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astofSt.Michael)[3]那天在維也納用早餐;到那時,他将把維也納夷為平地,人畜不留。
可是,兩個星期過去了,維也納人依然在堅守城池。
聖米迦勒節那天,天上不合季節地降下了大雨,讓住在帳篷裡的土耳其人吃了不少苦頭。
維也納人釋放了一名戰俘,讓他給蘇丹帶個話:為蘇丹準備的早餐已經涼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經吃炮子兒吃飽了。
土耳其人的火槍隊技藝娴熟,兢兢業業,敢在城牆上冒頭的守軍難免不被擊中;土耳其人的弓箭手則躲在城郊的廢墟裡,接連不斷地向城中放箭,他們的箭矢經常可以穿透城牆上的缺口和垛口,使得城中居民在街道上行走都成了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箭矢從各個方向射進城中。
有些箭纏着昂貴的布料,甚至鑲嵌着珍珠,維也納人推測這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土耳其人放的箭,于是把它們當作紀念品收藏起來。
盡管守軍從城中的地窖出發挖了許多防禦性的地道,土耳其工兵還是成功地引爆了許多地雷,導緻城牆出現了一些缺口。
不過,守軍勇敢地擊退了土耳其人接踵而來的進攻,然後吹響軍号、奏起軍樂慶祝他們的勝利。
維也納人還時常發動一些突襲,并且帶一些俘虜和戰利品回來。
有一次,他們俘獲了80名士兵和5頭駱駝。
蘇萊曼在他的大帳中審視着攻城行動。
他的大帳内鋪有地毯,四周挂着精美的羅紗,帳中是鑲嵌了珠寶的卧榻。
他的大帳聳立在土耳其人的營地中央,大帳之上有着衆多的尖角,尖角頂端是金質的球飾。
蘇丹在這裡接見基督徒俘虜,讓他們帶着袍子和土耳其達克特金币回到城中,向守軍轉達他的威脅和利誘。
但守軍卻不為所動。
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來形容的話,對于蘇丹來說,這些守軍&ldquo不是人,是魔鬼&rdquo。
為了鼓勵士兵進攻,指揮攻城的易蔔拉欣帕夏設下賞格,凡是能取得敵人首級或是占領重要地點的人都能獲得成捧的金子。
可是,士兵們的熱情很快就低沉下去了,隻有棍子、鞭子和軍刀才能逼迫他們上前。
10月12日晚上,在蘇丹的大帳中召開了一次迪萬會議。
這次軍事會議将決定是否繼續圍城。
易蔔拉欣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主張撤軍:士氣低迷,寒冬将至,補給匮乏,近衛軍已經開始抱怨不休,而敵人很快就會得到增援。
經過讨論後,會議決定再發動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總攻,并且為這次進攻設下了十分豐厚的賞金。
10月14日,近衛軍和經過精挑細選的一些部隊發起了這次總攻。
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他們遭遇了守軍頑強的抵抗,始終無法拿下城牆上一處寬達150英尺(約46米)的缺口。
奧斯曼軍隊損失十分慘重,全軍士氣普遍低落。
歸根結底,蘇丹的軍隊還是一支夏季軍隊。
來自封地的騎兵不能在冬季作戰,以免出現戰馬的折損。
這樣一來,他們最多隻能連續作戰六個月,從而影響了蘇丹大軍整體的作戰限度。
此外,蘇丹本人和陪同他出征的大臣們也不能長時間地遠離伊斯坦布爾。
鑒于此時已是10月中旬,最後一次進攻也告失敗,蘇萊曼隻好解除了圍城,下令全軍撤退。
奧斯曼軍隊縱火焚毀了他們的營地,屠殺了從奧地利鄉間抓來的俘虜,或者幹脆任由他們在營地裡被活活燒死。
隻有那些能在奴隸市場賣上價錢的年輕俘虜被留了下來。
在返回伊斯坦布爾的漫漫旅途中,他們時常被小股的敵軍騎兵襲擾,還要忍受愈加糟糕的天氣。
維也納的一座座鐘樓在圍城期間一直保持寂靜,此時終于伴随着火槍的齊射敲響了勝利之聲,聖斯蒂芬大教堂也回響着感恩贊美詩(TeDeum)的旋律,贊頌這次偉大的勝利。
著名的歌手漢斯·薩克斯(HansSachs)也親自譜寫了一首感恩之歌,其中唱道:&ldquo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rdquo[4] 基督教歐洲的心髒地帶沒有落入土耳其人之手。
面對隻有自身實力三分之一的守軍,蘇萊曼蘇丹沒能攻破這座偉大都市的城牆,這是他遭遇到的第一次失敗。
在布達,他的附庸佐波堯恭維他&ldquo赢得了戰役&rdquo。
他也想讓他的子民認為這是一場成功的戰役,于是他舉行了鋪張而奢華的慶典,還開展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以此來慶祝他五個兒子的割禮和他的凱旋。
他裝作自己并不是去攻打維也納,而是去挑戰斐迪南大公,但後者不敢露面,證明他根本不配當什麼國王,而(用易蔔拉欣的話說)&ldquo不過是維也納的一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rdquo。
蘇丹試圖借此為自己挽回顔面。
在全世界面前,他也的确挽回了顔面。
斐迪南又派了第二個使團到伊斯坦布爾,請求停戰,并提出每年為蘇丹和大維齊爾分别奉上一筆&ldquo津貼&rdquo,條件是蘇丹承認斐迪南為匈牙利國王,撤出布達,并且抛棄佐波堯。
聽到這樣的條件,易蔔拉欣打開窗戶,傲慢地用手指着蘇萊曼的七塔城堡,說那裡存放着堆積如山的珍寶。
他還說,不要試圖通過賄賂來誘使他背叛自己的主子。
他十分傲慢地故意直呼大公為&ldquo斐迪南&rdquo,不加任何頭銜,而且拒絕承認查理五世是&ldquo皇帝&rdquo&mdash&mdash他認為這個稱号隻能屬于蘇丹。
不過,談話的氛圍還是要比以往更友好。
但他們也十分明确地告訴使團,如果斐迪南想要和平,必須由蘇丹開出和談的條件。
蘇丹仍然表示,他決心與皇帝查理五世一戰&mdash&mdash他故意将查理五世貶稱為&ldquo西班牙國王&rdquo。
于是,1532年4月26日,他再一次率領陸軍和船隊沿着多瑙河上溯。
他還沒到達貝爾格萊德,就遇到了斐迪南派來的又一個使團。
他們提出了比之前更有誠意的和談條件,增加了&ldquo津貼&rdquo的數額,甚至準備有條件地承認佐波堯的地位。
蘇丹在衣着華麗的達官貴人的陪同下接見了這個使團。
斐迪南使團的座次排在了法蘭西國王的使節的後面,這讓使團成員十分難堪。
蘇丹很明确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敵人不是斐迪南,而是查理。
&ldquo西班牙國王,&rdquo他質問道,&ldquo他一直宣稱想要對付土耳其人;而我,在真主的庇佑下,正在向他進軍。
如果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就讓他在戰場上等着我,由真主來決定後面會發生什麼。
不過,如果他不想在戰場上跟我會面,那就讓他向我的帝國納貢。
&rdquo 皇帝十分清楚土耳其人的巨大威脅和自己保衛歐洲的責任。
此時他已經回到了自己在德意志的領地,并且暫時與法國處于和平狀态。
于是他集結了一支帝國軍隊,這支軍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實力上都超過了土耳其人曾經面對過的任何敵人。
士兵們相信,這将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史詩般的鬥争的轉折點,于是從查理五世領土上的各個地方蜂擁而來。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軍隊從阿爾卑斯山的另一側趕了過來。
在這裡集結了一支西歐曆史上前所未見的大軍。
為了集結這樣一支大軍,查理五世不得不與路德派人士達成妥協。
在此之前,正是路德派人士在提供資金、軍備和補給方面猶疑不決,影響了查理五世保衛帝國的努力。
如今,1532年6月,他們在紐倫堡(Nuremberg)達成了和解。
信仰天主教的皇帝向新教徒做出了重大讓步,并且無限期地擱置了宗教争議,以此來換取他們的支持。
就這樣,奧斯曼帝國十分值得玩味地成了&ldquo宗教改革的幫手&rdquo。
在被奧斯曼人征服的基督教地區,土耳其人也支持新教徒反對天主教社群;甚至,土耳其人還會支持宗教改革者的主張,這
可是,兩個星期過去了,維也納人依然在堅守城池。
聖米迦勒節那天,天上不合季節地降下了大雨,讓住在帳篷裡的土耳其人吃了不少苦頭。
維也納人釋放了一名戰俘,讓他給蘇丹帶個話:為蘇丹準備的早餐已經涼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經吃炮子兒吃飽了。
土耳其人的火槍隊技藝娴熟,兢兢業業,敢在城牆上冒頭的守軍難免不被擊中;土耳其人的弓箭手則躲在城郊的廢墟裡,接連不斷地向城中放箭,他們的箭矢經常可以穿透城牆上的缺口和垛口,使得城中居民在街道上行走都成了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箭矢從各個方向射進城中。
有些箭纏着昂貴的布料,甚至鑲嵌着珍珠,維也納人推測這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土耳其人放的箭,于是把它們當作紀念品收藏起來。
盡管守軍從城中的地窖出發挖了許多防禦性的地道,土耳其工兵還是成功地引爆了許多地雷,導緻城牆出現了一些缺口。
不過,守軍勇敢地擊退了土耳其人接踵而來的進攻,然後吹響軍号、奏起軍樂慶祝他們的勝利。
維也納人還時常發動一些突襲,并且帶一些俘虜和戰利品回來。
有一次,他們俘獲了80名士兵和5頭駱駝。
蘇萊曼在他的大帳中審視着攻城行動。
他的大帳内鋪有地毯,四周挂着精美的羅紗,帳中是鑲嵌了珠寶的卧榻。
他的大帳聳立在土耳其人的營地中央,大帳之上有着衆多的尖角,尖角頂端是金質的球飾。
蘇丹在這裡接見基督徒俘虜,讓他們帶着袍子和土耳其達克特金币回到城中,向守軍轉達他的威脅和利誘。
但守軍卻不為所動。
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來形容的話,對于蘇丹來說,這些守軍&ldquo不是人,是魔鬼&rdquo。
為了鼓勵士兵進攻,指揮攻城的易蔔拉欣帕夏設下賞格,凡是能取得敵人首級或是占領重要地點的人都能獲得成捧的金子。
可是,士兵們的熱情很快就低沉下去了,隻有棍子、鞭子和軍刀才能逼迫他們上前。
10月12日晚上,在蘇丹的大帳中召開了一次迪萬會議。
這次軍事會議将決定是否繼續圍城。
易蔔拉欣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主張撤軍:士氣低迷,寒冬将至,補給匮乏,近衛軍已經開始抱怨不休,而敵人很快就會得到增援。
經過讨論後,會議決定再發動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總攻,并且為這次進攻設下了十分豐厚的賞金。
10月14日,近衛軍和經過精挑細選的一些部隊發起了這次總攻。
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他們遭遇了守軍頑強的抵抗,始終無法拿下城牆上一處寬達150英尺(約46米)的缺口。
奧斯曼軍隊損失十分慘重,全軍士氣普遍低落。
歸根結底,蘇丹的軍隊還是一支夏季軍隊。
來自封地的騎兵不能在冬季作戰,以免出現戰馬的折損。
這樣一來,他們最多隻能連續作戰六個月,從而影響了蘇丹大軍整體的作戰限度。
此外,蘇丹本人和陪同他出征的大臣們也不能長時間地遠離伊斯坦布爾。
鑒于此時已是10月中旬,最後一次進攻也告失敗,蘇萊曼隻好解除了圍城,下令全軍撤退。
奧斯曼軍隊縱火焚毀了他們的營地,屠殺了從奧地利鄉間抓來的俘虜,或者幹脆任由他們在營地裡被活活燒死。
隻有那些能在奴隸市場賣上價錢的年輕俘虜被留了下來。
在返回伊斯坦布爾的漫漫旅途中,他們時常被小股的敵軍騎兵襲擾,還要忍受愈加糟糕的天氣。
維也納的一座座鐘樓在圍城期間一直保持寂靜,此時終于伴随着火槍的齊射敲響了勝利之聲,聖斯蒂芬大教堂也回響着感恩贊美詩(TeDeum)的旋律,贊頌這次偉大的勝利。
著名的歌手漢斯·薩克斯(HansSachs)也親自譜寫了一首感恩之歌,其中唱道:&ldquo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rdquo[4] 基督教歐洲的心髒地帶沒有落入土耳其人之手。
面對隻有自身實力三分之一的守軍,蘇萊曼蘇丹沒能攻破這座偉大都市的城牆,這是他遭遇到的第一次失敗。
在布達,他的附庸佐波堯恭維他&ldquo赢得了戰役&rdquo。
他也想讓他的子民認為這是一場成功的戰役,于是他舉行了鋪張而奢華的慶典,還開展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以此來慶祝他五個兒子的割禮和他的凱旋。
他裝作自己并不是去攻打維也納,而是去挑戰斐迪南大公,但後者不敢露面,證明他根本不配當什麼國王,而(用易蔔拉欣的話說)&ldquo不過是維也納的一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rdquo。
蘇丹試圖借此為自己挽回顔面。
在全世界面前,他也的确挽回了顔面。
斐迪南又派了第二個使團到伊斯坦布爾,請求停戰,并提出每年為蘇丹和大維齊爾分别奉上一筆&ldquo津貼&rdquo,條件是蘇丹承認斐迪南為匈牙利國王,撤出布達,并且抛棄佐波堯。
聽到這樣的條件,易蔔拉欣打開窗戶,傲慢地用手指着蘇萊曼的七塔城堡,說那裡存放着堆積如山的珍寶。
他還說,不要試圖通過賄賂來誘使他背叛自己的主子。
他十分傲慢地故意直呼大公為&ldquo斐迪南&rdquo,不加任何頭銜,而且拒絕承認查理五世是&ldquo皇帝&rdquo&mdash&mdash他認為這個稱号隻能屬于蘇丹。
不過,談話的氛圍還是要比以往更友好。
但他們也十分明确地告訴使團,如果斐迪南想要和平,必須由蘇丹開出和談的條件。
蘇丹仍然表示,他決心與皇帝查理五世一戰&mdash&mdash他故意将查理五世貶稱為&ldquo西班牙國王&rdquo。
于是,1532年4月26日,他再一次率領陸軍和船隊沿着多瑙河上溯。
他還沒到達貝爾格萊德,就遇到了斐迪南派來的又一個使團。
他們提出了比之前更有誠意的和談條件,增加了&ldquo津貼&rdquo的數額,甚至準備有條件地承認佐波堯的地位。
蘇丹在衣着華麗的達官貴人的陪同下接見了這個使團。
斐迪南使團的座次排在了法蘭西國王的使節的後面,這讓使團成員十分難堪。
蘇丹很明确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敵人不是斐迪南,而是查理。
&ldquo西班牙國王,&rdquo他質問道,&ldquo他一直宣稱想要對付土耳其人;而我,在真主的庇佑下,正在向他進軍。
如果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就讓他在戰場上等着我,由真主來決定後面會發生什麼。
不過,如果他不想在戰場上跟我會面,那就讓他向我的帝國納貢。
&rdquo 皇帝十分清楚土耳其人的巨大威脅和自己保衛歐洲的責任。
此時他已經回到了自己在德意志的領地,并且暫時與法國處于和平狀态。
于是他集結了一支帝國軍隊,這支軍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實力上都超過了土耳其人曾經面對過的任何敵人。
士兵們相信,這将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史詩般的鬥争的轉折點,于是從查理五世領土上的各個地方蜂擁而來。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軍隊從阿爾卑斯山的另一側趕了過來。
在這裡集結了一支西歐曆史上前所未見的大軍。
為了集結這樣一支大軍,查理五世不得不與路德派人士達成妥協。
在此之前,正是路德派人士在提供資金、軍備和補給方面猶疑不決,影響了查理五世保衛帝國的努力。
如今,1532年6月,他們在紐倫堡(Nuremberg)達成了和解。
信仰天主教的皇帝向新教徒做出了重大讓步,并且無限期地擱置了宗教争議,以此來換取他們的支持。
就這樣,奧斯曼帝國十分值得玩味地成了&ldquo宗教改革的幫手&rdquo。
在被奧斯曼人征服的基督教地區,土耳其人也支持新教徒反對天主教社群;甚至,土耳其人還會支持宗教改革者的主張,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