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吹噓說,他有能力讓蘇丹按他的意思辦,還說&ldquo管事的其實是我&rdquo。
威尼斯人很把他的這種說辭當真,将他戲稱為&ldquo易蔔拉欣大帝&rdquo。
跟他平日裡的嬉笑怒罵一樣,易蔔拉欣的吹噓也不過是一種外交武器,都是用來威服、恫吓敵國使節的。
這一時期,奧斯曼人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歐洲人則乞求和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待敵國使節就應當采取強勢的态度,而不需要謹小慎微。
而且,蘇萊曼似乎也不反對他的維齊爾自吹自擂。
易蔔拉欣與蘇萊曼表現出的是同樣的傲慢态度,區别僅在于易蔔拉欣把他的傲慢直率地表達出來,而作為君主的蘇萊曼則用一種内斂而冷漠的方式展現他的傲慢。
易蔔拉欣與蘇萊曼成了同一事物的兩面。
長期來看,蘇萊曼一直堅持着自己的外交策略,即聯合法國,侵蝕哈布斯堡王朝,并延伸自己在歐洲的勢力。
易蔔拉欣則利用自己對歐洲的了解,在戰術、細節和短期應變方面彌補蘇丹的不足。
在易蔔拉欣自己看來,他對歐洲的了解超過了他的主人,因此自己有能力拓寬主人的視野。
在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的這個重要時期,易蔔拉欣對奧斯曼帝國與西方世界之間外交關系的初創、帝國與歐洲國家新的外交關系的演進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535年,易蔔拉欣完成了他的終極成就&mdash&mdash與他的&ldquo好朋友&rdquo弗朗索瓦一世協商、起草并簽署了一項協定。
這項協定允許法國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繼續經商,他們隻需要像土耳其人一樣向蘇丹繳納稅費即可;作為交換,土耳其人在法國也享有同等特權。
根據協定,法國領事法庭的判決在奧斯曼帝國境内也擁有法律效力,且土耳其人有義務執行領事法庭的判決,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
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法國人獲得了徹底的信仰自由,法國還有權守衛基督教聖地,實際上相當于将黎凡特地區的所有天主教徒劃入了法國的保護之下。
這一協定終結了威尼斯在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主導地位,并且使得所有的基督教國家船隻&mdash&mdash除了威尼斯船隻以外&mdash&mdash都挂上了法國國旗,以獲得保護。
這一協定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是第一個給予外國特權的&ldquo讓步條約&rdquo(theCapitulations)。
作為法國人經過巧妙磋商後取得的成果,這項協定允許兩國互派永久性的使節,使得法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都是對奧斯曼帝國政府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在貿易合作的外衣之下,法國和奧斯曼帝國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同盟。
此時,法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政治和軍事角力的軸心,已經轉移到了地中海,而這項協定穩固了歐洲的力量平衡,這是蘇丹樂于見到的。
但是,這項協定也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為帝國帶來了隐患,因為它在帝國的疆域内部承認了外國勢力的合法存在。
而這也是易蔔拉欣在外交領域的最後一次活動&mdash&mdash他的垮台已經近在眼前。
蘇萊曼蘇丹被西方人稱作&ldquo蘇萊曼大帝&rdquo,而他的奧斯曼臣民則稱他為&ldquo立法者蘇萊曼&rdquo。
他在&ldquo武功&rdquo方面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堪與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媲美;而他在&ldquo文治&rdquo方面,卻要勝過他們一籌。
他是一位偉大的立法者。
在臣民的眼中,他是一位品行高尚的君主,崇尚公正而不失寬仁。
有時,在征戰的過程中,他甚至會騎在馬背上親自做出裁決。
作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他随着年紀漸長而越發嚴格地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則和傳統,越來越笃信伊斯蘭教的理念和體制。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他成了一位睿智而仁慈的立法者。
帝國的上一位立法者是征服者穆罕默德。
而蘇萊曼,這位新的征服者,就站在征服者穆罕默德打造的基石之上。
蘇萊曼并不想當一位極端的改革者或革新者,因為在這片保守的土地上,已經有了詳盡的法律條文、日積月累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以及前代蘇丹留下的先例。
他要做的并不是創立一個全新的法律體系,而是讓過時的法律條文跟得上時代,讓法律能夠适應新的時代和迅速擴張後的帝國的需要。
他整理并簡化了令人困惑的慣例體系,将其具體化。
他完成這一切,依然要依靠奧斯曼政權兩大基石的支持:世俗的行政統治體系和宗教立法體系。
在蘇丹的絕對權力的統治下,這兩大體系各有各的功能,有點類似西方的政教二元體系。
除了蘇丹和他的家族之外,統治體系還包括蘇丹的廷臣、政府裡的行政官員、常備軍,以及大量在接受培訓、日後可以成為前三者的年輕人。
他們幾乎都是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男子或者他們的孩子,即都是蘇丹的奴隸。
一位名叫莫羅西尼(Morosini)的威尼斯使節記載道,他們&ldquo都以能自稱&lsquo偉大主人的奴隸&rsquo而感到莫大的光榮;因為他們知道,這就是一個奴隸之邦,在這裡他們是發号施令的人&rdquo。
另一位使節巴爾巴羅(Barbaro)則評論道:&ldquo值得注意的是,奧斯曼帝國的财富、軍隊和政府&mdash&mdash或者簡而言之,整個奧斯曼國家&mdash&mdash都構建在這些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人之上,并且由他們掌控。
&rdquo 與行政體系相平行的是穆斯林的宗教體系,這一體系的成員全都出身于穆斯林家庭。
法官、法學家、神學家、神職人員、教師,他們作為伊斯蘭神聖教法的守護者和執行者,構成了烏理瑪這一群體。
這些有學識的人負責在整個帝國内維系其知識、宗教和法律體系。
神聖的沙裡亞法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傳遞的真主的意旨,因此蘇丹無權變更或忽略沙裡亞法規定的原則。
這樣一來,沙裡亞法就限制了蘇丹的神授君權。
作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蘇萊曼也無意忤逆沙裡亞法。
但是,為了讓他的人民能夠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繼續做合格的穆斯林,他認為有必要修改法律的實踐方式。
例如,在世紀之初,奧斯曼帝國征服的領土上主要的居民還都是基督徒。
但是随着帝國在亞洲的進一步征服,一些諸如大馬士革、巴格達和開羅這樣以前屬于伊斯蘭哈裡發國家的城市也納入了帝國的版圖,聖城麥加和麥地那也被帝國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
這樣一來,亞洲居民占到了奧斯曼帝國人口的五分之四(到蘇萊
威尼斯人很把他的這種說辭當真,将他戲稱為&ldquo易蔔拉欣大帝&rdquo。
跟他平日裡的嬉笑怒罵一樣,易蔔拉欣的吹噓也不過是一種外交武器,都是用來威服、恫吓敵國使節的。
這一時期,奧斯曼人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歐洲人則乞求和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待敵國使節就應當采取強勢的态度,而不需要謹小慎微。
而且,蘇萊曼似乎也不反對他的維齊爾自吹自擂。
易蔔拉欣與蘇萊曼表現出的是同樣的傲慢态度,區别僅在于易蔔拉欣把他的傲慢直率地表達出來,而作為君主的蘇萊曼則用一種内斂而冷漠的方式展現他的傲慢。
易蔔拉欣與蘇萊曼成了同一事物的兩面。
長期來看,蘇萊曼一直堅持着自己的外交策略,即聯合法國,侵蝕哈布斯堡王朝,并延伸自己在歐洲的勢力。
易蔔拉欣則利用自己對歐洲的了解,在戰術、細節和短期應變方面彌補蘇丹的不足。
在易蔔拉欣自己看來,他對歐洲的了解超過了他的主人,因此自己有能力拓寬主人的視野。
在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的這個重要時期,易蔔拉欣對奧斯曼帝國與西方世界之間外交關系的初創、帝國與歐洲國家新的外交關系的演進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535年,易蔔拉欣完成了他的終極成就&mdash&mdash與他的&ldquo好朋友&rdquo弗朗索瓦一世協商、起草并簽署了一項協定。
這項協定允許法國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繼續經商,他們隻需要像土耳其人一樣向蘇丹繳納稅費即可;作為交換,土耳其人在法國也享有同等特權。
根據協定,法國領事法庭的判決在奧斯曼帝國境内也擁有法律效力,且土耳其人有義務執行領事法庭的判決,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
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法國人獲得了徹底的信仰自由,法國還有權守衛基督教聖地,實際上相當于将黎凡特地區的所有天主教徒劃入了法國的保護之下。
這一協定終結了威尼斯在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主導地位,并且使得所有的基督教國家船隻&mdash&mdash除了威尼斯船隻以外&mdash&mdash都挂上了法國國旗,以獲得保護。
這一協定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是第一個給予外國特權的&ldquo讓步條約&rdquo(theCapitulations)。
作為法國人經過巧妙磋商後取得的成果,這項協定允許兩國互派永久性的使節,使得法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都是對奧斯曼帝國政府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在貿易合作的外衣之下,法國和奧斯曼帝國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同盟。
此時,法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政治和軍事角力的軸心,已經轉移到了地中海,而這項協定穩固了歐洲的力量平衡,這是蘇丹樂于見到的。
但是,這項協定也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為帝國帶來了隐患,因為它在帝國的疆域内部承認了外國勢力的合法存在。
而這也是易蔔拉欣在外交領域的最後一次活動&mdash&mdash他的垮台已經近在眼前。
蘇萊曼蘇丹被西方人稱作&ldquo蘇萊曼大帝&rdquo,而他的奧斯曼臣民則稱他為&ldquo立法者蘇萊曼&rdquo。
他在&ldquo武功&rdquo方面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堪與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媲美;而他在&ldquo文治&rdquo方面,卻要勝過他們一籌。
他是一位偉大的立法者。
在臣民的眼中,他是一位品行高尚的君主,崇尚公正而不失寬仁。
有時,在征戰的過程中,他甚至會騎在馬背上親自做出裁決。
作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他随着年紀漸長而越發嚴格地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則和傳統,越來越笃信伊斯蘭教的理念和體制。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他成了一位睿智而仁慈的立法者。
帝國的上一位立法者是征服者穆罕默德。
而蘇萊曼,這位新的征服者,就站在征服者穆罕默德打造的基石之上。
蘇萊曼并不想當一位極端的改革者或革新者,因為在這片保守的土地上,已經有了詳盡的法律條文、日積月累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以及前代蘇丹留下的先例。
他要做的并不是創立一個全新的法律體系,而是讓過時的法律條文跟得上時代,讓法律能夠适應新的時代和迅速擴張後的帝國的需要。
他整理并簡化了令人困惑的慣例體系,将其具體化。
他完成這一切,依然要依靠奧斯曼政權兩大基石的支持:世俗的行政統治體系和宗教立法體系。
在蘇丹的絕對權力的統治下,這兩大體系各有各的功能,有點類似西方的政教二元體系。
除了蘇丹和他的家族之外,統治體系還包括蘇丹的廷臣、政府裡的行政官員、常備軍,以及大量在接受培訓、日後可以成為前三者的年輕人。
他們幾乎都是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男子或者他們的孩子,即都是蘇丹的奴隸。
一位名叫莫羅西尼(Morosini)的威尼斯使節記載道,他們&ldquo都以能自稱&lsquo偉大主人的奴隸&rsquo而感到莫大的光榮;因為他們知道,這就是一個奴隸之邦,在這裡他們是發号施令的人&rdquo。
另一位使節巴爾巴羅(Barbaro)則評論道:&ldquo值得注意的是,奧斯曼帝國的财富、軍隊和政府&mdash&mdash或者簡而言之,整個奧斯曼國家&mdash&mdash都構建在這些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人之上,并且由他們掌控。
&rdquo 與行政體系相平行的是穆斯林的宗教體系,這一體系的成員全都出身于穆斯林家庭。
法官、法學家、神學家、神職人員、教師,他們作為伊斯蘭神聖教法的守護者和執行者,構成了烏理瑪這一群體。
這些有學識的人負責在整個帝國内維系其知識、宗教和法律體系。
神聖的沙裡亞法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傳遞的真主的意旨,因此蘇丹無權變更或忽略沙裡亞法規定的原則。
這樣一來,沙裡亞法就限制了蘇丹的神授君權。
作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蘇萊曼也無意忤逆沙裡亞法。
但是,為了讓他的人民能夠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繼續做合格的穆斯林,他認為有必要修改法律的實踐方式。
例如,在世紀之初,奧斯曼帝國征服的領土上主要的居民還都是基督徒。
但是随着帝國在亞洲的進一步征服,一些諸如大馬士革、巴格達和開羅這樣以前屬于伊斯蘭哈裡發國家的城市也納入了帝國的版圖,聖城麥加和麥地那也被帝國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
這樣一來,亞洲居民占到了奧斯曼帝國人口的五分之四(到蘇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