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圖。
但是,此時的蘇萊曼卻甯願見好就收。
他的軍隊基本上隻适合在夏季作戰,而且又經受了多瑙河流域嚴酷的暴雨天氣的折磨。
現在,冬天即将來臨,他也沒有足夠的人手去控制整個匈牙利。
不僅如此,在安納托利亞,西裡西亞和卡拉曼尼亞爆發了叛亂,他必須親自回到首都,主持平叛。
布達和伊斯坦布爾之間的交通線實在太長了。
用曆史學者凱末爾·帕夏·紮德的話說:&ldquo将這個省份納入伊斯蘭世界的版圖的時機尚不成熟&hellip&hellip因此這一行動被推遲了,以等待更好的時機。
&rdquo 于是,蘇萊曼在多瑙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橋,過河抵達了佩斯(Pest),并将這座城市付之一炬。
接着,他率軍沿着多瑙河左岸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蘇萊曼撤退後,匈牙利的政權和王權就都出現了真空。
有兩股力量想要争奪已故的拉約什二世留下的王位。
第一位角逐者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大公,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同時也是拉約什二世的内兄。
由于拉約什二世無後,所以斐迪南大公是其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他的對手是統治特蘭西瓦尼亞的亞諾什·佐波堯。
作為匈牙利人,亞諾什·佐波堯要求立法禁止由外國人來繼承匈牙利的王位。
此外,他的軍隊未經戰事、實力完整,此時控制着匈牙利王國的大部分領土。
主要由匈牙利貴族組成的議會選舉佐波堯為匈牙利國王,于是他就進入了布達佩斯,加冕為國王。
這種安排是蘇萊曼願意看到的,因為佐波堯可能會遵從他的意願;作為交換,弗朗索瓦一世和其他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盟友可以為佐波堯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然而,就在幾周之後,一些親德意志的貴族也組織了一個議會,選舉斐迪南為匈牙利國王。
此時的斐迪南已經經選舉成為波希米亞國王。
這樣一來,内戰就爆發了。
斐迪南率軍擊敗了佐波堯,迫使他流亡到了波蘭。
于是,在占領了布達之後,又輪到斐迪南加冕為匈牙利國王。
他開始設想在中歐建立一個囊括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并由哈布斯堡家族掌控的國家。
然而,這樣的計劃勢必受到土耳其人的左右,因為土耳其人的外交活動已經開始影響到歐洲的曆史進程了。
佐波堯從波蘭派遣了一名特使到伊斯坦布爾,希望與蘇丹結成攻守同盟。
易蔔拉欣和其他維齊爾輕慢地接待了這名特使。
不過,最終蘇丹還是同意承認佐波堯的王位,實際上等于承認了佐波堯對自己曾經率軍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
他還許諾說,将幫助佐波堯對付斐迪南和其他一切敵人。
他們達成了一項協議,佐波堯同意向蘇丹交納歲貢,每十年将匈牙利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論男女)交由蘇丹差遣,并且永遠準許奧斯曼軍隊在他的土地上自由通行。
就這樣,亞諾什·佐波堯成了蘇丹的一個附庸,他所占領的那部分匈牙利則成了在奧斯曼帝國保護下的一個衛星國。
接着,斐迪南也向伊斯坦布爾派遣了一個使團,希望可以達成停戰協議。
奧斯曼人對他的使團充滿了敵意。
蘇丹拒絕了他們過分的要求,并将他們投入了監獄。
此時的蘇丹準備沿着多瑙河上溯,發動第三次戰役。
他現在的身份是佐波堯的保護人,以及斐迪南和查理五世本人的敵人。
一首德意志民謠預言了土耳其人的到來: 他很快離開了匈牙利 破曉就到了奧地利 巴伐利亞已在眼前 接下來又要去哪裡 也許就到萊茵河哩 1529年5月10日,蘇丹率領規模超過以往的大軍離開了伊斯坦布爾,軍隊的指揮官依然是易蔔拉欣帕夏。
他們遭遇了更加猛烈的暴雨,到達維也納附近地區的時間比計劃晚了一個月。
行軍途中,佐波堯率領6000人在摩哈赤的原野上拜會他的宗主。
蘇丹為他舉行了歡迎儀式,并且為他戴上了神聖的聖斯蒂芬(St.Stephen)王冠。
在攻占了布達城之後,佐波堯再次入城,被加冕為亞諾什一世。
9月27日,在先行派遣阿金基騎兵四處破壞之後,蘇丹率軍抵達了維也納城下。
在此之前,城中居民已經看到了地平線上發紅的夜空,那夜空是被燃燒中的村莊的熊熊火光映紅的。
而現在,環繞着他們的城牆,目力所及之處都點綴着數以萬計的白色的穆斯林帳篷。
斐迪南發現,他很難征集到足以防禦維也納的軍隊。
正忙于西方戰事的皇帝堅持要求他的弟弟與佐波堯暫時議和,等到他騰得出手的時候再向東方的土耳其人發動進攻。
然而,斐迪南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反而在自己的各個領地上加緊征兵。
所有有義務向他提供軍隊的人都來了,奧地利每十個男人中就有一個被征召進他的軍隊。
但這還是不夠。
德意志的諸侯們也向他伸出了援手。
他們一開始還有些猶豫,但最終為了保衛帝國,他們還是投票決定了援軍的數量。
斐迪南還向施派爾的帝國議會請求援助。
他強調了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并且告訴議會,蘇萊曼曾經說過,除非能夠在萊茵河河畔豎起一座勝利紀念碑,他絕不會息兵。
這一說辭發揮了一些作用。
最終,在路德(Luther)[2]就抗擊土耳其人一事發表了算不上熱切的請求之後,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投票同意為了保衛帝國而出兵。
動員軍隊的工作頗花了一段時間,如果不是蘇萊曼被大雨耽擱了一個月,這些軍隊或許根本來不及趕去救援維也納。
事實上,援軍隻比土耳其人早到了三天,但維也納守軍的人數因而從1.2萬人增加到了2萬多人。
不僅如此,他們大多并非封建領主強征來的士兵,而是訓練有素的職業步兵。
他們曾在意大利為皇帝而戰,久經沙場。
他們的統帥則是勇敢而擁有半個世紀從軍經驗的尼克拉斯·馮·紮爾姆伯爵(CountNicholasvonSalm)。
維也納的防禦工作匆忙而巧妙地組織了起來。
此時的維也納隻是一座半毀的城市,環繞城市的中世紀城牆隻有6英尺(約2米)厚,再外圍則是一道由尖木樁圍成的脆弱屏障,它被恰如其分地稱作&ldquo城籬&rdquo。
守軍的任務是要把這座城市變成一座具備有效防禦能力的要塞。
與城牆靠得太近的房子都被拆毀了。
接着,守軍又決定犧牲掉在火炮射程範圍之内的所有城外建築物,以免它們為攻城者所用。
這意味着要燒毀整個郊區裡的800棟房屋,其中包括城市醫院、幾座教堂和修道院,以及一座位于山頂、可能被土耳其人當作據點使用的城堡。
在城内,他們用泥土構建了新的防禦工事,還修建了一道新的壕溝和一座20英尺(約6米)高的新牆。
多瑙河的河岸防禦工事也得到了加強,修建了籬笆屏障。
他們還把周邊鄉村地區的物資都搜集了起來。
守軍還針對火矢的威脅做了預防工作,還把易燃的屋頂全部拆除。
最後,他們把城門都用磚填死,隻留了一道暗門以備不時之需。
為了節省城中的糧食,老人、婦女、兒童和神職人員都被疏散了,但有很多人在逃亡途中落到了阿金基騎兵的手中。
而在圍城開始的時候,斐迪南本人并不在維也納,他還在林茨(Linz)勸說德意志諸侯們伸出援手。
對防守一方來說,有一個好消息。
由于大雨,蘇萊曼不得不把他大部分的重型攻城武器都留在了後面,而這些武器曾經在羅得島大顯神威。
現在,蘇萊曼隻有一些輕型火炮,它們幾乎無法對加固過的城牆構成威脅,因此他隻能依靠地道。
盡管如此,他還是覺得拿下維也納易如反掌。
他開出了條件,要求守軍投降,聲稱自己隻是想找到斐迪南國王。
他吹噓道,即便守軍反抗,他也會在三天之内破城,在聖米迦勒節(Fe
但是,此時的蘇萊曼卻甯願見好就收。
他的軍隊基本上隻适合在夏季作戰,而且又經受了多瑙河流域嚴酷的暴雨天氣的折磨。
現在,冬天即将來臨,他也沒有足夠的人手去控制整個匈牙利。
不僅如此,在安納托利亞,西裡西亞和卡拉曼尼亞爆發了叛亂,他必須親自回到首都,主持平叛。
布達和伊斯坦布爾之間的交通線實在太長了。
用曆史學者凱末爾·帕夏·紮德的話說:&ldquo将這個省份納入伊斯蘭世界的版圖的時機尚不成熟&hellip&hellip因此這一行動被推遲了,以等待更好的時機。
&rdquo 于是,蘇萊曼在多瑙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橋,過河抵達了佩斯(Pest),并将這座城市付之一炬。
接着,他率軍沿着多瑙河左岸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蘇萊曼撤退後,匈牙利的政權和王權就都出現了真空。
有兩股力量想要争奪已故的拉約什二世留下的王位。
第一位角逐者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大公,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同時也是拉約什二世的内兄。
由于拉約什二世無後,所以斐迪南大公是其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他的對手是統治特蘭西瓦尼亞的亞諾什·佐波堯。
作為匈牙利人,亞諾什·佐波堯要求立法禁止由外國人來繼承匈牙利的王位。
此外,他的軍隊未經戰事、實力完整,此時控制着匈牙利王國的大部分領土。
主要由匈牙利貴族組成的議會選舉佐波堯為匈牙利國王,于是他就進入了布達佩斯,加冕為國王。
這種安排是蘇萊曼願意看到的,因為佐波堯可能會遵從他的意願;作為交換,弗朗索瓦一世和其他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盟友可以為佐波堯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然而,就在幾周之後,一些親德意志的貴族也組織了一個議會,選舉斐迪南為匈牙利國王。
此時的斐迪南已經經選舉成為波希米亞國王。
這樣一來,内戰就爆發了。
斐迪南率軍擊敗了佐波堯,迫使他流亡到了波蘭。
于是,在占領了布達之後,又輪到斐迪南加冕為匈牙利國王。
他開始設想在中歐建立一個囊括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并由哈布斯堡家族掌控的國家。
然而,這樣的計劃勢必受到土耳其人的左右,因為土耳其人的外交活動已經開始影響到歐洲的曆史進程了。
佐波堯從波蘭派遣了一名特使到伊斯坦布爾,希望與蘇丹結成攻守同盟。
易蔔拉欣和其他維齊爾輕慢地接待了這名特使。
不過,最終蘇丹還是同意承認佐波堯的王位,實際上等于承認了佐波堯對自己曾經率軍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
他還許諾說,将幫助佐波堯對付斐迪南和其他一切敵人。
他們達成了一項協議,佐波堯同意向蘇丹交納歲貢,每十年将匈牙利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論男女)交由蘇丹差遣,并且永遠準許奧斯曼軍隊在他的土地上自由通行。
就這樣,亞諾什·佐波堯成了蘇丹的一個附庸,他所占領的那部分匈牙利則成了在奧斯曼帝國保護下的一個衛星國。
接着,斐迪南也向伊斯坦布爾派遣了一個使團,希望可以達成停戰協議。
奧斯曼人對他的使團充滿了敵意。
蘇丹拒絕了他們過分的要求,并将他們投入了監獄。
此時的蘇丹準備沿着多瑙河上溯,發動第三次戰役。
他現在的身份是佐波堯的保護人,以及斐迪南和查理五世本人的敵人。
一首德意志民謠預言了土耳其人的到來: 他很快離開了匈牙利 破曉就到了奧地利 巴伐利亞已在眼前 接下來又要去哪裡 也許就到萊茵河哩 1529年5月10日,蘇丹率領規模超過以往的大軍離開了伊斯坦布爾,軍隊的指揮官依然是易蔔拉欣帕夏。
他們遭遇了更加猛烈的暴雨,到達維也納附近地區的時間比計劃晚了一個月。
行軍途中,佐波堯率領6000人在摩哈赤的原野上拜會他的宗主。
蘇丹為他舉行了歡迎儀式,并且為他戴上了神聖的聖斯蒂芬(St.Stephen)王冠。
在攻占了布達城之後,佐波堯再次入城,被加冕為亞諾什一世。
9月27日,在先行派遣阿金基騎兵四處破壞之後,蘇丹率軍抵達了維也納城下。
在此之前,城中居民已經看到了地平線上發紅的夜空,那夜空是被燃燒中的村莊的熊熊火光映紅的。
而現在,環繞着他們的城牆,目力所及之處都點綴着數以萬計的白色的穆斯林帳篷。
斐迪南發現,他很難征集到足以防禦維也納的軍隊。
正忙于西方戰事的皇帝堅持要求他的弟弟與佐波堯暫時議和,等到他騰得出手的時候再向東方的土耳其人發動進攻。
然而,斐迪南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反而在自己的各個領地上加緊征兵。
所有有義務向他提供軍隊的人都來了,奧地利每十個男人中就有一個被征召進他的軍隊。
但這還是不夠。
德意志的諸侯們也向他伸出了援手。
他們一開始還有些猶豫,但最終為了保衛帝國,他們還是投票決定了援軍的數量。
斐迪南還向施派爾的帝國議會請求援助。
他強調了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并且告訴議會,蘇萊曼曾經說過,除非能夠在萊茵河河畔豎起一座勝利紀念碑,他絕不會息兵。
這一說辭發揮了一些作用。
最終,在路德(Luther)[2]就抗擊土耳其人一事發表了算不上熱切的請求之後,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投票同意為了保衛帝國而出兵。
動員軍隊的工作頗花了一段時間,如果不是蘇萊曼被大雨耽擱了一個月,這些軍隊或許根本來不及趕去救援維也納。
事實上,援軍隻比土耳其人早到了三天,但維也納守軍的人數因而從1.2萬人增加到了2萬多人。
不僅如此,他們大多并非封建領主強征來的士兵,而是訓練有素的職業步兵。
他們曾在意大利為皇帝而戰,久經沙場。
他們的統帥則是勇敢而擁有半個世紀從軍經驗的尼克拉斯·馮·紮爾姆伯爵(CountNicholasvonSalm)。
維也納的防禦工作匆忙而巧妙地組織了起來。
此時的維也納隻是一座半毀的城市,環繞城市的中世紀城牆隻有6英尺(約2米)厚,再外圍則是一道由尖木樁圍成的脆弱屏障,它被恰如其分地稱作&ldquo城籬&rdquo。
守軍的任務是要把這座城市變成一座具備有效防禦能力的要塞。
與城牆靠得太近的房子都被拆毀了。
接着,守軍又決定犧牲掉在火炮射程範圍之内的所有城外建築物,以免它們為攻城者所用。
這意味着要燒毀整個郊區裡的800棟房屋,其中包括城市醫院、幾座教堂和修道院,以及一座位于山頂、可能被土耳其人當作據點使用的城堡。
在城内,他們用泥土構建了新的防禦工事,還修建了一道新的壕溝和一座20英尺(約6米)高的新牆。
多瑙河的河岸防禦工事也得到了加強,修建了籬笆屏障。
他們還把周邊鄉村地區的物資都搜集了起來。
守軍還針對火矢的威脅做了預防工作,還把易燃的屋頂全部拆除。
最後,他們把城門都用磚填死,隻留了一道暗門以備不時之需。
為了節省城中的糧食,老人、婦女、兒童和神職人員都被疏散了,但有很多人在逃亡途中落到了阿金基騎兵的手中。
而在圍城開始的時候,斐迪南本人并不在維也納,他還在林茨(Linz)勸說德意志諸侯們伸出援手。
對防守一方來說,有一個好消息。
由于大雨,蘇萊曼不得不把他大部分的重型攻城武器都留在了後面,而這些武器曾經在羅得島大顯神威。
現在,蘇萊曼隻有一些輕型火炮,它們幾乎無法對加固過的城牆構成威脅,因此他隻能依靠地道。
盡管如此,他還是覺得拿下維也納易如反掌。
他開出了條件,要求守軍投降,聲稱自己隻是想找到斐迪南國王。
他吹噓道,即便守軍反抗,他也會在三天之内破城,在聖米迦勒節(Fe