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在奧斯曼遭到殺害之後,近衛軍和西帕希騎兵開始感到後悔。

    &ldquo現在,他們開始哀悼死去的君主,莫名其妙地憤怒起來。

    &rdquo他們陷入了一種群體性的歇斯底裡,同時又沒有什麼人有能力去阻止他們。

    他們暴跳如雷,把這個由瘋子蘇丹統治的國家帶入了一種更為可怕的混亂之中。

    這種情形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最初的設想,而且也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

    瘋子穆斯塔法漸漸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于是表達了他對奧斯曼之死的哀痛,并且下令懲處殺害奧斯曼的兇手。

    但是,不久之後,他又忘了奧斯曼已經死了,還在大薩拉基裡奧宮裡四處奔跑去尋找他的侄子,到處敲門、呼喊,讓他出來從自己身上接過君主的重擔。

    盡管穆斯塔法根本沒有能力執政,但他還是在蘇丹的位置上又坐了15個月。

     看到奧斯曼帝國的無政府狀态,托馬斯·羅爵士這樣預測道:&ldquo我隻能說,奧斯曼帝國的内部病症一定會将其毀掉;每天都會出現更多的變化,流更多的血;最聰明的人不願意掌舵,蠢貨們則很快載着大家一起撞向礁石。

    如果有人做好了準備來利用這一時機,我得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唾手可得的獵物了。

    &rdquo他接着寫道,奧斯曼帝國&ldquo像一個衰老的機體一樣,因周身的種種惡習而日漸癫狂;青春不再,力量衰減,但是這些惡習依然存留了下來&rdquo。

    然而,要一直到兩個半世紀之後,世界才意識到奧斯曼帝國&ldquo已然衰老&rdquo,并将它視作&ldquo歐洲病夫&rdquo。

     現在,實際上執掌政府的是一個女人&mdash&mdash蘇丹皇太後。

    内部分成兩個派系的軍人則是背後支持她的蘇丹兒子的力量。

    選擇政府官員時他們或是随性為之,或是通過收受賄賂決定,但官員的人選總是由這兩派軍人中的某一派決定的。

    對于正占着上風的那一派,大臣們在提拔和賄賂他們時異常慷慨,在給近衛軍和西帕希騎兵提高軍饷時也毫不吝啬。

    由于達烏德帕夏下令處決了奧斯曼,軍方以此為借口罷免了他。

    在他之後,大維齊爾的人選換得有如走馬燈一般。

     接替達烏德帕夏的是阿爾巴尼亞人梅雷·侯賽因帕夏(MereHusseinPasha)。

    他是個&ldquo人人痛恨的暴虐之徒&rdquo,廚子出身,剛剛在埃及總督的任上留下了敲骨吸髓的惡名。

    他兩次出任大維齊爾,在任期間一直利用近衛軍來對付西帕希騎兵。

    他不顧公衆的利益,賦予近衛軍額外的特權和豐裕的給養配額,最後甚至為近衛軍打開了蘇丹的倉庫,然後對他們說:&ldquo想拿什麼就拿什麼,肉、蠟燭,你們需要的任何東西!蒼天在上,帕迪沙阿有的是錢!&rdquo西帕希騎兵則造了反,要求他把大薩拉基裡奧宮裡的所有金銀器皿都融成金塊銀塊給他們。

    接連不斷的劫掠、暗殺、縱火在伊斯坦布爾肆虐,整座城市仿佛剛被敵軍攻破似的。

     後來,近衛軍和西帕希騎兵結成了短暫的同盟,一起反對侯賽因。

    蘇丹皇太後不惜違反《古蘭經》的規定(盡管她已經戴上了完全遮住臉的面紗),公開出現在軍人面前,詢問他們現在想讓誰來當大維齊爾。

    他們否決了全部的人選,大維齊爾之位最後落到了蘇丹的奶媽的丈夫手上。

    後來,他們又指責此人任命一個趕驢車的和一個吹号的在阿亞索菲亞清真寺當宣禮員,要求将他罷免。

    于是,在軍人們一次次專橫而又心血來潮的決定下,四個月内有三位大維齊爾遭到罷免。

    接着,出現了侯賽因即将再度掌權的迹象。

    此人&ldquo為了讨近衛軍的歡心,飛快地吞噬着公共财産,殘暴地從私人身上榨取錢财。

    就連收受他的錢财的人都感到恐懼不安,因為他們當中最聰明的人已經預見到,這樣的行為隻會給他們自己也帶來毀滅&rdquo。

     接着,局勢演化成了一場危機。

    在奧斯曼遭到處決後不久,埃爾祖魯姆總督阿巴紮·穆罕默德帕夏(AbazaMehmedPasha)打着為奧斯曼複仇的旗号,發動了一場叛亂。

    他是近衛軍的死敵,無疑也是奧斯曼蘇丹組建亞洲軍隊、消滅近衛軍計劃的同謀者之一。

    他在手下為數不少的非正規軍和其他一些叛軍的支持下,迅速控制了安納托利亞中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地區。

    他接連不斷地擊敗蘇丹派來的軍隊,在這一地區統治了五年。

    在伊斯坦布爾,烏理瑪也試圖發動一次叛亂。

    事态平息後,行政官員和軍人經過商議,同意任命有着誠實名聲的阿裡帕夏(AliPasha)出任大維齊爾一職。

    接着,他們要求瘋子穆斯塔法下台,&ldquo據說他滿心歡喜地同意了&rdquo。

    奧斯曼的弟弟穆拉德,&ldquo真正合法的繼承人&rdquo,成了近衛軍和西帕希騎兵都能接受的人選,被選中成為蘇丹,是為穆拉德四世。

    考慮到國庫已經空空如也,他們甚至還同意穆拉德登基時無須向他們頒發賞金。

     于是,1623年,年僅14歲的蘇丹穆拉德四世第一次莊嚴地進入了伊斯坦布爾。

    他未經世事,&ldquo胖胖的,面部表情豐富,名聲不錯&rdquo。

    至少在當時,一切看上去平靜安甯。

    奧斯曼帝國将自己從深淵的邊緣挽救了回來,終于再次得到了喘息之機。

    富于彈性的奧斯曼帝國寄希望于在能夠強有力地貫徹個人意志的新蘇丹的統治下,延續帝國的壽命和威望。

     在這一關鍵時刻,奧斯曼帝國急需一位專斷之主,來抗衡專橫的軍人和見利忘義的行政官員。

    他要像軍人一樣殘酷無情,戰勝暴力,恢複遭人輕視的法制的尊嚴。

    在穆拉德四世長大成人後短暫的親政時期,他的确做到了這點,成了奧斯曼帝國的&ldquo尼祿&rdquo。

    有一位機敏的奧斯曼作家和旅行家,名叫愛維亞·瑟勒比(EvliyaChelebi)。

    他曾是穆拉德四世宮廷裡的寵臣,十分敬畏這位蘇丹。

    他評價道:&ldquo穆拉德四世是奧斯曼帝國最為血腥的一位蘇丹。

    &rdquo 在艾郁普清真寺裡準備妥當之後,年輕的蘇丹來到了大薩拉基裡奧宮。

    他先做了祈禱,希望真主和人民願意接受他成為君主。

    接着,他又按照傳統來到了國庫。

    愛維亞·瑟勒比記載道: 這裡已經沒有黃金器皿了。

    除了一些木材,國庫裡隻有六袋錢(3萬阿斯皮爾)、一袋珊瑚和一箱瓷器。

    看到空空如也的國庫,蘇丹穆拉德涕泗橫流。

    他跪拜了兩次,然後說:&ldquo真主保佑,我要罰沒那些侵吞國庫的人的财産,用他們的财産重新填滿國庫;我還要再興建50座寶庫。

    &rdquo 國庫裡确實沒什麼錢了。

    維齊爾們想到以前一些國家曾經向奧斯曼帝國納貢,于是就向這些國家的使節尋求貸款,但是并不成功。

    不過,穆拉德自掏腰包,拿出來3040袋錢。

    盡管近衛軍曾經同意不索要賞金,但穆拉德還是在登基後的一個月内把這些錢分賞給了近衛軍。

     不過,等到穆拉德四世成熟到能夠自己掌握權柄,已經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他的希臘母親、蘇丹皇太後柯塞姆(Kösem)憑借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把持着朝政。

    盡管她有心于此,但仍然無力扭轉軍人肆意妄為、官員貪污腐化的局面。

    小亞細亞仍然陷于内戰和叛亂之中,波斯人則奪回了巴格達和埃裡溫行省;黎巴嫩的部落掀起了叛亂,埃及和其他一些行省的總督變得不再忠誠可靠;巴巴利海岸的國家宣布獨立;克裡米亞的鞑靼人發動叛亂,俘虜了大量的奧斯曼人,在市場上用一杯博薩(Boza,發酵的麥芽飲料)就能換一個奧斯曼俘虜;四處劫掠的哥薩克人洗劫了黑海沿岸,随後一直深入到博斯普魯斯海峽,甚至威脅到了首都的周邊地區。

    不過,朝廷還是多少保留了一些傳統的權威,可以讓日漸步入青春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