牙國王面前,捍衛正信的、不可征服而強悍有力的守護者&rdquo。

    因此,伊麗莎白女王之所以同意把大使派到伊斯坦布爾與土耳其人談判,不僅出于貿易因素,也出于政治考量。

     邁出第一步的是倫敦的兩位貿易大亨&mdash&mdash愛德華·奧斯本爵士(SirEdwardOsborne)和他的同僚理查德·斯泰普(RichardStaper)。

    這兩位見多識廣的商人意識到了恢複與黎凡特地區的貿易将帶來怎樣的收益。

    1575年,他們派了兩位中間人到伊斯坦布爾去,其中一人在伊斯坦布爾待了18個月,從蘇丹那裡為奧斯本的代理人威廉·哈本(WilliamHarborne)取得了在蘇丹的國境内自由通行的許可證。

    于是,1578年夏天,日後将成為英格蘭駐奧斯曼帝國第一位大使的哈本啟程前往伊斯坦布爾。

    他先通過海路到達漢堡,再經過波蘭從陸路抵達伊斯坦布爾。

     事實證明,哈本頗有一些外交技巧和手腕。

    盡管受到了法國人的阻撓,哈本還是很快從奧斯曼帝國政府那裡取得了承諾,允許英格蘭商人在帝國境内自由經商。

    這一承諾經由穆拉德三世和伊麗莎白女王的幾次通信獲得了确認,并在1580年正式寫入兩國之間的協議。

    通過這份協議,英格蘭獲得了法國人在讓步條約中取得的同等權益。

    穆拉德三世在一開始寫給英格蘭君主的信中,用谄媚的口吻稱呼她為&ldquo最著名的伊麗莎白、最聖潔的女王、耶稣最偉大的崇拜者的宗主&hellip&hellip永享喜悅和光榮的偉大的英格蘭女主人和傳人&rdquo。

    他告訴她,自己已經頒布谕旨,确保&ldquo自英格蘭經海路而來&hellip&hellip合法進入帝國疆域者,必可平安歸國,不受任何人騷擾侵害&rdquo。

    英格蘭人可以與&ldquo我們的常客和盟友法國人、威尼斯人、波蘭人、德意志國王及其他鄰邦人民一樣&rdquo,享受同等的自由,&ldquo并可與其他基督徒一樣,不受阻撓地從事各類商品貿易&rdquo。

     在最終協議中還特别規定,如果有英格蘭人被捕入獄,應當立即釋放;除&ldquo法定過路費和關稅之外&rdquo,英格蘭人也不需要交納任何人頭稅;英格蘭人可以委任領事,由領事裁決其本國人的内部糾紛;隻要按購買價贖人,被擄為奴隸的英格蘭人就可以獲得自由;遭遇風暴或海難時,奧斯曼帝國的水手有責任搭救英格蘭船隻;英格蘭船員購買食品補給時不得受到妨礙。

    如果奧斯曼帝國的政府機關能夠認可并嚴格執行這些具體的要求,那麼這些可謂是慷慨的優惠。

    但這一點還有待日後觀察。

    哈本回到英格蘭,向女王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